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与策略的有效匹配

2021-04-15李贵银金世玉

晋中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文学理论概论文学

李贵银,金世玉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文学概论”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历史悠久,涉及面广,修读人数众多,是目前中文学科中最具基础性、人文性和理论性的课程,又是一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程。“文学概论”的教学困境在国内外高校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近年来,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内各类高校的重视,不少高校纷纷开展教学改革,试图解决这一难题。有的主张“重返文学性”[1],有的主张采取“探究式教学模式”以提升“文学概论”课的实际教学效果[2]。我们认为“文学概论”教学改革应从其课程特点出发,探索与课程丰富的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策略,并辅之以有效的考核方式,方能提升实际的教学效果。

一、丰富的课程内容与复杂的课程性质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文学概论”课程采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文学理论》,简称“马工程”教材。教材内容包含文学性质论、文学价值观、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文学批评论和文学发展论,以这“七论”形成了一个有机的“问题链”,回答了文学相关的问题,形成了文学理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从教学设计角度看,教材内容可分为三大块:一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二是文学原理部分;三是文学批评的方法与实践。

“马工程”《文学理论》教材第一编为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理论,第二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界定了文学的性质、价值与功能。这两部分内容包含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原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文艺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理论等内容。这部分内容带有很强的理论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马工程”《文学理论》教材的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主要介绍文学原理,包含文学创作、文学作品和文学接受,与中文学科的其他专业课“中国古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学史”等互为补充,既建立在这些课程的基础上,又为这些文学史课程的学习提供了方法论和思维训练。这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人文性。

“马工程”《文学理论》教材的第八章主要涉及文学批评的方法和实践。文学批评是文学理论的一部分,是运用特定的文学理论,重点致力于特殊文学现象的分析和判断,并从这种分析和判断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理论观念。[3]217这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马工程”《文学理论》教材内容丰富、包罗广泛,既包含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文学原理,又包含文学批评方法与实践;从课程性质上看,理论性、人文性与实践性兼具。“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有必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做出相应的教学设计。

二、以“课程思政”的理念和方式设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教学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同时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4]“文学概论”课程中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部分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可以采取“课程思政”的方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思想蕴涵,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文艺方针和文艺政策,理解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在教学中,我们采取集体研读的方式带领学生研读原典。以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文艺思想》的教学设计为例,我们在教材基础上拓展阅读,布置预习任务,为学生提供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文稿,通过课下预习与课上的集体研读、讨论,真正领会党和国家的文艺方针和文艺政策,坚定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并为教材第三章的学习埋下伏笔,帮助学生更透彻地把握文学的性质、价值与功能。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采取“课程思政”方式组织教学,有助于发挥中文学科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作用,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理论进课堂,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收到各门课程之间协同育人的良好功效。

三、以作品为中心,重视情感性和文学性,打造有温度有情怀的课堂

“文学概论”课程中文学原理部分的内容,涉及文学创作、文学作品和文学接受。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以古今中外的文学史知识和大量的文学作品为基础,对学生的阅读面、阅读量有很高要求,对培养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和鉴赏力有很强的作用。目前各高校中文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着阅读量不够,重知识轻感悟的状况。陈平原指出:“‘以文学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结果必然是:学生们记下了一大堆关于文学流派、文学思潮以及作家风格的论述,至于具体作品,对不起,没时间翻阅,更不要说仔细品味。”[5]99“文学教育的关键,在‘读本’而不在‘教科书’,在于培养阅读、品鉴、阐发的能力。”[5]106这种重知识轻阅读的状况由来已久,成因也比较复杂,与学科建置、“以文学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等有关,非一门课或几门课的改革就能奏效。虽然如此,我们仍然努力在“文学概论”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向学生强调中文专业课程的学习必须以作品为中心,以体验为基础,重视情感性和文学性,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感悟力和鉴赏力,让学生感受到“文学概论”课堂的温度。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们尝试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具体方式如下:

第一,以小组为单位成立读书会完成阅读任务并讨论。

我们将班级同学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位文艺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提前布置读书任务,小组成员之间一起阅读研讨,准备读书报告。在课上设置读书报告展示环节,每节课由一个小组展示读书成果,教师和学生针对读书报告展开对话和讨论,对读书活动进行指导和反馈。例如,我们在设计教材第五章第二节《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的教学时,围绕“艺术直觉”和“艺术想象”给同学们准备了阅读材料,选择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名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柏拉图《伊安篇》《斐德若篇》、狄德罗《论戏剧艺术》等。针对“艺术情感”这个专题,我们精心选择阅读材料,围绕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中的“水”与“月”意象,让学生赏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李白《把酒问月》、苏轼《前赤壁赋》,体会作者是如何“情动而辞发”,读者又该如何“披文以入情”[6]715,从创作和鉴赏两个角度理解“艺术情感”。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使学生通过课上研读、师生对话进一步地理解概念、领会原理、培养思维方法,进而提升其理论素养。

第二,以情感为纽带,利用各种智慧教学工具,沟通课堂内外,因材施教。

随着教育技术的提升与普遍应用,慕课资源以及各种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推广,学生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便利。那么,线下的实体课堂的魅力与优势何在呢?我们觉得线下教学最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是其建立师生之间在情感基础上的面对面的交流。文学是人学,文学教育要突显情感性与文学性。教育若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必须要搭建一条情感的纽带,建立共情的基础。为此,我们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各种社交软件,加强师生间的了解,为实体课堂上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以便对学生进行分类和个性化辅导,让“文学概论”课教学有温度有情怀,不断增强课程的时代性、实效性。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我们因材施教,对学生个别辅导。例如,在交流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好学深思,阅读面广,文献功底扎实,并有继续深造的意愿,就通过个别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制订系统的阅读计划,推荐阅读书目,定期交流读书心得,鼓励学生对读书中发现的问题做细致的梳理与钻研,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做准备。甚至,我们还会吸纳优秀的本科生加入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手把手地带他们从事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为学生的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

针对“文学概论”课程中文学批评部分的内容,我们主要采取实践教学的方式,搭建实践平台、设计实践项目、布置实践任务,指导学生在实践中领会理论、提升能力。实践教学的策略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从做中学。“做”的内容包括“三个一”,即一学期至少做一份读书报告、做一篇小论文、做一次文学练笔。让学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实践中领会文学理论,增强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二是设计实践项目,沟通课堂内外,向“社会应用”拓展。与辽宁博物馆、辽宁出版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拓宽学生的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路径,引领学生关注东北作家群、关注东北的历史和文化研究、关注网络文学现象,并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条分缕析地表达,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对于那些对科研感兴趣的同学,指导他们将实践中的问题形成学术研究论文。

我们还积极拓宽发表渠道,实现学生实践成果的转化,将实践教学与服务社会关联起来。我们与《小学生报》合作,开设了“一起读《史记》”和“一起读《西游记》”专栏,将读书会的成果发表在《小学生报》上。这些与课程教学相关的读书活动、写作和文学批评训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读写能力,也培养了他们服务社会的意识。

五、多措并举的考核方式确保素质考核的实现

考核方式作为教育环节中的重要一环,不仅起着检验教学成效的作用,还起着引领学生学习方向的作用。在“文学概论”课程的考核方式上,我们大胆创新,设计了以下几种科学的、合理的,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相匹配的考核方式:

第一,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改变过去一卷定成败的考核方式,提高过程性评价在总成绩中所占比重,引领学生重视读书、互动、课程作业、课程实践的质量和完成度。期末试卷的命题改变传统的以知识识记为主的考查内容,设计开放式的题型,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重逻辑、善表达,明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导向。

第二,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并重。与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策略相适应的是在过程性评价和期末考核中,坚持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并重的原则,引领学生既注重培养理论思维,又注重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全面提升个人素质。

第三,创建题库实现教考分离。在考核方式上,突出知识获得与能力提升并重的导向。创建题库,实行教考分离。考核方式力求公开、透明。在学期初,向学生明确考核方式与成绩占比。过程性考核的成绩主要由读书报告、互动效果和实践报告三部分构成。结果性考核主要由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在命题方式上遵循开放性原则。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以“课程思政”为引领,以课程内容为中心,探索多元教学策略,并辅以有效的考核方式,多方联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打造活力课堂、让学生在“有成效的忙”中实现成长完善,将全员、全程、全方向育人落到实处,真正发挥“文学概论”课程的“课程思政”优势与“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品格,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更多高质量、有担当精神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文学理论概论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
地域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有益尝试——评《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