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综述

2021-04-17张伟峰李婉琳徐绍华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现代化体系国家

张伟峰,李婉琳,徐绍华

(昆明理工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法学院;c.学报编辑部;云南 昆明 65050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谱进行了系统描述,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进行了全面回答,是一篇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纲领性文献和政治宣言书。《决定》继承并深化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大政治命题,指明新时代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方向。本文通过梳理归纳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相关研究文献,揭示并阐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推动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向纵深发展。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阐释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有鲜明的理论品格和科学严谨的逻辑结构,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制度建设的时代特征。

(一)科学内涵

1.国家治理体系的概念。赵永春[1]24认为从人学的角度看,国家治理体系是由人的治理理念、人的治理方式、人的治理工具、当家作主的人及治理对象5类因素组成的相互制约、协调运转的组织系统。高长峰[2]87提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对国家进行治理的制度体系,是一套在党的领导下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涵盖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党建等多个领域的体制机制。娄成武等[3]6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包含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体系,该体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管理国家各类事务。

2.国家治理能力的概念。陈培永[4]20指出国家治理能力主要包含两类能力,分别是对治理制度的执行能力、对活跃在制度环境中各类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赵永春[1]25从人学视角阐述了国家治理能力,认为该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中人解决各类社会困难和问题、管理社会各领域事务的能力,其主要工具包括国家制度、政策、法律措施等。高长峰[2]87提出治理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治党治国能力及利用国家制度推动改革发展、治理内政外交等各项社会事务的能力。

3.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赵永春[1]24-25认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治理主体和治理客体之间治理关系的相互适应;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包含国家体制机制及人的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娄成武等[3]6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完善国家的各项制度体系,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执行效果。陈培永[4]19指出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民主化与法治化。

(二)认知视角

1.“三维”理论。赵秀芳[5]提出应从生成维度、价值维度、复兴维度认识和把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王梅枝[6]认为应从价值取向维度、历史维度、实践绩效维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李忠双[7]指出应从因事而举、因时而进、因需而新等三个维度把握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多维”理论。洪向华等[8]提出“五重维度”理论,认为应从治理的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主体维度、客体维度、价值维度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张文显[9]阐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五个核心命题,分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五个方面。

3.“逻辑体系”理论。王钰鑫[10]认为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是由13个方面组成的内涵丰富、逻辑严谨的体系。陈延庆等[11]提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内涵极其丰富,要达到全面深刻理解必须将其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之中。

(三)形成依据

1.理论基础。金民卿[12]26阐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体理论、政党理论、国家理论。李安峰[13]3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刘志昌[14]21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是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及中国化的系列理论基础之上。

2.实践基础。丁志刚等[15]38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基础。李君奇等[16]指出以宪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孔新峰[17]12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自我探索和内生演化,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3.历史依据。王令金[18]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建设成果及文化教育科技等事业的发展,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框架基础、物质基础、人才基础。孔新峰[17]13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基于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经验总结、得失研究及其发展的历史脉络。

(四)逻辑内涵

1.“四重逻辑”说和“一体两翼”说。黄维铭等[19]阐释了国家治理体系的逻辑构造,涵盖坚持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坚持人民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在合作共赢的努力中实现人类共同价值诉求、坚持在改革创新中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古洪能[20]认为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党的功能是主体,国家政权和社会组织是两翼。

2.“政治逻辑”说和“顶层设计”说。钱再见[21]论述了人民政协作为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政治逻辑,认为人民政协统一战线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巩固共同政治基础、扩大政治共识、激发民主政治活力的作用。张焕金[22]指出《决定》从顶层设计层面明确了必须坚持和完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在分层对接层面提出了各项制度必须坚持的根本点及发展方向。

(五)时代特征

1.理论框架。宋世明[23]提出制度层次和功能构成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理论框架:按制度层次分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按制度功能分为制度吸纳力、制度整合力和制度执行力。徐奉臻[24]认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等13项制度建设实践路径,使中国之治的制度图谱更加系统。

2.品格特色。陈硕等[25]提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特色鲜明,主要体现在谁来治理、如何治理等重点问题上,充分实现了稳定性与创新性、集中性与广泛性、有效性与价值性三个统一。刘辉[26]认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理论特色。

3.逻辑理路。周峰等[27]提出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党的领导与以人民为中心、理论性与实践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融合,开辟了一条超越西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陆玉林[28]强调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历史逻辑涵盖文化根基发展路向,理论逻辑是这个复杂系统中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规律,实践逻辑是必须遵循的检验原则、客观规律和基本要求。亓利[29]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包含四部分内容,分别是深厚的历史底蕴、长期的探索实践、独有的显著优势、丰富的实践成果。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探索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十分宏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科学谋划、有序推进,又需要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形成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强大合力。

(一)路径选择

1.“一元路径”说。吴传毅[30]14认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必须通过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来完成。任绪保[31]指出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及依法治国才能助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汪玉凯[32]提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政务信息化发展战略和详细规划。

2.“三维路径”说。吕普生[33]指出把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有效途径是优化调整国家治理体系的结构与功能,创新完善国家治理体系运转机制,增强国家治理和执行制度的能力。庞明礼[34]提出中国国家治理效能的实现需要顶层设计决策机制、层级节制监督机制、高位推动执行机制之间相互关联、协调运转。

3.“多维路径”说。吴伟等[35]认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增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多元主体力量建设、细化人民政协职能、发挥人民政协平台作用、加强国家治理中制度机制的运用。庞金友[36]提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要以制度为基本框架、以人民为价值导向、以党的领导为坚强核心、以依法治国为重要保障、以全球治理为责任担当。李淑芳等[37]认为把现代化各项原则融入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执政党相关制度体系建设之中,通过破解制度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二)推进方式

1.“单一方式”说。荆学民等[38]认为中国共产党应通过中国特色政治传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王轶[39]强调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余洋[40]强调了党建工作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价值,认为要通过加强党建工作来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

2.“二维方式”说。常庆林[41]15认为参政党应从自身建设发展的主观维度和参政党参与社会管理的客观维度着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李彩鹏[42]提出只有在实践中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才能加快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步伐。

3.“多维方式”说。韩克芳[43]指出应通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正确处理法治和其他治理方式的关系、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政法队伍等路径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刘海涛[44]认为应通过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吴传毅[30]12-16提出要以创新治理理念为思想引领、以全面深化改革为路径选择、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战略重点、以解决好制度执行难题为突破点、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4.“复合方式”说。王晓霞[45]认为只有突破利益藩篱的机构改革,通过职能体系、领导体系、治理体系、武装力量体系、群团工作体系的构建,领导力、执行力、组织活力、战斗力的提升才能真正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宋世明[46]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于深入实施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三)力量源泉

1.实体推动力说。高卫星[47]15认为人民政协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殷啸虎[48]提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必须要依托统一战线自身独有的功能与优势。陶志勇[49]指出工会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度体系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担负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使命。

2.软实力推动力说。袁惠民[50]认为文化自信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赵磊等[51]提出领导干部坚持服务发展大局的战略思维、坚定发展信心的历史思维、抓住治理关键的辩证思维、提升治理效能的法治思维及增强忧患意识的底线思维将有助于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陈培永[4]20强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制度推动力说。丁志刚等[15]38认为国家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紧密联系,国家制度的现代化建设强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商兆鑫[52]指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要不断提高党和国家治理社会各项事务制度的现代化水平。

4.素质推动力说。吕蔚[53]认为公共参与是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必须要具备的一种核心素养,培养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能有效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屠静芬等[54]指出从人的现代化视角看,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思想、增强社会活力。

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力系统

专家学者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项任务的外在关键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责任主体、保障措施、支撑力量三个方面。

(一)责任主体

1.重要责任主体说。娄成武[3]5认为政府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责任主体。常庆林[41]15指出参政党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赵永春[1]24强调人是国家治理体系的责任主体,建设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需要现代化的人作为支撑。

2.二元主体说。刘志昌[14]22认为在治理主体上,中国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即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并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包大为[55]提出党是国家治理的责任主体、人民是新时代的治理主体,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责任主体和治理主体共同努力。

3.多元主体说。陈金钊等[56]认为国家治理强调多元主体的共治格局,政党、国家、政府、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公民等都是参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滕明政[57]强调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始终坚持人民的根本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人大、政协、民主党派等既有治理主体的作用,积极引导社会组织等新兴主体参与国家治理。

(二)保障措施

1.领导力保障说和综合保障说。颜晓峰[58]认为提升党的领导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政治保证。郭广平[59]提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理顺治理主体之间的协调匹配、必须树立治理的基本理念、必须遵循六个“紧紧围绕”的具体路径、必须创新国家治理的方式、必须积极总结地方治理经验。

2.制度保障说。金民卿[12]28指出中国共产党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李安峰[13]4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作用,认为其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保障。

3.法律保障说。徐琦泉[60]认为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国家治理制度有效运行的保障。刘占奎等[61]指出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保障。

(三)支撑力量

1.多元支撑体系。姚艳红[62]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包含历史文化、精神力量、文化制度。唐皇凤[63]分析了支撑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等六大体系。

2.重要支撑体系。喻中[64]认为兼顾政治性与法律性的地方立法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高卫星[47]16强调人民政协是科学决策的重要载体,能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朱兵[65]指出文化法律制度是健全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评价与展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内理论界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多层次、多视角研究,涌现了一批极具代表性的理论成果,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向纵深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尽管理论界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掌握其本质特征和价值追求,但是就现阶段的研究而言,还存在学理研究不够深入、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等问题。

(一)主要成就

1.形成了阶段性研究成果。专家学者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理论阐释,研究内容涵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依据、逻辑构造、时代特征等核心要素;从理论层面探索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式,围绕实现路径、推进方式、推动力量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各项任务的外在关键因素,深入探讨并总结了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责任主体、保障措施、支撑力量的内容。

2.推动理论研究深入开展。一是从国家科研管理机构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均设立了数量不等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的课题,加大了对此类课题资助力度,为该类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二是产生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从中国知网等搜索结果看,新时代以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为关键词发表的文章有3900多篇,研究领域涉及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中国政治和国际政治、法理、马克思主义等学科。三是全国各地举办了多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理论研讨会,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家与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及云南省委、《求是》杂志社在昆明联合举办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理论研究引领改革实践。一是青海省久治县实行“十户长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党的群众路线,推动由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向城镇、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延伸[66];贵州省余庆县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完善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建设,处理好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各种矛盾,形成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余庆经验”[67]。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于中华民族推进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完善了国家的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具体制度[68]。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行政体制大致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四次改革和改革开放后八次较大规模的改革探索,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奠定了坚实的载体基础[69]。

(二)存在问题

1.学理性研究深度不够。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已由基础理论阐释转入深度研究阶段,但仍有部分文章在对其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行研究阐述,甚至少数文章在简单机械地复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内容。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凝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哲学基础、构造体系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格局尚未形成,未能充分发挥哲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协同效应。

2.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有待提高。从文献检索结果看,已发表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类的文章偏重宏观理论研究,实践类文章较少,特别是关于基层实践类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已有文献以分领域、分专题研究为主,缺乏系统性。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现状及历史研究较少,对国家治理体系不健全及治理能力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分析不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评估体系的研究不够深入。

3.研究方法的创新性不足。在基础理论研究中多采用概念分析法、文献调查法、定性分析法、功能分析法等,限制了研究的纵深发展,导致出现了大量宣传类、文献解读类应然性文章。这些文章研究方向重叠、研究内容趋于一致,多数涉及到实现路径、推动力量、推进方式等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同质化现象。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证研究缺少有效的样本分析和可靠数据资料作为有力支撑。

(三)研究展望

1.加强学理性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为依据,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构造体系、实践路径、时代背景、历史贡献等开展深入研究阐释,充分彰显其价值追求、使命担当和理论逻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的科学体系,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方面面,自身性质决定了其涉及学科的多样性特征,今后要综合运用哲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理论思维、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分析手段进行深入研究。

2.提高理论指导改革实践的能力。加强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两个层面的研究,特别是分层对接层面研究。总结基层实践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加大系统性、整体性研究力度,深度挖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内在价值,出版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高水平专著,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整体建设水平。以是否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新时代国家治理水平、是否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为指引,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评估体系建设。

3.创新理论研究方法。在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开展深层次理论研究,把宏观理论应用到具体实践,针对不同治理领域和治理区域分类提出治理方案,推动解决当前国家治理的困境和现实问题。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等大视野出发,聚焦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的实践难题及重大理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案。立足中国国情开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研究、理论研究,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

猜你喜欢

现代化体系国家
边疆治理现代化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