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中的话语力提升策略
2021-04-15胡玉冰樊淑娟
胡玉冰 樊淑娟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银川 750021)
提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尤其重视跨文化传播的话语权问题,话语权是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从追求话语权转为关注话语力。但与我国的综合实力以及对国际社会的贡献相比,我国仍然存在着国家实力与国际话语权不匹配,国际话语权与话语力不完全相称,将话语资源转化为话语力的效率较低等问题。提升跨文化传播中的话语力,需要具备全球传播思维理念,强化文化自信,紧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通过创新国家修辞、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强化宣传效果、构建话语平台和统筹话语资源等策略进行实践探索,逐步实现跨文化传播方面的跨越式发展。
米歇尔·福柯认为,话语即权力,是从话语的影响力角度说的。“通常说的‘话语权’在不同语境下可能是指话语权利(right of discourse),也可能是指话语权力(power of discourse)。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后者,是指一种软力量(soft power)。”[1]但在十几年前,我国媒体常用的“话语权”一词主要指话语权利,接近于发言权。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对外传播领域内提到的“话语权”,更多的是指话语权力,即话语的影响力。与话语权利有所不同,“话语力”不仅关乎“是否发出了声音”,更为重要的是发出去的声音能否被目标对象听进去,对目标对象的影响力和效验有多大,即实施话语的权威性、引导舆论的掌控力,属于软力量的范畴[2]。
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在文化层面上强调不断增强话语权。由提高“话语权”到关注“话语力”,这表明新时代我国文化传播已由“数量短缺型”转变为“优质不足型”[3]。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专门进行了第三十次集体学习研讨,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研讨时特别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并进一步明确指出了“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努力方向和“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要求[4]。
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不断审视和反省我国的话语现状,不断从历史和现实中总结经验以改进现状。《孟子》云“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荀子》云“制天命而用之”,可见古人对主观能动性的重视。在当代,面对我国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话语力较低的问题,我们必须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对信息时代跨文化传播中的话语力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国家硬实力作为话语力提升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之所以要强调提升话语力,原因在于我国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实际话语力水平始终低于与我国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相应的话语力水平。本文在概述我国跨文化传播中的话语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主要对跨文化传播中的话语力提升策略进行探索。
一、我国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话语现状及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交流不断加深。同时,在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秩序转型日益迫切的国际大背景下,一些国家主动调整策略以提高本国的国际影响力的需求也愈益迫切。我国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在对外文化传播中的话语力提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较多不足和局限性。
就我国跨文化传播中的话语现状而言,近年来,我国的话语力有明显的提升。首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的形成既有力提升了我国的国际话语力,同时又为我国话语力的持续提升提供了国际平台。我国从国际社会中被动的‘参与者’和‘融入者’转变为‘倡议者’甚至‘领导者’,展现出以中国为核心舞台的外交辐射力,形成了中国话语的全球传播渠道。中国利用主场外交将‘中国化的世界理念’有效传达给参与者及外部世界,并赢得各方的尊重、信任和认同。由中国首倡或作为主要创建者的新主场外交机制为国际组织和机制增添了新兴力量。这种‘机制增量’是中国外交对全球治理体系的贡献,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跃升,国际社会对中国身份转变的认可”[5],以及中国国际话语力的提升。其次,我国国家关键话语感召力的愈益强大是我国话语力提升的直接体现。近年来,我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和谐世界”等诸多国家关键话语,这些国家关键话语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有效推动了国际社会的多边合作。再次,文化产品的出口情况是国家话语力水平的间接体现。据相关统计数字显示,从规模上来看,2008年到2018年,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从433.0亿美元增长到1023.8亿美元,增长约2.36倍。其中文化产品出口总额从390.4亿美元增长到925.3亿美元,增长约2.37倍。从出口增长速度来看,2008年到2018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为10.79%。从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占世界文化产品出口的比重来看,其占比从2008年的17.81%增长到2018年的33.39%[6]。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在跨文化传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国的国际话语力有很大提升。
然而,我国当前尚处于提升国际话语力的探索期,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从国家层面来说,虽然我国在外交、国家关键话语、国际事务的筹划等多方面打开了新局面,但依然存在外交布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发展而对外交平台利用不足、国家关键话语有待继续创新等问题;从大众层面来说,虽然近年来我国人民主动宣传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自觉性有所提高,但通过网络媒体宣传中国文化、将文化资源转换为话语资料的效率甚低。鉴于此,下文主要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二、积极创新国家修辞,强力提升国际话语力
在跨文化传播或交流中,话语实施者为了使得自己实施的话语更好地被对方所接受和理解,以达到某种目的或效果,常常会借助于话语修辞。话语修辞对跨文化话语力的提升有很大作用。话语修辞如果使用得恰到好处,甚至会取得超乎意料的效果。国家修辞是话语修辞的一种特殊类型。正如“话语”已经超越了本义“具体言语”而成为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国家修辞”之“修辞”亦超出了语言学意义上的遣词、造句、辞格、美学等范畴,而转向劝说、话语、霸权、动员、修辞效果、全球对话等批判性研究范畴。国家修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家修辞”指的是与“国家关键话语”相近。下文论述的“国家修辞”即指后者。所谓“以国家为修辞主体,以建构国家形象、处理国家事务、提升国家国际地位、协调国际关系、解决国际争端为目的的修辞行为和现象。”[7]。狭义的“国家修辞”仅指国家在特定时期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实施的有特定含义的词汇和语句。国家修辞受本国国情及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国际社会呈现的形态各异,产生的话语力也迥然不同。为了有效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力,我们必须积极创新我国的国家修辞。
(一)创新国家修辞需以理性认识国家修辞的功能为前提
国家修辞之所以被国际社会广泛使用,源于其自身的功能。
其一,“正名”。“正名”可谓国家修辞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要尽力达到“师出有名”,方可“无往不利”。古今中外,每个国家或部落的领导人要实施一项计划,总会先立名目、捋顺逻辑,以尽量减少阻力,促进计划的成功。需要强调的是,国家修辞作为一种服务于国家行为、目的的国际话语工具,其自身并无好坏之别,但运用目的与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就不同。由于国家修辞在理论上是高于实际且具有一定美化色彩的话语,因此国家修辞与国家行为之间存在一个差值,当这个差值恰到好处时,效果最佳;差值越小,国家修辞与国家行为的相符度就越高;差值太大,国家修辞就会变成谎言或幻象。
以西方部分国家和中国的国家修辞为例,西方部分国家多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实施干涉他国主权、内政的霸权行径,却美其名曰“国家主权不及人权重要”,“我们不是为土地而战,而是为价值观而战”,更大肆鼓吹其民主、法治、自由、平等的普世价值观,虽然这些国家的国家修辞是美好的,然而其实际行动则是霸权性质的,因此美好的国家修辞变成了谎言,而其在国家修辞掩饰下的冷战思维和霸权行径也未获得各国的广泛认同,反而使其在国际社会变得越来越孤立。与之截然不同的是,我国多年来利用国家修辞提升国家话语力,在处理国际关系和解决国际争端方面效果显著。例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好世界”“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等国家关键话语,不仅为我国展现大国担当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同时也有助于世界了解我国主张和谐发展的思想理念。我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修辞起初被西方部分学者批判为“中国中心论”以及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空想主义等,然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实践,特别是在世界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中国在被推上风口浪尖之际,很快扭转被动局面,在快速控制国内疫情的情况下,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在全世界展开支援行动,赢得世界多种组织、团体及多国政党、政府、人民的拥护和爱戴的事实,使得中国的国际话语力传至五洲四海。中国对世界各国的多方面援助和贡献不仅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同时也用行动表现了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和言行一致的大国担当。诸多事实表明,与其说国家修辞服务于国家话语,不如说国家修辞服务于国家行为。因此,对于国家修辞的运用,必须坚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古训,一定要“询事考言,循名责实”,尽量做到名副其实、“言”行一致,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
其二,国家修辞还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和态度。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日本在其捐赠给中国的物资上标写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等寄语。这些寄语在形式上采取了我国古代最常见的诗歌形式;在内容上选用了中日两国的传统诗句;在修辞和内涵方面,这些诗句大多具有语义双关、易于引发情感共鸣的特征。日本通过其精心雕琢的国家修辞充分表达了对中国的支持和友好态度,其诗歌寄语亦引起中国民众的广泛关注、深思,甚至无穷无尽的回味。可见,日本此次实施的国家修辞的影响相当大。
(二)利用汉语优势创新国家修辞,彰显中国话语魅力
国家修辞作为一个国家的话语形式,具有本国的语言和文化烙印。我国的国家修辞主要使用的是汉语,就需要充分利用汉语的优势。汉语具有用字少、组词力强、信息量大、内涵丰富、思维速度快等优势,而国家修辞则恰恰必须具备凝练而寓意丰富深刻的特点。特别是在知识信息爆炸的今天,相比于其他语言文字组词力弱、词汇过长、信息量小的诸多缺陷,汉语可以自由组合新名词、新概念以至新思想的优势愈益明显。“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在联合国常用6种文字的文件和书籍中,汉字版是最薄的版本。”[8]恰逢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的双重机遇,我国在国际社会努力进取、主动筹划,在合作共赢中尽显大国担当和大国自信。语言自信是国家自信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传统思想理念的与时俱进、汉语自身的优势等使得我们在彰显中国国家修辞的语言特色方面具有了自信;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方位的复兴,汉语国际地位的提升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充分利用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积极谋划的机会,在推进我国文化国际化进程中有意识地彰显汉语的优势,扩大汉语及汉文化的影响力,是我国提升国家软实力、打造文化强国的应有表现之一。
(三)用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统帅国家修辞,展现大国格局
国家修辞不仅表达的是国家的策略、态度和行动目标,更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格局和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素来重视气度、境界和格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经典思想理念深刻地体现了中国文化法乎自然的智慧、天人合一的境界和胸怀天下的气度。在古代,中国有志之士以“四方之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名言自勉,“四方”“天下”是其展现才能、实现抱负的舞台。在当代,随着“地球村”的实现,“天下”和“四方”已不仅仅指中国,国家和个人需要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才能、实现理想,这对每个国家及其领导人的格局和境界提出了挑战和考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准确预判世界发展趋势,以“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的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局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和谐世界”等国家修辞充分彰显了中国作为大国的大格局和高境界。国家修辞为国家的行为和发展服务,我国的国家修辞由于格局大、境界高,兼顾全人类的利益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推崇,有效提升了我国的国际话语力。
国家修辞能够直接或间接体现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多方面的策略和目的,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运用得当,则易引发目标对象的共鸣。因此,我们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预判能力,结合本国需求和世界发展特点,紧抓世界处于“百年从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机遇,有意识地创新我国的国家修辞,不断提升我国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话语力。
三、充分利用网络传播媒介提高国家形象宣传效果
“国家话语”是相对个人和外国而言的话语。从此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山川河流、人文风情、社会文化等一切皆可作为该国国家话语的具体符号。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人们通过网络影音作品来了解世界、表达思想观点的认知方式已经具有了普遍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来提高国家形象宣传效果。在具体实践中,需要从传播主体和作品质量两方面进行突破。
(一)不断推动宣传主体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多,在国际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极大的提高,中国人民的祖国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认同感也进一步增强。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文化,中国从国家层面到公民层面的各方力量都积极响应“讲好中国故事”的号召,在传播形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或正面宣传中国的大国形象和发展理念,或公开展现中国社会和谐、小家和乐的生活常态,或自发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等,从以国家为主体的宣传逐渐转向公民自发的文化生活宣传,我国在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文化和形象宣传方面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康庄大道。
国家的宣传需求与国家的发展是一致的。自北京奥运以来,我国展示“软实力”的工作开始加强。2009年底,时长30秒的“中国制造”形象广告在CNN亚洲频道滚动播出,被外界看成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软实力”的开始。紧随其后,我国又陆续播放了《人物篇》《角度篇》等国家形象宣传片。近几年,中国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影响,中国的发展和国际担当逐渐让世界瞩目,很多国家迫切需要了解中国快速发展起来的成功“秘诀”,而中国也需要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此情况下,我国又推出了诸如《文化中国》《大国外交》《中国形象宣传片》等公开展示我国文化、形象的宣传片。这些宣传片充分利用身份修辞、场景修辞等手法,以中国传统文化及近年来中国的外交成就、发展成就为主要内容,在风格上大多呈现出氛围庄重、形式整肃、配音大气、内涵丰富、场面宏大的特点,较好地展现了我国的大国形象、大国担当和大国发展理念。
国家的政策及宣传引导着公民的价值取向,在国家宣传片的影响及“讲好中国故事”等政策的感召下,我国公民也对中国文化、地方风俗的宣传热情高涨。很多国民借助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展示才艺和生活。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短视频博主,诸如李子柒、滇西小哥等博主发布的短视频受到国内外大众的广泛关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有很大影响。李子柒通过手工制作重现了中国传统的笔墨纸砚、蜀绣、桂花酒、蚕桑被以及胭脂眉黛膏等有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其视频以文化内涵丰富、手工制作真实性强、背景恬静质朴等特质而在国内外视频网站上获得了超高人气和关注度。截至2021年10月13日,李子柒在B站上粉丝790余万,在新浪微博上粉丝2760多万,并成为首位YouTube粉丝破千万的中国自媒体人。她的成功,网络技术是平台,视频质量是基础,文化内涵是灵魂,推陈出新是核心。外国网友评论李子柒说“她在重新向全世界介绍被我们忘记的那些中国文化、艺术和智慧”。
李子柒、滇西小哥、“网红大爷”胡昇等众多自发讲好中国故事的实例表明,我国在国家形象和文化宣传方面已逐渐从以国家为主体的宣传开始转向公民自发的文化生活宣传。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无穷的。我们要让世界了解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就要在把好方向盘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各方力量尽显才能。从目前来看,一是我国公民“讲好中国故事”的潜力还可继续挖掘,二是我国的宣传效果在整体上并未突破“自说自话”的状态,因此,在今后我们还要继续推动宣传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借助一切可借助的媒介,诸如外国人、外国媒体等扩大宣传效益。
(二)着力提升网络宣传作品的质量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网络作品也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网络作品要在庞杂的网络环境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提升质量,打造经典。所谓“质量才是硬道理”“质量才是永远的市场”。
网络宣传作品有其自身的创作特点和要求,提升质量需重点把握三点:其一,关注文化品质。文化品质直接决定宣传作品的格局和境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传扬中国文化为目的的网络宣传作品必须综合考量各类文化的优缺点,选择与时俱进、特别是对我国民族底蕴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优秀文化进行弘扬。其二,重视感官效果,强化作品感染力。好的故事必定是耐人寻味、能给听众带来心灵震撼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选择好主题,更要注意讲故事的方式和技巧。网络宣传作品以视频创作为主,就必须重视感官效果,运用视频处理技术、情节设计等方式提升作品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例如《大国外交》纪录片开篇即以风云激荡、波澜壮阔、季节更替的自然万象震慑人心,吸人眼球,扣人心弦,让观众自然而然联想到世界发展之迅速,时代潮流之迅猛,局势变幻之紧迫。而现有的网络宣传视频则大多带给观众的是单调、平淡的感觉,要改变这种现状,提升感官效果是基本要求。其三,提升作品的公信力。网络宣传作品常常由于主题和宣传视角的相似而存在创新不足、公信力弱的问题。公信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作品被观众接受和吸纳的程度。提升网络宣传作品的公信力需要从创作者的专业素质和作品的真实性两方面努力。一方面,创作者的专业水平、为社会公认的诚信度对观众是否认可其作品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作品的细节体现作品的质量,对作品的公信力有极大影响。以《人民日报》微视频《中国进入新时代》为例,《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其权威性较强,有很高的公信力,此视频全面、立体地展示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发展面貌。
在互联网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有了更多的载体和渠道,有了更广阔的平台。然而,网络环境的庞杂也对网络作品的质量提出了挑战,如何利用网络媒体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我们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
四、构建话语平台,统筹话语资源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对文化传播和国际话语能力建设的重视度愈来愈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一方面紧抓国际话语体系出现变革迹象的时代机遇,在夯实硬实力基础的同时,加强自身软实力建设,以提升国际话语权;另一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进全方位外交,在国际事务中,主动谋划、努力进取,所提“中国方案”及其实践一次次震撼整个世界,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然而,从我国的实际话语力与目标话语力、实际话语力与话语资源之间的比率来说,我国依然存在“话语权与话语力不匹配”,话语资源与话语力不匹配的问题。鉴于此,我们需要通过构建话语平台、统筹话语资源来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力。
(一)构建高效话语平台,奠定话语实施基础
在当代,开放的全媒体生态以及动态竞争的多元话语格局为各国的话语能力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我国以敏锐的洞察力对世界时代潮流和国际社会发展走向做出了迅速、准确的预判,并积极调整国际策略,主动谋划国际事务,自觉塑造大国形象、展现大国担当,在“中国方案”的倡导及实践中,不仅以事实直接推动了我国国际话语力的提升,而且为我国进一步构建话语平台、继续讲好中国故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构建好话语平台,我们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外交资源。
其一,充分利用已有互联网平台,构建以传播中国文化为主旨的高质量中国特色互联网平台。互联网作为信息处理、资源共享最高效的工具,其影响力已遍及世界。提升话语力,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以短视频平台为例,国外知名短视频网站有YouTube,MetaCafe,Vimeo,Dailymotion等,国内知名短视频App有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美拍等,这些短视频平台各具特色,所发布的短视频种类繁多,但质量参差不齐。从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我们尚未充分利用已有短视频平台,特别是中国开发的与国际接轨的海外短视频平台,例如“抖音”国际版Tik Tok、Bigo Live等,在YouTube等国外知名短视频网站上成功传播中国文化的事例仅是极少数,且视频主题单一,对此,我们需要在传播技巧、文化作品的内容及质量、传播平台等方面进行反思;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的发展需求的愈益迫切,我国各方力量在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中国正能量、塑造中国正面形象方面的自觉性大大提高,并产生了很多相关的视频作品,其中不乏佳作,例如杨柳的独竹漂视频、杨文林的中华书法艺术视频、富阳山村非遗油纸伞视频、非遗剪纸视频等,还有一些外国人发布的短视频,诸如《老挝的中国味道》《外国人拍的中国宣传片》《我在中国》《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等,都是真实、客观宣传中国的可利用资源。然而,这些宣传资源由于缺乏专业、高效的专题互联网平台而散存于网页之上,甚至淹没于巨大的网络信息之中,并未充分实现其宣传中国的价值。鉴于此,我们有必要构建以传播中国文化为主旨的高质量中国特色互联网平台,以便为收集并分类相关资源、统一进行宣传规划提供平台,进而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宣传资源,吸引原创资源的效果。
其二,充分利用“中国方案”,构建中国特色话语平台。“中国方案”主要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框架内,中国在全球治理、国际秩序、国际安全合作、热点问题解决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主张、新方案。“中国方案”是综合运用中国智慧的成果,每个具体的“中国方案”在被提出和实施过程中,形成了发散性辐射的影响力,众多“中国方案”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这个话语体系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我国的外交立场、外交关系和外交成果,而且直接影响我国国际话语力。多年来,我国在不断提升本国实力的同时,高度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世界发展走向、全球治理等特大问题,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通过与他国共建实施“一带一路”、推动国际多边合作等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不断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对国际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我国的和平崛起却依然为一些国家所误解、歪曲,甚至仇视。但事实上,中国自古至今从来就是一个崇义尚和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崛起正是在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中国智慧的基础上实现的。国际社会要真切理解中国的发展,就要了解中国的立根之本——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尤其是蕴含于物质文化之中的思想理念。中国不仅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物质文化,更要向国际社会输出中华优秀思想理念。“中国方案”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思想理念之精髓,诸如“天下为公、兼济天下、协和万邦、世界大同”的思想,“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求同存异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原则等,较好地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和以物为鉴的智慧,因此,有必要以“中国方案”为核心,构建中国特色话语平台,传播好中华优秀思想理念,讲好中国智慧故事。
其三,充分利用中国外交关系,构建多层次多元化话语平台。党的十八大以来至今,“中国首席外交官”习近平遍访世界,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不断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目前,习近平总书记已将热爱和平、谋求共赢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传递到世界各地。我国的外交在格局上已然呈现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格局特点;在思想理念方面已然占据了国际道义和时代潮流的制高点;在发展方式和国际立场方面,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支持多边主义,坚持开放包容,成为国际形势演变中的正能量。我国的外交正处于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发展进程中。为了更好地巩固外交成绩,促进我国与伙伴国更好地交流、沟通与合作,我们有必要针对不同伙伴国的特点构建符合双方利益及需求的话语平台。与我国的外交格局相一致,我国与伙伴国之间的话语平台亦将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
(二)统筹话语资源,提升话语资源利用率
话语资源是指具有特定归属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烙印的事物。话语资源的多少及利用率对一国的国际话语力有很大的影响。在当代,国际社会的“多极化”发展和多元化竞争使得各种国际力量对话语权和话语资源的占据、利用愈益重视。我国的话语资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为了更好地将话语资源转化为话语力,提高话语资源的利用率,我们有必要对我国的话语资源进行统筹规划。
其一,统筹优秀传统话语资源和现当代话语资源。中国当代文化虽然在内容上由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古典文化、西方近现代资产阶级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等多种文化类型构成,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作为中国文化的血液而贯穿古今。在当代,随着我国在解决国际问题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不仅再次得以彰显,而且影响力逐渐扩散至世界和全人类。为了将我国数千年积淀的优秀传统资源及其价值更为充分地发挥和利用,我们既要清楚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本身及其发展变化,又要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既要展现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第一手资料,也要整合利用优秀的二手资料;既要继承我国的优秀传统话语资源,又要根据现代中国社会实践的需要对其进行改造,使之“现代化”。中国话语资源统筹务必着眼于中国国情,放眼全球,充分发挥有形话语和无形话语的“共轭效应”[9]。
其二,统筹政治话语资源和大众话语资源。政治话语由于言说者的身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往往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和政治修饰特点;大众话语的言说者是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话语内容更为丰富多样,话语表达以生活体验为主。政治话语和大众话语既有区别,又有融用的情况。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对外讲话中多次使用古语、俗语、谚语等,借助具有民族共同想象和共同记忆的传统文化,既在挖掘政治话语资源方面推陈出新,又形象生动地讲好了中国故事,传播了中国语言文化,同时塑造了我国领导人亲民爱民的政治形象。在当代,统筹政治话语资源和大众话语资源,要从三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加强政治话语资源的全民共享性。党和领导人以古训“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为鉴,频繁强调了解民意、体察民情的重要性,但在政治话语资源共享方面,我国的关注重心始终在党员方面,而对非党员民众的政治教育和爱国教育则甚少。事实上,在网络信息技术和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每个人都是其归属国、归属地的一个行走的活的文化形象符号,加强政治话语资源的全民共享性,有利于人民了解国情,进而增强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文化认同,为拓展文化传播渠道打好基础。二是挖掘大众话语资源以丰富政治话语资源。古今大众话语资源在内容上蕴藏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着人民的思想和诉求,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国大众话语资源,不仅有利于我国政治话语的丰富、创新,而且有利于我国在国际社会展现中国智慧、中国特色文化。三是重点挖掘我国政治话语资源和大众话语资源中具有共性特征的正能量话语资源。一般而言,具有共性特征的正能量资源即是精华。以“和”为例,中华民族尚“和”,“和”作为中国文化的内在品格贯穿于中国自古至今的文化发展史。中国人素来讲究“以和为贵”,提倡“家和万事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即亲和力,有了亲和力,才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中国正是靠着这份“和”的力量在历史上实现了56个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统一。在国际社会,中国在外交事务处理中,在坚守底线和原则的前提下,以“和”为价值观,统筹规划,努力推进参与者合作共赢、携手共进,为中国塑造了负责任、公平公正的大国形象。“和”是我国政治话语资源和大众话语资源中具有共性特征的正能量话语资源之一。中国人善于观察事理,辩论道理,提倡“以事明鉴明心智,以人为鉴正言行”“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在观察和辩论过程中,创作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典话语和思想理念,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满招损,谦受益”“敏于事而慎于言”“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等,皆可选择性吸纳进我国的政治话语资源,并活用于外交事务中。
其三,统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源和具有世界意义的资源。在当代,全球互动已经屡见不鲜,各国的发展离不开国际社会的合作,国际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各个国家的努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内和国际的发展成就令世界瞩目,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取得的多项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诸如快速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并使得国家正常运作,快速实现全国脱贫目标等,赢得了国内群众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10]。多国人士一致认为中国的脱贫攻坚实践和成就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启迪和鼓舞,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在思考中国又一次创造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的原因。其中,快速持续的经济增长是脱贫成功的重要因素成为共识,部分人士从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方面探索原因。其实,中国脱贫能够成功,是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产物,中国之所以能够一次又一次创造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是因为中国始终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世界要真正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就必须深入了解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从此意义上说,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力,必须统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源和具有世界意义的资源。
此外,为了充分利用我国的文化资源,还要统筹规划、整合我国的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并在整合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站在传播中国文化的立场,重新审视中国文化资源的价值和意义,真正做到搜集和整理同步进行,继承和宣传并重。
结 语
国际话语力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除了起决定作用的国家实力外,话语质量和传播能力等也是相当重要的影响因素。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渐实现了跨文化传播的重心从追求国际话语权到提升国际话语力的发展转变。但从整体而言,我国依然存在着国家实力与国际话语权不匹配、国际话语权与话语力不完全相称、将话语资源转化为话语力的效率较低的问题。我国的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发展成果及在国际社会的诸多作为对世界发展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情况下,虽然我国的国际话语力随着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巨大贡献而在绝对值上有所提升,但相对于我国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而言,我国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实际话语力依然是滞后的,是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的。为了有效缩小我国跨文化传播中的应有话语力水平与实际话语力水平之间的差距,为使我国的话语能力更好地适应于当代开放的全媒体生态以及动态竞争的多元话语格局,我们不仅要继续深入探索跨文化传播中的话语力提升策略,譬如在观念上树立全球传播思维,实现国内国外同步传播;坚持“效果导向”,用“正面效果”取代“正面报道为主”的观念[11];坚持问题意识,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共性难题为重心等。更要紧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机遇,有意识地探索“创新—突破—超越—再创新—再突破……”的跨越式发展模式。中国是能够创造奇迹的大国,这种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文化,其中蕴藏着和谐共处、兼容并蓄的“中国智慧”。在过去的70余年内,中国完成了西方国家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从闭关锁国的弱者,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和平崛起本就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中国的发展本就不是循规蹈矩,而是不断在创新、超越,所以,中国在跨文化传播的话语力提升方面,也需同步甚至是超前实现跨越式发展模式。在国家实力从弱变强的过程中,国家实力先于国家话语力产生作用;在国家实力强盛而稳定时,国家话语力在某种意义上则应引导和推动国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