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识性伦理:工程共同体整体伦理的实践基础

2021-04-17万舒全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意向性视域共识

万舒全

(辽宁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847)

工程共同体的伦理责任问题是当前工程伦理学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以往的工程伦理研究主要以工程师职业伦理为主,但是随着大工程时代的到来,工程变得日益复杂,工程师职业伦理的局限性也日益明显。在工程实践过程中,仅依靠工程师的个人努力来解决工程伦理问题很难成为现实,因为工程师的行为要受到工程共同体其他成员的限制与制约。 “因此,工程责任的承担者就不仅限于工程师个人,而是要涉及包括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工程共同体。”[1]为了克服工程师职业伦理的不足,工程多元主体的整体伦理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工程伦理学界的新趋势。 “从欧美工程伦理研究进路的演化过程来看,个体主义进路的工程伦理研究逐渐让位于整体主义进路的工程伦理研究。”[2]通过提升工程共同体所有成员的道德敏感性和伦理责任意识,促成工程共同体的伦理共识,实现工程共同体的整体伦理,进而来解决现实中的工程伦理问题。工程共同体的整体伦理是指工程共同体所有成员在工程实践过程中都能够具有较强的道德敏感性和伦理责任意识,并且通过彼此间的对话与协商能达成伦理共识,促使工程共同体所有成员的道德实践形成一种道德的合力。工程共同体的整体伦理在这里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工程共同体成员对工程实践的伦理原则的共同认知,形成一定程度上的伦理共识;二是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工程共同体成员符合伦理原则的道德实践能够彼此协调,形成一定程度上的道德合力。

工程共同体是由投资者、管理者、工程师、工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异质共同体,他们虽然都共同存在于具体的工程情境中,但是他们的实践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特别是价值观念和伦理信念更是呈现出多元化特点。要实现工程共同体的整体伦理首先就要回答工程共同体的整体伦理何以可能?这是实现工程共同体整体伦理的重要前提。下面从交往共同体的先在性、共同体视域融合的可能性、集体意向性的现实性三个方面来阐释工程共同体整体伦理实现的可能性。

一、交往共同体的先在性

工程共同体的整体伦理要求投资者、管理者、工程师、工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能够就工程环节的伦理问题达成共识,能够共同从伦理维度来审视工程实践活动。这些都要建立在工程共同体是一种现实的交往共同体的基础之上。

交往共同体是工程共同体的基本属性。交往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活动,是人与人、人与人群之间为了实现变革世界和生存环境的目的,通过媒体中介而开展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改造的各种实践活动和所形成的普遍性的社会关系[3]。交往共同体就是建立在交往活动基础上的共同体,而工程共同体具有明显的交往属性和特征。工程共同体的构建直接指向了对世界的改造,其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好的人类生存环境,而工程共同体成员之间构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何离开了工程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工程实践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这与工程本身实践的特点有关,工程活动是人类集体实践的典范,要经历工程决策、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评估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在众多的工程共同体成员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因此,交往与互动是工程共同体的基本存在方式,工程共同体就是交往共同体。

交往共同体的存在方式为工程共同体的伦理共识提供前提。工程实践的伦理问题需要工程共同体的共同道德努力来实现,需要工程共同体成员能够就工程实践的伦理影响达成一定的伦理共识。而工程共同体成员的伦理共识不是自发地就能够产生,而必须要在他们密切的交往基础上才有可能达成。“所有形式的‘共同体’,都表征了某种主体间性。”[4]交往共同体的属性为工程共同体成员的伦理共识创造了条件。交往共同体得以成立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共同体成员能够相互理解。正如阿佩尔在构建先验诠释学的前提时对交往共同体所作的探讨,共同体是某个实际存在的交往共同体,参与论辩之人都已通过社会化过程而成为共同体的成员,共同体基本上能够恰当地理解论辩者论据的意义,并能以一种确定的方式对这些论据的真实性作出判断[5]。工程共同体作为交往共同体其工程实践活动是建立在工程共同体成员能够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的。只有工程共同体成员能够相互理解,工程活动才可能顺利开展。工程共同体成员间的相互理解不仅是一种技术的理解、经济的理解,还包含着道德的理解。他们能够在交往互动的基础上理解彼此的道德主张,并且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具有了达成伦理共识的可能性。当然,工程共同体的相互理解和达成伦理共识也是有一定前提的,那就是工程共同体成员间能够融洽地交往与交流,使信息流能够在工程共同体成员间自由地流动,不会受到一些因素的阻碍而影响共识的达成。例如,在工程决策环节,多元工程决策主体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进行工程的伦理决策,对工程的每一环节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开展广泛的讨论,从而实现工程决策主体的伦理共识,实现工程的伦理决策目标;在工程设计环节,设计工程师在工程设计过程中可以与工程的投资者、管理者进行充分交流沟通,努力使设计的工程方案能够实现一定的伦理价值,也可以使部分工程的实施者和使用者参与到工程设计过程中来,以表达其主张和利益诉求,努力追求一定程度上的共识,以便能够使设计方案最大化地兼顾和满足多方需求。在工程实施环节,管理者、工程师、工人以及工程产品的未来使用者的交往、交流和互动,对于工程共同体的伦理共识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某些工程主体一旦发现工程活动有可能存在工程事故隐患,可以在这种交往共同体的背景下,向其他工程主体说明情况,争取共识,最大限度地避免工程事故的发生;在工程评估环节,评估部门和主体可以通过搭建沟通平台广泛征求意见,力争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一旦通过评估发现工程存在安全隐患,通过工程评估主体与其他工程主体的交流、沟通,达成伦理共识,并督促其加以改进。

交往共同体为工程共同体的道德实践提供保障。工程共同体的道德实践要依靠工程共同体所有成员的道德努力,而由于工程实践的经济属性,一些工程共同体成员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就有可能只关注工程的经济后果,甚至是短期的经济后果,忽视工程的社会责任,阻碍工程伦理目标的实现。交往共同体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工程共同体成员履行伦理责任。

1.工程活动是人类集体实践的典范,工程共同体成员间的密切交往与配合,不仅能使工程实践活动顺利开展,而且由于共同体内部相互制约和监督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和避免某些工程共同体成员的非道德行为。当然,如果交往共同体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也是有一定条件的,那就是工程共同体成员间要能够建立起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从而形成任何工程主体的行为都会受到来自其他工程主体的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促成工程共同体的整体伦理。

2.工程共同体成员的广泛而密切的交往,能够发挥出道德感召力的作用。在工程实践过程中,某些工程共同体成员能够具有较强的道德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表达出深切的人文关怀,这种道德情感和人格魅力可以通过工程共同体成员的交往而产生对其他工程主体的影响,促进和提升其他工程主体的伦理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工程伦理文化,使工程共同体成员都能够履行起相应的伦理责任。

3.工程共同体成员的交往不仅就工程的技术问题、经济问题展开讨论与合作,并且也包含着对工程的伦理问题的商谈,而工程共同体对伦理问题的关注,能够更好地明确工程的伦理后果,因为工程中的伦理问题并不是一直都那么显而易见。“不要轻易使分歧鸦雀无声,重要的是保持一种鼓励对技术问题和伦理问题表达各种观点、有利于讨论他们的理由的环境。”[6]工程中伦理问题的明确可以促进工程主体伦理责任的履行。因此,交往共同体的存在能够为工程共同体成员的道德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

交往共同体是工程共同体的基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工程共同体成员的交往与互动能够提升他们在工程实践中的道德敏感性和伦理责任意识,能够促进工程共同体成员达成伦理共识,使工程共同体的整体伦理成为可能。

二、共同体视域融合的可能性

工程共同体的整体伦理是使工程共同体所有成员都需具有较高的道德敏感性和伦理责任意识,能够在工程实践过程中产生一定的伦理共识,进而都能够承担起相应的伦理责任。这就需要工程共同体成员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形成相同的伦理认识和伦理理解,需要工程共同体成员的视域融合。可以说工程共同体成员的视域融合是实现工程共同体整体伦理的重要前提。

工程共同体与科学共同体不同,科学共同体的构成成员是同质的,是由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构成,而工程共同体的构成成员是异质的,由投资者、管理者、工程师、工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构成。“工程共同体和科学共同体是不同性质的社会共同体,它们的性质功能和结构组成都是大不相同的。”[7]工程共同体的异质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从知识构成、工作方式、社会影响、经济地位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那么,这种异质的共同体能够在工程的道德实践过程中实现视域融合吗?这种融合指的是完全一致还是包含着某种差异性?如果能够实现融合,那么融合的条件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是实现工程共同体整体伦理首先必须回答的。

要回答上述问题,就需首先搞清楚视域融合的涵义。视域是指一个人看问题的角度、范围、界限。一个人的视域与他的知识背景、实践经历密切相关。视域是我们活动于其中,同时又与我们一起活动的东西[8]。视域是可变的,视域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个人在一段时期内的视域相对来说是稳定的,因为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的改变都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是,世界上没有哪两个人的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是完全相同的,就是说没有哪两个人的视域是完全一样的,那视域融合可能吗?视域融合指的是什么呢?视域融合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进而成为其哲学诠释学的核心概念。伽达默尔提出视域融合指的是读者对历史文本的完全理解所达到的状态。要想真正理解文本,读者必须要努力与文本的作者实现视域融合,了解作者的知识背景、社会背景,甚至需要把握作者的实践经历,只有这样,读者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理解文本的确切涵义。伽达默尔认为视域融合是对话的理想解决方案[9]。但是,伽达默尔提出视域融合不是说读者与作者的视域完全一致,而是努力了解作者的视域,努力从作者的视域出发来看待问题,进而实现读者与作者的视域融合,达到对文本的理解。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视域融合又是一个过程,伴随读者对作者了解的深入,读者与作者视域融合的程度就会更高,读者就能够更加客观地理解文本。因此,在伽达默尔看来,视域融合是可能的,同时视域融合的程度又是不断变化的。

工程共同体的视域融合有其自身的涵义。工程共同体的视域融合是工程共同体成员对工程文本的共同理解。这里的工程文本是指工程实践的全过程。工程文本是工程共同体所有成员实践的产物,可以说,在工程共同体视域融合的过程中,工程共同体既是工程文本的作者,又是工程文本的读者,他们对工程文本的理解也就是工程共同体成员间的相互理解。工程共同体是异质共同体,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实践经历,但是,这些并不会构成他们彼此实现视域融合的障碍。

1.工程共同体成员的同时代性,有利于他们的相互理解。同时代性使得工程共同体成员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因此也就有着相似的话语体系,他们共同存在于现实的工程场域之中,这些都有利于他们的相互理解,实现彼此的视域融合。

2.工程共同体成员共同的实践目标,有利于他们的相互理解。工程共同体的组建、形成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其目的指向工程人工物的建构。工程共同体成员的实践活动也就有着明确的目的性,他们在工程活动中有着各自要承担的工程任务,但是这些彼此不同的工程任务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配合、环环相扣的,它们共同指向工程总目标的实现。因此,工程共同体成员共同的实践目标是他们能够相互理解、实现视域融合的现实基础。

3.工程共同体成员间的密切交往,有利于他们的相互理解。工程活动是人类集体实践的典范,工程活动的开展和工程目标的达成需要工程共同体所有成员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而工程共同体成员间的密切交往,促进了他们彼此的了解,为他们相互间的理解和实现视域融合创造了条件。

工程共同体的视域融合有利于工程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工程活动建立在工程共同体成员密切合作基础之上,在某一工程环节,需要相关工程主体都能很好地理解工程实践的程序与功能,才能完成相应的工程任务,而关于工程总目标的实现,更需要工程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对工程的总任务、总目标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这些都要建立在工程共同体成员视域融合的基础上。工程共同体的视域融合首先体现在对彼此工程任务的共同理解上。工程共同体成员能理解自己所承担的工程任务的性质、程序、意义,并且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其他工程共同体成员所承担的工程任务的性质、程序和意义,这样有利于使自身的工程实践与他人的工程实践实现更好地匹配。其次,工程共同体的视域融合体现在对工程总目标的共同理解上。工程共同体成员都能够很好地理解工程总目标的性质和意义,能够理解自身的工程实践在实现工程总目标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工程共同体通过实现视域融合能够更好地明确自身的工程任务,同时也能够促进工程共同体成员间的密切合作,更有利于工程总目标的实现。

工程共同体的视域融合有利于实现工程共同体的伦理共识。 “伦理共识所侧重的主要是价值取向上的统一性和普遍性”[10]。工程共同体的伦理共识是工程共同体成员对工程实践所形成的共同的伦理理解,其实质就是对工程实践可能带来的影响的伦理审视。由此可知,工程共同体的伦理共识要建立在对工程实践的共同理解基础上才可能实现。工程共同体的视域融合是工程共同体成员在密切交往的基础上对工程实践环节和工程总目标的共同理解。这种共同理解就构成了工程共同体成员进行伦理探讨、形成伦理共识的重要基础。在现实的工程情境中,工程共同体成员的伦理探讨是与其它的工程探讨一体的,就是说工程共同体成员并不是先进行技术角度、经济角度的探讨,然后再进行伦理角度的审视,而是说伦理反思一直贯穿于工程实践的始终。在工程共同体成员形成了对工程实践的技术、经济性质的共识之后,更有利于他们形成关于工程实践的伦理共识。因为对工程的伦理审视并不是抽象的过程,而是关于工程的技术活动、经济活动对人、自然和社会的现实影响的审视。工程共同体的视域融合使工程共同体的伦理审视有了更加明确的现实基础,也为工程共同体形成伦理共识创造了条件。

工程共同体的视域融合有利于实现工程共同体的整体伦理。工程共同体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实现视域融合,使共同体成员能够针对彼此理解的、明确的工程环节开展伦理讨论,既有利于工程共同体成员形成伦理共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程共同体成员的道德实践。通过共同体成员对工程实践形成共同的理解和伦理共识,能更加明确工程共同体成员的伦理责任,责任的明确对责任行为具有推动作用,工程共同体成员在明确自身伦理责任的基础上,更可能产生道德行为。因为有了伦理共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共同体成员之间就会形成责任监督关系,伦理共识产生了共同的评价标准,在其他成员的监督下,更能保证责任行为的履行。工程共同体的视域融合促进工程共同体成员履行起相应的伦理责任。更为重要的是,共同体的视域融合有利于共同体所有成员都能够履行起相应的伦理责任,进而促成工程共同体成员的整体伦理。

工程共同体成员的同时代性,工程共同体实践目标的一致性,工程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密切交往使工程共同体能实现视域融合。工程共同体的视域融合有利于工程实践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工程共同体成员的伦理共识,使工程共同体的整体伦理成为可能。

三、集体意向性的现实性

工程共同体的整体伦理不只是对工程师个体提出伦理责任要求,更是对工程共同体群体提出了伦理责任要求,需要工程共同体群体的伦理责任行为来实现其伦理目标。工程共同体群体的伦理责任行为的实现基础是工程共同体要能形成集体意向性,而且是指向工程伦理的集体意向性。那么,工程共同体的集体意向性能够实现吗?如果能实现,那么工程共同体集体意向性的实现过程是什么?实现程度又有多大?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将构成工程共同体整体伦理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

集体意向性是集体实践活动的基本属性。意向性所指涉的是人的思想是关于某物的思想,表明的是意识的方向性。 “意向性既意味着意识构造客体的能力,也意味着意识指向客体的能力。”[11]个体的意向性思维很好理解,能够在人的思维活动中得到明证,集体意向性却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问题。个体的意识活动可以容易地建立在个体心灵基础之上,而集体意向性成立的基础是什么呢?有学者提出了集体心灵等概念,试图以最简洁、最直接和彻底的方式来回应集体意向性的合法性问题,而这种方式却又把讨论的焦点引向了集体心灵确证性的论证之上。“承认集体意向性的存在与承认外在的集体心灵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12]而集体意向性的最有利的证明则在于集体行动的存在性。在集体行动中,行动者不单是个体的行动者,还是具有集体性的行动者。因此,行动者本身就带有他所属的集体的特征,并且作为所属集体的一部分而发挥作用[13]。集体中的个体虽然具有鲜明的个体属性,也会呈现出价值多元的主体特征,但是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其行为方式又具有明显的集体属性。最终,这种杂多的个体存在方式都融入到相似的集体存在方式之中,其典型的存在方式就是产生了集体行动,从而构筑了集体存在的意义。集体行动表明集体意向性的存在,大家共同产生关于某项行动的意愿,而这种共同行动的意愿产生也并不只是自发的过程,而是要建立在共同承诺的基础之上的。个体成为集体中的一员,就要承诺参与集体行动,履行集体责任,完成集体合作。集体意向性蕴涵着合作的涵义[14]。可见,集体意向性是客观存在的,它是集体实践活动的基本属性。

工程共同体的实践方式具有典型的集体意向性特征。工程共同体是工程实践活动的主体,工程共同体具有明显的多元性和异质性,投资者、管理者、工程师、工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从功能角度来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从事着不同的工程实践活动类型。 “这些人员在工程活动中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每类人员都各有其自身特定的、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15]同时,工程共同体成员又都存在于现实的工程情境之中,共同服务于工程实践的总目标。工程共同体成员的工程实践活动具有明显的集体行动性质,这种集体行动是建立在分工与合作基础上的,表现出明显的集体意向性。共同体成员关注的都是工程的实践环节,虽然共同体成员间的实践方式会有差别,但是其价值指向是相近的,都指向了工程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工程目标的实现。工程共同体成员一旦进入工程场域中,实际上就已经做出了承诺,承诺服务于工程目标,履行其工程责任,为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工程共同体成员的这种共同承诺进一步形成了工程共同体的集体意向,促进了工程共同体的集体行动。由此可看出,工程共同体的实践具有明显的集体意向性,集体意向性是工程实践活动的基本属性。

工程共同体的集体意向性有利于工程共同体成员达成伦理共识。工程实践的伦理问题需要工程共同体所有成员都要付出道德努力才能解决,就某个具体的工程伦理问题也总是需要相关工程主体达成伦理共识才会有所行动。工程共同体成员的集体意向性是工程共同体成员能够形成共同的意识指向,并能够形成共同的行为结构。这样,工程共同体的集体意向性就构成了共同体成员形成伦理共识的可能基础。工程共同体成员能够就某一工程环节的伦理影响展开充分的讨论,能够进行共同的伦理思考,在此基础上努力形成工程共同体的伦理共识。集体意向性不仅表明集体的意识能够具有共同的方向,关注共同的对象,同时集体意向性也表明集体也可以形成相近甚至相同的思想结论。这样工程共同体的集体意向性也就具有了结果意义,指向即所得。这些也都说明工程共同体成员是可能共同具有较高的道德敏感性的,在充分地分工与合作的工程实践过程中,工程共同体成员能够就某一工程环节进行深入地伦理反思,这种反思不是仅由个别工程主体来进行,而是共同体的相关成员都要进行,并且,共同体成员在充分反思的基础上能够达成一定的共识,进而通过共同的道德努力促进工程实践的道德发展。

工程共同体的集体意向性有利于工程共同体整体伦理的实现。工程共同体的整体伦理是共同体成员都能够承担起相应的伦理责任,并且他们彼此的责任也能够相互配合,构成一种责任的整体效应,取得最大的伦理效益。工程共同体的整体伦理要建立在共同体所有成员的道德实践的基础之上,而共同体的道德实践必须要以共同体成员的集体伦理意向性为前提。一方面,工程共同体的集体意向性能够使共同体成员都关注工程实践的伦理维度,就工程实践的伦理问题展开讨论;另一方面,工程共同体的集体意向性能够促成共同体成员的共同的道德承诺,形成集体的道德行动。工程共同体的集体意向性使共同体的道德实践成为可能,而且又因为集体意向性的思维整合功能,它又能使工程共同体成员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呈现出整体性趋向。集体意向性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向问题,而且它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思维的可能结果以及其对实践的影响效果。工程共同体的集体意向性既表明共同体所有成员可以共同关注工程的伦理问题,也表明了工程共同体成员间伦理思维一致性的可能趋向,以及工程共同体成员形成共同的道德承诺和集体的道德行动的可能性,其结果指向了工程共同体的整体伦理。

作为工程共同体基本属性的集体意向性,能够促进工程共同体成员伦理共识的实现,有利于形成工程共同体的集体的伦理行为,为工程共同体整体伦理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四、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程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工程伦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工程共同体的整体伦理是解决工程伦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工程共同体的整体伦理要求工程共同体所有成员在工程实践过程中都能够具有较强的道德敏感性和伦理责任意识,并且通过彼此间的对话与协商能够达成伦理共识,促使工程共同体所有成员的道德实践形成一种道德的合力。工程共同体的整体伦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交往共同体的先在性、共同体视域融合的可能性和集体意向性的现实性构建了工程共同体整体伦理的实现前提,使工程共同体的整体伦理成为可能。在现实的工程实践中,工程师应该努力发挥道德引领作用,促进工程共同体的整体伦理;工程共同体成员间应该进行广泛的道德商谈,努力促成工程共同体成员的伦理共识与道德实践;企业应该努力营造一种伦理的风气,使伦理话语成为工程共同体成员间交流的重要语言形式,促使工程共同体成员的道德敏感性和伦理责任意识都有所增强;政府部门应该努力构建制度伦理环境,为工程共同体整体伦理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工程活动多个层面的共同的道德努力,使工程共同体的整体伦理成为现实。

猜你喜欢

意向性视域共识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商量出共识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
(简论诗创作的意向性)
“慢养孩子”应成社会普遍共识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