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山西实践研究
2021-04-15张贝丽
张贝丽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1]5山西作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省份,立足现实,蹚出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既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增进山西人民福祉的必然要求。
一、山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深入探索,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现实追求,为山西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与行动指南。第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1]131,人与自然之间不是从属、奴役或对立的关系,而是共生共荣、休戚与共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2]120。因此,山西生态文明建设应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基本前提。第二,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首先,“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1]21显示出绿色发展涵盖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方面的基本诉求。其次,“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阐述了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最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兼顾发展和保护提出了一条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路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3],因此,山西生态文明建设要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好生活理念。就当前的形势而言,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突出的民生之患,因此,山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是要缓解生态问题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影响,进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总的来说,山西生态文明建设应牢记对民生问题的初心使命,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及美好生活的价值诉求,全方位地关照生态环境治理实践。
二、山西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山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得到改善,但与其他省份相比,局部生态环境治理的形势仍较为严峻,面临多方面因素的困境。
首先,山西省的自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生态治理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省一直以来面临着多方面的自然环境劣势:地貌类型较为复杂、山地崎岖,土地质量不高;水资源在时间和地域上分布不均、丰枯悬殊,存在水生态不协调的问题;由于水土环境的缘故,森林覆盖面积不高,覆盖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地域一度面临风沙成患、水土流失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山西省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方面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弥补与其他省份的差距。这一点通过官方数据可见一斑。经过多年努力,山西省森林覆盖率已从2010年的18.03%增加到2019年底的23.18%[4],从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24个百分点发展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尽管如此,山西省森林覆盖率仍比我国东南部部分省份低将近40个百分点。
其次,产业结构偏重。山西省作为我国的能源大省、重工业基地,经济发展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侧重于高耗能、高污染的煤炭、钢铁、化工、煤电等重工业,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山西省煤炭资源储存量大,煤炭产业作为山西的支柱产业之一,长期以来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包括煤炭勘探、挖掘带来的地表植被受损、地下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弱等问题。同时,煤炭加工产业及因煤而兴的重工业排放的废水废气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问题,使得山西长期因空气污染而饱受诟病。尽管近年来,山西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突出位置,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付出了艰辛努力,全省生态环境已有明显改善,但是过去长期以消耗资源和破坏生态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仍未完全清除,当前的生态修复形势依然严峻。
最后,人们在思想观念上的认识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生态价值观认识有误,执持着“人类中心主义”实质的价值观念,缺乏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正确认识。二是生态责任意识不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受西方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选择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进一步的压力。三是缺乏生态道德素养,只是在法律的约束下不破坏生态环境,而未将生态保护内化为自我规范的生态道德素养。四是农村居民整体生态意识淡薄。譬如部分农村居民受传统习俗的影响,在清明祭扫时仍会采用焚烧纸钱等方式,造成火灾隐患,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威胁。生态文明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因此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的生态意识,使生态环境保护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总体来看,山西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长期以来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得山西在自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基础之上,又面临一系列新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问题。与此同时,一部分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还不够强,缺乏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加大了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难度,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三、山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针对山西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问题,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时强调,“要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方面采取超常举措,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5]这为山西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新的发展实践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
(一)强化公众生态意识,健全山西生态文化体系
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6]460。强化公众生态意识,发展和弘扬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基于此,山西省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强化公众生态保护意识。生态文化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要求人们外在地遵守生态保护规章制度,更要求人们内在地转变“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形成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为了有效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山西省坚持多种方式,深入思想宣传,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开展“黄河生态美,我们在行动”“绿色读书月”“环保新春盛典”及“美丽山西环境公益摄影比赛”等环保公益活动,加强生态文明科学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的生态审美、生态意识,进一步强化山西人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翁意识。
第二,引导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为倡导公众把生态意识转化为个人实践,让生态保护真正成为山西人民的自觉行动,山西省相继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山西省禁止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规定》,通过限制易造成生态破坏的消费产品,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引导公众践行节约环保、文明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
第三,推进生态环境教育进校园进课堂。“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7],青少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接班人。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阵地的作用,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价值观,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提供有效保障。为此,山西省通过推动思政课堂教学的生态化、增设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创设生态文明通识教育教材等方式,将生态文明教育更好地融入学校教学的每一环节中,引导青少年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价值观。
(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山西绿色发展体系
山西省当前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山西要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同时也要在高质量转型发展上努力蹚出一条新路。山西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从多角度积极构建绿色发展体系,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在经济转型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互动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一方面,在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山西省将生态环境作为发展与环境综合决策的前提条件,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全面节约能源资源、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等路径,大力推进山西省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以上路径的提出,优化了造成生态问题的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焦化等重点行业,加大了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全面推进了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改造,与此同时,山西省大力发展新型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确保山西省在绿色发展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
另一方面,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21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山西省在全省范围内打造了多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样板,要求充分发挥良好生态环境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牵引、支撑与带动作用,为转型发展蹚出一条新路。例如,地处吕梁山脉南端的永和县一直以来土地贫瘠,缺水问题严重,生态环境恶劣,人民生活贫困。“两山论”的提出为当地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当地积极转变发展劣势,在国家“坡改梯”政策的引导下,将周边坡耕地综合治理成大范围梯田,使当地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在此基础上,当地深挖特色产业,通过发展生态立体循环农业以及以梯田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蹚出了一条农旅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永和县的巨大转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生动写照,更是山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
(三)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健全山西生态文明体系
针对长期以来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和粗放的发展方式导致的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覆盖率低等问题,山西省通过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决定》《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对生态修复工作做出具体部署。
第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生态系统功能整体性提升。为此,山西扎实推进“两山七河一流域”的综合生态修复治理工作,通过河流水系及水生态保护恢复、造林绿化治理、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矿山生态环境及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农用地综合整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程,坚持治山、治水、治城一体推进,力求全面缓解山西境内的太行山、吕梁山及以汾河为主的七大主要河流流域的突出问题,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
第二,推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增强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山西省整体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为了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山西省全力以赴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工作。针对人居环境存在问题的农村,重点开展“五清”“两整”“一绿”工作,即清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露天杂料堆、残垣断壁和农业生产废弃物,整治规范绿化带、整理修复坑洼地面以及清理整治后及时还绿,以此提升乡村生态宜居水平,建设美丽乡村。针对风景名胜区周边村庄及历史文化名村等,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推动乡村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良性互动发展,为山西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针对极度缺水、基础设施极差的深山地区村落,进行了整体易地搬迁的工作安排,努力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管理科学的新农村,切实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在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不仅在观念方面、目标方面、路径方面有着清醒认识,而且从思想层面到实践层面进行了强有力的推进。目前,山西省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今后,山西将继续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生态文明建设走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的统一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