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空气压力泵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效果分析*
2021-04-17黄亚雪
崔 妍,黄亚雪,董 燕
(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产科,邢台 054000)
妊娠期高血压是妊娠期妇女特有且常见的疾病,临床特征主要包括高血压、蛋白尿、水肿、抽搐昏迷等,按发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1]。由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运动量少,加上高血压引起小动脉痉挛,全身血液循环受到影响,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引发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2]。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指静脉内血液异常凝结而导致的静脉回流性障碍,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embolism,PE)[3-4]。临床上常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来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但效果并不理想。随着预防措施的不断完善,机械预防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空气压力泵通过机械原理挤压、按摩下肢肢体,能够加快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率,降低血管凝血因子聚集,保护静脉内膜以减少伤害[5]。有研究显示,空气压力泵在全麻术后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的应用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6],但有关空气压力泵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报道较少,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了下肢空气压力泵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20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92例采用常规预防方法,记为A组,余108例在常规预防方法的基础上联合下肢空气压力泵治疗,记为B组。A组患者年龄24~41 岁,平均(28.78±3.06)岁;孕周27~35 周,平均(30.28±2.27)周;初产妇50例,经产妇42例;收缩压18.8~21.5 kPa,平均(19.96±0.88)kPa,舒张压12.0~14.9 kPa,平均(13.6±0.61)kPa。B组患者年龄24~42 岁,平均(29.12±2.76)岁;孕周27~34 周,平均(29.89±2.31)周;初产妇59例,经产妇49例;收缩压18.7~21.4 kPa,平均(19.93±0.90)kPa,舒张压12.1~14.9 kPa,平 均(13.56±0.56)kPa。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断标准[7];(2)入院时未发现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3)有完整的临床资料。排除标准:(1)孕前合并心脏病、糖尿病、慢性肾炎、视觉障碍疾病者;(2)孕前伴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肺等功能严重衰竭者;(3)患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传染性疾病、严重精神心理疾病等常见内外科急慢性疾病者。
1.3 干预方法 A、B组均给予常规预防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方法,主要有鼓励患者多翻身并下床活动,适当抬高下肢,促进静脉回流;多喝水,合理饮食,补充营养;定时检测患者血压,根据血压及时调整用药情况等。B组在上述常规预防方法的基础上联合下肢空气压力泵治疗,医务人员协助患者取平卧位,抬起患者脚踝,取出2个袖带分别展开放在左、右腿下,循序包裹住患者下肢,松紧程度以能伸进1~2根手指为宜,包裹结实,打开空气压力泵的电源开关,充气压力设定为5.33 kPa,按由踝到大腿的顺序逐次充气,全部充气后持续15 s 再放气,间隔15 s再次充气,如此反复循环,30 min/次,2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2周。
1.4 观察指标(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相关指标水平对比,于入院当天以及治疗2 周后的清晨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测定凝血指标水平,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水平;(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峰值速度对比,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血流速度;(3)两组患者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率对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相关指标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PT、APTT、TT、FIB及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PT、APTT、TT水平上升,FIB、D-D水平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B组凝血指标水平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峰值速度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下肢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峰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下肢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峰值速度均明显上升(P<0.05);治疗后B组下肢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峰值速度显著高于A组(P<0.05),见表2。
2.3 两组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率对比 在治疗期间,B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率为5.56%,明显低于A组的17.39%(P<0.05),见表3。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相关指标水平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相关指标水平比较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峰值速度对比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峰值速度对比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表3 两组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率对比 n(%)
3 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在妇产科临床中较为常见,产妇在妊娠期间运动量减少,血压高,患者的小血管发生痉挛,血管血液循环受到影响,凝血因子增加引起体内血液高凝状态,可能导致患者出现静脉血栓栓塞并发症[8]。早期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是改善此类患者母婴结局的关键。临床上常采用抗凝药物和机械物理法预防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抗凝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如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等。机械物理预防措施包括空气压力泵、静脉曲张弹力袜等,机械预防疗效明显且安全性高,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和重视。
本研究中,治疗后两组PT、APTT、TT 水平上升,FIB、D-D 水平明显下降,下肢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峰值速度明显升高,且治疗后B组血流速度明显优于A组(P<0.05),说明空气压力泵治疗能够防止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血管内血液凝集,缓解血液高凝状态,提高血液流动速度。PT、APTT、TT、FIB、D-D 是反映机体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可评估机体血凝状态。PT 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功能,PT 缩短表示血管血液处于高凝状态;APTT 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较可靠的指标,常用于检测肝素抗凝治疗;TT 主要反映FIB转化为纤维蛋白的时间;FIB 是由肝脏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具有凝血功能的重要糖蛋白,FIB升高,表明机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在临床上常被用来作为反映各类血栓性疾病的标志物[9];D-D 是一种纤维蛋白溶解所产生的特异性降解产物,能较好地反映机体内凝血和纤维溶解的状态,是血栓形成较敏感的指标[10]。空气压力泵作为一种机械物理疗法,通过对下肢血管进行规律性地加压、放松,降低了血管中凝血因子的活性,避免了凝血因子在血管内膜的黏附淤积,起到有效的抗凝防血栓作用;另外,采用间歇式充气装置,通过对下肢反复加压起到挤压、按摩下肢肢体的作用,可增加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维持稳定的血液单向流动,进一步加快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防止静脉血液因流速过缓而淤积[11]。相关研究显示,应用间歇性压力泵能够降低下肢DVT 形成,改善部分下肢凝血功能[12];妇科腹部手术患者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术后下肢DVT的效果显著[13]。本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空气压力泵根据周期性的充气、放气原理,对下肢进行按摩、挤压,增加患者的血流速度,缓解血液聚集淤滞。
此外,本研究中,B组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说明空气压力泵通过挤压按摩下肢,能够活动肌肉组织,促进血液流动,有效预防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既往报道显示,压力抗栓泵预防子宫内膜癌患者下肢DVT效果明显,可有效降低下肢DVT 形成的发生率,并改善凝血功能[14];压力泵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DVT,可改善血液流变学,减少DVT发生率[15]。本研究结果与上述报告一致,空气压力泵能够有效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降低下肢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
综上,下肢空气压力泵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效果显著,能够提高静脉血流速度,降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