APP下载

我国民主治理中人民主体性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1-09-01林明燕傅慧芳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聚类民主主体

林明燕,傅慧芳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117)

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线索,党的十八大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夺取中国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更是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近年来,国内学者从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人民代表大会民主、人民政协民主和基层民主等方面梳理和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治理的相关内容,但目前对民主治理中人民主体性的研究热点、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问题尚未引起学者的重视。本文运用Citespace5.6.R5软件,系统分析了我国民主治理中人民主体性研究的热点及民主治理中人民主体性的内涵、核心要义等内容,科学研判未来的研究趋势,为未来我国民主治理中人民主体性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国内学者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治理中人民主体性完全契合的研究非常少。因此,截至2020年6月30日,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采用高级检索的方式,以“民主治理、人民”“民主、人民主体”“治理、人民主体”“民主、人民主体性”“治理、人民主体性”“民主、人民主体地位”“治理、人民主体地位”等为主题,共检索到1 354篇相关文献。通过对每篇文献的摘要和关键词进行仔细阅读,手动剔除报纸、会议等无效文献后,最终获得986篇有效文献作为本研究知识图谱分析的数据集。

(二)研究方法

对任何一个学科进行文献综述梳理时都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谁在什么时候研究了什么?研究得怎么样?需要进一步关注的研究问题和方向是什么?而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能够实现将海量的文献以可视化图谱形式展示其前沿动态[1]。因此,本文运用该软件,从文献的时间、作者、机构、关键词聚类、突发主题词探测(Burst Detection)等方面展开图谱分析,从而直观地把握我国民主治理中人民主体性的最新研究动态。

二、我国民主治理中人民主体性研究的基本状况

(一)文献的时间分布

对文献发文的历时性分析是整体把握这一研究的前提。从1988—2020年发文量的年度分析统计看(见图1),国内学者关于民主治理中人民主体性相关研究的文献数量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88—2003年,这个阶段每年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均不超过10篇,表明这一时期学者们对民主治理中人民主体性相关研究的关注度不高:二是2004—2013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2004年)召开后,学者们开始关注中国社会治理模式[2],每年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在10~100篇之间,总体呈现缓慢平稳增长的态势;三是2014年至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提出要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后,学术界对治理的相关研究迅速升温,每年的发文量都在100篇以上,且相关研究的发展态势趋于稳定。

图1 1988—2020年发文量年度分布

(二)文献的作者分析

文献的作者分析对了解这一领域的核心作者及作者间的合作情况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itespace软件,把每个时间切片内发文频次域阀值设为50(TopN=50),Node Types(节点类型)设置为“作者”,得出作者共现知识图谱(见图2),字体越大,说明该作者的活跃度和影响力越大。由图可知,学者张书林和李文豪发文均为5篇,并列排名第一;许耀桐、俞可平、胡志远的发文均为4篇,并列排名第二;张恒山、叶小文、包心鉴、竹立家的发文量均为3篇,其他学者发文量在2篇左右。作者间的连线代表合作关系,从论文合作的整体情况来看,研究者之间分布相对零散,没有形成网络结构,横向联系也不明显,说明民主治理中人民主体性的研究在学术圈没有形成稳定的学术合作机制。

图2 作者共现知识图谱

(三)文献的研究机构分布

聚焦核心研究机构,可以看出研究力量的空间分布情况。当前关于民主治理中人民主体性相关研究发文量达3篇及以上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等15所知名高校和党校(见表1),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的发文量最高,达6篇。但通过合作网络(Co-institution)分析发现,网络密度为0.000 9,说明各机构虽然有一定的合作关系,但集中度比较低,机构间的交流合作强度有待加强。此外,当前相关研究主要以中央党校、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跨学科的合作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表1 研究机构发文量统计表(发文量≧3)

(四)文献被引分析

高频被引文献是这一领域具有突出贡献且被大家重视的文献,且该文献有着较高的质量。表2是有关我国民主治理中人民主体性相关研究前20位的高频被引文献。从中可以看出,学者们不仅从理论层面关注我国民主治理中人民主体性的相关研究,如对人本思想的理论溯源、对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研究等,还结合具体实践拓展研究空间,如对村级治理、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与阐述等。

表2 研究文献的高频被引统计表(排名≧20)

三、我国民主治理中人民主体性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研究热点分析

1.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的核心词汇,研究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关键词共现图谱进行分析,可以准确把握当前研究热点[3]。将每个时间切片内发文频次域阀值设为50(TopN=50),Node Types(节点类型)设置为“关键词”,最终绘制成583个节点、792条连线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图3)。图中节点的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节点越大,关键词的字体越大,表示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按照关键词出现的频次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发现协商民主出现的频次最高,其次是人民主体,接着是社会治理、党内民主等。协商民主与基层治理、公民参与紧密联系,人民主体性与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治理现代化密切联系。可见,协商民主、人民主体等被学者们经常关注,且人民主体地位与协商民主、民主治理与群众路线、人民主体性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都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图3 高频关键词共现信息分析图谱

2.关键词聚类分析。在关键词共现分析的基础上生成聚类标签视图,不同主题的聚类组可直观展示我国民主治理中人民主体性相关研究的聚类状况。在Citespace中,用模块值(Q值)和平均轮廓值(S值)来衡量聚类的效果。当Q>0.3时,表示划分出来的结构是显著的,当S>0.5时,说明聚类结果是合理的[4]。运行软件,对我国民主治理中人民主体性相关文献进行自动聚类,共生成11个聚类标签(见表3)。这11个聚类的Q值约为0.89,S值为0.52,说明本文研究的关键词聚类结构显著,聚类结果合理,且S值均大于0.5,说明各个聚类内部具有较高的同质性。表3中各聚类每一个关键词节点的详细信息反映出我国民主治理中人民主体性相关研究的核心学术景象。由于聚类之间可能存在特定的信息交叉与重复,因此,为更深刻地把握该领域的研究全貌[5],本文通过文献质性分析和二次整合,发现我国民主治理中人民主体性相关研究的成果主要聚焦在民主治理的内涵、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人民主体性的内涵、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三个方面构成了该领域的核心议题。

表3 研究文献关键词的聚类节点明细表

第一,聚焦民主治理的内涵、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主要包括#2、#5、#7、#10。宁洁等[6]基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治理与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相比较,提出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段治文[7]指出民主治理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本质属性,以追求秩序和效率为基本价值目标,最大限度地增加公共利益。与西方民主治理模式相比,我国的民主治理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其中发挥人民主体性是我国民主治理的本质特征,即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能够尊重人民群众的意志,从而制订出符合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长远发展规划。陈石[8]强调国家民主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民主依托,同中国现代化进程相融,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人民主体为依托,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落到实处。综上,民主治理是一个理性谈判、集思广益、凝聚共识的过程,其战略和政策选择的出发点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核心理念是人民民主。

第二,突出人民主体性的内涵、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主要包括#1、#4、#6、#8。从来源上看,人民主体地位思想是以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以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作为文化渊源,与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一脉相承。熊治东[9]指出马克思通过对以往哲学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关系的多重批判,恢复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揭示出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特殊地位。袁方成[10]指出村民自治产生之始就蕴含着民主与治理的双重目标,从制度形态到实体形态的逐步发展过程是村民作为民主治理主体力量不断激发的过程,对推动村庄治理有着直接而显著的成效。当前,我国进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如何在民主治理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治理的学说、我国宪法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肯定了只有人民才是我国国家治理的唯一主体[11]。包心鉴[12]论证了人民民主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核心政治价值指向,并认为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就是以优良的制度确保人民主体地位的巩固和主体权益的实现。通过学界对人民主体性的回顾与分析,所谓人民主体性是指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中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实现人民主体性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治理的动力。

第三,着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健全与完善,主要包括#0、#3、#9。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主体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价值指向,坚持人民主体性,提高人民主体性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原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邓小平人民至上的思想、江泽民始终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胡锦涛以人为本的思想、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都是在继承马克思人民主体性思想的基础上对其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进行了丰富与发展,提出在中国发展民主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同时要大力发展协商民主,走中国特色的民主发展道路[13]。韩旭[14]提出要努力构建并不断完善支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政治制度,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牟成文[15]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优势。

(二)发展趋势分析

借助不同年份的关键词分布情况来分析特定研究议题的演进规律或趋势是文献计量的常用方法[16]。本文运用Citespace关键词聚类的时区视图(TimeZone View)生成关键词时区线图(见图4),从时间维度呈现我国民主治理中人民主体性的演化趋势。关键词聚类的时区图既能在时间维度上掌握我国民主治理中人民主体性相关研究的演进地图,又能直观了解不同阶段关键词的布局特征[17]。突发主题词探测(Burst Detection)是展示研究活跃的主要指标,通过对该领域的突发主题词探测能够反映出我国民主治理中人民主体性相关研究在不同时间段的变化情况和活跃度,可以较为清晰地呈现出突现的研究前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见图5)。

1.关键词演变阶段分析。综合考量图4、图5和图1及各类文献资料,可将我国民主治理中人民主体性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88—2003年,这一阶段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为“主体地位”“人民”“人民群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相关概念、核心要义等宏观层面的基础性探究;二是2004—2013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2004年)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管理,学者们开始将目光投向社会治理,因此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以人为本”“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民主治理”“人民主体观”等,研究内容不仅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治理理念的更新等问题,也包含社会治理、治理方式等微观问题;三是2014年至今,这一阶段的高频关键词为“社会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等,研究内容侧重治理的困境及化解以及如何提高党应对新时代挑战的理论内省力和实践自觉性等问题。

图4 关键词时区线信息分析图

图5 关键词突现探测分析图

2.关键词演变特征。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研究角度从理论向实践转变。党的十八大后,在政策导向下,民主治理中人民主体性相关研究重心逐渐从理论层面,即对相关概念、理论等的深度解读转向了实践层面,学者们更热衷研究民主治理实践中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的效果、存在的困境及解决路径等。不论是从国家视角还是从基层视角,探索如何提升人民主体性成为学者们在治理领域研究的关注点。

第二,研究风格从宏观向中微观延伸。学者们对民主治理中人民主体性相关研究首先集中在民主治理和人民主体性的内涵、核心要义、精神实质等宏观层面的基础性探究,阐述了民主治理和人民主体性的内涵,解读了人民主体性与民主治理的关系,揭示了民主治理的核心理念。随着时代政策导向和研究的持续推进,学者们逐步向中微观具体性内容延伸,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民主道路、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民主治理、人民主体地位的发挥和保障等内容。

第三,研究内容呈现出鲜明的时政导向和时代特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召开后,社会治理、治理方式逐渐成为当时学者们广为关注的热点,研究成果也随之有较大幅度增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后,基层治理的相关主题成为最受学者们关注的时政热词,一系列关于基层治理、发挥人民群众作用的探讨也应运而生。党的十九大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要论断,新时代如何在治理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成为学者们在这个阶段的关注点。

3.发展趋势分析。图5展示了经Citespace软件分析得出的16个关键词突现点、突现时间和突现率,即不同的时间段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其中,“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马克思”“新时代”是目前我国民主治理中人民主体性的研究前沿,突现度分别为

12.754 3、6.509 2、3.689 7、3.598 6、6.105。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等场合多次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行稳致远。因此,受鲜明的时政导向影响,“习近平”“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等相关研究不断涌现,对我国民主治理人民主体性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展望未来,新时代如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未来对我国民主治理中人民主体性相关研究的重要关注点。

四、结论与展望

(一)基本结论

1.理论上,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及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国内学者正逐步形成和建立关于中国之治的话语体系,研究主题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治理理念、制度建设等内容。从实践上看,我国民主实践的探索和经验及新时代的现实需要决定了我国的民主治理是以人民需求为基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亟需在民主治理中发挥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来予以回应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和社会治理的中国模式为我国的民主实践探索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

2.我国民主治理中人民主体性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民主理念和民主制度供给脱节、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和形式有待拓展丰富、民生诉求急需有效表达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成为影响我国民主治理中人民主体性发展趋势的可能因素。首先,随着人民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的基层协商形式也在不断扩展,但基层民主协商的制度供给却没有配套跟上,阻碍了基层民主的健康发展。其次,参政议政的渠道是否畅通、民主参与形式是否丰富都会影响着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只有拓宽公民有序参与渠道、丰富民主参与形式才能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再次,随着社会主义矛盾的转化,民生诉求也开始转变且急需有效表达。基于以上问题,国内学者们逐渐将研究的目光从宏观理论层面的政策解读向中微观的解决路径转变。

3.国内学者对民主治理中人民主体性的研究方法较多采用文献研究、规范研究等传统方法,缺乏实证和比较研究,没有精确的量化研究和宏观上的对比分析;另外,研究工具的多元化和打破学科壁垒的跨学科研究有待进一步突破和强化。在研究内容上,对我国民主治理中人民主体性相关研究的中国经验、中国模式、治理的创新过程、创新可持续性等问题的关注还不充分和深入。

(二)研究展望

拓展和深化新时代我国民主治理中人民主体性的研究应立足于已有的优秀研究成果,并结合当前的研究热点及面临的困境从多学科融合的视角,在研究路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加以改进。

1.研究路径。当前我国处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时期,根据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才能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时代的要求;同时,通过丰富民主形式、畅通民主渠道、加强基层民主、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才能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参政议政。

2.研究方法。要注重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实证研究使研究更具问题导向力和现实指导力,提升研究的客观性和精准性[18];同时,在研究中应积极调动和吸纳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资源,从而对民主治理中人民主体性的相关问题展开更全面的研究。

3.研究内容。未来要注重国家相关政策方针对民主治理及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的影响,注重从民主治理中人民主体性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把握研究的基本规律,持续关注我国在治理活动中形成的中国经验、中国模式和创新等问题。

猜你喜欢

聚类民主主体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基于改进的遗传算法的模糊聚类算法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