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蒙自石榴产贮销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2021-05-23沈秋吉倪忠泽张鑫楠贾晓辉
刘 艳,沈秋吉,倪忠泽,张鑫楠,贾晓辉
(1 云南省蒙自市农业农村局,661100)(2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石榴(Punica granatumL.)属石榴科石榴属多年生落叶灌木或乔木植物,原产于伊朗、阿富汗和高加索等中西亚地区,向东传至中国和印度,向西南方向传至墨西哥等地,是一种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观赏价值与保健功能于一身的优良果树[1]。其中,石榴花可观赏可食用,石榴果皮、果汁和种子或其提取物具有很强的药理作用[2-10],如抗氧化、抑菌、抗病毒、抗炎、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和免疫调节作用等,也因其果实有“合家团圆、子孙繁盛、万众一心”等寓意,深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笔者近几年来对云南省蒙自市石榴生产、贮藏加工及销售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对蒙自市石榴产贮销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为蒙自市石榴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
1 我国石榴生产基本情况
我国栽培石榴的历史可上溯至汉代,据史料记载,石榴是张骞从西域引入的[11-13]。目前,我国南北方均有石榴种植,是世界上石榴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石榴消费大国。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全国石榴种植面积约12万hm2,总产量突破170万t[14],形成了以四川会理、云南蒙自、陕西临潼、河南荥阳、山东枣庄、安徽怀远、新疆叶城、河北石家庄为中心的8大石榴产区[14]。总体上看,石榴种植面积、产量呈现“北方慢减、南方快增”的发展趋势。北方各石榴老产区受自然灾害和生产成本影响,石榴种植面积和效益呈逐年下降趋势。原石榴主栽区陕西、山东栽培面积分别仅0.8万、1.0万hm2。四川、云南等南方产区石榴种植面积和产量快速增加,2017年,四川省石榴栽培面积2.4万hm2,产量达66万t;云南省石榴栽培面积1.5 万hm2,产量达30 万t。其中,云南省石榴以蒙自、建水和会泽居多。
2 蒙自石榴发展现状
2.1 生产基本情况
蒙自市种植石榴始于明代,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1987年以前,蒙自市石榴种植面积仅有0.012万hm2,之后快速发展,近年来种植面积稳中有升。目前,石榴是蒙自市第一大果业,截至2019年,种植面积0.83万hm2,产量32.5万t,分别居全国第4位和第2位,占全市水果总面积、总产量的28.8%和64.9%。0.78万hm2连片的石榴园与城市融合发展,形成了全球独有的“果园在城中,城在果园中”的独特景观,主要分布在新安所镇,文澜、观澜和文萃街道,占全市石榴种植面积的80%左右。
蒙自市现有石榴种质共307个,引进专利品种4个。其主栽品种有‘甜绿籽’‘甜光颜’‘甜沙籽’以及‘突尼斯软籽’等4个,其中,前3个品种为蒙自市地方品种,由地方种植大户和散户经营,而‘突尼斯软籽’由海升集团企业化运营管理。如表1所示,以‘甜绿籽’石榴种植面积最大,约占80%;其次为‘甜光颜’,‘甜沙籽’及其他地方品种种植面积相对较少。本地石榴品种以单主干自然开心形或多主干自然开心形等传统树形为主,果实套袋管理。‘突尼斯软籽’采用宽行密植栽培模式,行株距为5.0 m×2.0 m或5.0 m×3.0 m,“Y”字形树形,果实不套袋。
表1 蒙自市石榴主栽品种基本情况
2.2 发展优势特点
蒙自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北回归线横贯境内,是云南石榴优势产区。蒙自石榴籽粒饱满,粒大核软,肉厚汁多、渣少味甜,可食率高,果粒淡红色至红色,晶莹剔透似玛瑙;果皮薄而光滑,色泽鲜艳有光泽,外观赏心悦目。
蒙自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8.6 ℃,极端最高气温33.8 ℃,极端最低气温2.9 ℃,无霜期337 d,平均年降水量815.8 mm,平均年日照时数2 234 h。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蒙自石榴具有“上市时间早、挂果时间长、果粒肉汁多,微量元素高”等优势和特点。蒙自市春季气温回升早,2月上旬最高气温22 ℃,最低气温9 ℃,石榴开始萌芽;3月中旬最高气温30 ℃,最低气温12 ℃,石榴进入始花期;8月中下旬最高气温32 ℃,最低气温18 ℃,石榴大量上市。推广使用套袋技术后,蒙自石榴采果期可从6月底一直延续到12月,采果期长、供应期长,避免了集中上市造成价格下跌等问题。
因上述优势,蒙自石榴先后荣获云南省著名商标、云南省十大名品、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2019年获评中国果业最受欢迎的名优果品区域公用品牌10强等荣誉称号。
2.3 农旅文化建设
蒙自市政府以“一县一业”示范创建为重要抓手,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工作思路和“林果乡村·生态家园”目标,2019年成功申报“中国石榴城”荣誉称号。建成了中国石榴文化博物馆、中国石榴品种科普园、多福采摘园、多籽采摘园、云南石榴盆景交易中心、中国石榴福文化广场、红河旅游美食步行街、石榴公园步行观光道、蒙自榴宿·鎏园民宿、中国石榴博览会展中心、蒙自石榴公园接待中心等主题建设项目。
3 蒙自石榴采后处理现状
3.1 采收情况
石榴树花期较长,根据坐果情况,石榴花分雌花、雄花和两性花3种,雌花最后可发育为果实,雄花自然脱落,而两性花会根据实际营养状况,最后一部分如雌花发育为果实,一部分如雄花自然脱落。
在云南省蒙自市,石榴共3个盛花期,始花期从3月中旬开始,即“一花”,花多但坐果率较低,果实一般在9月中旬采收为宜,品质相对较差;“二花”和“三花”坐果率相对较高,果实以“二花”最大且品质最佳。因石榴花期较长,采收期相对也较长。蒙自石榴最早采收品种为‘甜光颜’,在6月开始少量采收,8月初大量采收,8月中旬品质最佳;‘甜绿籽’石榴在8月底开始采收,大规模采收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品质最佳,最晚采收在11月中下旬。
3.2 贮藏与物流技术
目前,蒙自市现有机械冷库160余个,贮藏能力1.15万t左右,其中大型贮藏企业只有2家。贮藏品种以‘甜绿籽’和‘甜光颜’等本地石榴品种为主,一般10月中下旬采收果实进行入库贮藏,果实带袋外套薄保鲜袋冕口,贮藏温度范围5~10 ℃。经调查,贮藏30 d时果实保鲜效果较好,贮藏60 d时出现果皮缩水、褐变等问题,贮藏90 d时果肉开始褐变、玻璃化。另外,果实在贮藏过程中果蒂部易腐烂,造成较严重的损耗。目前,蒙自石榴加工以石榴汁为主,用于等外果的加工利用,规模不大。
因蒙自石榴电商销售占比较高,其物流产业较为发达。果实依据果个大小、外观品质进行手工分等分级,套红色膜袋装箱,纸箱规格较多,大体分单层和双层2种,主要采用单果泡沫隔断或充气袋等2种方式进行磕碰伤防控。物流常温运输,依据距离长短,运输时间2~4 d。
4 蒙自石榴销售现状
4.1 销售模式及区域
蒙自石榴销售模式以电商销售和市场批发为主,其中,电商销售占销售额的80%左右,另有部分线下零售,主供超市和特产店。电商销售中特级或一级果进入江苏、浙江、上海等地,也覆盖了广州、广西、湖南、贵州、湖北以及天津等地,并出口至俄罗斯、迪拜、越南、新加坡、缅甸、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4.2 销售时间及价格
为抢占市场,蒙自石榴最早在6月开始少量收购早熟品种,如‘甜光颜’,大规模收购在9月中下旬,最晚收购时间可延续到11月中旬。综合近3年蒙自市场石榴销售数据,平均收购价格6.0~8.0元/kg。根据果个大小进行收购,规格400~500 g,收购价格为10.0元/kg;规格500~600 g,收购价格为12.0元/kg;规格600 g以上,收购价格为14.0元/kg。
采后直接销售高峰期在中秋节和国庆节前后,市场售价7.0~14.0元/kg,贮藏石榴销售从11月下旬至翌年2月中旬,贮藏后销售高峰期在元旦和春节前后,出库价格9.0~13.0元/kg,市场售价10.0~16.0元/kg。
5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5.1 栽培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1)问题。栽培管理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石榴产量、营养品质、商品质量及安全性等。蒙自石榴传统种植和整形的方式多为单主干自然开心形或多主干自然开心形,导致盛果期行株间郁闭,内膛通风透光性较差,果实品质下降。施肥方式以土施和叶面喷施为主,果园大水漫灌,造成水肥的浪费且费时费工。果园管理以人工作业为主,机械化水平低。
(2)发展对策。针对郁闭问题进行高光效树形改造、水肥一体化管理、宽行密植果园建设,对提升石榴品质、提高作业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5.2 采后处理技术薄弱
(1)问题。目前,蒙自石榴采后贮藏技术及配套设施滞后于生产,对‘甜绿籽’和‘甜光颜’等主栽品种的适宜采收成熟度、冷藏技术参数等尚不明确,机械冷库管理粗放,贮藏过程中果皮褐变、干缩,病原菌侵染,果粒玻璃化、褐变等现象突出,采后烂损率较高。分等分级仍采用手工方式且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线上无损快速分选装备缺乏导致生产效率低。石榴加工产品单一,以石榴汁为主,精深加工产品少,加工增值能力不足。采后贮藏加工技术配套的机械冷库及精深加工设施、设备明显不足。
(2)发展对策。制定石榴果实分等分级、采收与贮藏保鲜技术规程,挖掘石榴花、果皮、果肉和果籽的营养功能及食疗效果,补充完善石榴精深加工产品类别与工艺参数,研发基于外观结合内在品质的无损检测技术及配套装备,从而显著降低烂损率,提高蒙自石榴采后增值空间。
5.3 品牌培育力度不够
(1)问题。品牌培育是产品变商品的最有效方式之一,蒙自石榴大多为一家一户小农经营,“蒙生”和“南疆”为目前规模较大的经营企业,注重营销但品牌培育力度不够。品牌建设的数据支撑力度尚显不足,如地方石榴、古树石榴的营养功能挖掘等。
(2)发展对策。建成中国石榴品种科普园、中国石榴文化博物馆、中国石榴文化交流中心,深入挖掘石榴传统和现代文化内涵,与本来生活网、百果园、盒马生鲜等高端水果市场对接,提升蒙自石榴的品牌价值链,进一步扩大蒙自石榴知名度和影响力。结合民俗节日开发踏青、赏花、采摘相融合的农耕文化体验产业,整体提升区域公共品牌,并采取长效机制使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并驾齐驱共同发展,通过农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