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工作长效机制研究

2021-04-17李明泽张晓雁

关键词:全员三全育人育人

李明泽,张晓雁

(沈阳建筑大学党委宣传部,辽宁 沈阳 110168)

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是我国教育领域深耕细作的重要举措之一,其主要是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视角,创新高校育人理念,为全面化、体系化育人工作模式的创新和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高校在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时,应该严格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和要求[1],主动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时代重任[2]。

一、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理论内涵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高等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加大人才培养力度。2018年5月,教育部在推进“三全育人”综合试点改革工作时,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标准》,并于2018年9月向全社会公示了首批“三全育人”综合试点高校名单,标志着我国“三全育人”工作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要深入推进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就需要党和国家在全面强化高校育人工作举措的前提下,为高校立德树人与学生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法律依据。“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校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主体构建的具有可行性、系统性、全面性特点的全新育人体系,该体系的构建和施行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全面的保障和支持。“三全育人”体系中的全员育人,实际上就是构建以党政领导干部、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共青团干部等所有与教学、管理和服务相关的人员为主体,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工作体系[3]。全过程育人则是将育人元素融入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各个阶段,从教学、管理、服务工作等方面着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和熏陶在校大学生,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高校开展全方位育人工作,要充分发挥各个育人载体的优势,深入挖掘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为主要内容的“十大育人”要素,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与管理,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寓于其中。

二、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特点

1.时代性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同时也是一种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先进理论体系,其所体现出的鲜明时代特征,为广大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在积极创新和改革“三全育人”教育模式时,应该在充分体现思想政治工作时代性特色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化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创新性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充分遵循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思想创新发展的基本规律。这种创新发展,不仅融入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文化思维,而且是一种充满能量的思想引领体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三全育人”的实施对青少年发展和成才等各方面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高校开展“三全育人”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全方位布局的育人模式要求[4],进一步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策略,构建完善的课程设置体系、效果评价制度与考核评价机制,这样才能在明确“三全育人”教育创新思路的前提下,夯实“三全育人”工作基础,进而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

3.实践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高校应该在充分重视实践育人的基础上,将生产劳动与教育实践结合在一起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就是要求高校要遵循在实践中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原则和思路,加强新时代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意识的培养力度,要求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活动,进而为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振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三全育人”工作不断深入推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17年12月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是全面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纲领性文件,不仅明确了高校“三全育人”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路径,同时也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创新优化的具体思路[5]。2020年,中央文明委主导颁布的《全国高校文明校园测评细则》再一次将“三全育人”贯彻落实情况纳入高校思政工作成效评价指标体系,这标志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已经迈进了全新的阶段。随着近年来中央、省、市等各级政府部门紧紧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部署,高校不仅加深了对“三全育人”工作的认识和了解,而且构建了符合自身发展要求,党政齐抓共管、多方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稳步提升。

2.“三全育人”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1)育人机制有待完善

虽然绝大多数高校已经严格贯彻落实教育部门颁布实施的相关文件精神,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全新育人工作体系,但仍旧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致使我国高校育人工作的开展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专业教师的数量不足,难以满足1∶350的师生比例要求;兼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数量过多且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等[6]。此外,高校在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过程中,专业教师的协同育人意识仍然有待进一步增强。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必然会影响高校全员育人工作的开展。

(2)育人效果有待提升

就实践活动而言,部分高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阶段都制定了不同学科的专业实践教育、不同主题的社会实践教育等实施方案,然而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组织管理不科学、流于形式、缺乏保障机制等各种问题,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

(3)育人合力有待增强

目前,各高校的“大思政”意识得到了显著增强,同时,根据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需要,拓展了育人载体,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育人手段,但高校采取的育人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部门敷衍了事、相互推诿等现象,甚至因个别学生提出质疑却得不到答复和解决而酿成了影响极坏的舆论事件,严重影响了“三全育人”工作在高校的全面推进。

四、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

1.精准把握构建“三全育人”工作长效机制的关键点

(1)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协同育人机制

所谓全员育人就是要求领导干部、管理人员、专业教师等教职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自身的岗位工作,明确自身在育人工作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全员育人目标的顺利实现。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积极推动全员育人工作的开展。第一,要进一步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全面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加快形成德智并重、德育为先的课程设置体系。课堂是大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主要阵地,育人工作不能只停留在思政课堂上,而应在不同学科领域都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多学科、多元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各类教师应当在各自承担的课程之中深入挖掘育人元素,优化“课程育人”培养方案,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第二,将全员育人责任落实到高校各级领导干部。高校在开展育人工作时,要注重增强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参与育人工作的主动意识,从制度层面上着手,建立并完善高校全员育人工作机制,确保全员育人工作的有序开展。第三,加大高校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力度。高校应该在全面优化和完善育人工作顶层设计理念的基础上,与政府联合建立保障体系,充分发挥育人合作机制的优势,将育人工作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推动政产学研融合发展,确保协同育人目标的顺利实现。

(2)将育人工作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高校推进育人工作,要将育人元素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妥善解决高校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优化育人工作机制。按照育人的目标导向原则,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和资源配套机制,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在实践教育方面,要坚持对大学生的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丰富实践内容,拓展实践平台,进一步提高“实践育人”质量。在文化建设方面,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打造文化品牌,创新“文化育人”表达形式。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网络成为当今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平台,高校教师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尝试,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提高“网络育人”能力,积极正确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7]。同时,高校还要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把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工作质量。针对贫困大学生,要坚持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在一起,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8]。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相融合,充分发挥各组织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政治核心作用与战斗堡垒作用,提高“组织育人”水平。其次,时刻掌握育人措施的施行情况。高校开展育人工作,既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加强理论知识学习,还应密切关注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要坚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鼓励大学生向第二课堂延伸,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优势,进一步提高全过程育人工作成效。

另外,高校要把“心理育人”摆在重要位置。由于学生在大学校园学习生活期间,经常会面临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压力,难免会出现焦虑、紧张情绪,高校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常态化课程长期开展,有效缓解学生压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做好在校期间的学业生涯规划。

(3)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育人工作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推动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促进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稳步提高。一是要站在学科发展的角度上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对于学术型人才来说,应该在注重学术训练、发表学术成果等方面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学生将科研目标的达成作为其学习的首要任务。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学术论坛、教师沙龙、学科竞赛等活动,创新“科研育人”手段,将科研训练与科研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为大学生搭建参加科学研讨活动的平台,促进大学生科研素质和能力的有效提升。二是要培养与社会发展协同并进的应用型人才。鼓励部分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型技术院校,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切实将大学生培养成真正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技术型人才。三是要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创新型人才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因此,高校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加以重点培养,帮助学生激发内在潜能。同时,在理论课程教学中,还要加强创新表达能力的训练[9]。

2.强化高校“三全育人”工作联动机制的保障措施

(1)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的联动机制

高校要在充分发挥自身育人优势的前提下,构建完善的“三全育人”领导机制,建立健全育人责任体系,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学校党委要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发挥高校党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核心领导作用[10],全面统筹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充分调动校内外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学校的育人工作,进一步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体系之中,促进高校育人能力和水平的全方位提升,切实保障“三全育人”工作机制有效运行[11]。

(2)成立监管有效的工作小组

高校应该严格按照“三全育人”工作有关要求,建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解决学校在育人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保证“三全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党的领导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还应建立以学校党委集中统一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家为成员的“三全育人”工作评审监督委员会,定期开展“三全育人”联动机制的检查工作,确保高校在形成稳健的“三全育人”运行模式前提下,发挥学校自身独特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优势,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全面提升。评审监督委员会要始终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对于学校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迅速进行处理,并在分析典型案例过程中,稳步推动“三全育人”工作有效开展,为大学生的能力养成和职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3)实行公正合理的评价激励制度

高校应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激励制度,增强相关工作措施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进而保证“三全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要将教职工的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绩效奖励以及津贴待遇等与评价结果关联在一起,在确保评价结果与教职工自身利益相互匹配的基础上,引导全体教职工重视推动“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另外,高校在开展育人工作评价时,应该采用问卷调查、综合测评、走访学生等多样化评价方式有机结合的策略,才能在充分体现教育评价工作权威性与公信力特点的基础上,推动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全面开展。

五、结 语

人才培养是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三全育人”工作的开展,是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3个方面充分审视和分析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的全貌,并在强调主体协同的全员性、时间贯通的全过程性以及涵盖“十大育人”要素的全方位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研究高校育人工作改革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推动“三全育人”工作机制的长效落实。

猜你喜欢

全员三全育人育人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全员核酸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河南油田开展全员劳动竞赛
全员校运会,全员齐参与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