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信息技术应用的数智化转型

2021-04-15李曦珍

甘肃社会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智化数智媒介

李曦珍 宋 锐

(兰州大学 a.新闻与传播学院; b.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与媒介文化研究中心,兰州 730000)

提要: 从2020年全球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来,标志着全球信息技术数智化转型的技术应用集大成者“云平台”给人类带来了革命性的“云讯息”,也就是说,在全球范围内以中国的“新基建”为代表的数智化信息技术的转型应用,促成了“数智媒介”新形态——“云媒介”“数智经济”新业态——“云经济”“数智生活”新生态——“云生活”。这些“云讯息”则是数智化信息技术所造成的深刻的全球性社会影响。

在人类数千年的媒介发展史中,媒介技术的进化必然导致媒介形态的演变。如今,无处不在的互联网与嵌入式的传感器、分布式的计算力结成计算机智械化的云图、超级计算机、高精度先进智能算法、区块链等一系列以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为核心的大容量智能应用技术所筹建的“新基建”,打通了信息分子流通的渠道,以创新融合的姿态将空前数量的电子数据存储汇集在云端,如水分子凝聚成云一般聚集成“云平台”,通过软件与硬件的融合、技术与行业的融合、技术与场景的融合,打造出数智化的媒介新形态,引领社会进入“云与屏”的时代,视频情境呈现大千世界,承载关系万千,孕育出数智化的产业新业态、数智化的生存新生态。在数智化转型的技术应用中,我国的大数据、5G、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健全,我国第一次在信息技术领域获得领先,撕开了西方技术长城的一个巨大缺口,掀起了全球数智化革命的巨浪,主导着全球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一、“云媒介”:数智化转型促成的数智媒介新形态

媒介形态的进化与信息技术的变革同频共振,互融互进。从邮政系统到铁路、电报、电话、无线电和电视,然后是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连续性变化不断影响着媒介形态的演进。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支撑下,媒介触角遍布线上线下,云程万里,电商零售、娱乐互动、社交联络、网上理财等数智化产业和服务成为新的“公共基础设施”,驱动着社会的媒介化和媒介的社会化。

(一)数字融合的全媒体到数智化媒介

1948年香农的《通信的数学理论》开启了世界数字化的序幕,香农以信息符号数字化的逻辑,将消息、信号转化为比特,实现了在一个地方复现另一个地方选定的消息,从理论上建立了具备信源、发送器、信道、接收器以及信宿的通信系统[1]。数字化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实现了信息以一定形式在另一种物质系统中压缩、增强、恢复,实用的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系统也应运而生。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中,复杂的物质世界被还原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的同一元素的原子,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图像语言等具象性媒介统统转换成了一连串的字节以超时空穿越术在终端复现,为数字融合提供了技术前提。之后,数字化媒介乘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东风,以一种通用的数字式语言将传统的媒介变成了自身的内容,报纸、广播、电视都成为流动在互联网媒介平台上的讯息,打造了一场集文字媒介、音频媒介、视频媒介为一体的媒介盛宴。1987年,美国《圣何塞信使报》首次尝试出版电子版新闻,以网络报纸的形式开创了报、网融合的先河。20世纪90年代“美国之音”成为第一个连接网络的广播电台,通过在线直播、网络点播实现了广播与网络的融合。我国中央电视台1996年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此后其他电视媒体纷纷效仿,陆续建立自有网站。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媒介形态的融合态势愈加凸显,世界范围内的媒体纷纷踏上了融合之路,手机媒体也加入融合队伍,不同领域的多种产品集中到统一信息基础设施上,早先不同的媒介产品现在变得类似,手机电视、手机报、手机APP、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微网站、微电台和公众号,以及人民网、新京网、澎湃网等传统报纸网页版应运而生。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依契尔·索勒·蒲尔将这种“一体化多功能”的传媒技术发展趋势定义为“媒介融合”。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纳齐森将其视为视频的、音频的、印刷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合之间的战略性文化联盟。

新的技术驱动着媒介内容与技术、平台、渠道、需求精准对接,全媒体传播体系逐渐建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的研发应用提升了新闻的采集能力、编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传播能力,加深了媒介的数字融合,并呈现出全程化、全息化、全员化、全效化的全媒体特性,各种有形的介质或信息在数字中转站数字化然后复现在终端,传播的门槛降低,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曾经单向度的“我说你听”变成了多对多传播,内容、信息、社交、服务各种功能集成一条信息街,推动媒介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019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集体学习,会议重要讲话将科学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确立为新的媒介发展的时代命题,它以高质量的内容产出机制、高效能的全媒体传播运行机制、高水平的网络管理机制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以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战略部署推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这一蓝图的实现不仅需要传输语音、图像和数据的基础设施,还需要智能大脑计算舆情指数、设置议程、引导舆论。算法推荐、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5G等新技术渗透媒体运营的各个环节,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形成了新的媒介讯息,比如算法新闻、精准推送。

科学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走出了媒介数字融合到数智化转型的第一步。它的构建显示出我们对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远远超出了数字化的范畴,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将媒介因子撒播到现实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甚至延伸至人的组织神经系统,但我们的大脑还沉浸在数字化的海市蜃楼中,对智能媒介、智慧城市、智趣生活的认识落后于现实中媒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即技术的发展已经领先我们的认识,我们急需跟上技术应用的步调构建起新的媒介理论。

诚然,数字化创造了“数字麦克卢汉”,产生了“数字经济”,催生了“数字化生存”,但信息技术的进化可谓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今,我们的脚步已经踏入了“云时代”,身处于人机协同的媒介环境中,智能的媒介、智慧的城市、智趣的生活就在我们身边,但我们的思维还滞留在“数字时代”,媒介形态研究还裹束于数与网中,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在现有的认识中,研究者或以网罗万象的方式将数字化扩大,比如“数字化+农业”“数字化+医疗”,或演绎性地将智能化、视频化泛化为数字化,比如将智能互联网、“健康+人工智能”等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结合笼统归纳为数字化。

尽管数智化脱胎于数字化,是在数字开发应用的过程中与多种技术串联形成的媒介形态增殖,但它不仅能实现消息在另一个地方的复现,并能智慧地破解信息中隐藏的密码,完成信息的收集、分类、过滤、开发、传播,是适应视频时代的新媒介形态——“数智媒介”。若将数字化视为信息技术自身的革新,数智化则是人与技术的融合发展。在数智化视野下,数字从一个通用字符或零散数码联合起来形成了数据集合,集合使数字的性能发生了智变,在算法程序的驱动下可以解放人的肢体,乃至大脑,互联网虚拟大脑逐渐学习、模仿、继承人的习性和逻辑,通过知识与深度学习的技术融合进行数字劳动和管理。伴随着数智化,人类传播模式也从“面对面”的“人际互动”向“屏对屏”的“人机互动”转变。

数智化媒介是数字融合的全媒体在数字化技术、视频化技术、智能化技术方面共栖的产物,是继数字语言和第三次媒介形态变化后的新媒介形态,不仅重塑媒体格局,并使社会传媒化。云计算对大数据的挖掘和整理激发了数据的潜能,使数据增殖具有了无限的智慧,甚至比人自身更“懂”我们,实现了“人工”到“智能”“数字”到“数智”的提升,比如智能机器可以依靠抓取信息并根据既定的语法和句法规则进行新闻文本的生产,神经网络技术触发新闻的精准传播。主流的媒介形态从读图时代过渡到视频时代,视频“大行其道”,视频技术、内容、平台都更加社会化,大数据领域的技术串联融合使视频生产力爆发性增长,万物互融加速,视频渗透到商业、教育、医疗等行业。作为“新网红”,视频以万物皆可拍、万物皆可播的形式服务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成为主流传播和人们社会性认知的重要媒介表达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图景,将社会生活融入媒介生态,使社会逐渐传媒化。

(二)数智化媒介的媒介空间迁移

如果说数字媒介打造了“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等“一网打尽”的媒介景观,那么数智化媒介则呈现了“云集景从”的气象,空间、场景、服务都迁移至云端,如云聚合,如影随形,声势浩大,响应迅速,不仅空气和水成为媒介,课堂、博物馆、戏剧院、商场店铺也都媒介化。5G泛在网将学习、消费、娱乐空间从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变成链接云上出口的网络结点和孵化文化产品的云端平台,课堂、店铺、博物馆、戏剧院突破热点覆盖的局限上云赋智,全方位、多层次融入媒介生产,衍生出跨行业、跨场景、多业务协同应用的溢出效应,云讯息渗透到课堂、博物馆、戏剧院,“云课堂”“云文艺”“云游览”等漂浮在“云端”的公共数智文化服务开启了文化传播新空间,拓宽了社会文化的内涵,使社会文化内容也具有了社交属性,成为数智化新媒介。

1.“云课堂”将教育教学资源集中到了云端

2014年,中国大学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了与名师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拉开了“云课堂”的序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随着中国全民抗疫战争的打响,与“医生变成了战士”相应,停课不停学,“教师变成了主播”,“云课堂”以“云端视频教学”的方式,将原来学校空间中的“面对面”迁移到了云端空间的“屏对屏”,在泛众化的视频传播中,教师跨界直播,成为网络平台数智媒介“新主播”,在云端开展面向全国高质量的网络同步和异步视频授课,学生成为直接受众,师生、生生见屏如面,在云端互动学习,屏幕内“电子课本”里动画、电影呈现得活灵活现,指尖就是最好的笔,点击文献、记录笔记。2020年全球抗疫期间,不仅中国学生的课从“云”中来,全美所有州关闭了学校后也将课堂搬到了网上,英国同样放弃了让所有学生回归校园的计划,选择免费开放在线学习平台及部分教育资源,日本的大学亦积极尝试在线授课,远程教育成为一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媒介延伸方式。

云计算和云存储将所有信息系统和教学资源都存储在“云端”,一个移动终端就是一个无限的课堂空间,学习场景从象牙塔扩展到生活中,学生在Web端、iPad端、APP端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知识,突破了传统教育时间、空间约束,提高了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学子知识的可接触性,使“远程智援”成为现实,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同时,“云课堂”的普及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带动了教学、科研、应用深度融合,推动了教育全面深化改革。

我国在2020抗疫期间形成的“云课堂”机制,如今变成了提升学校课堂教学的一种具有教育教学革新意义的机制。国家明文要求,教育部门要征集、开发丰富优质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利用国家和各地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以及优质学校网络平台,免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优秀教师开展免费在线互动交流答疑[2]。这一举措充分激发了“云课堂”的优势,全面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打造免费线上优质教育资源,开通了学子们的“云端”求学路,完善了教学资源和教育管理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了教育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2.“云博物”和“云文艺”将文物观展和文艺演出搬上了屏幕

新冠肺炎疫情使我国博物馆登云入网,屏幕代替展厅,为“云展厅”量身打造的“云展览”以“云端视频展演”的方式让文物活起来,手指移动代替脚步探访,观众足不出户漫游千年,借助科技将概念性的“智慧博物馆”转化成现实,给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在数智游览中重建个体与社会文化的连接,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在数智化“云平台”上实现了华丽的转身,成为我国数智化媒介的一个最重要的媒介化延伸。数字化、创意化、可视化的媒介呈现将博物馆以信息流的方式汇入云端平台,“云端博物馆”2000多个在线游览项目如“点”一般分布在云空间,大众每打开一个点就进入一个全新的立体空间,展开就是一个个由视频连接的“面”。交互式展示手段在屏幕上任意放大和翻转文物,使观众细细感受文物的魅力,虚拟现实技术为大众呈现了“全景故宫”和“V故宫”,三维激光扫描、文物数据建模绘制出数字敦煌、诗意长安的荧幕画卷,现代仿真技术让观众“走进清明上河图”“紫禁城天子的宫殿”“数字圆明园”。“博物官”平台运用腾讯文物数字化能力,将博物馆导览、内容推广、用户互动、大数据分析集中上云,既提升了文物资源数字化保护水平,又突破了博物馆的围墙、展柜,观众通过“云端”文博智慧导览了解展览,器物里的华夏、典籍里的中国“活”了过来,“火”了起来。

2020年,中国和全球各国的歌舞团、戏剧团线下演出都纷纷按下了“暂停键”,于是中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文艺院团、演艺机构及时拥抱技术、促进转型,调整创作生产与演出的频率、方式,在“云剧场”开启了“线上”约会式演出模式。演艺视频通过5G网络传输到直播平台,让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只为你演奏”,“贝多芬2020号”音乐游轮变身“远洋文化游轮”,文艺时光在“云端”绽放;全国京剧院团联手举办线上抗疫展演,名团、名角走上云端为观众带来国粹盛宴,国粹雅韵在云平台“出圈”;音乐家们居家“云创作”“云练功”“云切磋”“云演出”“云合奏”,利用影像戏剧,在“虚”的空间实现实时交流、观演互动。

3.“云游览”塑造了新的旅游观景模式

一方面,门户网站、移动客户端、微信小程序等云平台充分利用信息社会数智媒介时空观,将“讲台”“舞台”“展台”都搬到了家中,观众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数智移动终端就可以获取展览信息、景区导览,在移动端报名、缴费、游览,足不出户随时“云”游四方看遍大好河山,或“在家云游博物馆”饱览文物古迹,或在武汉樱花盛开的时节“云赏樱”,享受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这种“移动”景观方便了群众,让文化资源走进千家万户,推动了公共文化均等化、普惠化。在网络基础设施、新技术基础设施的支撑下,埃及、马来西亚等国的民众也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云·游中国”,看演出、观展览、享美食。同时,“云游览”为智慧旅游高层次发展提供了契机,把旅游打造成“市场+资源”配置优化服务体、“线上+线下”空间结合综合体。借助大数据、物联网,只要在移动端输入云平台主体游览目的地,交通、门票、住宿都可以线上一条龙获取。同时,景区使用云架构对旅游大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并结合区位条件,从整个区位的自然、经济、文化、交通出发,智慧规划、错峰限流、分类导览,为游客提供与需求相匹配的高质量服务。

(三)数智化媒介中的云交互媒介关系

从“网络媒介”“数字媒介”“智能媒介”到兼具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数智媒介”,我们与世界的连接方式、沟通形式和融合态势正在不断创新。基于5G智能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视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云端视频媒介”以泛传媒业态势建立起“云外交”“云会展”“云会议”“云采访”等新型交互式媒介关系,在万物皆媒的云讯息中,媒介关系与社会关系从面对面走向屏对屏,视频中观大千世界,视频端载关系万千。

1.“云采访”是全媒体时代新闻采写的新模式

在伊拉克战争报道中,手机兼具摄像机、编辑器、转播车,开启了新闻内容采集和生产流程的变革,“云采访”初露头角。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异地同屏的“云现场”使“云采访”迎来发展的新机遇。在内容采集过程中,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屏对屏的“云端视频采访”,实现全程“云”记录、全息“云”对话,在新闻呈现时,5G、虚拟技术助力全效“云”传播,全员“云”互动。在2020年全国两会报道中,5G虚拟全息投影技术在新华社的“全息异地同屏”采访中大放异彩,远隔千里的北京驻地代表“云做客”演播厅,和演播室主持人同框同屏。广播电视台记者通过实时视音频通话技术进行“云采访”,代表委员使用手机摄备录制对全国两会的解读,通过云回传、云会议系统将视频上传存储至云端,融媒体部门可以同时采纳共享,第一时间进行新闻编辑,通过“云剪辑”“云直播”将节目呈现给观众。

“云采访”产生了新的类身体媒介——与全国人大代表在《两会云访谈》中交流对话的AI虚拟主播汇汇、在太空见证航天员出舱的新华社数字记者、全球首位数字航天员小诤,智能采访记者与屏幕另一端的主持人、节目接收端的观众共同还原了人际交流场,打造了虚拟与现实交融的公共对话空间,实现了多元主体实时互动。

2.“云会议”是云计算与社会场景的融合

曾敏祥将2020年定义为“媒介史上的云会议元年”[3]。我们曾经畅想的场景:不需要在办公室等固定地点,在家里或者汽车上及时进行自己的工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变成了现实。腾讯会议、阿里钉钉,以及国外Microsoft Teams、Zoom免费提供的云会议产品及服务,为政府、金融、能源、交通、公安、军队、医疗与教育行业应对疫情提供了权宜之计,是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沟通利器,创造了情境式的媒介关系。云上学术会议、工作会议让人们走进了“在线学习”“在线办公”时代,就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国际盛会也陆续“登云”,企业利用“云上”会议功能流畅参会参展,通过视频连线与各国企业家分享真知灼见,洽谈商业合作,采用图文、视频、3D、VR等多种形式线上直播展示。

高速率、高容量、低时延、低能耗的5G视频是“云会议”的生力军,会议主办方、参会者口袋中都装着的智能移动终端是上云的接口,只要使用软件账号或会议号就可以加入会议。部署在“云端会议室”的一体化通信端、智能显示屏、全向数字麦克风把会议系统数据和各终端数据汇集到云端,利用云切换的方式,实现多元主体在“云会议”中的互联互通,会议白板、语音激励、屏幕批注提升会议协作效率,发展了无边界协同、全场景协作的远程交流新模式。视频情境媒介将济济一堂的现场面谈迁移到云端,从面对面到屏对屏,与会人员的语言、动作、表情都呈现在“云端会议室”空中会务场,视频中的影像扮演着身体的虚拟在场,多人同时在线构建起一个情景融合的空中谈话场,并开辟了“云签约”“云招商”等“云会议”的典型应用场景。

3.“云外交”是全球战疫实践中外交活动的渠道

2020年,在全球疫情起起伏伏、病毒频繁变异的严峻形势下,我国的“云外交”打造了国际合作交流的新范式,这就是国家元首之间、国际政要之间从“面对面”到“屏对屏”的一次数智化媒介外交转型。

在全球抗疫期间,国际抗疫“云会议”相继召开,为推动全球携手抗疫、共克时艰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三次国际抗疫“云会议”,并在讲话中反复强调“团结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全球抗疫的重要性。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不仅以视频连线方式同德、法两国领导人举行视频峰会,还出席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应邀以视频方式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讲话,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第五届理事会年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致辞,出席中、法、德领导人气候视频峰会,与各国领导人、世界政党领导人开展战略、经贸、人文、数字、气候等领域高级别对话。同时,为了推动全球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我国同其他国家一道共同拓展数智经济、智慧城市、清洁能源、5G等新型领域的全面合作。

中国外交部在全球抗疫任务艰巨的时期,以视频连线的方式与国外分享中国的抗疫经验,进一步加大对非洲等国抗疫工作的支持。在外交部同国家卫健委组织召开的“中非连线、携手抗疫”系列视频技术交流会上,我国的抗疫专家同非洲国家政府官员和专家们交流了疫情防控策略、临床救治、检测方法、边境检疫、风险评估等问题。中国外交部还积极适应当下移动化、视频化、智能化的主流信息传播方式,沟通大众、阐释政策、回应世界,适应了当下移动化、视频化、智能化的主流信息传播方式,为其他国家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清晰而深刻的窗口。

二、“云经济”:数智化转型促成的数智经济新业态

在20世纪末,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经济概念出现在世人面前,有人称之为“信息经济”,有人称之为“知识经济”,有人称之为“数字经济”,2020年则是一个新兴经济形态的拐点——疫情严重冲击了世界经济,抑制了实体经济的扩大,数智抗疫倒逼着供需的场景发生转移,数智化的新产业、新业态应运而生。

(一)应“疫”而生的“云经济”

“云经济”是疫情时期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的“数智经济”。“数智经济”集技术神话、市场力量、时代光芒于一体,是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上云用数赋智创造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过去,线上经济多是企业进行产品营销、提供售后服务的配套设施,是实体经济的补充。在“云相连”的时代,居家办公、居家消费、线上直播、线上诊疗、在线教育等“云模式”,拓宽了经济的流通渠道,“在线”生产制造、商务金融、文化消费、教育健康、流通出行成为常态,在疫情的风口聚集起一朵朵“社交的云”“带货的云”“消费的云”,“线上”经济从“辅助”升级为“主力”,汇聚成“云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物联网、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这些科技基础设施是“云经济”的要素,大中小企业将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数据积累下来,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将收集到的数据分析、挖掘、建模,监测企业经营管理的运行状态,发现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规律,并采取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传统产业,降本增效,实现了数智经济化与经济数智化的良好循环。

“云层”还在堆积,技术还在进化,产业还在升级,“云经济”正以数字化、视频化、智能化的方式向各产业渗透,是传统产业拥抱技术、融合发展的契机,是“数字经济”迈向“数智经济”的转折点。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与各领域、各行业迅速融合,使千行百业都媒介化,实体经济乘“云”而上,借“数”转型,线上线下快速融合,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蓬勃发展。传统产业“长”出新业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融通发展,农业向生产管理精准化、质量追溯全程化、市场销售网络化融合升级,工业向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融合升级,尤其革新了第三产业,如交通运输业、通信产业、商业、餐饮业、金融业、教育产业、公共服务业,向着平台型、智慧型、共享型融合升级,社会经济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

(二)数智经济新业态

“云经济”视野下,网络视频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远程协同办公软件下载需求提升,平台用户规模、点击率、活跃度激增,活跃的数字用户的增加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5G商用加速推进,AI数字技术大规模应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创造了新的增加值,数智经济化、经济数智化的产业循环模式逐步建立,技术变革的红利正普及到学习办公、医疗教育、娱乐消费各个领域,创造了新的屏幕经济。

1.云端消费:数智化+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突破了扁平化的消费模式,近年来已经在社会生活中全面开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云端购物节”、网上直播带货加速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云商店”简化了产品的销售渠道,减少或压缩了批发商、零售商、代理商、交易市场等环节,降低了商品“惊险一跃”的风险,瓦解了“二次销售”的商业模式,提高了商品的“能见度”。生产者成为运营商,生产与消费的数据链条被打通,产销一体,流水线就是展示台,屏幕一端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新平台匹配消费者的需求,全方位呈现商品形象,传达品牌理念,创造购买氛围,另一端便捷、高效、愉快购物。

消费者既是“云消费”的主体,也是“云带货”的主体。在物联网电商销售系统中,产品是“物与物”关联的媒介,所有产品都与其互补商品、替代商品,以及相似商品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消费者通过“接入云”接收点击“控制云”智能推送或会话链接,“物与物”的关联就转化为“物与人”的关联。当消费者获取到相应商品时,消费者也成为推销者,消费者通过“转发云”设置在云社交平台上分享、晒图就成为新的销售宣传渠道,“人与人”的关联转为“人与物”的关联,社交圈衍生为消费平台和宣传阵地。同时,电子商务也为农村、农民创造了新的机遇。官员、学者、明星、农民都化身主播,传播“三农”政策,撒播科技知识,推介特色农产品。平台、流量、智能移动设备成为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事,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出村、上路、进城,使农业产业从单一薄利走向多元兴旺。

2.智慧农业:数智化+农业生产

农业腾“云”而上,培育起“智慧农业”,农民从“会”种田走向“慧”种田,逐渐摆脱从地里刨饭吃、看老天爷过日子的命运,“人在干、云在转、数在算”的现代化生产模式出现在中国的田野里。

手机成为“新农具”“千里眼”“顺风耳”将农民从土地里解放出来,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务农模式。在农业物联网的远程监控下,借助5G通信手段,农民不用到田里去,在手机屏幕上就可以看田间墒情、禾苗长势,对土壤、水分、温度、日照进行精细化管控。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指路”,给农机安上智慧的“大脑”,利用手机远程遥控播种机、喷药无人机、智能灌溉机、收割机、打捆机、烘干机,把控农业播种、喷药、施肥、收割、存储等环节,“一条龙”生产解决了“怎样种地”的问题。同时,全程可记录、可追溯的农业生产也将重构食品安全、国家粮食安全新格局。

大数据生产分析系统分析农业生产数据和市场需求状况,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指导意见,还可以通过环境因素分析,逐步完善农作物重大病虫灾害防控体系。“智慧农业”帮助农民及时应对市场浮动和天气变化,降低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实现依靠科技减灾增产,奠定希望田野的丰收底气。数智化技术助力农业现代化,在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同时,也将农民变为一种职业,引导着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和发展。在实践探索中,一大批懂政策的“田秀才”抓住机遇借助土地流转成为种粮大户,会技术的“新农人”利用科学技术在泥土里种出“金豆豆”,善经营的“农创客”使用信息化道路使农产品走出村庄飞向市场,“谁来种地”的问题在数智化的农业变革中有望得到解决。

3.智能制造:数智化+工业制造

工业生产在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计算机信息时代后,我们在“工业4.0”的变革中走向由工业智能网支撑的数智化工业智造时代,中国由“制造大国”即将成为引领世界的“智造大国”。数智化技术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工业联动登上云端实现数智化赋能,自动化操作更新了工业生产方式,使资本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创新型经济体转变,“云化”的大脑使工业系统智能化运行。

智能的工业大脑构建起图谱的模型,联合生产线实现“我想即我有”。在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建造过程中,建筑人员构建了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建筑信息模型(BIM),输入相关参数,将二维的设计图纸通过BIM系统变为三维立体图,结合AR技术,模拟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虚拟现实场景,使人仿佛置身其中,观察其中的每一个细节,实现了数字化设计、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智能化运维,为建造高质量智能化医院提供了可靠参考。

工业机器人,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重要的自动化装备[4],悄然走进生产线,在金属、机械、电子、物流、化工等领域,进行码垛、焊接、装配、监测等工作,单向控制的生产模式转向多元互联。以碧桂园集团博智林机器人公司的建筑机器人为例,建筑机器人已经形成了一条产品线,应用于混凝土施工、混凝土修整、砌砖抹灰、内墙装饰等12个环节,全周期应用于建筑工程[5]。系统化智慧工作兼顾了效率、质量、安全、环保和成本,多元联动的大脑为智能制造和建筑工业化提供解决方案,工业制造按下了自动化、智能化的按钮。

4.智慧金融:数智化+普惠金融

传统的金融服务主要面向高净值人群,但在我国社会经济结构中,处在顶端的大型企业以及资产净值上千万的个人数量相对较少,众多的小微企业以及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急需获得金融支持。普惠金融是指在机会平等和商业可持续原则的基础上,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我国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6]。数智化技术支持使普惠金融实现“普”“惠”“风险可控”。

智能互联网的普及推动了金融服务全方位、多层次覆盖,无所不在的移动智能金融端,让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消费者能够充分接近金融服务设施,获取金融服务产品,满足普通大众和小微企业贷款、存储、支付和保险的需求,金融服务的个人和企业比例提升。车险、农险、人身险等电子保单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享受高效、便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互联网金融线上扫码支付,京东白条、天猫分期、蚂蚁花呗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等服务,将原本无法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消费信贷的低收入群体,甚至学生都纳入消费金融市场中,增长了经济的包容性。

强大的数智化金融基础设施使用户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高速流通,交易实现的成本降低,提高了金融交易效率,比如云端购物、娱乐,点击支付或者扫码支付的交易行为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疫情进一步削弱了人们对物理网点的依赖,个人使用手机、电脑等设备来获取金融产品和服务成为主流,资金融通速度加快。同时,数智化信息服务助力互联网消费金融朝着智慧金融转型。实时追踪、交易同步的全面信用评价体系,为互联网消费金融搭建了清晰的监管框架。数智化的交易方式积累了大量的数字信息,通过对个人社交、购物、消费、金融投资等多维度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金融服务提供者可以持续性地向消费者提供便捷、安全、经济的金融产品,根据用户习惯和偏好扩展多元化增值服务。

5.智能医疗:数智化+医疗健康

医疗行业拥抱前沿科技,触网上“云”迎来新的拐点,“云医疗”实践探索得到充分应用,数智化医疗线上生态圈使医疗服务体系愈加立体高质、灵活高效。在数字医疗时期,数字技术在经验医学诊断、实验医学诊断、术前规划、术中导航和术后评估方面充分应用,提高了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与治疗的成功率,并使医院运行更加高效安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数智化赋能医疗行稳致远。

5G远程医疗、云HRP系统、数字医共体平台、云HIS、医疗云桌面、全绩效系统成为新的医疗器械,集成影像、心电、病理、检验、内镜、超声、人工智能等应用的医疗影像云方案正逐步完善,视频系统和电子健康档案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跟踪和监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智能评价系统对众多新冠肺炎患者的CT影像进行大数据分析,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医生诊断病灶严重程度,为临床治疗的决策提供了科学参考。数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加快了新药研发和临床疗效的评估,并优化医疗紧缺物资的生产组织和调度管理。对于患者而言,分集诊疗、远程会诊、多点执业、家庭医生、互联网健康指导、网上支付医保、药品网售等网上“无接触”诊疗和线下医疗资源统筹配置,开启了对智能化的健康治理探索,减少了病毒交叉感染的可能,适应了疫情常态化防控的需要。

数智技术与医疗业的融合使互联网医院蓬勃发展,传统医院加速调试,构建了新的医疗生态和区域健康系统。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信息,在抗疫过程中全国1100多家互联网医院、7700余家二级以上医院开通了线上服务。三级医院网上预约诊疗率超过50%。有九成以上的三级公立医院实现了院内信息互通共享,远程医疗协作网对地级市2.4万余家医疗机构进行了全覆盖,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在30多个省份建立。“云看病”打造了“云健康”生活新方式,医疗资源配置优化,打破了壁垒,让资源流动,偏远地区加速汇入数智医疗的“云与屏”中,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同时,远程视频交互式会诊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诊断中广泛应用,远程“云”会诊架起的生命通道不仅挽救了我国重症患者的生命,并且穿越国界,以网络视频学术交流的形式助力各国云端携手抗疫,中国抗击疫情的好经验、好方法也泛云乘槎传播到其他国家,拓宽了医疗资源共享的广度。

(三)数智化产业与泛传媒业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每一次经济形态的重大变革往往伴随着新的生产要素的孕育与成熟。正如农业经济时代的土地和劳动力、工业经济时代的资本和技术一般,数智化经济时代,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云计算点“数”成金,是开启“云经济”的“金钥匙”。

万物互联的内核是万数互联。农田里、生产车间、学校、医院、城市街道、文娱平台都嵌入了感知设备,如GPS接收设备、雷达、摄像头、传感器,收集地理位置、声音、光线、温度、湿度数据,通过智能互联网自动上传存储数据至云端。再经过云计算智慧大脑对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和挖掘,就可以指挥“下田神器”,指导工业制造,洞察消费者需求偏好,捕捉消费亮点,瞭望经济前景,服务经济发展,成为“发展的加速器”。在这种情况下,数智成为撬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杠杆,大量的数智汇合成规模巨大的新兴产业。所以,万数互联使数智不断放大、叠加、倍增成一种产业——数智产业。

电子商务、智慧农业、工业智造、智慧金融、远程医疗、数智文娱发展实现的共性就是对数字化、智能化的高需求。数字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成为通用目的技术,渗透到经济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在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意见提出,要“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支持构建农业、工业、交通、教育、安防、城市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的场景。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推动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车联网、物联网等领域数据采集标准化”[7]。数字要素、云计算与各行各业加速融合,传统产业通过数据开发业实现转型升级,最后也皈依为数智产业。

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底座的数智产业是新的传媒业。传统的传媒产业是“由传播各类信息、知识的传媒实体部分所构成的产业群,它是生产、传播各种以文字、图形、艺术、语言、影像、声音、数码、符号等形式存在的信息产品,以及提供各种增值服务的特殊产业”[8]。按照传统的分类方式,传媒产业的内部种类包括报纸、期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图书、电影、通讯社[9]。综合解剖传媒业的运行,就是文字、图形、艺术、语言、影像、声音、数码、符号等形式存在的信息产品,通过报纸、期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图书、电影、通讯社传播平台传播给大众。当媒介形态从“数字化”转型为“数智化”,从融媒体走向全媒体,媒介内容载体从报纸、广播、电视等物理实体进化为“云平台”,“云平台”生产的“云讯息”就是数智化媒介的内容。

三、“云生活”:数智化转型促成的数智生活新生态

“云生活”是云技术与现实场景融合创造的生活新生态,以非接触式服务突破隔离,为实现“让每一种生活都可以被看见”,创造了更为宽广和富有想象力的生活空间。“云生活”就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确立的一种数智化的新的生活形态,我们称之为“数智生活新生态”。1991年,美国学者尼古拉·尼葛洛庞帝出版的《数字化生存》前瞻性地展望了人类未来的数字化媒介生存状态。30年后的今天,人类已经生活在比他预言的更为神奇智慧的媒介环境状态中,这个神奇的生活形态不应该称之为“数字化生存”,确切地说是“数智化生存”。透过2020年所确定的“云生活”状态,就可真实体会我们这个时代的“数智化生存”形态。

(一)“数智防疫”孕育数智生活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智化技术在病毒溯源、流动人员健康监测、疫情态势研判、精准防控救治、资源配置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五色疫情图清晰地呈现了地区疫情形势,综合AI图像识别技术和红外热成像技术的智能大客流体温监测设备伫立在城市的交通动脉,“数智防疫”织牢了疫情防控网。

交通部门通过电信大数据分析掌握疫情发生以来手机用户的行程流动情况,了解用户是否来自或到过疫情严重地区,将票务数据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的关联追溯密切接触者的行踪,以节前人员流动大数据为依据预测节假日回城人流,做好疫情防控和回城人口管理,并结合公交卡、网约车的实时数据实现疫情预警动态精准管理。人们利用专项排查APP扫描健康码出入机场、车站、码头及学校、商场等公共场所,并将测温记录上传城市社区管理云平台,精准排查来往人员,隔绝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建立免疫屏障,实现疫情防控常态化。云端生活与现实生活深入融合,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社会功能正常运转。

“云平台”提供的“云服务”减轻了疫情的影响,特殊阶段的媒介进化创新融合培育了数智生活新生态,人们的生活从有限走向无限。网上观展、网上办公、线上教育、远程医疗等服务日益满足着人们的文化、娱乐、健康等深层次要求,购物点鼠标、支付刷手机、乘公交扫码、上网选美食成为生活常态。

(二)数智生活新生态

经历了“明月千里寄相思”“云中谁寄锦书来”,度过了千里马疾驰、火车轰鸣、轮船击水、飞机乘风,我们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We are Always Online”,永远在线,时刻相连。打开手机,联系人的数据栖身在云端,指尖一点就能连接情谊,商品摆在云商店,任意挑选还可“无接触配送”,这些数智化的“云服务”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

1.“云社交”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更广阔的朋友圈

疫情的传播带来了社交疏远的风险,集会、出行和接触受到限制,大型群众性、纪念性活动遭遇冲击,智能移动设备提供的非接触性服务,恢复与重塑了社交,创造了新的社交体验和传播模式。

在居家隔离的日子里,现代智能互联网科技手段的广泛运用,变天涯为咫尺,为我们开启了全新的社交圈。生活中熟悉的一幕幕,都被搬上了虚拟的“云平台”,形成了“云聚会”“云拜年”“云访亲”等云社交新场景。千家“云”相聚,万里“云”团圆,远方的父母和子女,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住进方舱医院的病人和家人,见屏如面,在云端相见。同时,视频所主导的交流方式将我们的展示行为社交化。当生活中所“晒”的美食、才艺、成长、体验内容被剪辑、美化、配乐、字幕,传送到视频展示平台,并通过分享、交流让视频流动起来,共同点击、观看、评论的人群就会自动建立起新的社交群组,他们所栖身的视频展示平台就成了社交平台。

2.“云健身”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确立的又一个新型生活方式

以全球定位导航、高性能计算、新型显示为基础设施支撑的健身类APP,如悦跑圈、KEEP、咕咚为人们提供了个性化运动场景和智能化场地设施,将人们的“运动圈”从线下扩展到云端,以网上健身直播、微信运动打卡的方式,使学员不仅享受着“云”上健身的乐趣,还能进行云端交流。奥运选手和大众相约“云端”,“在线加油会”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线上健身高速发展,带动“云健身”入云端,还更“接地气”。阳光马拉松、居家体育课、客厅广场舞成为新的社交方式,体育爱好者在健身朋友圈“笑傲江湖”,在运动社交圈“跨城约战”,云端成为人释放体育运动热情的平台。融合了竞技、社交、场景内容元素的智能体育大赛把全国各地的体育健身爱好者连接在一起,引领了全民健身的风潮,“天坛大爷”、公交司机也在智能云端找到用武之地,参与到全民健身的热潮中来。

智能体育服务产业为数智化的“云健身”提供了个性化的体育消费、游戏、社交。教练和用户转战线上,互联网体育健身、体育网络视听、体育网络直播成为体育服务升级点,丰富了健身消费的场景。体育器械、可穿戴设备市场前景大好,实时记录运动轨迹、身体指标等信息,并将健身信息数据化,通过合理的信息采集以及用户反馈,平台可以精准判断用户的运动喜好以及健身需求,为用户精准推动定制化服务。

3.“云娱乐”在疫情的寒冬中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万物云时代正快速走向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文化娱乐活动也身处云浪潮之中。在云端聊天、唱歌、舞蹈、运动、朗读,丰富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线观影观剧、听音乐、玩游戏、看直播,替代性地满足了娱乐需求。首先,智能移动设备搭建起了延展和重塑生活的“云舞台”,人们在其中“云蹦迪”“云唱歌”“云美食”。其次,人们在屏幕中找到了提升文化技能的新路径:或上“哔哩哔哩”学茶艺,在“小红书”学做饭,进“淘宝直播”学养花;或“云刷馆”,看三星堆“云开展”,赏吴昌硕《红梅》、徐悲鸿《奔马》、毕加索《带鸟的步兵》,游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西藏布达拉宫。

4.“云居家”是“数智城市”时代的一种“数智家庭生活”

疫情考验了城市管理能力,也为未来城市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借助无限算力、数字化、智能化挖掘城市中“物与物”“人与物”的智能联系,利用智能仪表将个人与家庭、城市连接起来,造就数智化“城市大脑”,提供云上服务,创造智慧生活。于是,数以千万计的“数智家庭”便成了“数智城市”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中门锁、冰箱、空调、抽油烟机、电视、顶灯、窗帘都联网上云,在水表、燃气管道位置设置“神经元”,利用智能移动端实现机器与机器之间的通信,把感应到的信息及时、准确、稳定地传输到云端,通过系统进行存储、整理、分析,形成有价值的数据,为社会运行提供服务,实现“人与物”的交流。疫情使5G、物联网技术大爆发,推动着我们步入智慧家庭,美妆、美食、图书、家电、汽车、数码、家装等服务一键获取。

在“数智家庭”的“云居家”生活中,以华为“1+8 +N”全场景战略为例,通过手机端与车机、音箱、耳机、手表/手环、平板、大屏、PC、AR/VR相连,使汽车自动实现AI降噪、免唤醒、免手动,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始终与移动终端联动,对用户全天候全场景运动健康数据进行监控和分析,并围绕运动、睡眠、压力、减脂四个方面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再延伸管控照明、安防、影音、监控等泛物联网硬件设备,帮助家庭建立起安全、节能、方便的生活环境。智慧家庭以人为主体,通过智能移动端,把每个家庭、每个情境都纳入数智化场景,构建起全连接的数智世界。

猜你喜欢

智化数智媒介
路安炎:按下中国造纸业“数智转型”启动键
叉车数智化安全管理模式初探
电子证照重构山西道路数智化体系
数智时代教练员的数字素养:概念内涵、价值意蕴与发展路径
网安天下担使命数智引领向未来"双引擎"驱动现代警务创新人才培养(计信系摄影报道)
乡乡镇镇通5G”建设助力山西“数智”转型
沙冒智化的诗
沙冒智化的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