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四史”学习教育重要论述的多维审视
2021-04-15赵本燕王建新
赵本燕,王建新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首次以“四史”这一整体性论述来推动理论创新,并作出在全党、全社会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部署,其本身具有历史性战略意义。基于大历史观的宏伟视角考察、分析问题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思维方式,也体现出其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从大历史观出发,习近平总书记融通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的奋斗历程、新中国成立70余年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40多年的鲜活实践,以及社会主义发展的漫长征途的时间维度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党情、国情、世情“三个大势”。站在历史与时代的崭新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发表讲话,深刻阐证了新时代“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与迫切性。“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古史钩沉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从逻辑之维、价值之维、实践之维深刻分析习近平关于“四史”学习教育的经典论述,进而对充分发挥以史育人、以史凝力、以史鉴今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
一、逻辑之维:习近平关于“四史”学习教育重要论述的形成依据
思想从来不是凭空而降或无中生有的,一定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总是遵循着特定的形成机制与演进规律。其中,根植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承载中华民族光荣传统的文化基因、涵育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历史底蕴、应对现实挑战的实践之需为习近平形成关于“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勾勒了明晰的生成脉络。
(一)理论基石: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历史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的相关论述
马克思一生笔耕不辍,从早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到晚年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等都浸润着渊博的历史知识。恩格斯更是直接指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其他任何一个先前的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2]。可见,科学的历史观自始至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整个学说的各个组成部分,也正是基于厚重的历史积淀,马克思和恩格斯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创立了唯物史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思维的极端重要性,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与方法,在许多场合的重要讲话中发表了关于“四史”学习教育的经典论述,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新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历史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过程,这为习近平总书记大历史观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围绕回溯历史、批评现实、观照未来三重逻辑展开,认为历史长河是由无数个历史碎片汇聚而成的,社会历史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循环发展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3],历史内在蕴含着过去、当下、未来多维释义。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置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予以哲学审视,从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出发,将阶段性发展置于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整体大局中谋划。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历史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统一的过程,这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历史思维的精神内核。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看似杂乱无章的历史现象背后,“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4],而对历史规律的系统认识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等论断,就是强调要在历史的长河中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镜像把握历史规律,于偶然中抓必然,从而指导当下、开创未来。
(二)文化基因:重视修史学史是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民族,中国古代已有完备的修史机构和成熟的史官制度,且历史著作种类和数量都极为丰富。自孔子修治《春秋》始来,史籍浩如烟海,谈古而论今,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学习并加以反思从而指导现实,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一方面,中华民族一贯重视发挥历史“鉴古知今”的指导作用。中国史学重视贯通古今,彰往察来。早自章学诚便已有“通史家风”的提法,“史学两司马”所著《史记》《资治通鉴》尤其体现出了一种宏大的历史思维和整体性的历史眼光。《战国策》有云:“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通古”不仅能够更好地“知今”,并能登高望远,为当下实践提供现实指导。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中华民族通古知今的优良传统,提出“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5],强调以历史经验作为供社会现实参照的一面“镜子”,从古今之联系中把握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与整体趋势。
另一方面,中国古人尤其重视通过历史教育提高人生修养,强调学史修身,学史蓄德。通过学习历史从而涵养品质与德行、提升境界与器识,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久远的传统。早在先秦时期,人们便已认识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6],注重了解和学习前人的言论与行为,从中受到教育以“蓄德明道”。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从历史中挖掘教育资源并发挥其教育作用,多次强调领导干部、青年党员都要多读点历史,从历史规律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修身立事的经验。
(三)历史积蕴:重视历史教育和培养历史思维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光荣传统
“重视吸取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7]。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善于从历史经验中汲取理论创新与开拓前进的养料。正是在对历史经验的不断总结中,中国共产党从最初一个非常弱小的党发展壮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以史为据,足见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一贯富有广阔的历史视野和高瞻的历史站位。毛泽东曾对那些不研究历史、不重视历史的态度和做法进行了猛烈批判,并指出“我们单通现在是不够的,还须通过去”[8]。邓小平十分善于运用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来说明和解决现实问题,他呼吁用中国的历史教育人民,认为“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9]。江泽民与胡锦涛也多次强调要加强历史教育和历史学习。可见,重视历史教育与历史思维的培养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保持的理论品格与历史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历史接力棒中进一步弘扬并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注重历史教育和培育历史思维这一优良传统,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时代背景中筹谋,反复强调“四史”学习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可以说,以大历史观的宏伟视角勾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透过历史长河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正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优势。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国际国内形势突变,习近平总书记更加强调发挥历史教育人民、指导当下的重要作用,指出“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10]。
(四)实践基础:习近平关于“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照与回应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关于“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是建基于广阔时空维度的慎思考察,内蕴着大历史观的精神内核,体现了直面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论勇气与历史担当。
首先,当前部分高校历史教育缺位,部分青年学生历史记忆薄弱、历史情感淡漠,亟须加强“四史”学习教育。部分高校虽然重视历史教育,但实效不佳,加之网络空间中存在着戏说英雄人物等网络段子,泛娱乐化衍生而来的碎片化思维方式冲击着部分青年既已塑造的历史观念。多重因素的杂糅交织,导致一些青年缺乏应有的历史敬畏感、民族认同感,迫切需要以“四史”学习教育为抓手,重塑青年群体的历史观念,丰富其历史涵养。
其次,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的恶意污名,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需要增强历史意识。共同的历史意识是民族自信心与群体认同感的源头,历史虚无主义有意遮蔽某些历史片段,扭曲历史事实,意图达到销蚀我国国民自信、离析社会共识的目的。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惯用的解构式叙事逻辑,要求我们熟悉历史、认同历史,从历史中获寻到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任基因,从而坚决地同一切蓄意损害党的形象、颠覆丑化民族历史记忆的错误思潮作斗争。
再次,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足发展需要强化历史思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已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憧憬与价值期待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与此同时,我国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安全等领域仍面临着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世界经济低速发展的趋势愈加明显。把握历史规律,以历史养分鼓舞斗志并明确方向,是更好地应对前进之路的艰难险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发展的实践之需。
二、价值之维:习近平关于“四史”学习教育重要论述的深层蕴意
历史不仅是宝贵的育人资源,还是恒久的精神纽带,更是当下的智慧之镜。习近平关于“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思想深邃,价值悠远,内在蕴含着以史育人、以史凝力、以史鉴今等多重价值。
(一)以史育人:通过学习“四史”涵养文化自信,探寻信念之源
“四史”教育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延续与升华,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是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内容,本身即发挥着一定的德育功用。
一方面,“四史”的基本经验是涵养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无论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古老历史、革命战争年代的烽火历史,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鲜活历史,都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对这些历史的认真学习与总结是确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我们通过学习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把握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成熟的光辉历程,认识新中国从成立到强大征途中经历的沧桑与巨变,领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及中华民族在整个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谱写的光彩篇章,就能够从中生发出源源不断的文化自信心与文化自豪感。
另一方面,“四史”的记忆元素是找寻初心使命的精神源泉。历史事件饱含着深刻的记忆元素,记录了一个民族为何出发、驶向何方的历史脉络。通过“四史”学习教育,探寻文化基因,整合记忆元素,能够更好地了解到我们党的初心使命,从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客观而言,任何人对任何事物坚定不移的信任都建基于对发展方向的清晰把握和亲近情感的历久弥坚,以此从中把握方向、找准脉搏、坚定信念,这需要以历史思维分析行动方向,以历史记忆厚植历史情感。当下,有一些青年理想信念漂浮不定,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历史教育的缺位。新时代,习近平关于“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从政治属性的高度指明了历史教育的方向与重点,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初心使命提供了强劲动力。
(二)以史凝力:通过普及“四史”整合价值观念,夯实政治认同
广泛开展“四史”学习教育能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观,整合价值观念,强化人们的政治认同,塑造广泛的社会共识。历史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但历史观并不只是一种描述性的事实结论,而是带有价值评判色彩的倾向性结论,人们对于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观点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价值倾向的干扰。如前所述,历史记忆是生发文化自信的天然沃土。其中,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深厚根基,塑造正确的历史观念不仅能够培育文化自信,更是保持“四个自信”的深层动因。通过普及历史向社会大众传递正确的历史观念,可以强化共同信心,带来价值认同的最大化,模塑普遍的社会共识,从而保证全体社会成员思想上的统一和行动上的一致。
习近平关于“四史”学习教育重要论述的又一重价值意蕴在于通过历史观教育,建构社会成员正确的历史记忆,夯实政治认同,凝聚社会力量。客观地说,历史的问题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问题,培育正确的历史观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问题。“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11]。如何评价历史事件不仅影响到社会共识的凝塑,在一定程度上还规范着历史的未来走向。苏联共产党由于未能正确认识、评价本民族历史而走向解体便是深刻的教训。因此,只有加快澄清被歪曲的历史事实,向社会大众灌输正确的历史知识,才能凝聚起万众一心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新时代“四史”学习教育就是要加快培育社会大众正确的历史观念,引导人们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增强政治认同。
(三)以史鉴今:通过研究“四史”把握发展规律,推进伟大事业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可鉴今。历史蕴藏着前人宝贵的经验智慧,通过总结并运用历史经验能够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因此,立足当下、开拓未来必须从历史出发,以历史为研究蓝本、为智慧泉源、为行动指针。广泛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一方面能够促使社会大众于历史表象中把握事件的本质,从历史中汲取思想智慧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有利于领导干部通过研究历史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从而提升工作水平,积累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增强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继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当前,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甚至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都造成了严重冲击。虽然历史不能复制,但“社会历史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由其决定的社会历史现象变化的必然趋势,乃是历史规律的应有之义”[12]。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就是为了引导广大人民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不走前人走过的错路,不犯前人犯过的错误;就是为了激励人们从既往历史中获得信心之源,从而充满干劲地朝着正确方向继续前进;就是为了在历史记忆的建构中向全国人民擘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深化人们对党情、国情、世情的认知,使其更加沉着坚毅地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就是为了以广阔的历史视角把握历史大势,抓住历史机遇,努力开创未来,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汲取智慧和力量。
三、实践之维:习近平关于“四史”学习教育重要论述的路径要求
推动“四史”学习教育落细落实,必须从根本原则、指导思维、目标靶向三个着力点出发,准确把握习近平关于“四史”学习教育重要论述的精神内核。
(一)方向为擎:把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是“四史”学习教育的根本原则
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是新时代一项尤为重要的政治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四史”学习教育必须牢固坚持方向性原则,以坚定不移的政治导向为工作基准。能否把好“四史”学习教育的政治方向,事关民族凝聚力和社会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政治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3],这要求在“四史”学习教育中必须树立正确党史观,把握“四史”学习教育的重中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掌舵人,百年党史记录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抵御外敌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解放、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光荣历史,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因此,在“四史”学习教育的全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正确党史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以党的历史记忆催化新时代坚韧不移的政治认同,并以党史记忆为核心建构正确的民族历史观。
其次,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四个自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需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支撑保持政治定力。历史是不容篡改的既定事实,以过去的时空记忆呈现出其客观性的一面。因此,要充分发挥“四史”学习教育摆事实、讲道理的作用,在历史事实的澄明中使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魅力得以充分展现,使全体人民尤其是领导干部、青年学生深刻明白我们现在所走的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不容有任何动摇和偏离,必须牢固坚定“四个自信”,矢志不渝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再次,直面错误思潮,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我国一贯坚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西方敌对势力却从未停止过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诸如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在我国沉渣泛起,隐匿在这些思潮背后的是去史灭国、改旗易帜的阴谋。因此要通过“四史”学习教育及时抢占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制高点,坚持破立并举。一方面,要实事求是、有理有据地揭示出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的虚伪性与荒谬性;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四史”学习教育传播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与凝聚力,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二)思维为重:秉持科学理性的辩证思维是“四史”学习教育的基本遵循
辩证法是重要的思维形式,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坚持运用辩证思维分析、解决中国问题。把握习近平关于“四史”学习教育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有效推进“四史”学习教育深度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理性的辩证思维为基本遵循。
一方面,要以开放思维增强“四史”学习教育的系统性。任何教育活动的开展都基于一定的时空条件,既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亦不可能强行抽离时间维度的推演。因此,新时代“四史”学习教育更需秉持开放性思维,优化配置“四史”学习教育各要素,增强“四史”教学的系统性与灵活性。其一,空间维度的开放性。“四史”本质上是一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史,而只有将这一梦想置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审视才能早日实现。因此,在“四史”学习教育中要把握好空间维度的辩证关系,在中西互鉴中搭建历史空间记忆,在内外比较中增强历史自信。其二,时间维度的开放性。“四史”纵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历史阶段,从过去的历史中来,向未来的历史中去。因此,“四史”学习教育要善于从时间维度出发,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紧密链接中构筑历史时间记忆,在先与后、古与今的纵向比较中回顾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祖国从诞生到壮大再到强大的艰辛历程,进而激发爱党之心,淬炼爱国之情。
另一方面,要以矛盾思维透析“四史”学习教育的复杂性。“四史”学习教育不是纯粹的历史教学,其中涉及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引导与培育,同时“四史”学习教育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这决定了“四史”学习教育的复杂性。以矛盾思维透析“四史”学习教育的复杂性首先需要做到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对于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应该是辩证的,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评价不能采取简单否定或简单肯定的态度,必须坚持二者的辩证关系,对历史作一分为二的科学评价,既不厚古薄今,亦不鄙视历史。其次,需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四史”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有其阶段性特征。因此,在“四史”学习教育中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评判要放在具体条件中进行,既要把握普遍规律,又要洞识特殊时代赋予的崭新使命。
(三)育人为本: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是“四史”学习教育的核心追求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落实“四史”学习教育必须以实现立德树人这一重要任务为核心追求,领悟立德之要义,明确树人之指向。实际上,立德树人这一核心要求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而新时代的“立德树人”旨在立社会主义之德,树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为“四史”学习教育指明了行动方向。其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丰富“四史”学习教育的道德内涵。“四史”学习教育绝不是停驻于知识层面的漫灌,而是向情感价值观层面跃升,使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把握,感悟革命先辈顶天立地的豪情壮志,涵育应有的历史德性与人性温情。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之基,在“四史”学习教育的全过程中需要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将爱祖国、爱人民与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二,要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把准“四史”学习教育的发力方向。时代新人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体力量,因而时代新人的培育要凸显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怀、崇高的道德品质、强烈的责任担当。“四史”学习教育要以增强青年一代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对民族英雄的崇敬感、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感为落脚点。
从本质上来说,“四史”学习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逻辑相通,旨趣一致,“四史”学习教育本身可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因此,落实“四史”学习教育需要加快促进“四史”教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的共融共通,做到队伍专、质量高、方法妙、形式新、渠道广。一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作为课程内容的设计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是影响课堂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融入“四史”学习教育需要教师树立大历史观与全球视野,加快配备具有历史理性与历史情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提升第一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四史”教学的严肃性、科学性与学理性。二是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丰富教学载体。“四史”教学是一项十分复杂且重要的工作,“任何一种妄想千篇一律教学、一劳永逸的教育思想都是不可取的”[1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循循善诱,运用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培养真挚的历史情感。此外,要努力挖掘红色资源,巧妙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载体,多维度融入历史、道德、政治等教育内容,增强“四史”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与实效性。三是要搭建多维教育空间,扩展“四史”教学辐射范围。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推动“四史”教学落地落实不能仅仅依靠第一课堂,还需要努力拓展网络教育阵地,搭建红色网站,利用互联网优势积极打造云端第二课堂。通过“青年大学习”“学习强国”和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推送“四史”学习教育内容,增强“四史”教学的穿透力、吸引力和延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