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果园的保护与利用*—以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为例

2021-04-16姜海涛陈文朝

中国果树 2021年4期
关键词:宣化葡萄园葡萄

姜海涛,赵 杰,陈文朝

(1 内蒙古农业大学,呼和浩特 010018)(2 中国农业大学)(3 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

我国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留下了众多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优秀代表,对现代农业和农耕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2]。传统果园文化景观是典型的农业文化遗产,对其进行动态保护是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的重要部分。作为一种活态遗产,传统果园形成的土地利用系统、独特农业景观是劳动人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的过程,其强调的是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其中,人的行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作用[3-4]。宣化传统葡萄园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和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完善的技术体系及较高的美学价值,其保护与利用是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探究宣化传统葡萄园的保护与利用有助于推动传统农业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传统生产技艺的传承,以及探寻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5-6]。

2012年开始,农业部开始启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评选活动,对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奠定了重要基础。截至目前,共有5批118项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截至2020年底,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中有114处文化景观,其中,涉及葡萄园文化遗产有12项,占总量的10.5%,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农业文化景观[7]。传统葡萄园是重要的文化和景观资源,其保护和利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多功能拓展,可实现生态农业与休闲农业的结合,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农民增收[8]。葡萄观光园的保护和利用是宣化传统葡萄园在新时期传承和发展的基本保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宣化传统葡萄园面临着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矛盾。本文以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传统葡萄园为例,从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的视角,系统分析了宣化传统葡萄园的遗产价值、景观内涵、生态智慧以及动态保护方式和发展潜力,旨在为宣化传统葡萄园的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基于农业文化遗产的宣化葡萄观光园价值体系

1.1 宣化传统葡萄观光园的遗产价值

宣化传统葡萄园作为城市中的农业文化遗产地有着1 300多年的葡萄栽培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葡萄产区之一,有“葡萄城”的美誉,宣化葡萄以庭院式栽培为主,漏斗架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9]。宣化的村民在城市里延续传统农业文化,经过劳动人民长期的种植和繁育,形成了独特的漏斗架式和品质优良的牛奶葡萄,漏斗架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架式,架身向上倾斜30~35°,呈放射状,因其架式像漏斗而得名,优美独特的漏斗架极富观赏价值,体现了先人的劳动智慧,且这种种植方式透光通风好,施肥位置集中,占地面积小,适合于庭院栽培,且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巨大潜力[10-11]。

宣化牛奶葡萄是鲜食葡萄的优良品种,由域外引进,经本地劳动人民的长期栽培,逐渐演化成为适应本地土壤的优质葡萄品种。春光乡的观后、盆窑及大北等3个村是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的主要栽培区域,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宣化传统葡萄园的栽培面积在急剧下降:一方面,传统葡萄园的经营者在不断减少;另一方面,传统葡萄园的收益下降导致人们的生产方式发生转变。宣化传统葡萄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是人们在自然基底条件相对不利的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所创造的产物,宣化传统葡萄园的充分保护与利用对于实现生态农业与休闲农业综合发展、促进城镇经济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葡萄观光园的文化景观内涵

我国葡萄种植历史悠久,最早关于葡萄的文字记载见于《诗经》,反映出劳动者在殷商时代便已开始采集各种野葡萄进行栽培[12]。宣化传统葡萄园文化景观是当地人们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有力证据,展示了人类在长期的葡萄种植过程中所形成的传统资源利用方式,宣化传统葡萄园是土地集约利用和防沙、防旱、防风等生产要素相适应的产物。

宣化传统葡萄园景观之所以能列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并成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型之一,在于其功能性和可理解性,也充分反映出其所代表的文化地理区域和特有的文化要素。宣化传统葡萄园文化景观的形成是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的过程,其保护的是当地与之相适应的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宣化传统葡萄园是世界上唯一发源于城市之中,由城市中心向城郊发展的传统农业系统,传统葡萄园文化景观扩展了关于生物与文化多样性相互交叉关系的思维,景观的独特性也成为宣化独有的特色,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宣化葡萄栽植于百姓的庭院中,城市文明与农耕文化相得益彰,共存共荣,成为宣化一张独具魅力的城市名片。宣化葡萄不仅没有失去历史的光泽,反而焕发出夺目的光彩,葡萄栽培的传承,随着时光的流逝,刻上了文化的烙印,千年葡萄、千年文化,在这座城市随处可见。

1.3 宣化传统葡萄园的生态智慧

1.3.1 因地制宜的生态智慧

宣化葡萄巧借自然之力的种植选址、克服不利气候因素的漏斗架式种植体现了其因地制宜的生态智慧,从种植选址来看,宣化传统葡萄园和分布于自然条件优越的山地河谷的葡萄庄园不同,受水源的主导作用尤为明显[13]。一是柳川河流经北部山脉,山上富含钾页岩,使得河水具有丰富的钾,加之城北的土壤富含碳酸钙,十分利于葡萄生长。从种植方式来看,为了使葡萄能够得到更好的采光和相对均匀的光照,宣化农民探索出了罕有的“外方内圆”的漏斗架种植方式,“外方”有利于与其他架式相接,充分利用空间,“内圆”有利于充分利用光照,增强光合作用,提高果实品质。整体架形在节约水土、调节庭院小气候上具有显著作用。漏斗结构具有更好的抵抗风沙的作用,减弱雨水对地表的冲击,从而起到保护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漏斗架通过集中定植的方式能够有效节约土地资源,中心的“定植坑”结构利于集中水肥、节约土壤,每个漏斗架大约为225 m2的覆盖面积,仅占12~20 m2的土地面积,这样能够有效地把肥料及水源留在根系集中的定植坑内,使得深层的根部能够得到充分的滋养,体现出宣化劳动人民种植选址的智慧[14]。

保温、省土的空心埋土防寒的方法是漏斗架因地制宜的另一智慧所在,与实心埋土法相比,用于埋藤的土壤量只是实心埋土量的1/3~1/4,空心埋土是将空气用作保温防寒材料,以达到最佳防寒效果,比实心埋土防寒温度高5 ℃左右,既能充分保持藤蔓周围的空气湿度,又能收到良好的防寒效果。对于葡萄枝蔓的绑缚,当地采用葡萄架周边种植的马莲作为绑扎材料,就地取材,节约了成本,实现了良性生态循环种植。

1.3.2 协同共生的生态智慧

在空间布局上,作为葡萄种植场所,一方面,宣化传统葡萄园保存了宣化地方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载体单元;另一方面,其布局方式保障了每个家庭重要的休憩空间,庭院空间作为漏斗架葡萄种植场所,处处彰显着“协同共生”的生态实践智慧[15]。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葡萄园作为一个生境系统,对调节庭院小气候具有重要的作用,葡萄冠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使庭院温度显著降低,形成了一个舒适宜居的生态系统。从生境结构来看,农户充分利用葡萄架下的空间和土地,形成了多层次生态系统,营造出多样化、多层次的立体景观,这种多层级复合生境的种植方式产生的蒸腾作用使庭院内的空气湿度显著高于普通庭院,不但为人们提供了起居、纳凉、休闲的绝佳场所,更为其他生物的共生提供了条件。

漏斗架栽培条件下,每架葡萄的占地面积不足用地面积的10%,葡萄架在庭院中形成的遮阴为喜阴植物创造了适宜的环境[16]。宣化传统葡萄园及其所形成的农业文化景观和原始农业技艺是农业文化的重要部分。

2 河北宣化葡萄观光园的保护与利用现状

2.1 宣化葡萄观光园面临的困境

新时期,宣化传统葡萄观光园的保护与利用已迫在眉睫,其所面对的困境是宣化整体经济发展转型的问题[17]。当前,宣化葡萄单一销售和农家乐式的休闲经济不足以提供足够的收入作为维系传统葡萄种植的动力。在过去,由于人们高度关注农业生产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而忽视了对宣化传统葡萄园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系统研究和发展的支持。宣化葡萄作为我国唯一的城市农业遗产,不仅是对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体系方面贡献的认可,更是鼓励我们在此基础上探索城市化农业与文化的更新与永恒。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正威胁着许多农业文化遗产及其生物多样性,没有发展的保护是不可持续的,在保护和发展间寻求平衡是当下宣化传统葡萄园保护面临的难题。

宣化传统葡萄园所面临的困境具有普遍性,一方面在于生产模式的单一,另一方面则在于如何在保护开发的同时保持传统葡萄园的文化遗产价值。具体而言,宣化葡萄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传统葡萄园的种植面积急剧减少,2009年宣化葡萄种植面积为200 hm2,到2019年,宣化区葡萄种植面积减至27 hm2。一方面,由于年轻人对于葡萄文化和传统的种植方式缺乏认同,对其中的文化、社会价值缺少认识;另一方面,随着收入来源和结构的变化,果农对传统葡萄架投入的时间精力越发不足,管理方式更加粗放。加之城市化发展使得宣化传统葡萄园在各方利益的博弈中处于劣势。目前,宣化现存的传统葡萄园面积已不足鼎盛时期的1/3,现仅剩观后村1个种植村,因此,挖掘并保护传统葡萄园变得更为紧迫。

2.2 宣化葡萄观光园的保护与利用现状

宣化传统葡萄园作为一类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文化遗产,发展旅游观光园是宣化传统葡萄园保护和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葡萄旅游资源和文化挖掘不够、线路安排不合理、旅游产品档次不高是宣化目前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协调好城市化与古城特色、传统葡萄园保护之间的关系[5]。

目前,宣化葡萄农业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已经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为宣化传统葡萄园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思路。总结来看,一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严重威胁着传统葡萄园的生存和发展,加之经济收入无法保障,使果农种植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外出自谋职业;二是组织化程度低,尽管宣化葡萄历史悠久,品质优良,但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系统,品牌意识薄弱,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较低。宣化葡萄应当加强传统葡萄园生态功能、生产功能、文化功能、生活功能等全方位的科学评估,保护中突出民居、葡萄园、庭院经济的有机结合,注重品牌效应和专业合作社等发展模式。由此看来,宣化传统葡萄园作为唯一在城市中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没有得到最有效的保护和开发,而新一代对其价值的忽略,再加上城市化对土地的占用,使得宣化传统葡萄种植区域急剧缩小。

3 展 望

3.1 文化景观发展潜力

宣化传统葡萄园作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其独特的价值得以不断传承且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在于其原真性、完整性和蕴含的深厚文化。宣化传统葡萄园文化景观空间拓展的潜力很大,重视其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并在产业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中充分利用其价值已经成为宣化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宣化传统葡萄园栽培技艺精湛,栽培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发展休闲农业的巨大潜力。2019年,宣化牛奶葡萄作为125个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之一,以20.42亿元成为2019葡萄类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首,是我国葡萄类品牌价值最高的产品品牌。

宣化漏斗架葡萄栽培方式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生态价值,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宣化传统葡萄园悠久的农耕文化形成了独有的农业生态景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到宣化体验农耕文化、了解葡萄种植,不仅促进了城乡文化交流,更加深了对农耕文明以及当地特有的民风民俗的理解,使得宣化传统葡萄园这1 000年的农耕文明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3.2 合理规划和开发各类葡萄文化产业项目

从总体战略上来看,宣化传统葡萄园发展的方向应该突破现有观光果园和简单采摘的初级形式,遵循新时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以满足京津冀地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需求。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突出休闲庄园的葡萄主题,融入葡萄文化以形成观光果园、主题娱乐、主题购物、个性化主题定制等多种服务,同时突出生态低碳原则,尽量采用当地的产品,或通过葡萄园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个性化产品的开发,形成独具特色的葡萄休闲体验。例如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建设,既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和健全以葡萄为中心的产业链条,也能解决青壮年劳动力流失致使葡萄文化传承后继乏人的问题,增加游客容纳量和个性化的旅游项目,充分体现宣化传统葡萄园文化特色。应在建设中充分发动宣化传统果农的力量,让他们不仅成为最后成果的享受者,更是传统葡萄园保护的重要参与者。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进行合理的规划,进一步强化宣化葡萄的品牌建设,明确自身发展定位。宣化传统葡萄生产是城郊型农业范畴,应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由于宣化传统葡萄园的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远胜其自身农产品的价值,因此,不能盲目追求产量,在以牛奶葡萄为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将之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发挥文化传承和教育功能,建设地方特色品牌。葡萄主体的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占比较多,在品牌建设上,宣化区目前已经有了一系列的品牌宣传活动,但在国际合作方面有所欠缺,借鉴波尔多葡萄酒庄园文化建设,宣化葡萄搭建中外葡萄文化交流的平台,以葡萄文化作为媒介打造葡萄主题旅游路线。

3.3 将传统葡萄园融入区域发展新格局

宣化葡萄作为一个持续了千年的文化符号,已经和宣化这座城市融合在了一起,宣化离不开葡萄这一文化古藤的缠绕,而充分利用传统葡萄这一文化遗产打造以千年葡萄农业文化为核心的宣化城市文化,可进一步彰显葡萄文化的品牌,宣化传统葡萄园的开发和利用将出现新的转机。破解宣化传统葡萄园保护的难题,也是千年农业文明与城市文化相互依存的重要思路。宣化传统葡萄园不仅仅是一种乡土活动,在城市化浪潮的今天,宣化传统葡萄园的文化价值越发彰显出来。宣化传统葡萄园是宣化先民践行“因地制宜”“协同共生”与“天人合一”的重要实践。

新时期乡村振兴背景下,宣化传统葡萄园作为协调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关系的智慧结晶,不仅仅局限于宣化及葡萄种植本身,更为其他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广泛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基础设施建设是宣化传统葡萄园农业文化遗产“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京张城际铁路使京宣两地车程缩短至35分钟左右,为宣化葡萄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宣化葡萄园逐渐奠定了自身保护性发展模式,都市文明与宣化农耕文化逐渐实现融合发展,宣化传统葡萄园也不再以特色农产品的方式进行呈现,而是以农业文化遗产的形式被大众所熟知,在提供和享受多样化产品服务的基础上实现宣化传统葡萄园的自我发展和传承。

3.4 发掘中保护,利用中传承

农业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活动的创造和生存智慧的结晶,积极发挥人的作用,才能有效地将农业文化遗产活态地传承下去。传统并不意味着落后,农业文化遗产是传统农业的精华所在,宣化传统葡萄园保护和利用的目的是促使传统农业系统在新的条件下实现自我发展,并能为当地居民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宣化传统葡萄园的保护是将传统栽培系统及其赖以存在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作为一个整体,不仅保护漏斗架等传统农耕技术,更保护宣化葡萄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从而实现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目的。目前,宣化传统葡萄园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保护宣化传统葡萄园就是要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和方法,但保护不单单是死守,是在现有技术体系下的发展和创新,对宣化传统葡萄园的保护,不仅是要保留这种生产方式,更要找出这种生产方式对今天农业发展的借鉴意义。

有鉴于此,可通过建立生态与文化保护补偿机制,发展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探索动态保护机制,发掘宣化葡萄农业遗产潜在的文化价值。另外,文化旅游是传承宣化传统葡萄文化价值的重要手段,媒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宣化传统葡萄园文化价值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其传播呈现出有别于传统认知的媒介新形象,因此,可利用新媒体的手段作为宣化传统葡萄园的宣传路径,通过制定一个政府能够参与、农民可以实践、游客愿意遵循的旅游规划,从而达到保护与活态传承的目的。

猜你喜欢

宣化葡萄园葡萄
爷爷的葡萄园
当葡萄成熟时
辽西地区葡萄园作业历
葡萄园里的珍宝
家乡的葡萄园
宣化辽金壁画墓散乐壁画考论
沧海桑田宣化城
中原圣地宣化店
宣化店的斗争与中原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