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地区A级景区与旅游收入空间错位研究

2021-04-16梁改童高敏华

关键词:西北地区错位入境

梁改童,高敏华,白 洋

(1.新疆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2.新疆大学 旅游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A级景区是由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授权给各省份旅游局,依照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的标准进行评审后确定的,是一个地区旅游资源价值、旅游接待服务能力的认证,也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与旅游经济的物质基础。旅游收入高低是影响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旅游资源价值与旅游收入匹配发展至关重要,从景区丰度和旅游经济差异角度分析旅游资源与旅游业的空间错位关系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美国经济学家 Sachs和Warner首次对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相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1],国内以郭来喜、陈传康为代表的旅游地理学家对中国多个区域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和开发[2],韩春鲜研究发现新疆旅游资源优势度与旅游经济水平呈正相关关系[3],左冰基于中国大陆31省、市经济发展与旅游业相关关系研究发现旅游业对于目的地长期经济增长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反馈效应[4],谭志喜等人通过对比旅游业与工业,得出旅游资源“福音论”的观点[5]。对于空间错位理论的研究始于1968年Kane在美国《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的关于研究美国黑人弱势群体租住地与工作岗位郊区化的错位关系[6],此后,Arnott等在空间错位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空间失配假说的几种模型,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空间和种族方面做了研究[7];Zenou基于该理论开发了一种提高黑人补贴水平减少失业率的搜索匹配模型[8]。Zax、Galster、Gordon等人运用空间错位理论对通勤距离、通勤时间等问题做了详细研究[9-11]。在国内,刘志林等人对空间错位理论研究进展、方法做了概述[12],甘沛、巢耀明、马东娟等人将空间错位理论应用于建筑学、城市地理学的研究[13-15];对于空间错位理论在旅游发展问题上的研究,李彪、王美红等人从全国范围对旅游经济空间错位、演变及影响机制现象进行研究[16-17],孙根年等人从省、市域小范围对旅游业空间错位原因进行探讨[18]。翁钢民等、任前等学者研究交通、酒店与旅游经济的相关关系,挖深旅游业空间错位关系的研究层次[19-20]。从整体来看,国内外注重从不同角度对旅游业空间错位关系研究,但很少有学者从A级景区角度对西北地区旅游经济与旅游资源的空间错位进行分析。因此,本文以西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对各省A级景区丰度与旅游收入空间错位关系进行研究,通过重力模型、二维矩阵模型及旅游空间错位指数等方法分析二者空间错位现象及原因,并借助Arcgis对景区资源与旅游收入空间借位现象进行可视化处理。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西北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包括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陕西五省,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相邻,人口约占全国的4%,面积约占30%。2019年,西北地区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发展速度快,旅游经济指标实现稳步增长,五省国内、入境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14 142.96亿元、291.25亿元,接待国内、入境游客分别为137 392.07万人次、684.2万人次。其中,陕西省旅游人数与旅游收入均居五省首位,国内旅游收入占比49%,入境旅游收入占比81%,拉动西北地区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反之,宁夏国内旅游收入为五省最低,仅占总收入的2%,青海入境旅游收入占入境旅游总收入0.2%。可见,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不均衡,市场需求存在差异,各省份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速的贡献率相差悬殊。因此,借助不同等级旅游景区的禀赋条件和客源市场的多元性,整合优化西北地区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均衡发展。

1.2 数据来源

文中五省A级景区名录数量(见图1)来自各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国家旅游局官网公布的数据,宁夏旅游数据来自《2019年宁夏旅游经济发展统计公报》,其他四省旅游人数、收入数据均来自各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中涉及到的其他数据来自各省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见表1)。

表1 西北地区A级景区数量、旅游收入及旅游人数情况Tab.1 Statistics of the number of A-level scenic spots,tourism income and number of tourists in Northwest China

2 研究方法

2.1 景区资源丰度指数

景区资源丰度是指某次级区域景区数量相对上一级区域的旅游景区资源类型丰富及组合程度[21]。由于A级景区是一个地区特色旅游资源吸引力的衡量标准,本文选取景区资源丰度指数定量表示西北地区旅游资源丰度。首先,对西北地区各省A级景区单体数量进行无量纲计算,

θij=|(λij-λjmin)/(λjmax-λjmin)|[22]

(1)

其中:θij表示i省j级景区的标准化数值;j表示1A~5A级景区等级;λij表示i省j级景区数量;λjmin、λjmax分别表示j级景区数量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其次,运用计算西北地区五省A级景区资源丰度指数:

Ti=5.0μi5+2.5μi4+1.75μi3+0.5μi2+

0.25μi1[23]

(2)

其中:Ti为i省A级景区丰度指数;μi1,…,μi5指按标准化公式计算的i省1A~5A级景区的标准化数值;0.25、0.5、1.75、2.5、5.0表示根据卞显红等人相关研究赋予1A~5A级景区单体数目的权重[24]。

2.2 旅游收入指数

旅游收入是衡量一个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选取2019年西北地区各省国内、入境旅游收入作为原始数据,运用公式(3)计算[25]:

(3)

其中:Ei、Zi表示西北地区i省的国内、入境旅游收入指数;γi、Vi表示i省2019年国内、入境旅游收入;γmin、γmax表示国内旅游收入最小、最大值;Vmin、Vmax表示入境旅游收入最小、最大值。

2.3 旅游空间错位指数

此指数可以进一步算出西北地区A级景区与国内旅游收入空间错位的具体程度。结合李凌雁等学者的研究成果[26]

(4)

其中:SMI为各省旅游空间错位指数;Ti为西北地区i省景区资源丰度,T为五省景区资源总丰度;Ei为i省国内旅游收入指数,E为总国内旅游收入指数。若SMI>0,则说明第i省旅游景区资源所带来的实际国内旅游收入超过预期收入;若SMI<0,与此相反;若SMI=0,该省份旅游景区带来的实际国内旅游收入与预期收入相等。

2.4 重力模型

在几何学中,重心指在区域空间内的某一点上,周围要素的力量在此处达到平衡。本文运用公式(5)计算西北五省A级景区重心、国内旅游收入重心以及入境旅游收入重心,并对3个重心位置进行比较,解释西北地区景区资源与旅游经济在空间上的错位现象[27]。

(5)

其中:XT、YT指西北地区A级景区重心的经度和纬度;Xi、Yi指i省省会中心的经度和纬度;Ti为i省A级景区丰度指数。同理,可计算出西北地区国内旅游收入重心(XE,YE)和入境旅游收入重心(XZ,YZ)。

3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3.1 西北地区整体空间错位分析

基于2019年西北五省国内、入境旅游收入及景区数量数据,运用公式计算得出国内旅游收入指数(E指数)、入境旅游收入指数(Z指数)和A级景区丰度指数(T指数)(见表2),由表2可知西北地区各省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从T指数来看,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旅游资源丰富,齐备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所列出的六大旅游资源类型,占全国实体旅游资源类型数量的83%,拥有喀纳斯等11家5A级景区,居五省之首;青海T指数最低,表明其景区旅游资源欠缺,且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薄弱。从旅游收入指数来看,陕西省国内、入境旅游收入指数均较高,2019年入境旅游收入33.68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6 978.87亿元,其作为文物大省,以历史遗迹与建筑为主要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水平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本省生产总值的提高做出很大贡献;宁夏E指数最低,本省旅游业发展缓慢,一些回族文化、西夏文化等无形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和利用,人口、区位条件也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

表2 西北地区A级景区丰度指数、国内旅游收入指数及入境旅游收入指数Tab.2 A-level scenic area abundance index,domestic tourism income index and inbound tourism income index in Northwest China

本文选取西北五省的省会城市行政坐标,结合T指数、E指数、Z指数,运用重力模型公式计算出西北地区A级景区旅游资源重心(96.35°E,38.66°N)、国内旅游收入重心(102.15°E,37.81°N)、入境旅游收入重心(105.17°E,35.38°N)(见图1)。A级景区重心与国内旅游收入重心相差5.8个经度,0.85个纬度;国内旅游收入重心与入境旅游收入重心相差3.02个经度,2.43个纬度;A级景区重心与入境旅游收入重心相差8.82个经度,3.28个纬度。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错位现象,A级景区重心偏新疆,国内旅游收入重心落入西北腹地;入境旅游收入重心偏陕西。三者之间空间错位现象反映了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不平衡性。

3.2 西北地区空间错位具体情况分析

3.2.1 A级景区旅游资源与国内旅游收入空间错位分析 通过计算旅游空间指数SMI来具体分析西北地区景区旅游资源与国内旅游收入的空间错位现象(见表3),并将其分为3大类[28]。

图1 A级景区重心与国内、入境旅游收入重心空间分布图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A-level scenic spots and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domestic and inbound tourism income

1)正向错位区(SMI>2):陕西省SMI指数为85.853 3,表明旅游资源带来的实际国内旅游收入远远超过预期收入。陕西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全省拥有A级景区459个,国家级风景区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内文物古迹数量之多、等级之高、密度之大,旅游资源价值高品质好;且陕西位于我国腹地中心,连接南北、承东启西,省会城市西安是西北地区的旅游集散地和辐射源,带动和辐射着西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2)无明显错位区(-2

3)负向错位区(SMI<-2):新疆、宁夏SMI指数均小于-2。新疆A级景区共有438个,5A级景区11个,29个野生动植物自然资源保护区,具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但新疆部分地区单纯地追求接待客源数量的增加,忽视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生态和谐,许多高等级的旅游资源长期停留在低水平开发上;且新疆各个景点分散,旅游行程安排困难,高额长途旅行成本抑制游客进疆旅游需求。青海共有A级景区108个,5处国家自然保护区,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资源质量优、类型全,但在总量上处于劣势,经济条件限制了许多高品质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分布稀疏,旅游交通与配套设施建设成本增加,旅游资源所带来的实际国内旅游收入远小于预期收入。

表3 A级景区与国内旅游收入空间错位指数表Tab.3 A-level scenic spots and domestic tourism income spatial dislocation index table

3.2.2 A级景区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收入空间错位分析 按二维矩阵模型分析方法得到T指数与Z指数的二维组合矩阵,参考吴耿安等人的划分标准[29]并结合实际情况对两类指数进行分类(见表4)。由表4可知:陕西省旅游资源禀赋高且入境旅游发展水平也很高,属于旅游经济与旅游资源最佳匹配区;新疆旅游资源丰度高,但入境旅游发展并不理想;甘肃资源丰度与入境旅游发展水平不相匹配;青海、宁夏旅游资源丰度小,入境旅游发展水平低。

表4 A级景区丰度与入境旅游收入空间错位分析Tab.4 Spatial dislocation analysis of A-level scenic spot abundance and inbound tourism income

为了更清晰直观地了解景区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收入空间错位现象,借助ArcGis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见图2),并分为4大类。

1)双高区:景区资源丰富且入境旅游收入高的地区为双高区。本省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丰富,目前收藏的珍贵文物有200多万件,县级以上文物古迹保护遗址1 500多处,其中帝王陵墓和名人墓葬567处,宫殿遗址820处;自然旅游资源以危峰兀立的华山和高大雄伟的秦岭山脉而闻名于世,旅游资源极具吸引力。政策优势以及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增加了国外、港、澳、台同胞入境旅游的可达性,陕西省旅游资源与国际旅游业匹配发展。

2)中间区:景区资源数量较丰富、入境旅游收入中等的地区为中间区。新疆A级景区数量排五省第二名,拥有雅丹地貌、冰塔林、冰山湖等自然奇观,疆内丝绸之路沿线古城池、千佛洞、古建筑密集分布,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建筑、服饰等旅游资源;新疆也是连接东、中、西亚的重要通道,与蒙古等8个国家接壤,是我国陆路出入境最佳的省份。但新疆旅游季节气候分明及对外宣传力度不佳,旅游产品境外熟知度小,旅游资源吸引力弱,旅游资源带来的实际入境旅游收入小于预期收入。

图2 A级景区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收入空间错位区划Fig.2 Spatial dislocation of A-level scenic spots tourism resources and inbound tourism income

3)双低区:景区资源丰度低且入境旅游收入小的为双低区。青海、宁夏较其他省份旅游资源类型稀缺,对旅游资源利用缺乏科学规划与开发,为经济利益盲目“铺摊子、上项目”造成资源浪费;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特色旅游产品稀缺;通往两省的国际航班数量少,限制了入境游客的可达性,旅游基础设施陈旧,境外游客吸引力不足。

4)负错位区:景区资源相对丰富但入境旅游收入很低的地区为负错位区,甘肃省入境旅游收入远低于预期收入。“行路难”是其入境旅游业发展的最大阻碍,通往境外航班数量少,旅游旺季客票供给紧张,抑制入境旅游客源数量;“丝绸之路游”省内段缺少民俗、体育、探险、生态等内容丰富的特色旅游产品;入境客流量空间分布不均匀,多集中在省会城市兰州,而旅游资源丰富的其他市区入境客流量稀少,旅游资源价值与入境旅游收入呈负相关。

3.3.3 国内旅游收入与入境旅游收入空间错位分析 为了更好的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了解西北地区旅游收入的空间错位情况,本文将E指数、Z指数数据在笛卡尔坐标系中构建“国内—国外收入”组合态势图(见图3),横轴以E指数平均值、纵轴以Z指数平均值为临界点进行类型划分[30]。

1)Ⅰ区——强同步区:国内、入境旅游收入指数均超过平均值的区域为强同步区。陕西省在周秦汉唐中国历史的繁盛时期保留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横跨秦岭山地、渭河平原、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貌类型决定了其拥有丰富的生物旅游资源;以省会城市西安为中心,关中地区为主体,陕北、陕南为两翼,开通了东、西、南、北线和市内五条旅游线路,保证了客源通达度;旅游服务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旅游产品的高知名度促使国内旅游业发展迅速。

图3 西北地区国内、入境旅游收入二维组合及类型区划Fig.3 Two-dimensional combination and type zoning of domestic and inbound tourism income in Northwest China

2)Ⅱ区——正错位区:入境旅游收入超过平均值但国内旅游收入低于平均值区域为正错位区,西北地区没有省份符合此种情况概不细说。

3)Ⅲ区——弱同步区:国内、入境旅游收入均低于平均值区域为弱同步区。宁夏、青海、甘肃三省国内、入境旅游收入低的共同原因是“旅游六要素”未能构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齐全,旅游交通、住宿在旅游旺季供不应求;三省份旅游产品缺乏地域民俗特色,旅游产品周边利润低,对外宣传力度小知名度不够,未能发挥本省旅游资源所带来的价值效益。

4)Ⅳ区——负错位区:国内旅游收入超过平均值但入境旅游收入未能超过平均值区域为负错位区。新疆是唯一能将世界三大洋和世界四大经济增长极联系起来的核心地区,随着亚欧大陆桥和亚欧国际光缆的开通,新疆边贸、跨国旅游快速发展,增显了旅游业辐射效应;此外,新疆构建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疆内、国内和国际航线组成的完整交通服务体系,国内旅游发展较快。新疆虽距世界上最大的客源市场欧洲近,但新疆的机场口岸只对独联体国家开放,欧洲客源只能先进入北京再折返新疆,旅行距离的延长增加旅游成本,抑制入境旅游业的发展;新疆冬长夏短且旅游旺季集中在7、8月份,旺季游客激增造成旅游接待、服务秩序混乱,淡季旅游资源闲置利用率低,客流量分配不均,影响入境旅游收入。

4 结论

1)整体来看,西北地区A级景区旅游资源重心、国内旅游收入重心与入境旅游收入重心三者存在空间错位现象,景区数量重心偏向新疆,国内旅游收入重心落入西北腹地,入境旅游收入重心偏向陕西,三者空间错位反映出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不平衡。

2)从A级景区资源与国内旅游收入空间错位来看,陕西SMI指数远远大于2,属正向错位区,旅游资源价值与国内旅游收入呈正相关;甘肃、青海两省SMI指数均小于0.5,属无明显错位区,旅游资源价值与国内旅游收入相持衡;新疆、宁夏SMI指数均小于-2,为负向错位区,旅游资源带来的实际国内旅游收入远小于预期收入。

3)从A级景区资源与入境旅游收入空间错位来看,陕西省属双高区,文化、民俗等旅游资源丰富,入境旅游业发展迅速,收入高;新疆属中间区,旅游资源附加值、入境旅游收入均处于五省中间位置;青海、宁夏属双低区,旅游资源类型稀缺、交通不便、旅游基础设施陈旧,入境旅游业发展滞后;甘肃属负错位区,旅游资源价值与入境旅游收入失衡发展。

4)从国内、入境旅游收入空间错位来看,陕西省属Ⅰ区——强同步区,其独具一格的旅游资源、旅游线路、旅游产品使陕西省旅游收入居五省之首;宁夏、青海、甘肃属Ⅲ区——弱同步区,三省旅游经济发展缓慢,“旅游六要素”未能构成完整旅游产业链;新疆属Ⅳ区——负错位区,国内旅游业发展迅速,但高成本的长途旅行、淡旺季客流分布不均等影响新疆入境旅游业的发展。

致谢:感谢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高敏华副教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新疆大学绿洲生态重点实验室韩焕焕、张晓娟在处理数据过程中的帮忙与指导,感谢白洋老师对论文修改的意见与建议。

猜你喜欢

西北地区错位入境
西北地区支护桩施工技术应用概述
空间环境因素对西北地区电离层空间特征影响
有趣的错位摄影
寒露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警查證截獲非法再入境男
西北地区商业模式设计与实施探索
群策“错位相减法”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