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精神密钥

2021-04-15曹开华

广西社会科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斗争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曹开华

(江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的讲话中强调,“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和发展的历程充满着斗争的艰辛,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1]这一重要论述,科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精神密钥,为我们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提供了重要遵循。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斗争理论,深刻领悟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大力弘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建设一个具有斗争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

马克思主义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它既是科学的理论,又是斗争的理论,是基于对所处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适应斗争的需要而产生,也是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精神和斗争精神。如果说,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那么斗争性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外在表现。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充满艰辛与斗争。马克思毕生的使命就是为人类解放而奋斗,恩格斯曾说,“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2]。马克思出生在德国特里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23岁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担任《莱茵报》主编,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和不错的收入,有着美好的生活前景。但是,马克思目睹了当时社会的不公,百姓的困苦。他开始用正义之笔与普鲁士政府作斗争,抨击政府的恶毒政治和社会制度,他因此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而遭到驱逐,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先后到比利时、法国、英国,过着流亡生活。“我是世界公民”,马克思这话既反映了马克思致力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崇高境界,也是其流亡生涯的辛酸写照。尽管马克思一家人多次遭受政治迫害,过着颠沛流离、极度贫困的生活,但他始终坚持斗争,一往无前,无怨无悔,朝着博大、宏伟的目标前进。这个目标就是他在青年时代立下的誓言,即“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这个职业不是个人享受的“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而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工业社会,正值席卷欧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爆发时期。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方法,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运行机制及其内在矛盾,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提出无产阶级必须用革命的方式摧毁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及其上层建筑,开辟无产阶级的解放道路。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撰写了《工人联合会》《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与资本》《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剩余价值理论》等光辉著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科学指南。特别是《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震动了世界,“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3]。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与各种错误思想学说进行斗争的过程,批判是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斗争的基本形式,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作为“千年思想家”,马克思非常强调理论斗争的重要性,在不断地批判错误思想和进行论战基础上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使之成为革命斗争的指导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著作都是以“批判”命名,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等。他们还批判了鲍威尔的唯心史观,批驳费尔巴哈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批评卢格是庸人、空想家和绝对的不学无术兼绝对的哲学家,指出克利盖用“爱”来诠释和宣传共产主义的思路,只不过是“爱的梦呓”,揭露魏特林的空洞、无知和虚伪。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既真实反映客观世界,揭示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又能够在革命实践中引领斗争方向,实现斗争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5]“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6]“斗争”一词仅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出现了44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通过革命斗争,人类不仅实现了对社会制度的超越,开辟了新的历史纪年,同时也在革命斗争中丰富和发展着理论形态。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7]总之,马克思主义站在了历史的制高点,激励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站在了真理的制高点,与各种“非马”“反马”思想学说进行斗争,显示了科学的理论力量;马克思主义站在了时代的制高点,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成为领导革命斗争的核心力量。由此可见,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斗争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天然的政治品格。

二、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诞生、发展和壮大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正值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马克思非常关注中国的命运,先后撰写了十几篇关于中国的通讯,向世界揭露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国的罪行。在文章中,马克思非常同情中国人民的悲惨遭遇,也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他在谈到太平天国时指出:“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经延续了10年之久,现在汇合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8]马克思恩格斯还预言:随着中国革命的深入,“过不了多少年,我们就会亲眼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的垂死挣扎,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9]。中国将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新的重大影响,“中国社会主义”将出现,为此,马克思甚至给出了新的中国的名字,叫作“中华共和国”。

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没有辜负马克思恩格斯的期望。中国人民经过艰难的探索,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的理论,从而为立志救亡图存的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方向。毛泽东曾经提到,有三本书建立起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一本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正如毛泽东自己所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10]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在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中,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然而,近代中国命运的转机和社会的巨大变革,不会仅仅因为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就自然会发生,而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斗争的精神状态,学习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而成为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在马克思主义旗帜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率先举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旗帜,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打败了最凶残的日本帝国主义,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政权,结束了国家四分五裂、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局面,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在十月革命以后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接着就进入政治斗争,经过曲折的道路,走了二十八年,方才取得了基本的胜利。”[1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变化发展,矛盾是普遍的、客观存在的,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有斗争就需要斗争精神。新中国的成立,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一穷二白”的客观条件,中国共产党一方面要领导人民修复战争创伤,建立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另一方面要防范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敌特分子在政治上、经济上的猖狂进攻,巩固社会主义政权,这就需要继续发扬革命战争时期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斗争精神,时刻保持高昂的斗争状态。毛泽东强调,“不要散布幻想,不要在精神上解除自己的武装。不作精神准备,就无法教育人民,无产阶级自己也就没有革命干劲。用和平手段也是要斗争的。”[12]毛泽东很有远见地指出,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13]。经过30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时代发展永不停息,实践永无止境,社会主要矛盾也在不断变化,时刻考验共产党人的斗争意识、斗争能力和斗争精神。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决不局限于只是在当前可能的和已有的斗争形式,它认为,随着当前社会局势的变化,必然会出现新的、为这个时期的活动家所不知道的斗争形式。”[14]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的国情作了科学的、客观的分析,提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基于此,党中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时期。但这一时期的世界并不太平,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霸权主义盛极一时,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遇到了空前的挫折;在意识形态领域,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愈加猛烈。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以非凡的斗争勇气,超强的政治智慧,保持战略定力,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始终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被外部势力打乱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中国共产党也在新环境、新领域的斗争中不断走向成熟。

三、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格

中国共产党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成熟和强大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底色,也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品格。斗争精神是在伟大的斗争实践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工作作风、意志品质的总和。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蕴含在坚定的理想信念中,体现在永恒的价值追求中,镕铸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镌刻在勇于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中,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成功的精神密钥。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蕴含着伟大的斗争精神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起,就坚定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树立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立下了为之奋斗终身的铮铮誓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奋斗目标,同中国各种社会政治力量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既有与国民党等其他政党势力的较量,也有与共产国际就中国革命道路、前途问题的争辩;既有与外国侵略势力的角逐,又有与民主人士的共商,尽管斗争主题和斗争对象不同,但是斗争的目标却是始终不渝,那就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的成立在实现奋斗目标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历史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西方有人为此弹冠相庆,抛出了所谓的“历史终结论”,宣称“20世纪将以社会主义的失败和资本主义的胜利而告终”[15]。种种“中国崩溃论”也聒噪不消。然而,40多年过去了,社会主义的中国不仅屹立不倒,而且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愈发展现蓬勃生机,愈发令世界瞩目,书写出了当代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向世界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

(二)永恒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伟大的斗争精神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0世纪初的中国,列强霸道、恶匪横行,斯民于水火,大厦之将倾,谁将拯救与匡扶?在其他政治力量纷纷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勇敢地挑起了时代之重任。中国共产党就是为了拯救国家危难、民族灾难、人民苦难而建立的,其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一开始就站在了占统治地位的少数利益集团的对立面上,这就意味着要进行长期的、艰难的斗争。28年的浴血奋战,革命胜利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对人民的承诺,给农民解决了土地问题,给工人解决了地位问题,给知识分子解决了待遇问题,给资本家解决了盈利问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建立起来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和人民意愿的必然选择。说到底,是人民在历史进程进行伟大斗争的“斗争结果”。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6]这既是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也是进行伟大斗争的政治宣言,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豪迈前行。

(三)实事求是的实践品格镕铸了伟大的斗争精神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在对马克思主义求知与探索的实践中产生,在井冈山革命道路开辟的实践中发展,在延安与西柏坡的政权建设、党的建设与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壮大。贯穿中国共产党发展始终的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实践品格。每一个实践,都是一场斗争。在与“左”倾盲动主义、冒险主义、教条主义斗争中,得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17]的结论;在与国民党又团结又斗争的统一战线中,总结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在与蒋介石反动集团的决战中,产生了“两个敢于”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两个善于”即“善于打破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奋斗精神,“两个务必”即“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创业精神。实践发展永无止境,革命斗争永无止境。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再提“革命”、强调“斗争”,既是立足于我们党的光辉斗争历程,又是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之问、解答人民之问的必然选择。

(四)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镌刻着伟大的斗争精神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其革命性不仅体现在勇于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也体现在勇于进行自我革命。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任何其他政党或政治团体的显著标志,是中国共产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强大战斗力的根本所在。从中央苏区的惩治腐败,到延安时期的严明纪律;从新中国反腐第一案,到党的十八大以后的“打虎”“拍蝇”,中国共产党坚持刀刃向内,以坚定的意志、凌厉的手段正风肃纪、反腐惩恶,以持续不断的自我革命有力推进伟大的社会变革。进入新时代,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的重要位置,锲而不舍地进行自我革命,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自我提高,以伟大的斗争精神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四、在伟大斗争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发展的理论,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要“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8]。尽管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但当今时代,斗争的主题、内容、方式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把握“变”与“不变”的基本因素,以“不变”应“万变”,既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理论,又要在新的斗争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不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变,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斗争精神不变。进行伟大斗争,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人民立场。在此基础上,准确判断世情的“变”与“不变”,科学把握国情的“变”与“不变”,努力找准党情的“变”与“不变”,运用马克思主义斗争的基本经验,找准斗争方向,确定斗争原则,制定斗争方略,确保在“变”中把握主流,在“不变”中谋划策略,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斗争理论在实践斗争中不断向前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进程中,提出了“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大政治判断,形成了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斗争理论形态,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理论,为我们进行新的伟大斗争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指出:“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1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关于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斗争理论。

(一)全面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阐述进行伟大斗争的紧迫性、必要性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孕育成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势头强劲。但与此同时,世界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恐怖主义、分裂势力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不确定的因素增加。一些敌对势力对中国歪曲、丑化之行不断,西化、分化之心不死,遏制、施压之态加大。世情的变化与问题的存在,考验着党的斗争智慧、斗争能力和斗争意志。从国情来看,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是对我国国情和发展方位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也是我们进行伟大斗争的信心和底气。但同时应该看到,这也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期。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潜在风险与挑战日益显露,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激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推进。对此,我们必须强化忧患意识,做好斗争的准备,才能跨越“雪山”“草地”,才能攻克“娄山关”“腊子口”。从党情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政治生态展现出新气象,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人民群众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信赖,高度信任。但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四风”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四大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四大风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依然存在,全面从严治党仍然任重而道远。为此,必须以更加积极进取的态度,保持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坚持底线思维,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刮骨疗毒”的决心,排除障碍和干扰,化解危机和风险,增强动力和活力,把党建设得更加有力。

(二)深入分析、科学判断潜在风险,把握斗争的方向、立场和原则

习近平指出:“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20]这是基于对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基本国情的深入分析,科学预判潜在风险而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方向决定前途,立场决定命运,原则决定高度。当今世界,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周边环境敏感复杂,意识形态杂音迭起,敌对势力雀喧鸠聚。我们党以敏锐意识和高超能力,准确研判事物发展的趋势性、规律性,洞察问题的苗头性、倾向性,不断增强斗争的科学性、预见性,对斗争的方向作出了五个方面的科学判断,即“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而且必须取得斗争胜利”[21]。应对五种风险挑战表明了我们党的基本方向和立场。面对风险挑战,从战略高度提出“三个坚持”的斗争原则,即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在战术上强调要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合理选择斗争方式、把握斗争火候,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

(三)强调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掌握斗争本领,提高斗争艺术

习近平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22]。要取得伟大斗争的胜利,不仅要有顽强的斗争精神,还要在斗争实践中砺炼斗争智慧、锤炼斗争本领、提升斗争艺术。作为斗争主体的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努力掌握并熟练应用这一科学武器;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克服“知识恐慌”;要在职责履行中提高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避免“本领恐慌”,努力使自己成为各种斗争领域的行家里手。敢于斗争是一种精神,善于斗争是一门艺术。我们今天所说的斗争不是那种“内斗”“乱斗”“瞎斗”,而是强调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站得了主台、扛得了重活、打得了硬仗。讲究斗争艺术,就是善于谋局布篇,灵活机动,能够把握斗争的时、度、效,原则问题不让步,策略问题显灵活,在“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中取得斗争的胜利。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担当作为”[23]。我们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斗争。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而斗争则是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中的主流。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斗争求发展则发展兴。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冷静观察当今世界和现代中国,处理好主题和主流的关系,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精神贯彻和应用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努力锻造一个具有斗争精神、掌握斗争本领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猜你喜欢

斗争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