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豪杰与豪杰暴动
——董卓进京问题的再思考
2021-04-15张继刚
张继刚
(西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兰州 730070)
提要: 《后汉书》中的豪杰主要指两汉之际和汉末的起兵者,而灵帝和何进所召的豪杰,是在职官吏,其主要特征是拥有私人武装。从灵帝组建西园八校尉开始,豪杰开始进京,何进召诸豪杰进京是灵帝召豪杰进京的延续,灵帝和何进都试图依靠、利用私人武装。董卓是作为豪杰被何进召进京的,当时何进是可以控制董卓的。董卓只是等待“京师将乱”的众人中的其中一人而已,何进不死,他不敢公然叛乱。何进被杀,进京的豪杰发生了暴动。豪杰暴动为董卓横恣京城创造了必要条件,假若豪杰不暴动,董卓则没有机会为乱京师。董卓进京是关系东汉政权走向的重大事件。
董卓进京是关系东汉政权走向的重大事件。关于董卓进京,陈勇的《董卓进京述论》一文论述颇详①。学界还有一些专门论述董卓及相关问题的成果②。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东汉的东西矛盾、凉州军事集团的形成和董卓进京之后的活动上,学界对董卓如何得以进京及进京的过程叙述不详,对与董卓进京关系密切的中平事变③大多一笔带过。笔者不揣浅陋,通过豪杰和何进的角度,来探讨董卓能够进京的原因,梳理董卓进京的过程。
一、“诸豪杰”何指?
中平六年(189年),灵帝崩,少帝立,何太后临朝,何进秉政。何进与袁绍等人密谋尽诛宦官,但何太后不同意,故“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进然之”[1]2249。“遂西召前将军董卓屯关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东发其郡强弩,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诛宦官为言。”[1]2250史书中提到“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进京,既是“多召”,必然不止董卓、王匡、桥瑁、丁原四人。那“诸豪杰”是哪些人?这些人因何被称为“豪杰”?
要弄清楚以上问题,先来梳理一下汉代豪杰的概念。田余庆《秦汉魏晋南北朝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2]和卫广来《汉魏晋皇权嬗代》[3]都讨论了《汉书·黄霸传》中记载的“豪杰役使”问题,很显然,两文中所讨论的“豪杰”都指“豪强地主”[2]73。刘增贵《汉代豪族研究——豪族的士族化与官僚化》较为详细地考察了汉代豪杰的概念,认为豪杰“论其原意,是泛指人群中的杰出者。从社会上看,这些人可说是社会领袖”[4]17-19。认为《汉书》中的豪杰,“非法”的意味渐浓,是政府打击的对象,《后汉书》中则绝大部分指两汉之际及汉末的起兵者。目前,学界将“豪杰”视为豪族来论述,忽视了东汉末年豪杰的特殊性④。方诗铭《世族·豪杰·游侠——从一个侧面看袁绍》[5]一文则注意到了何进所召之“豪杰”具有特殊意义,认为豪杰与游侠有关联,这是值得肯定的。方诗铭虽注意到何进所召“诸豪杰”的特殊意义,但论述尚有未尽之处。
考察史籍中东汉末年的豪杰,大致有以下三种含义。
第一,在职官吏。皇甫规“虽为名将,素誉不高。自以西州豪杰,耻不得豫”[1]2136。皇甫规时为度辽将军,却自称是西州豪杰。“灵帝未,天下乱,帝以所宠小黄门蹇硕为西园上军校尉,军京都,欲以御四方,征天下豪杰以为偏裨。太祖及袁绍等皆为校尉,属之。并州刺史丁原遣(张)杨将兵诣硕,为假司马。”[6]250-251灵帝征召的天下豪杰,除了议郎曹操和虎贲中郎将袁绍之外,还包括张杨等地方军官。可见,在职官吏可以称作豪杰。实际上,何进所召的董卓、丁原等四人,他们也是在职官吏,属于这一类豪杰。
第二,汉末的起兵者。如王粲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当此之时,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6]598诸葛亮对刘备说:“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6]912这些史料中的豪杰,是汉末的起兵割据者。诚如刘增贵所言,《后汉书》中的豪杰,“绝大部分指两汉之际及汉末的起兵者”[4]18。
第三,名士。“时王芬与豪杰谋废灵帝。语在《武纪》。芬阴呼歆、洪共定计。”[6]401与王芬谋废灵帝的豪杰有曹操、陈逸、华歆、陶丘洪等,除了当时辞官在家的曹操之外,其余的人都是名士。“制诏州郡大举钩党,于是天下豪杰及儒学行义者,一切结为党人。”[1]330-331“天下豪杰”与“儒学行义者”并称,此处豪杰指称的也是名士。
综上,汉末豪杰可以指称在职官吏、起兵者和名士。西汉时期的豪杰指“豪强地主”,属于豪族的范畴,是政府打击的对象,而到东汉末年,在职官吏、名士也可以称作豪杰。可以看出,其豪族的含义在减弱。搜寻史籍,在职官吏称豪杰,主要出现于汉末灵帝时期,这一现象值得注意。两汉之际的起兵者都称作豪杰,而东汉末年的在职官吏为何也可以称作豪杰呢?无论是刘增贵《汉代豪族研究——豪族的士族化与官僚化》,还是方诗铭《世族·豪杰·游侠——从一个侧面看袁绍》,都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先来看何进召了哪些豪杰。
何进召豪杰进京是值得注意的一件事情,“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不是一句简单的空话。召豪杰入京,其实在灵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灵帝置西园八校尉,“征天下豪杰以为偏裨”,这些豪杰都是哪些人呢?《后汉书》注引乐资《山阳公载记》曰:“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谏议大夫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凡八校尉,皆统于蹇硕。”[1]356八人之中,蹇硕是宦官,统领众人。曹操、袁绍无须赘述。鲍鸿曾任右扶风。中平二年(185年),鲍鸿作为右扶风和董卓破走边章、韩遂,“乃与右扶风鲍鸿等并兵俱攻,大破之,斩首数千级。章、遂败走榆中”[1]2320。中平五年(188年),鲍鸿平定葛陂黄巾军,“遣下军校尉鲍鸿讨葛陂黄巾”[1]357。鲍鸿虽籍贯不可考,当属地方豪杰。赵融,《元和姓纂》载:“公辅十三代孙名融,后汉右扶风、大鸿胪。”公辅是赵王迁之孙,居陇西郡。岑仲勉校曰:“融见《三国志》八《张杨传》注,灵帝时为助军校尉。”[7]据《元和姓纂》,赵融是天水西县人,西县东汉时属汉阳郡,赵融当为凉州豪杰无疑。淳于琼,后跟随袁绍。冯芳、夏牟不可考。
“并州刺史丁原遣杨将兵诣硕,为假司马。”丁原应召派遣张杨将兵进京,是张杨将并州兵加入了西园禁军。张辽也应在此时带并州兵进京⑤。可见,灵帝征天下豪杰,不仅仅是豪杰鲍鸿、赵融、张杨、张辽等进京,而且是将兵进京,且重点是将兵。东汉末年,为天下所畏者,并凉之兵⑥,灵帝征召并州兵进京,同时征凉州劲兵,应该是没问题的。八校尉中赵融又称赵荡寇,赵融进京所将的应该就是凉州劲兵。灵帝召豪杰及其统属的兵进京,组建了西园禁军。
东汉末年,京师军事力量单弱。“至安帝永初间,募入钱谷得为虎贲羽林缇骑营士,而营卫之选亦衰矣。桓帝延熹间,诏减羽林虎贲不任事者半俸,则京师之兵亦单弱矣。”[8]《汉官仪》又载:“自郡国罢材官骑士之后……不及讲其射御……是以每战常负,王旅不振。”[1]3622中平元年(184年)的黄巾起义,让东汉政权更加感觉到中央军事力量的薄弱⑦。面对这种情况,召豪杰进京,组建西园八校尉,以加强朝廷防御力量。
再看何进所召的豪杰。被何进召进京的豪杰明确的有董卓、桥瑁、丁原等人,这几人既是猛将,又是豪杰。那“多召”的“诸豪杰”还有哪些人呢?
何进在中平事变前,先后多次派人到地方募兵。派王匡发兖州强弩,“进符使(王)匡于徐州发强弩五百,西诣京师。会进败,匡还乡里”[6]6。派张杨去并州募兵,“杨复为进所遣,归本州募兵,得千余人,因留上党,击山贼”[6]251。派张辽去河北募兵,“何进遣诣河北募兵,得千余人,还,进败,以兵属董卓”[6]517。派袁绍募兵,“中平六年,宫车晏驾,大将车何进令司隶校尉袁绍私募兵千余人”[1]3259。派鲍信到泰山募兵,“大将军何进辟拜骑都尉,遣归募兵,得千余人,还到成皋而进已遇害”[6]384。派毌丘毅到丹杨募兵,“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毌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丞”[6]872。
根据前文所述豪杰的三个含义,何进所召的豪杰,不可能是起兵者,因为此时朝廷没有混乱,地方还没有起兵者,更何况,何进是不可能召起兵者入京的。也不是名士,因为何进要召来的是拥有武力,可以“胁”太后、对付宦官的豪杰。因此,何进召来的这些豪杰,就只能是在职官吏了,而王匡、张杨、张辽、鲍信、毌丘毅等人都是在职官吏。至此可以明了,所谓的“诸豪杰”,就是指董卓、丁原、桥瑁、王匡、张杨、张辽、鲍信、毌丘毅等在职官吏及其所带士兵或者所募士兵。
从灵帝组建西园八校尉开始,豪杰已经开始进京,何进召豪杰进京是灵帝召豪杰进京的延续。那么,进京的这些豪杰有何特征?在职官吏因何会被称为豪杰呢?
二、“诸豪杰”之特征
灵帝时进京的豪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张杨、张辽带兵进京,这些兵是什么性质呢?
光和元年(178年),交趾刺史朱俊镇压梁龙等人的反叛,“令过本郡简募家兵及所调,合五千人”[1]2308。朱俊在镇压梁龙起义时招募了私人武装。在之后镇压黄巾起义时,朱俊利用家兵自不是问题,黑山贼张燕寇河内,“于是出俊为河内太守,将家兵击却之”[1]2311。南阳太守张咨贪图孙坚之部曲,“心利其兵”,结果被孙坚所杀,后孙坚死,“子策复领其部曲”[1]2438-2440。孙坚亦有私人武装。这些武装是孙坚在镇压黄巾起义时招募的,“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愿从。坚又募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许人”[6]1094。而于禁、张郃都属于私人募兵,“黄巾起,鲍信招合徒众,(于)禁附从焉”[6]522。“张郃……汉末应募讨黄巾,为军司马,属韩馥。”[6]524
这些在镇压黄巾起义中招募的私人武装,朝廷不能坐视不管。灵帝时期“征天下豪杰以为偏裨”,实际上是征召豪杰及其武装力量进京。“在勘定叛乱的时期,许多私人都开始招募自己的部队。西园军是使这些部队得到某种合法化,保证他们能为皇帝去作战。”[9]灵帝时期召豪杰进京,变私人武装为国家部队。因此,灵帝时期征召的所谓“豪杰”,其主要特征是拥有私人武装。
再看何进所召的豪杰。中平六年(189年),朝廷征董卓为少府,不肯就,及灵帝寝疾,玺书拜董卓为并州牧,令以兵属皇甫嵩,董卓上书曰:“臣既无老谋,又无壮事,天恩误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北州,效力边垂。”[1]2322朝廷征董卓为少府,董卓不听召;后又拜董卓并州牧,董卓不愿放弃部队,带上凉州兵,驻兵河东。史籍中把董卓不肯放弃的这些部队称作部曲,“允初议赦卓部曲,吕布亦数劝之”[1]2176。部曲在西汉时期泛指军队,至东汉末年,部曲则有了私人武装的含义。唐长孺认为:“部曲是军队编制的名称,后来用以指私兵。曹操的部下任峻、吕虔、李典等都曾组织部曲或家兵。部曲也即是他们的宾客,但也只有编成军队才称部曲。”[10]15汉末的部曲具有私兵的性质。董卓死后,王允、士孙瑞准备赦免董卓的部曲,王允说:“部曲从其主耳。”[11]520王允把董卓所将的李傕、郭汜等凉州兵看成是董卓的私人部队。由此可见,董卓所率的三千凉州羌胡兵具有私属性质。
丁原的并州兵,也是招募的私人武装。如招募张辽,“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6]517。《后汉书》注引《续汉书》曰:“何进欲诛中常侍赵忠等,进乃诈令武猛都尉丁原放兵数千人,为贼于河内,称‘黑山伯’。”[1]2361故丁原带到河内的并州兵至少有数千人,其属下即为吕布等人。后“董卓诱布杀原而并其兵”[1]2444。这些并州兵被董卓所并,可见也是私属武装。
东汉末年,强宗大族拥有部曲已很普遍。“时郡内李朔等各拥部曲,害于平民,太守使宠纠焉。”[6]721“扬士多轻侠狡桀,有郑宝、张多、许乾之属,各拥部曲。”[6]443“东汉末年,困于战争的农民,都去请求武装的世家大族保护;世家大族在屯坞自守、筑壁相保的过程中,也采取军事建制,来部勒他们已有的宾客和佃客,使成为武装的部曲,这时的私部曲,有时亦称家兵。”[12]陈苏镇赞同宇都宫清吉“家兵”就是“私兵”的看法,并认为家兵“活跃于东汉末年”[13]。正是在这种地方势力强大的背景下,何进派张杨、张辽、鲍信等人去地方募兵,招募地方的私人武装,使“诸豪杰”进京。何进被杀后,鲍信“乃引军还乡里,收徒众二万,骑七百,辎重五千余乘”[6]384。作为豪杰,鲍信可以骤然之间收兵二万,辎重五千余乘,可见其在地方的势力是非常强大的。而何进派他还乡里募兵,只“得兵千余人”,可能与何进给他募兵的数额有关。唐长孺指出:“大姓、冠族的代表人物又有能力组织武装队伍。”[10]29认为鲍信、王匡都是大姓、名士,何进派他们去本乡募集武装队伍。
何进所召的“诸豪杰”,如王匡、鲍信、张辽、张杨等人是带兵入京或者去地方招募私人武装的。而董卓、丁原、袁绍等都拥有一定的私人武装,如袁绍“坐作声价,好养死士”[1]2373。综上,灵帝、何进所召的豪杰有两个特征:其一,是在职官吏;其二,拥有私人武装。
至此,可以明了,为什么要把在职官吏也称作豪杰。因为他们要么出身军队,拥有一定的私属武装;要么出身强宗大族,拥有一定的私人武装。在职官吏的豪杰称法,是在国家力量衰弱和地方势力强大⑧的背景下出现的,豪杰强调的是个人的社会身份,而淡化了国家官吏的身份。由此可以想见,东汉后期朝廷对官吏约束力的削弱。
何进所召的豪杰中,争议最大的就是董卓。何进为何要召董卓进京?其目的何在?
三、何进的构想
袁绍等人为何进出谋划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进京,而具体提出召董卓进京的应该是何进⑨。
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反对的人很多。陈琳说:“大兵合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只为乱阶。”[6]600侍御史郑太劝谏何进:“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将恣凶欲,必危朝廷。”[1]2257卢植“知卓凶悍难制,必生后患,固止之”[1]2119。曹操曰:“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6]5陈琳、曹操反对召外兵,郑太、卢植则直接反对召董卓。董卓“强忍寡义”“凶悍难制”,是众人普遍的看法。灵帝征卓为少府,董卓不听;灵帝临崩前,拜董卓为并州牧,命属兵皇甫嵩,董卓却驻兵河东。“朝廷不能制,颇以为虑。”[1]2322这样的情况,朝廷上下清楚,何进、袁绍应该更加清楚。那为什么仍要召董卓?
建宁元年(168年),窦武和陈蕃谋诛宦官,反被宦官杀害,主要原因是“营府素畏服中官,于是武军稍稍归甫。自旦至食时,兵降略尽”[1]2244。“营府”,《资治通鉴》胡三省注:“谓五营校尉府也。”[14]袁绍也说:“五营士生长京师,服畏中人,而窦氏反用其锋,遂果叛走归黄门,是以自取破灭。”[6]189与宦官势力对抗,何进最担心的就是窦武的遭遇重演。占有足够的兵并保证这些兵不“畏服”宦官、不会中途叛变,成了何进主要考虑的问题。而豪杰及其私人武装是地方武装,没有生长于京师,且具有私属性质,不会像“五营士”一样畏服宦官(后进京豪杰发动暴动即是明证),所以何进征召外兵——豪杰进京。
征召豪杰进京,能够“胁”太后,并对宦官势力造成震慑的,莫过于并州兵和凉州兵了,如前文所述“且天下强勇,百姓所畏者,有并、凉之人”。而且,朝廷上下对董卓存在恐惧心理⑩。何进对宦官说:“天下匈匈,正患诸君耳。今董卓垂至,诸君何不早各就国?”[1]2250强调“今董卓垂至”,说明何进企图利用这种朝廷上下对董卓的恐惧来震慑宦官。
就何进个人来讲,他对宦官的恐惧甚于外兵。“中官在省闼者或数十年,封侯贵宠,胶固内外。进新当重任,素敬惮之,虽外收大名而内不能断,故事久不决。”[1]2249宦官势力长期把持朝政,“胶固内外”,还把持各类衙署,其耳目在宫中无处不在,“凶竖多耳目”[1]1834,“五营百官服畏中人”[1]2248,军队和官吏都畏服宦官。如孔融揭举宦官亲族贪浊,“尚书畏迫内宠,召掾属诘责之”[1]2262。何进虽掌军政大权,但由于新当重任,很是忌惮宦官。王夫之就认为何进谋诛官宦,“若持方寸之刃以拟猛虎”[15]。想要对抗长期盘踞宫中的宦官,何进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才会召令宦官恐惧的董卓进京。
召董卓进京,还可以恐吓太后。“帝崩,大将军何进谋诛中官,乃召并州牧董卓,以惧太后。”[1]2119“(袁)绍使洛阳方略武吏司察宦者,而促董卓等使驰驿上,欲进兵平乐观。太后乃恐。”[1]2250
在SPOC翻转课堂中,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小组活动、协作学习、课堂成果展示的形式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吸收、内化和应用,由之前知识的消费者转变成了知识的生产者[3]13。一些学习效率高、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以担任学习效率相对较低的同伴的“小老师”。同伴互助和教师在线答疑解惑使学生在整体上达到了学习要求。与此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协助他们在语言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在何进看来,众人恐惧的董卓,他是可以控制的。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拜何进为大将军。“中平元年,黄巾贼张角等起,以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士屯都亭,修理器械,以镇京师。”[1]2246此时的何进,兵力已经很盛,“上军校尉蹇硕恶大将军进兵强,欲进在外,因而间之”[11]493。及灵帝崩,“何太后临朝,进与太傅袁隗辅政,录尚书事”。后何进诛蹇硕,“因领其屯兵”[1]2248。何进又杀骠骑将军董重并领其部队。何进掌控左右羽林、北军五营、西园禁军等京师部队,并录尚书事,完全掌控了朝廷的军政大权。中平四年(187年),拜何苗为车骑将军,也领有军队。
何进可以节制的武力有左右羽林、北军五营、西园禁军、皇甫嵩之精兵三万[1]2306、何进部曲、丁原的并州兵、其他招募已至京师的豪杰等,距洛阳东去不远还有黎阳营兵。以董卓的三千兵力[1]2323,即使是凉州劲兵,也没有足够的实力反叛朝廷。况且凉州劲兵也不是不可战胜,孙坚就曾连败凉州兵。至何进死,董卓一直不敢公然叛乱,其态度是“以观时变”[1]2322。故何进在谋划召董卓进京时,他是可以控制董卓的。
何进召董卓的目的:其一,利用董卓及其凉州劲兵,震慑宦官势力,并防止窦武遭遇的重演;其二,恐吓太后,以胁太后同意打击宦官势力;其三,顺便收编董卓的部曲,解决灵帝时期遗留的董卓问题。
四、“诸豪杰”暴动与董卓进京
进京的诸豪杰,会大大增强何进控制局面的实力。可惜何进疏忽大意,被宦官杀害,而进京的豪杰,也无人控御,发生了暴动。
(一)何进的犹豫
何进、袁绍密谋尽诛宦官,何太后不同意,“进难违太后意,且欲诛其放纵者”。袁绍等为策划,“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进然之,召董卓屯上林苑,王匡发泰山强弩,丁原火烧孟津,以诛宦官为言,太后犹不从。何苗劝谏何进,“进意更狐疑”,袁绍惧何进变计,再次“胁”何进,于是以袁绍为司隶校尉,袁绍促董卓进兵平乐观,太后乃恐,悉罢中常侍、小黄门。袁绍劝何进便于此决之,“至于再三,进不许”。袁绍又诈宣进意,“使案捕中官亲属”,致使“中官惧而思变”,走上冒险和孤注一掷。张让等人通过舞阳君,利用其“胶固内外”的关系,皆复入值[1]2249-2251。
纵观中平事变的整个过程,何进的犹豫不决是何进被杀的主要问题所在。“(蒯)越劝进诛诸阉官,进犹豫不决。越知进必败,求出为汝阳令。”[6]215从诛杀董重和蹇硕看来,何进不是优柔寡断之人。那何进为何会犹豫不决?
悉罢中常侍、小黄门之后,处置宦官最好的机会到来,袁绍劝何进动手,“至于再三,进不许”。这又是为什么?其实何进本不想尽诛宦官,他对宦官说:“今董卓垂至,诸君何不早各就国!”“早各就国”是何进的真实想法。在尽诛宦官问题上,何进的心志是不坚决的。卢弼曰:“何进之谋诛阉官,乃与黄门蹇硕争权,欲藉以除之耳,非真有扫清奸秽之志,为国家去毒贼也。蹇硕既诛,中常侍郭胜等又亲信何氏,故其计久不决,绍谋亦不用也。”[16]袁宏《后汉纪》载:“初,进寒贱,依诸中官得贵幸,内尝感之,而外好大名,复欲纵绍等,计久不能决。”[11]495
何进的犹豫在于,他不想尽诛官宦,但由于出身卑微,不得不顺应名士们的意旨,惩治宦官以博得名望与支持。又因依靠宦官起势,何进内怀感激,不想尽诛宦官。但“外好大名”,出身低微的何进不敢断然拒绝袁绍,被党人名士所胁迫,不得不做出谋诛宦官的姿态。这是何进犹豫不决的原因之一。
何进还受制于何太后,“进难违太后意”,是何进犹豫的又一原因。何太后“性强忌,后宫莫不震慑”。“四年,生皇子协,后遂鸩杀美人。”[1]449-450这样一个太后,没有她的懿旨,何进不敢妄动。诚如王夫之所言:“进之所恃者何后,举动待后而后敢行。”[15]
何进所招募的豪杰,还没有全部到京。鲍信募兵回到成皋时,何进已遇害;张辽募兵得千余人,回来何进已死;张杨募兵,留上党击山贼,也没有回来;毌丘毅至下邳遇贼,肯定有延误。这也是何进犹豫不决的原因之一。
袁绍却过于着急,不断逼迫何进。整个过程,袁绍显得非常活跃、积极,既为“画策”,又劝、胁何进,还擅自命董卓进兵平乐观,最后诈宣进意,抓捕中官亲属,迫使宦官“惧而思变”“皆复入值”,并铤而走险。
袁绍的鲁莽、宦官的重新入值,迫使何进不得不再次请示太后。中平六年(189年)八月,何进入长乐宫白太后,请尽诛宦官。此时守卫宫殿的虎贲,已经换成了何进的人,由袁术率领。但一向谨慎的何进万万没想到,在反复征求太后同意的过程中,被宦官抓住了机会,直接斩首。何进精心预防宦官势力对京师军队的控制,却忽视防范宦官本身了。宦官重新入值,何进肯定知道,不知为何却掉以轻心,进宫见太后,之前他“称疾不入陪丧,又不送山陵”[1]2249,非常谨慎。何进入宫被杀,与袁绍诈宣进意、抓捕中官亲属,有很大关系。
其一,何进不想尽诛宦官,但迫于名士的压力,为顺应其的意旨,不得不做出尽诛宦官的姿态;其二,何进受制于何太后,不敢擅自决断;其三,何进所招募的诸豪杰,尚未全部聚集京师。因此,在中平事变中,何进表现出了犹豫不决。而袁绍却不断逼迫何进,甚至诈宣进意,迫使何进不得不进宫请旨,被宦官所杀。何进的犹豫不决和袁绍的莽撞,导致了何进的败亡。
(二)“诸豪杰”之暴动
何进被杀之后,豪杰及其私人武装发生了暴动。
“进部曲将吴匡、张璋,素所亲幸,在外闻进被害,欲将兵入宫,宫閤闭。袁术与匡共斫攻之,中黄门持兵守閤。会日暮,术因烧南宫九龙门及东西宫,欲以胁出让等。”[1]2252“时进既被害,师徒丧沮,臣独将家兵百余人,抽戈承明,竦剑翼室。”“绍与王匡等并力入端门,于承明堂上格杀中常侍高望等二人。”[1]2384-2385何苗闻何进死,“陈兵朱雀阙下”[11]496。吴匡等怨何苗不与何进同心,激励何进部曲,“匡遂引兵与董卓弟奉车都尉旻攻杀苗,弃其尸于苑中。绍遂闭北宫门,勒兵捕宦者,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然后得免。死者二千余人。绍因进兵排宫,或上端门屋,以攻省内”[1]2252。
何进部曲吴匡、张璋进攻宫城;袁术与吴匡共斫砍宫门,袁术放火烧南宫九龙门及东西宫;袁绍将家兵与王匡攻入端门,杀宦官两人;吴匡与董旻攻杀何苗;袁绍诛杀宦官两千余人,率兵攻上端门,进攻省禁。吴匡、张璋是何进的部曲将,本身就是进京豪杰;吴匡、袁绍、袁术等人进攻宫门所率领的武装、吴匡杀何苗所激励的“何进部曲”也应是进京豪杰,因为何进死后,朝廷禁军不会骤然听从袁绍指令进攻宫门;王匡与袁绍等攻入端门所率领的,正是何进派王匡在泰山郡所募的“强弩五百”,也是进京豪杰;而袁绍则还率家兵参与暴动。可见,参与这次暴动的正是“诸豪杰”。
豪杰进京,唯独能控制局势的何进被杀,无人控制的豪杰及其私人武装发生了暴动。豪杰不愿看到东汉政权再恢复到宦官专权的老路上,他们对宦官的愤怒彻底爆发了,汉末以来士大夫通过清议与宦官的对抗,终于转化为豪杰的武力暴动。豪杰及其私人武装的暴动,对东汉衰亡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倘若没有豪杰的暴动,何进虽死,但何太后和宦官、外戚都在,中央权力中枢还在,仍然会恢复东汉的统治秩序,东汉政权会再次回到太后临朝、外戚宦官专权的老路。但实际情况是,宦官势力长期败坏朝政、为害社会,豪杰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再发生,诛杀了所有宦官和外戚何苗。豪杰及其私人武装在摧毁外戚宦官势力的同时,也摧毁了东汉王朝的统治秩序。
在割据地方之前,豪杰率先在京师发动了暴动,这是东汉地方势力与中央权力对抗的明朗化。此后豪杰割据地方,开始了瓦解东汉政权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灵帝和何进召豪杰进京,都企图依靠和利用地方私人武装,是中央权力主动引地方势力进入京师的。
再看董卓进京问题。对东汉政权来讲,围攻宫城的豪杰比董卓进京的影响更大、危害更大。实际上,是豪杰乱了京师。倘若豪杰不暴动、进攻宫门、诛杀宦官,董卓则没有机会进京,即使进京,以宦官的老练,还有外戚何苗,指挥左右羽林、北军五营、西园禁军、皇甫嵩、朱俊、丁原、何进部曲等,董卓也不会有机会控制朝政、横恣京城,董卓充其量只是个地方叛乱者而已。乱东汉天下者,非董卓也,乃诸豪杰也。
况且董卓一直不敢公然反叛,他只是在等待机会。灵帝病危时拜董卓为并州牧,他却驻屯河东(郡治在今山西夏县西北),“以观时变”。河东郡距京师不远,如果京师有变,即使不召董卓进京,以观时变的他也会随时参与进来。而当时以观时变的且不止董卓一人,时人普遍认为京师将乱,他们都在等待大乱的到来甚至已经自谋出路,董卓只是等待“京师将乱”的众人中的其中一人而已。董卓被召进京,后在种邵的制止下,驻兵河南城外的夕阳亭(在河南城西)。此时洛阳近在咫尺,董卓还不敢叛乱,继续“以观时变”。在朝廷“变乱”之前,董卓是不会叛乱的,只是相比于其他“以观时变”的人,他的嗅觉更加灵敏、行动更加果敢。所以,何进召不召董卓,与董卓是否发动反叛、为乱京师关系不大,甚至,何进召董卓进京,尚有架空董卓、控制董卓部曲的可能。实际上,豪杰暴动之后,董卓这才仓促进京。
董卓进京之后,收编了在京的豪杰势力和其他私人武装,逐渐强大。“寻而何进及弟苗先所领部曲皆归于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而并其众,卓兵士大盛。”[1]2323-2324张辽到河北募兵,回来又“以兵属董卓”。何进、何苗部曲归于董卓,董卓又杀丁原而并其众,何进派人招募的武装,也归于董卓,是进京的豪杰,最后都归于董卓。豪杰暴动,给予了董卓吞并诸豪杰、壮大实力和为乱京师的机会。
董卓进京与当时豪杰进京的背景有关,董卓是作为豪杰被何进召进京的,他只是进京的诸豪杰之一。拥有私属性质的凉州劲兵,这是董卓能够进京的必备因素,而豪杰暴动则为董卓控制京师创造了必要条件。何进召诸豪杰进京是灵帝召豪杰进京的延续,是东汉后期地方势力兴起之后朝廷对地方势力的依靠和利用。豪杰暴动也是汉末士大夫与宦官势力对抗的延续,只是对抗的形式由清议转变为武力暴动。
东汉朝廷的衰乱,是豪杰及其私人武装兴起的背景下,豪杰进京和豪杰暴动的结果,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不宜过分谴责何进。在重视董卓进京及其凉州劲兵历史影响的同时,不能忽视汉末豪杰及其私人武装的影响。豪杰暴动导致了朝廷衰乱,而何进和董卓却承担了东汉衰亡的主要历史责任。
注 释:
①陈勇:《董卓进京述论》,《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讨论了董卓迫使何太后归政的政治意义、关东与关西的对立、并凉武人合流、董卓迁都等问题。
②主要有:方诗铭:《曹操·袁绍·黄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翦伯赞:《董卓之乱与三国鼎立局面之序幕》(《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王希恩:《汉末凉州军阀集团简论》(《甘肃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方诗铭:《董卓对东汉政权的控制及其失败》(《史林》1992年第2期)、陈勇:《“凉州三明”论》(《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2期)、杨永竣:《略论汉代陇右地方势力的兴起及其与羌胡的关系》(《敦煌学辑刊》2000年第2期)、王北固:《凉州兵团在三国史上的特殊地位——从马超助刘备取蜀说起》(《开封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王勖:《羌汉战争与东汉帝国的东西矛盾》(《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朱子彦:《论汉魏之际羌胡化的凉州军事集团》(《军事历史研究》2007年第3期)、薛小林:《西州与东汉政权的衰亡》(《史学集刊》2017年第2期)等。
③中平六年(189年),何进、袁绍等谋诛宦官,何进被杀,袁绍尽诛宦官,下文简称中平事变。
④除了前列三文,其他相关成果也都将豪杰视为豪族论述,如何兹全:《两汉豪族发展的三个时期》(《秦汉史论丛》第三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崔向东:《汉代豪族研究》(崇文书局2003年版)、宇都宫清吉:《汉代豪族研究》(《中国古代中世史研究》,创文社昭和五十二年版)等。其实,本文所述东汉末年的很多豪杰,如一些地方军官董卓、张杨、张辽、丁原、王匡等,都不能算作豪族。
⑤“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三国志》卷17《魏书·张辽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17页)汉末共有两次召豪杰进京,分别是灵帝和何进。丁原后被何进召进京,自然亲自率领并州兵进京,不存在再使张辽将兵进京之说,故张辽将兵进京应在灵帝时期,大致和张杨同时。
⑥郑太对董卓说:“且天下强勇,百姓所畏者,有并、凉之人,及匈奴、屠各、湟中义从、西羌八种。”(《后汉书》卷70《郑太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258页)
⑦如孙毓棠所言:“据《文献通考》所引章氏的估计,谓东汉的常备军多不过四万人,而山斋易氏的估计则只有两万人。如果一朝国内外有了大乱,则政府还是不得不有赖于地方征兵或是其他的特殊的措置;不然的话,仅靠这个中央常备军是绝对不能平定内乱或抵御外侮的,更不必提远方的征讨了。”(孙毓棠:《东汉兵制的演变》,彭卫等主编“20世纪中华学术经典文库·历史学”《中国古代史卷》上册,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91页)
⑧如前文所述,东汉后期京师军事力量单弱,而地方势力却很强大。关于东汉地方势力的强大,已有定论,田余庆:《秦汉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版)就论述了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和其私家武装的存在。唐长孺也认为东汉末年的大姓豪强,族大人众,拥有成片的土地和大量的宾客,很容易组成军队。东汉末年富室强族纷纷起兵,是长期孕育、潜伏的大小封建割据势力的公开暴露(《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7页)。其他相关论述颇多,不再赘述。
⑨综合史料,提出召董卓进京的应该是何进。《后汉书》卷69《何进传》载:“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第2249页)袁绍等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但并没有指明召谁。《后汉书》卷70《郑太传》载:“进将诛阉官,欲召并州牧董卓为助。”(第2257页)《后汉书》卷56《种邵传》:“大将军何进将诛宦官,召并州牧董卓。”(第1830页)《三国志》卷16《魏书·郑浑传》注引张璠《汉纪》曰:“进将诛黄门,欲召董卓为助。”(第509页)《三国志》卷1《魏书·武帝纪》:“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第5页)《后汉书·天文志》:“中平六年,宫车晏驾,大将车何进令司隶校尉袁绍私募兵千余人,阴跱洛阳城外,窃呼并州牧董卓使将兵至京都,共诛中官。”(第3259页)《三国志》卷6《魏书·董卓传》载:“进乃召卓使将兵诣京师。”(第172页)从以上六条史料可知,召董卓进京是何进的主张。又《三国志》卷6《魏书·袁绍传》:“灵帝崩,太后兄大将军何进与绍谋诛诸阉官,太后不从。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第189页)《后汉书》卷72《董卓传》:“及帝崩,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谋诛阉宦,而太后不许,乃私呼卓将兵入朝,以胁太后。”(第2322页)这两条史料表述含糊,没有明确说是谁的主张。《后汉书·袁绍传》载:“灵帝崩,绍劝何进征董卓等众军。”(第2374页)这条史料则指向袁绍,但“征董卓等众军”是事后的一种笼统表述,同于“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的表述。以上史料,明确指向何进的有六处。总体看来,谋划召四方猛将的是袁绍等人,但具体提出召董卓的应该是何进。
⑩带兵的张温、皇甫嵩对董卓也有几分忌惮,如孙坚劝张温依军法斩董卓,张温却说:“君且还,卓将疑人。”(《三国志》卷46《吴书·孙破虏讨逆传》,第1095页)正如吕思勉所言:“其惮之如是。”(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11页)袁绍也对董卓有恐惧感,鲍信劝袁绍“及其新至疲劳,袭之可禽也”,但“绍畏卓,不敢发。”(《后汉书》卷74上《袁绍传》,第23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