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下“00后”新生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2021-04-16叶彬强董子铭

关键词:新生防控疫情

叶彬强,徐 勇,董 明,董子铭,陈 晨

(重庆理工大学 两江校区管委会, 重庆 400054)

一、引言

2019年12月中旬以来,湖北省武汉市短期内出现了以发热、乏力、咳嗽、呼吸不畅等为主要症状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并且疫情不断地扩散。研究发现:该疾病的元凶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该病原感染所致的肺炎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央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十分紧要[2]。全国各省市也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这一重大疫情事件作为突发压力源,迅速引发了广大“00后”大学新生的普遍应激反应。为进一步了解掌握国内高校“00后”大学新生因抗击疫情而造成的长时间居家隔离及网络学习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于2020年3月对重庆某高校2019级5 532名“00后”大学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就如何科学有效地帮助“00后”新生做好心理防护工作提出对策和建议。

二、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以重庆某高校2019级“00后”新生为调查对象。该校共有新生6 367名,“00后”新生共5 774人,占全校新生总人数的90.7%,收回有效问卷5 532份,有效率为95.8%。

(二)调查方法

采取自行设计问卷,并用问卷星平台发布问卷;学生通过手机或电脑线上填写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回收下载数据,并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三)调查内容

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心理压力源情况、网络学习状况、心理和生理应激反应情况、心理资源使用情况、疫情期间及疫情后心理援助需求情况、新生帮扶需求情况等7个方面。

三、调查结果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从性别、专业、居住地、独生子女4个类别进行分类调查统计,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高校作为一个理工科院校,具有男生多、理工类专业学生多等显著理工科院校的生源结构特点。调查发现:疫情期间心理压力源情况、心理资源使用情况、疫情期间心理援助需求及疫情后心理援助需求情况、新生常规帮扶需求情况等4个方面在分类统计中相差不明显,各类别之间数据均比较平衡。但在疫情期间网络学习情况方面,因受家庭经济条件和居住地网络信号等因素影响,学习质量和效果等方面城市学生明显优于农村学生。另外在疫情期间的心理和生理应激反应情况方面,特别在情绪、生理两个应激反应方面男生要优于女生,经管类学生优于理工类学生;在认知反应方面,城市学生优于农村学生,非独生子女优于独生子女;而在行为应激反应方面,相差不是很明显。

表1 学生基本信息统计情况

(二)疫情期间心理压力源情况

(三)疫情期间网络学习情况

调查发现,疫情期间“00后”新生对网络教学效果评价较好,但对自身网络学习效果评价较差。其中网络学习适应情况“非常好”的仅占19.83%,“一般和不好”的占38.99%;网络学习效果“非常好”的仅占16.9%,“一般和不好”的占44.09%。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与此同时,笔者所调查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也同期开展了线上教学调研,结果发现影响线上学习积极性的最主要原因为网络学习效果不佳和网络不流畅,与本次调查得到的结果一致。另外,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也对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居家学习状况做了调研,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的学业心理问题,主要包括无法保持持续学习的动机、不懂如何做好学业规划与管理、不会有效掌握线上学习策略和方法、无法很好评估学习效果、学习节奏不规律、容易受手机和网络的负面依赖影响等[3]。

表2 疫情期间心理压力源统计情况

表3 疫情期间新生网络学习统计情况

(四)疫情期间心理和生理应激反应情况

调查发现,疫情导致“00后”新生在情绪和认知两个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心理应激反应。情绪方面突出表现为担忧、恐惧、焦虑等;认知方面突出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缓慢、决策能力受影响等。从调查数据中可知,存在担忧情况的新生占到了35.20%,主要集中体现在疫情发展、自身学习和生活、自己和家人健康、家人关系、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存在恐惧情况的新生占到了17.81%,主要集中体现在看到疫情发展加剧,居住地附近有确诊病例,害怕自己或家人会感染病毒等方面;存在焦虑情况的新生占到了17.55%,主要集中体现在焦躁不安、无法静坐、难放松等方面;存在注意力不集中情况的新生占到了37.65%,存在记忆力下降情况的新生占到了32.59%,主要集中体现在学习生活效果比之前差,无法聚焦注意力,健忘等方面;存在思维缓慢情况的新生占到了31.72%,主要集中体现在时常困惑、疑惑,个人失去方向感等方面;存在决策能力受影响情况的新生占到了34.22%,主要集中体现在思想混乱,判断失去客观性等方面。按照4个类别各项指标合计“存在此类问题(包括非常符合、比较符合和一些符合)”比例从高到低排序,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

表4 疫情期间心理和生理应激反应情况统计表

(五)疫情期间心理资源使用和心理援助需求及疫情后心理援助需求情况

调查发现,疫情期间,有60.16%的“00后”新生知道学校或者其他机构提供了免费心理服务资源。其中,8.24%的新生使用过学校的心理服务资源;2.02%的新生使用过社会机构公布的心理服务资源;0.63%的新生寻求过专业人士心理咨询。疫情期间,“00后”新生最希望得到的心理援助的方式为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的疫情防控知识宣传,开展适合在居家隔离期间完成的心理成长活动,开展线上心理班团会。

疫情稳定后,“00后”新生逐步返校开展正常学习和生活。调查发现,返校后新生群体希望高校能通过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心理教育活动,开展心理健康评估,举办心理辅导专题讲座等方面的措施帮助新生恢复心理创伤。按照各类别各项指标比例从高到低排序,具体数据如表5所示。

表5 疫情期间心理资源使用和心理援助需求及疫情后心理援助需求情况统计表

(六)疫情期间新生帮扶需求情况

调查发现,疫情期间,“00后”新生对外界的帮扶需求变得尤其迫切,特别体现在父母的帮扶认可、同学间的朋辈帮扶和专业导师的指导,按照各项指标比例从高到低排序,具体数据如表6所示。

表6 疫情期间新生帮扶需求统计情况

四、结果与对策建议

(一)结果分析

被调查高校2019级“00后”新生为5 774人,占全校新生总人数的90.7%,已经成为新生的主力军。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和结果,笔者认为疫情下引起“00后”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事业,是属于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是党领导人民群众从独立统一走向民主富强的伟大事业。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被人民群众掌握,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1.新生认知程度较低

“00后”新生成长于社会环境复杂、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观念多元、信息科学技术发达的新时代,其自我意识很强,认知却有较大差距[4]。一方面是疫情初期对疫情防控知识缺乏了解,对疫情传染性过度恐惧,导致“00后”新生产生孤独、郁闷、恐惧;另一方面,“00后”新生正处于思维和心理发展的塑造阶段,缺乏较强的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控性,缺乏对疫情敏感事件的理性思考和判断,容易被各种疫情谣言、虚假新闻所影响,甚至很有可能成为疫情谣言事件传播发酵的“助力者”。

2.新生适应能力较差

“00后”新生很大比例是独生子女,得到父母的充分关爱呵护,依赖性很强,不管是自主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的协调,还是在外界环境的适应、耐受挫能力等方面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较差[5]。另外,“00后”新生才进入大学学习生活半年,缺乏对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和开展合理的人生规划,也没有养成科学有效的大学学习方式和生活习惯。疫情突发而至,导致“00后”新生措手不及,无暇应对,心理出现偏差也在所难免。

3.新生心理安全感缺失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冲击,“00后”新生打破了原有的学习模式和生活习惯。特别是面对不断变化的疫情以及长时间的居家隔离防控疫情和网络学习,缺乏专业老师和辅导员面对面的关心和指导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和充足的信心存在一定的困难,安全感逐渐减弱或丧失[6]。再加上疫情期间,“00后”新生的学习方式从线下转变为线上,课程体系从大一上学期的基础课变为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课,因设备跟不上、网络运行不流畅、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佳等导致的网络学习障碍普遍存在。担忧、焦虑、恐惧、逃避和退缩等各种不良心理反应以及失眠等生理应激反应纷纷出现。

4.新生家庭关系紧张

疫情期间,“00后”新生的学习生活空间从学校转移到家庭,因为疫情导致的负面情绪会在家庭中发酵。长时间与家人相处生活,特别是父母和新生的焦虑情绪都相对较高,增加了近距离相处的摩擦和矛盾冲突,使亲子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和尖锐。家庭成员间关系紧张,互不信任,经常发生激烈冲撞和矛盾,甚至出现极端暴力事件[7]。调查发现,新生比以往在校学习期间更希望得到父母的帮扶和认可,如果父母不能更好地处理亲子关系,必然会造成“00后”新生更多的心理负担。

(二)对策建议

疫情期间,结合“00后”新生们居家线上学习的现状和实际特点,笔者认为需重点发挥“师生家校社”五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实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注重“学校—引导者”“辅导员—守护者”“新生—践行者”“家长—陪伴者”“社会—保障者”5个角色定位和作用发挥,强化角色功能落实,科学有效地帮助“00后”新生做好心理防护工作,确保身心健康,顺利地开展学习和生活[8]。

1.构筑心理健康防护网络,当好“00后”新生心理恢复的“引导者”

高校要积极制定疫情防控期间新生心理援助方案,积极发挥正面教育的引导作用。针对“00后”新生的特殊心理特点,加大对疫情防护知识的宣传力度,积极通过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加强新生防疫心理健康、心理自我调适等方面的宣传,提高新生疫情防控知晓率和自我保护意识;积极采用《致全体新生的一封信》《致新生家长的一封信》以及网上参观大学校园等形式关心关爱居家隔离的新生们,争取得到新生家长的支持和理解,拉近学校与新生、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距离;积极开通24小时不间断心理援助热线、QQ在线咨询、电子邮件等多种途径的“一对一”网络心理辅导服务,满足心理支持需求。特别是对防控重点地区的新生,有针对性地采取专门的疏导措施加强心理疏导以及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开展资助工作。另外,高校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和正面舆论引导作用,结合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涌现的模范人物、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爱国精神”,引导“00后”新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深刻感受在制度优势引领下,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传递“战疫”正能量,增强“战疫”信心[9]。

高校还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的 《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10],积极规划实施在线教学方案,整合校内外信息力量,保障网络教学课堂顺畅进行。同时,还要鼓励和帮助专业课教师积极应对远程教学模式转变带来的重要挑战,探索、实践在线教学方法,总结在线教学经验,加强上课责任心,强化学生在线学习秩序管理,提高教学效果,消除“00后”新生对专业课学习的紧张心理情绪。

2.发挥辅导员作用,当好“00后”新生身心健康的“守护者”

新生的辅导员作为新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是“00后”新生们最为信任的老师。辅导员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思政司党支部发布的《共克时艰、勠力同行——致全国高校辅导员的一封信》的要求[11],善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空间传递关爱,传递正能量。比如积极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了解每一个新生的心理状况和家庭情况,传递人文关怀[12];积极开展线上班会和主题团日活动,鼓励大家积极分享“抗疫”体会,交流线上学习资源和居家学习心得,讨论学习生活遇到的困难,积极做好心理疏导;积极引导新生开展线上朋辈学习互助,搭建学习交流答疑群等,开展线上学业指导和线上学习督导等;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传播新时代大学生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感人故事和居家学习中的优秀做法,用学生自己身边的榜样激发新生抗击疫情的奋进力量。

返校后,辅导员要配合学校及时摸排同学们的心理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积极开展疫情后新生心理健康普测工作,开展各种心理健康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主题教育活动,做好高危人员识别、个体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处置,进一步培育全体“00后”新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

3.彰显新时代“00后”新生责任担当,当好疫情防控的“践行者”

“00后”大学生,见多识广,个性独立,是社会最有活力的群体。疫情期间,很多“00后”纷纷投入“战疫”之中,汇聚起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青春力量,他们用奉献和担当点燃了青春的本色。广大新生积极响应教育部发布的《致全国大学生的一封信》的号召,争做“守护者”,担使命、保安康;争做“修行者”,宅其身、抱道行;争做“识途者”,游必有方[13]。疫情之下,产生一定的焦虑与负面情绪等应激反应是必然的,“00后”新生要学会主动接纳反应,舒缓压力,调整认知,积极寻找内外资源,及时调适自我。比如,在生活上要做到适度关注疫情,适量增强运动,维持正常生活作息,保持规律饮食习惯。在心理调适上,要做到自我发现,自我对话,自我鼓励,多用正向思维,排除负面情绪,多和同学朋友交流分享。情况比较严重时,也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机构的支持。在家庭关系上,要探索与家人一起相处的良好方式,做到充分利用居家生活的契机,多了解家史,多陪伴家人,多理解父母,在深度体验和长期陪伴中丰富自己的家庭生活体验和和谐家庭关系氛围。同时,广大“00后”新生要在学习上积极响应教育部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倡议[14],提高自身网络学习适应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保障线上学习效果。

4.转变家长角色定位,当好“00后”新生成长成才的“陪伴者”

家是最温暖的依靠,处理好家庭关系,能更好地帮助“00后”新生度过此次疫情难关。 “00后”新生家长要积极调整转变角色定位,努力成为“00后”新生心理烦恼的倾听者,适应大学生活的指导者,成长转变的陪伴者。新生居家学习非常考验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00后”新生家长应该在思想认识上加强了解大学学习的规律和特点,充分相信“00后”新生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在交流沟通上多讲究艺术和方法,多从正面鼓励和肯定,多了解新生的困惑和迷茫,多给予新生学习生活的自主权和主动权,相互理解和信任,平等交流沟通,做新生的“知心朋友”,而不是“监工”;在自身言行上树立良好家风,传承中华美德,注重自身修养和行为举止,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努力为“00后”新生良好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成才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15]。疫情之下,作为家长,也会有来自各方面的心理焦虑,家长本身也要积极进行自我调适,不向新生传递负面情绪,树立良好心理状态,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5.履行新时代社会责任,当好“00后”新生学习生活的“保障者”

面对疫情的严峻考验,社会各界都要积极履行新时代社会责任,为高校的疫情防控做出积极的正向力量。比如,社会新闻媒体要积极营造正面舆论强势引导,积极报道疫情正面信息,加大对疫情防护知识的宣传力度。同时要加强对自媒体的规范和监督,及时辟谣,增强信息的准确性。社会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要积极为有需要的广大“00后”新生提供心理援助服务,针对“00后”新生心理特点和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解决心理困惑与矛盾[16]。社会在线教育机构和平台积极支持和配合高校探索、实践在线教学方法,开发丰富多样的在线教学解决方案,整合优化更多的线上资源,提供更多的优质课程资源,帮助“00后”新生提升网上学习效果[10]。

猜你喜欢

新生防控疫情
战疫情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重获新生 庇佑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