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表方法的中国工业企业生存状况研究
2021-04-17张少华李晴雯
张少华,李晴雯
(广州大学 经济与统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0 引言
企业生存是企业绩效的最终表现形式,企业生存问题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也受到学界和政府部门的密切关注。据研究表明,在美国,存活5 年以上的中小企业占全国比重的68%;在欧洲,只有65%中小企业能存活3 年以上,存活5年以上的中小企业只占50%。2013 年中国工商总局公布的《全国内资企业生存时间分析报告》显示,截至 2012 年底,我国企业平均寿命仅为6.09 年[1]。李海舰和原磊(2005)研究显示,在中国,集团公司的平均寿命大约为7-8 岁,而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则只有2.9 岁[2]。而日本神户大学教授加护野忠男测算日本企业(会社)寿命为35 年(《中国企业寿命测算方法及实证研究》课题组,2008)[3]。
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生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并且逐渐将生存分析方法引入企业生存问题研究,实现利用医学领域中使用的生存分析模型来分析企业生存数据,研究企业生存状况和影响企业生存的主要因素。为此,本文基于1998年至 2006 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基本情况和财务数据信息,运用生命表方法测算出我国工业企业的分位数生存时间,并进一步考察了行业、区域、所有制类型和初始规模等对企业生存的影响,这为了解我国企业生存状况和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1 方法和数据说明
1.1 生命表方法
生命表法作为常见的处理生存分析数据的非参数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处理寿终数据、右删失数据及区间型数据,被广泛地运用于人口统计学和动植物寿命观测领域。鉴于企业的死亡(退出市场)与人类寿命终结有相似之处,同时现实中企业观测数据往往属于右删失以及区间数据,因此,使用生命表法能够较好地描述企业的生存状况。本文将运用生命表方法研究企业的生存现象,生命表的基本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各项(见表1):
表1 生命表范例Tab.1 example of life table
(1)区间开始时间tj1-。第1 列为区间开始时间,第2 列为样本相邻、不重叠的固中,0t =0 ,1+kt =∞。事件的发生和删失时间将落入且只落入其中的一个区间,下限在该区间中,上限是下一个区间的起点。
(2)进入区间的个体数 "jY 。第 3 列为进入第j 个区间个体数,进入第1 个区间的企业数量为样本总量,即 "1Y 为样本当中个体
(3)活着退出个体数jW。第 4 列为从第j 个区间开始直到研究工作停止仍活着个体数。Wj可从样本数据中直接得到。jW表明该类企业从进入研究区间一直存活至观察期结束,从侧面反映出企业顽强的生命力。
(4)第j 个区间中暴露于死亡危险的个体数Yj。第5 列为在第j 个区间中面临死亡风险的个体数Yj的估计值。假定删失时间在值依据进入区间企业个体数值与活着退出的个体数,推算出第j 个区间中可能退出市场的企业个数。
(5)在第j 个区间内死亡的个体数dj。第6 列为生存时间从进入研究开始到在第j个区间内死亡的个体数量。dj可从样本数据中直接得到。dj为进入研究区间时间不同的企业在第j 个区间内死亡的数量,反映了某一年企业的退出情况。
通过 Stata 软件对企业数据进行删选、清洗,计算得出企业生命表,进一步得到企业分位数生存时间,主要为企业生存时间的25%分位数、50%分位数、75%分位数。通过对生存时间分位数分析能够更加全面地描述生存时间分布情况的全貌,因此,本文选取四分位数对企业的生存状况进行分析。
1.2 数据处理说明
本文数据来源于1998年-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由于该数据依赖于企业报表,可能存在样本错配、指标缺失、指标异常等诸多问题。本文对数据进行了样本匹配、剔除无效观测值等规范处理。同时,对于企业生存数据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的处理做以下说明:(1)数据删失问题。由于本文研究的是1998年-2006年间企业的存续时间,对于研究时间范围之外的企业的生存状况无从得知。如果企业在1998年前成立,那么企业从成立到1998年间的生存状况不得而知,若忽略该问题,将导致数据左删失问题,从而错估企业生存时间。因此,本文只保留成立时间在1998年-2006年间企业,从而避免了数据左删失问题。对2006年依然存活的企业,本文依照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07年数据可知其生存状况,避免了右删失问题。(2)企业生存时间界定。本文定义企业生存时间为企业i成立并持续至退出市场所经历的时间。当企业i在t年在数据库中存在,而t+1年消失时即为退出市场(fail)。为了避免计量结果向上的偏误,本文剔除了生存时间不连续的企业样本。国有企业从样本中消失,直接定义为退出;非国有企业只有在上一年为非运营状态时才定义为消亡。(3)企业兼并改制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混合所有制经济兴起,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对于所有制变更的企业,本文予以剔除以增强结果可靠性。对于因兼并、收购而消失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企业,本文认为该企业退出市场。
2 实证结果
2.1 生存分析结果
本文经过对生存分析数据要求处理后,以1998年-2006年完整、生存状态明确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为基础,给出中国工业企业生命表的构造过程。表2为中国工业企业生命表的简表。以表2前2行为例,中国工业企业生命表的计算过程如下:经过上述对生存分析数据要求的处理后,得到1998 年-2006 年完整、生存状态明确的136 169 家中国工业企业。1W 为样本中从
表2 中国工业企业生命表Tab.2 Chines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life table
(1)对于中国工业企业生命表第1 行:第 1 个区间开始直到研究工作停止时仍活着的企业数,即从[1998,1999)开始,到2006年研究工作停止时仍存活的企业个数,该值可从样本中直接得到,为5 913 家企业。 1Y为第1 个区间中暴露于死亡危险的企业数:间在区间为均匀分布的前提下,第1 个区间中可能退出市场的企业个数为133 212.5 家。d1为在I1区间中发生死亡的企业数,该值也可直接从样本中得出,为331 家企业。
条件死亡率:
条件生存率:
中国工业企业在成立1 年时(1999 年)的累积生存率:
中国工业企业在第一个区间中点处(即企业成立半年时)的概率密度函数:
中国工业企业在第 1 个区间中点处(1998 年6 月)的危险率:
假定删失时间在区间为均匀分布的前提下,第 2 个区间中可能退出市场的企业个数为126 225 家。d2为在区间I2中发生死亡的企业数,可直接从样本中得出,为3 家企业。
条件死亡率:
条件生存率:
为企业进入研究后,在第2 个区间样本企业死亡的概率。
中国工业企业在第2 个区间中点处的危险率:
即中国工业企业在成立1.5 年时遭遇死亡危险的概率。
(3)根据以上步骤,可以继续计算得出中国工业企业生命表其他各行的数据,从而得到中国工业企业的完整生命表,如表3 所示。在计算得出完整企业生命表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计算得出企业各分位数生存时间。
表3 中国工业企业生存时间Tab.3 the living time of Chines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企业生存分布的α 分位数 xα是满足最小x,在生命表分析中,企业生存分布α 分位数 xα可通过线性插值法来估计,≤α则:
2.2 进一步分析
(1)不同行业工业企业生存状况比较
本文在数据处理中按照BRANDT et al.(2012)方法对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39 个行业4 位数行业代码进行了调整统一[4]。由于四位数行业代码的调整并没有改变不同行业所属的二级行业代码,基于此,本文采用二级代码来划分不同行业。中国工业企业实际上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其中采矿业包括B06-B11,制造业包括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运用生命表方法,分别对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39 个行业的中位生存时间进行了计算,结果如表4 所示。
表4 中国工业企业不同行业企业生存时间比较Tab.4 comparison of survival time of Chines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续表4
从表4 可以看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他采矿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中位生存时间较长,生存时间基本都在8 年以上。这些行业大多依赖资源生存发展,行业集中度高,行业内部竞争并不十分激烈;企业最小有效规模较高,形成了一定的行业壁垒;产品形式单一、稳定,市场需求稳定,行业生存环境变化小,因此,这些行业的企业生存时间较长。
企业中位生存时间较短的行业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可以看出,这些行业主要为中低端制造业。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作为资源指向型行业,在我国面临原材料短缺问题。其他行业多为市场指向型行业,产品差异化程度较大,更新速度快;市场集中度低,行业内部竞争激烈;技术要求较低,技术升级缓慢,行业进出门槛低。由于行业所需的资源短缺、竞争激烈,导致这部分行业企业的生存时间较短。
(2)不同地区工业企业生存状况比较
从不同地区来看,不同地域间企业生存时间存在差异。中部地区企业中位数生存时间较长,其次为东北地区、西部,最后为东部。由表5 可以看出,东部企业数量占全国比重虽高达 72.03%,但东部地区企业 25%分位数、中位数、75%分位数生存时间均低于其他三个地区,且在各地区之间四分位数差异小。这表明各地区内企业生存时间较为集中,寿命差异较小,东部地区企业生存时间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是由于东部地区企业数量多,竞争激烈;资源型企业少,市场指向型企业为主,市场需求变动快;产品周期短、产品差异化程度高,市场应变能力要求高。竞争激烈造成企业更新速度加快,生命周期缩短。这与样本描述性统计当中,东部地区成立企业与注销企业均占全国比重最高的情况相吻合,突显东部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市场主体更新速度快的特点。
表5 不同地区企业生存时间比较Tab.5 comparison of survival time of enterprises in different regions
(3)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生存状况比较
本文将中国工业企业分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港澳台企业四类。从企业所有制类型来看,1998 年-2006 年共成立国有企业 5 172 家,占全部企业样本的3.80%,非国有企业130 997 家,占全部企业样本的96.20%。由表6 可以看出,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生存时间存在显著差异。非国有企业不仅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同时,无论是在 75%分位数还是中位生存时间都长于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仍是创造市场活力、拉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民营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强,规模较小,经营灵活,可根据市场竞争快速调整资源投入;外资企业通常具有技术优势或资金优势,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提高进入门槛。非国有企业通常具有产权明晰、自负盈亏的特点,市场竞争激烈,更加富于创新精神。非国有企业正是利用自身运营机制的灵活性,活跃在竞争十分激烈的领域和技术创新领域,活跃在产品差异化领域,而高效率的进入与退出机制,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又进一步推动了非公有制企业的生存能力。
表6 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生存时间比较Tab.6 comparison of the survival time of different ownership enterprises
进一步地,为了探究所有权与行业二维对企业存活状况的差异,我们将制造业产业分为三大类,并选取其中的代表性产业进行研究:资源型产业的代表行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代表行业(纺织业)、高新技术产业代表行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见表 7。从三种代表性产业在不同所有制当中分布来看,资源型产业在国有企业中分布比例最高,达23.08%,远远高于其他三种所有制企业,这与国有企业分布在基础性产业与自然垄断行业的印象一致。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民营企业中分布比例最高,达74.94%,为民营的主要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则集中于外资企业与港澳台企业,占比高达57.42%与49.06%。
结合中位生存时间分析,国有企业各类型产业生存时间均较低,进一步印证了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生存状况存在显著差异。资源型产业在国有企业中分布比例最高,但中位生存时间仅为 6.66 年,远低于仅拥有4.87%资源型民营企业8.48 年的中位生存时间。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国有企业中的主要产业,占比高达58.62%,但中位数生存时间也仅为5.74 年。资源型生存时间短,但产业比重高,可能是由国有企业的性质所造成的。公有制经济分布在基础性行业和支柱产业,其中国有资产比重超过50%,因此,即便国有资源型产业生产效率较低,但依旧在关键部门和行业占据垄断地位。对于劳动密集型国有产业,则承担了较多的社会责任,吸纳较多劳动就业人员,提供较高的员工福利,使得劳动生产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下降,企业竞争力下降,寿命缩减。民营企业资源密集型产业仅占 4.86%,中位生存时间高达8.48 年,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向各类内资企业开放基础性行业,而较高的进入门槛使得进入的民企拥有较高的企业效率,从而出现资源型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比重低、寿命高。外资、港澳台企业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与高新技术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与企业寿命上有较大优势,反应各类外资企业凭借技术资源优势,与人力资源优势,活跃在高新技术产业。
表7 不同所有制类型代表产业企业中位生存时间比较Tab.7 comparison of median survival time of enterprises with different ownership types
(4)不同企业规模生存状况比较
根据国家统计局印发《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2017)》,依据成立年份当年营业收入和就业人员两个指标,将企业划分为大中小三类企业规模进行生命表分析,得到不同规模企业生存时间25%分位数、中位数、75%分位数,见表8。由此可以看出,企业规模为中型企业的中位数生存时间长于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
表8 不同企业规模生存时间比较Tab.8 comparison of the survival time of different enterprises
为了探究不同所有制和不同企业规模对企业寿命是否造成影响,将不同初始规模企业按照所有制分类,见表9。由表9 可看出,国有企业在大型企业中占比最高,达到11.85%,远高于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下的4.34%与 0.99%。同时,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不同初始规模下企业中位生命时间与表9 中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中位生存时间较为一致,仍然表现为非国有企业生存时间高于国有企业。因此,初始规模为中型企业的中位数生存时间长于大型企业,是由于中型企业中的非国有企业比例较高、而大型企业中国有企业占比较高造成的,这也从侧面体现了非国有企业较强的生命力。因此,不同企业初始规模之间企业寿命差异影响还受到企业所有制因素的影响。
表9 不同初始规模下各类所有制企业中位生存时间比较Tab.9 comparison of median survival time of various ownership enterprises under different initial scales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生命表方法对我国 1998 年-2006 年完整、生存状态明确的136 169 家工业企业的生存问题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计算和比较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内不同行业、地区、所有制类型和初始规模企业的25%分位数生存时间、中位数生存时间、75%分位数生存时间,得出如下实证发现:与西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结果一致,企业寿命的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不同行业、区域、所有制类型和初始规模的企业生存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具体来看,中国工业企业25%分位数生存时间为6.54 年,中位生存时间为7.91 年,75%分位数生存时间为8.49 年。首先,不同行业企业生存状况具有不同特点,资源指向型行业和市场集中度较高的行业企业生存时间较长,市场指向型行业,产品差异化程度高,最小有效规模较小的行业竞争激烈,企业生存时间较短;其次,地域差异对企业生存存在影响,由于地区制度、文化、资源禀赋差异,我国中部地区企业中位数生存时间较长,其次为东北地区、西部、东部;再次,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生存时间存在显著差异,非国有企业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中位数生存时间上都高于国有企业;最后,不同企业初始规模间企业生命状况的差异可能还受到企业所有制因素的影响。
因此,为了提高企业寿命,应进一步减少市场干预,优化市场进入退出机制,使得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能够及时有效地退出市场,各类所有制企业能够依据市场效率标准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应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明确各行业国有企业定位,积极引入非公有制经济,倒逼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我国市场生产效率、盈利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创建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