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凶纳吉:清代民间年画的普遍用意
2021-04-16肖世孟
所谓“民间”,是相对于“官方”而言的百姓世界。中国几千年历史演绎了百姓生活之“不易”。因此,对于无法把控的旦夕祸福,在不可控中尋找现实的安稳,民间百姓的日常所求,常常是“吉祥”二字。
下图为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闹学顽戏》,是民间常见的吉祥题材。“闹学”是一个流行的画题,一直到晚清,都出现在不同的画种中。在此图中,儿童们在私塾玩耍嬉闹,扮演各种戏出,场面活泼热闹。左右两边各有门帘,塾师和师母正悄悄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儿童欢快、可爱,大人慈爱、包容,整个画面充满开心吉祥的世俗气息。
杨柳青年画《闹学顽戏》
按清代习俗,新年扫舍之后,开始张贴年画。《乡言解颐·新年十事》:“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然如《孝顺图》《庄稼忙》,令小儿看之,为之解说,未尝非养正之·端也。”年画深受儿童喜爱,大人通过年画为儿童解说,还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闹学顽戏》,若说其中的教育作用,大概是通过美化的学堂生活,让儿童对学堂充满向往之隋,吸引儿童早日入学。
所谓“吉祥”,乃是避凶纳吉之意,包括“纳吉”与“避凶”两个方面。“纳吉”也称“纳福”“迎祥”,“避凶”也称“辟邪”“驱邪”。古人相信,尚未发生之事,无非吉、凶两种结果,在即将发生的结果面前,人并非无能为力,而是可以加以干预控制。干预的方式有两种,其一,通过占卜预测,达到避凶纳吉的目的;其二,借助巫术,直接进行避凶纳吉。
年画从产生之初,其目的就在于避凶纳吉。商周之后,色彩所具有的巫术功能,一直遗留在民间社会生活中。正如民俗学者王树村对年画的定义:“年画是含驱凶迎祥的装饰画。”(王树村《年画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页)避凶与纳吉,虽然内容有所不同,归根到底在于取吉祥之意。
一、年画巫术
“年”的本义是农作物的丰收。在早期字形如甲骨文、金文当中,“年”是人背禾的象形。《说文解字》:“年,谷熟也。”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中,谷物在一年一熟的丰收之后,人们要举行庆祝,祭祀神灵,祈求来年的丰收。
春节古代称之为岁首、正旦、元日、元旦等,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是民国成立以后。在历代的节日传统中,春节是指年终岁首的年节祭祀与庆祝活动。年终岁首的祭祀是对天地人间诸神的一次总结性的隆重祭祀。天子群臣举行国家典礼,四方百姓举行家庭宗族祭祀礼仪。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是“五祀”,所谓“五祀”,有不同说法,一般来说是祭祀门神、户神、井神、灶神、宅神。早期的人们相信,鬼神无处不在,房屋、门户虽能抵御来自自然界的威胁,却难以防范无孔不入的鬼神。门神、户神、井神、灶神、宅神就是把守这些地方,驱鬼镇邪的神。人们为回报这些驱鬼镇邪的神,在春节之时,通过祭祀,回报它们。正如《论衡·祭意》中说:“五祀,报门、户、井、灶、室中雷之功。门、户人所出入,井、灶人所饮食,中雷人所托处,五者功钧,故俱祀之。”五祀正是祭祀与日常有关的神,也是众多祭祀的基础。众多神灵无时不在驱鬼,春节之时,人们祭祀这些驱鬼镇邪的神灵。
年画最早来源于门神,人们祭祀门神仪式其中一个环节就是挂贴门神,门神最早形象是神荼、郁垒,东汉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
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日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
今本《山海经》无此内容,此说应来自古本的《山海经》,今已散佚。据此说,神荼、郁垒居住在度朔山的大桃树上,专门捉拿祸害人间的恶鬼,因此民间将神荼、郁垒奉为门神。从周到秦汉,人们就在大门左右悬挂“桃符”,所谓“桃符”就是用桃木做成的两块木板,木板上画有神荼、郁垒的形象。
在魏晋之时,荆楚之地的春节风俗,士庶之人祭祀户神与门神。祭祀门神的时候,需要在桃木板上绘制门神形象,左神荼,右郁垒,春节祭祀时立在门户之侧。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当时祭祀户神:“帖画鸡,或斫镂五采及土鸡于户上。”“画鸡”的出现,说明当时已有门神之外的年画形式。鸡属阳物,用以克阴,其用意也是驱邪避凶之意。以公鸡为吉祥主题的年画一直流传,今天传世的民间年画有“金鸡纳福”“金鸡报晓”“骑鸡娃娃”等内容。
明清之时,年画在春节祭祀中逐渐世俗化,辟邪的巫术意味逐渐淡化。这一时期的门神,以历史上的武士贤良充当,如唐代开国功臣秦琼、尉迟恭,他们虽然是门神,本质上已经有了变化。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一书记载清代北京春节习俗,其中说道:“门神皆甲胄执戈,悬弧佩剑,或谓为神荼、郁垒,或谓为秦琼、敬德,其实皆非也,但谓之门神可矣。夫门为五祀之首,并非邪神,都人神之而不祀之,失其旨也。”在秦汉以来的风俗中,门神为五祀(门神、户神、灶神、井神、宅神)之首,为官方认可的正神,春节之时,人们要加以祭祀。明清之时,民间依旧张贴门神,却并不祭祀,已经丧失祭祀门神的本意了。但是避凶纳吉、吉祥的意味不变。
二、年画避凶
对于民间百姓来说,年画承载着“避凶驱邪”的实用功能,是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传统仪式。
清代习俗,年终岁首之时,民间祭祀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诸神,以祈求丰衣足食,出人平安。包括门神、户神、灶神、井神、财神等等,甚至于掌管厕所、猪圈、鸡栅的神,正如《江震记·除夕祀众神》:“门井阃厕,豚栅鸡埘,皆有祭。”
门神辟邪,往往以朱色纸刻绘门神神荼、郁垒,贴于左右门板之上。《清嘉录》:“或朱纸书神荼、郁垒以代门丞,安于左右扉。或书‘锺进士三字,斜贴后户以却鬼。”祭祀户神,以红纸书写‘锺进士三字,用以驱鬼。以纸写字是省便的方式,讲究者,张贴锺馗画像以驱鬼。
春节祭祀灶神、井神、财神等,回报诸神“避凶驱邪”之功,民间常常使用一种神像年画,作为真神依托,祭祀之后焚烧掉,后世称之为纸马,或称之为神马、甲马。《陔余丛考》引《天香楼偶得》:“俗于纸上画神像,涂以彩色,祭赛既毕则焚化,谓之甲马,以此纸为神所凭依,似乎马也。……然则昔时画神像于纸,皆有马以为乘骑之用,故曰纸马也。”纸马刻绘有诸神之像,是诸神的寄托。
祭祀灶神,民间称之为“接灶”或“迎灶”。祭祀的时间多在岁末之时,也有在元旦或迟至正月十五者。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祭祀形式有所不同,北宋开封民间祭祀灶神比较简略,在灶上贴上纸马,用酒糟涂抹灶门,称为“醉司命”。清代江南民间祭祀的仪式,据《清嘉录》记载:“安灶神马于灶陉之龛,祭以酒、果、糕、饵,谓之‘接灶。”在接灶之日,一家之长将新的灶神纸马安置于灶的神龛上,并敬以酒果点心,回馈灶神“避凶驱邪”之功,取吉祥之意。
三、年画纳福
古人相信,祥瑞有所征兆:“犹人且吉,吉祥至;国且昌,昌瑞到矣。”图像具有祯祥作用,祥瑞的图像能够预示吉祥,起到纳福的效果。年画中的祥瑞,正是现实吉祥的预兆!
清代的春节习俗,出现大量预示祥瑞、纳吉的年画。比如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苏州,春节在门楣之上张贴有各种^物故事的“欢乐图”。此类年画,亦有传世。清代天津杨柳青年画《合家欢乐》,画中所现,一家男女老少,其乐融融,共同演奏乐器。此画取家和万事兴、全家吉祥之意。
清代苏州桃花坞年画《一团和气》
各地风俗不同,年画纳吉之内容也有所不同。在清代江南之地,民间的习俗,除大门张贴门神之外,内室亦多贴有纳吉含义的年画,根据不同辈分年龄,贴不同的吉祥主题。潘宗鼎《金陵岁时记》:“内室各门亦不一,其制年老者用推车进宝、四季平安;年少则麒麟送子、五子夺魁、冠带传流等图。单扉则贴一圆形和合,名曰一团和气。亦有摹财神仙官形像者,取义吉祥而已。”在江南之地的民间年画产地中,以苏州桃花坞最为著名,《一团和气》是其常见题材,为清代传世之作,可见当时风气之一斑。
(选自《中国色彩史十讲》,中华书局)
中国色彩史十讲
作者:肖世孟著
定价:68.00元
中华书局2020年10月出版
一部中國古代色彩史即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古代文化史。色彩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也成为中国文化的夕卜在表征。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大到与神明的沟通、王朝的更替、社会的管理,小到个人命运、审美偏好,无一不受色彩的影响。本书从十个专题出发,以历史为序,将色彩作为一个系统的文化整体,在文献史料和美术图像的互证中,展现古代色彩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