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审实践美学

2021-04-15

甘肃社会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本体论黑格尔本质

章 辉

(曲阜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提要: 实践美学反对机械唯物主义美学,推崇人的本质力量,构造有人的美学,这是其贡献。但实践美学的思想资源是古典性的,其本体论思维模式和决定论推演方式存在诸多理论难题,且缺乏对现代审美的个体性、自由性、超越性的解释效力;后实践美学借助现代哲学,把中国当代美学从古典引向现代。当代美学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方向,是分析美学概念、反思思维方式、走向艺术哲学。

在当代中国美学界,实践美学在争论中的兴起及其与后实践美学诸多立场的批评互动,是最重要的学术事件。实践美学在20世纪中期的美学争论中崛起,影响了中国美学数十年,随后在20世纪末期接受了新的美学和哲学观点的学者,批评实践美学并创立新的美学学说。中国当代美学中的这一跨世纪的学术争论史,需要从美学的社会价值、美学知识的构成、美学思维的反思、美学命题的检视、美学术语的使用、美学领域的扩展等方面予以系统研究。多年前,笔者曾对实践美学的问题史和后实践美学的相关论争做过分析,近来再次阅读这一事件的相关文献,对实践美学及其相关问题有新的认识。本文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界定实践美学的历史贡献与具体观点的局限,第二和第三部分分别从思维模式和体系构造方式两个方面分析实践美学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当前美学研究的方向做出分析和展望。

一、实践美学的学术贡献与理论难点

实践美学的学术贡献可总结为五点:(1)反对机械唯物主义美学,构造有人的美学,把美学问题的解决放在人改造自然的历史实践活动中,把美与人联系起来,美就是属人的东西,而非客观自然种类的事物。(2)以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定义美,肯定人的主体性,推崇人的改造现实的伟大力量。特别是崇高论,在今天看,其解释仍然是有意义的。(3)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的重要问题,实践美学构成了中国当代美学从古典到现代的重要一环,为中国美学的现代性奠定了思想基础。(4)实践美学肯定了现实的美,而这种美是人们现实的物质实践的结果,这一点在美学问题的解释上仍然是有效的,因为人们确实在现实的审美形式中体验到了审美情感,并以美学术语表达这种审美经验,追溯其中所肯定的审美对象。(5)实践美学所引起的数次美学争论和美学热,是中国当代美学留给后学的重要遗产,学术争论澄清了美学问题,深化了相关研究,美学热更是把美学学术推向大众,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艺术审美素养。

但实践美学的局限是很明显的,包括:(1)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说的是美与人的实践活动有关,是人的创造性活动的产物。但这是一个抽象的规定,因为属人的所有东西都是人的实践活动和创造性活动的结果,不独美是如此,这一界定没有讲出美的具体规定性,就如我们也可以说科学、宗教、历史、工程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定义太过抽象而无意义。(2)这一界定在解释美和崇高的历史起源的时候具有解释效力,但它表达的是德国古典美学的观点,特别是康德和黑格尔的主体性美学的要旨,是对德国古典美学的唯物主义改造,强调人改造世界的力量是美的根源,这一点导致其无法面对现代思维和现代审美现象,即在人的本质力量和主体性走向反面,导致了人类中心论,在环境恶化和生态枯竭的时候,这种精神是与时代背道而驰的。(3)它无法回应生态时代的美学问题,无法解释现代丑的艺术现象,这种丑的或者抽象的现代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异化的产物。特别是,现代概念艺术、大地艺术、各种先锋派艺术和现成制品艺术,艺术家明确拒绝美,艺术品也缺乏美的特质,这是实践美学无法解释的。(4)李泽厚有时候又界定美为自然的人化,这一点尤其不能解释自然美现象,即人们对于纯然的自然的审美欣赏。人们亲近大自然,特别不欣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更是认为人类的改造破坏了自然,从而产生了丑。如果把自然人化理解为审美活动的移情,一方面就偏离了实践论的最初含义,另一方面则需要深入研究移情现象的个体的、心理的、文化的、时代的差异和缘由。(5)面对人们欣赏原生态自然的现象,实践美学说今天的自然都被实践整体控制,都打上了人的实践的烙印。但是,人们在审美地欣赏自然时,并没有意识到人类整体性的实践活动对于自然的改造,实践美学坚持这是自然审美的根基,是很牵强的。而且,迄今为止,自然仍然保持着神秘性,走着自己的路,人类中心主义面临挑战,自然总在报复人类的改造和破坏。正是自然的这种神秘性,产生了当代生态美学。(6)实践美学致力于解释美的根源,它从未解释具体的个体性的审美活动。事实上,它也无法进入具体的审美活动,无法解释具体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现象。因为实践美学只有“人类”,实践活动是属于“人类”的,而非个体的。(7)积淀说适合于解释既存和已然,不能解释未然和创造,适合于解释文化群体,不能解释个体接受。这一点,伽达默尔的视阈融合概念比积淀更有解释效力,因为视域融合是个体的前见和文本流传物碰撞的结果,那么个体的突破和文本的创新就都是可能的。其差异的根源在于,积淀说来自实践论,实践是一种集体性的社会性的客观的物质力量,而视阈融合是个体性的精神活动,这就能解释个体的审美活动的创造性。(8)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种定义说的是,美是对实践的形象性的肯定,这就遮蔽了美的个体性、精神性、超越性,而这是为当代现象学、解释学、精神分析学美学所界定的美。基于思想来源,实践美学具有浓厚的古典性。那么,以现代西方哲学为思想资源的各种后实践美学在逻辑上就有了存在的依据:现代西方哲学是对古典哲学的反叛。

二、本体论思维模式的难题

除了具体观点之外,实践美学的思维模式也存在疑问。实践美学乃至后实践美学都遵循本体论思维模式,本体论思维来自西方传统哲学,这种思维方式以哲学本体决定美的本质,比如柏拉图和黑格尔的哲学与其美学观点。实践美学论者接受黑格尔的本体论思维方式,按照逻辑和历史统一的原则构造体系,从哲学本体推演出美学理论。于是,殚思竭虑地寻找哲学本体成为要务,因为哲学本体找到了就意味着找到了美的本质。人们寻找哲学本体,追寻那个统一自然、社会和人的世界的唯一的本体,虽然我们看到,就如美的本质,本体在不同的哲学思想中也在不断地变换。问题是,这种思维对于美的本质的探究是必须的吗?对于美学研究是必须的吗?20世纪哲学对本体论思维的否定,带给美学什么样的影响?可能有人说,美的本质是哲学问题,必须是以哲学本体的方式解决;美的本质是美学的核心问题,解决了美的本质才能解决美学的其他问题。但是,缺乏美的本质部分的当代分析美学就不能算作美学吗?回答是否定的,我们看到,分析美学极大地推进了美学研究,比如在艺术本体论问题,就有分析美学家持多元立场,并没有造成理论的矛盾。我们要意识到,本体论只是西方古典哲学的思维模式,并非必然的思维模式。关键的是,这种模式是否能够提供美学智慧,是否能够解开美的奥秘。也就是说,美的奥秘的揭示才是关键性的,是否遵循这种模式不是关键性的。这就要谈到本体论思维模式的弊端。

本体论思维的弊端,一是决定论去除了偶然性和差异性。黑格尔以理念决定世界的生成,其艺术史和哲学史结构就是如此。本体论思维按照逻辑和历史统一的原则构造思想体系,编排人类历史。但是,逻辑往往会窒息历史的生动性、具体性和复杂性。即是说,逻辑在强行构造历史,任意剪接历史。黑格尔把人类历史的各种思想纳入既定逻辑的发展之中,是一种典型的强制阐释。本体论追求逻辑严密和本体一元,导致一元本体对其他元素的决定和取舍。人类之所以需要艺术,是要表达和交流情感,可以想见最初的艺术媒介就是人的身体本身,由此音乐和舞蹈是最初的艺术,雕刻和建筑需要掌握自然物质媒介,难度要大很多。但到底在各门艺术中,哪一门是最初出现的艺术形式,需要原始文化和考古学的研究。在论述艺术的历史更迭时,黑格尔按照物质与精神的矛盾发展这一原则所安排的艺术门类出现的历史顺序是建筑、雕刻、绘画和音乐,他把艺术史的开端定位在建筑即古埃及的金字塔。那么,金字塔之前没有艺术吗?金字塔的功能是用于审美吗?金字塔的建造是为了实现永恒和永生,是基于古埃及的死亡观念,而非为了审美的需要。迄今的原始文化研究表明,音乐和舞蹈产生于古埃及的金字塔之前,考虑到建筑的实用性,把建筑放在艺术史的首位,是有疑问的。因为音乐和舞蹈以人的身体为媒介,甚至动物也有类似的情感表达方式,而建筑是用自然界的物质为媒介,这就不如运用身体来得自由。今天的原始部落文化研究表明运用自己身体为媒介的舞蹈和音乐比操作物质媒介要早很多。黑格尔这么安排历史秩序,以建筑为最早出现的艺术,缺乏文化史和考古学的根据,只是契合其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观点以及逻辑和历史统一的构想。黑格尔对中国艺术不置一词,更是无法预料到今天出现的影视艺术和多媒体艺术,这是高度依赖科技和物质媒介的艺术,艺术既没有像他所预料的那样走向终结,也没有按照他构想的物质与精神的矛盾此消彼长地去展开逻辑演变。

逻辑与历史发展相统一指思维中的概念和范畴的推演要契合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因为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和概括,这两项的契合中逻辑应该尊重历史,即历史发展是优先性的。但是,黑格尔的弊病是以逻辑为先,把历史强行纳入逻辑之中,以理念的感性显现即理念与感性媒介的矛盾双方的此消彼长组接历史,绝对理念在否定、发展自己的过程中产生了艺术史,这就把逻辑放置在历史之前,历史变成核心范畴的演绎,本末倒置。艺术史的写作,应该是在艺术史的呈现中总结其发展规律,黑格尔刚好颠倒了这一过程。马克思说:“哲学家—他本身是异化的人的抽象形象—把自己变成异化的世界的尺度。因此,全部外化历史和外化的整个复归,不过是抽象的、绝对的思维的产生史,即逻辑的思辨的产生史。”[1]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都遵循逻辑在先的原则,以理念演绎出整个自然和人类世界,艺术史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本体论思维在价值论上的问题是,思维在赋予历史以秩序的时候,就在事实上有价值判断,因为逻辑发展的前后就是高低贬褒,比如黑格尔把中国哲学和艺术放置在低级位置,是为了突出西方哲学和他自己的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和艺术并非与古希腊文化有逻辑性的扬弃关系,而是各自独立发展起来的,相互之间并没有历史的借鉴和影响,当然就不存在逻辑的问题。设想中国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引进到中国,50年代新儒家兴起,能否说新儒家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发展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后者虽然在前者的历史之后,但没有受到前者的影响,故而不能在写中国20世纪思想史的时候,把新儒家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的扬弃,是思想逻辑的一环。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的前提,是前后两者在时间上有先后次序,且有历史性的影响和扬弃关系。而且,本体论在认识论上也存在难题。本体论的迷雾在于,它诱惑人们寻美学的根本,从根本抽绎出美的本质,这种从黑格尔而来的思维模式面临当代西方各种反形而上学的批评。分析哲学认为传统形而上学是虚句子,包含着没有意义的词汇。语言由句子构成,句子由词汇构成,这里词汇要有意义,句子要有句法规则,而传统形而上学句子要么包含的是没有意义的词汇,要么句子不符合句法,由此就是无意义的。

本体论思维停留在抽象层面,没有进入具体的研究,如李泽厚的工具本体以物质实践决定社会意识和心理本体,没有研究具体社会意识形态的复杂性。在具体的社会意识层面,如当代中国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普通人买奢侈品现象,情况就非常复杂,权力阶级的价值观、商业意识形态、传统社会的等级意识、缺乏个性的象征消费观念等都产生着影响,中国当代的社会物质实践并非这种心理意识和价值观念的直接决定性因素。再如黑格尔的艺术论,即艺术是一般与个别、理性与感性、理念与物质媒介的统一,这还只是非常抽象的规定,可应用于人类所有艺术品,但抽象到一定程度,就是无,因为它无助于解释具体的艺术现象,如当代概念艺术和现成品艺术,其出现的艺术制度、文化心理和艺术史环境,黑格尔的这套理论无法言说。本体论思维致力于抽象,但抽象往往就是贫乏,因为它抽象了历史的具体性。本体论思维导致中国当代的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停留在美的本质的抽象思维层面,缺乏对具体艺术现象的研究。

中国当代美学并没有面对分析哲学和后现代思潮对于本体论思维法方式的拒绝,仍然以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式组织思想体系,这种思维模式以本体决定美的本质,无法吸纳其他思想。柏拉图遵循本体论思维,把理式先在化、实体化,认为是理式产生了感性世界。关于理式如何产生了世界,他的分有说和回忆说显然是乏力的,这就造成了感性与理性世界的分裂和对立。遵循同样的思维,当代中国后实践美学,有人提出以存在为本体,审美就是自由的存在方式。但是,从不经反思而得的存在如何推论出审美是自由的存在方式呢?存在包括万事万物,人的存在也有功利的、现实的和超现实的各种方式,怎么能够从人的存在推演出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呢?这是本体论思维的难题。黑格尔以理念为本体推演出世界,这里的理念其实就是人的精神,包括客观精神和个体精神。颠倒过来,就是人的观念创造了世界,或者说,是人创造了世界。黑格尔以本体论思维方式解释美是理念在展示自身、回归自身的过程中在感性阶段的显现,这在逻辑上是自洽的。但今天的中国美学家,如何由存在推演出审美的自由存在,是有逻辑难题的。

各种改造发展实践美学的思路仍然存在问题,原因是,实践美学遵循本体论思维方式,以本体逻辑推演出美的本质,而一旦实践的内涵确定,美的本质就确定了,改造实践本体的内涵,必然就改变了实践哲学以及实践范畴的确定性含义,也就不再是实践论的哲学和美学。一种哲学有自己的特定范畴,这些范畴具有特定的内涵,这些正是这种哲学的规定性根据,它成就了特定哲学的独特阐释效力及其限度,贸然改动之,只能改变这种哲学的基本要义,这就是所谓的综合创新之路不可能的原因:各种思想都有自己的限度和价值指向,概念范畴的独特性成就了这种思想的异质性和独特性,修改实践范畴的含义,实践美学就不再是实践美学了。我们也看到,各种修正实践范畴发展实践美学的思路所得出的最终结论,并没有超出传统实践美学的范围,没有在传统实践美学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的新的东西,没有对美的本质和艺术哲学的相关问题做出新的探索和规定。

三、决定论式体系构造的问题

在具体观点和思维模式之外,实践美学还在理论推演方面运用决定论模式,这造成了诸多理论难题。实践美学核心观点的代表人物李泽厚说:“在我看来,自然的人化说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美学上(实际也不只是在美学上)的一种具体的表达或落实。就是说,美的本质、根源来于实践,因此才使得一些客观事物的性能、形式具有审美性质,而最终成为审美对象。这就是主体论实践哲学(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2]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活动,说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就是说劳动创造了美,因为实践是客观的、社会性的、现实的、物质性的活动,因此美也就有了客观的、社会性的、现实的、物质性的特性。但这种观点对立于我们的常识,即审美活动是个体性的、精神性的、自由性的、超越性的,是否定现实的理想性的活动,这里的实践来自黑格尔的理念和康德的主体性的改造。在黑格尔看来,理念必须对象化,在对象化历程中最后回复自身。但是,理念为什么要对象化自身呢?理念是有意识的生命体吗?理念是上帝吗?黑格尔没有也无法解释这一难题。理念不过是黑格尔构造体系、演化世界而闭门设想出来的一个类似造物主的虚构之物,但它具有生命体的特征。实际上,理念不过是人的观念,马克思颠倒黑格尔的理论,理念就变成了人的实践。那么,人为什么要通过实践对象化自身呢?难道是为了要肯定自身,进而观照自身吗?非也,马克思说的是,劳动不过是人为了不至于饿死必须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的活动。那么,按照这种逻辑,美也就是这种活动过程中的无意识的副产品,是人们无意为之的产物,并非自觉追求和生产的东西,这么理解才符合马克思的逻辑。那么,实践美学对马克思的解读就不符合逻辑,因为它把美视为人的有目的有意图的符合规律的创造性活动的产物,但是人创造美并非有意为之,人们建筑一座大桥,并非要对象化自己的本质力量,并非要创造一个美的物体,不过是要加快经济发展、方便交通而不得不为之的一个物体,在这个创造过程中产生了一种肯定人的创造能力的形象,这个形象只是人的物质实践活动的副产品。如果美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副产品,它就是可有可无的东西,那么人们为什么这么着迷地去欣赏美、追求美呢?难道是为了确证和肯定自身?人的劳动是为了生命的延续,为什么要确证自身?这里的美学观念不就是黑格尔的理念吗?实践美学的这种观点无法解释最广泛的审美现象,即艺术活动,艺术活动是有意识地去创造美,且并非物质实践活动,而人类物质性的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并非有意识地创造美,李泽厚也一再强调物质实践活动与艺术家的创造活动的区别,这样,即便实践活动能够产生美,其与艺术创作也是差异巨大。

确实,人的理想追求和自由存在本身是以物质实践为基础的,没有物质生活,人的精神自由乃至生命就不可能存在和延续,但是,这种基础性的物质实践并非等同于精神性的活动,甚至不能解释精神性的活动,就如物质实践具有历史性,但宗教信仰一直伴随人类历史一样。许多实践美学论者坚持物质实践的基础性和审美活动的派生性,这种思维是偏颇的。审美活动与社会其他活动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的所有其他活动的基础,不能由此说实践活动就是决定性的。实践活动和审美活动不是同质性的活动,就像住房和工资是我的生活的基础,但我取何种生活方式,如何具体地生活,不决定于住房和工资那样,同样的工资和住房条件,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活方式。决定论模式无法解释审美活动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个体差异性,即便是在审美趣味完全发展了的批评家那里,对于同一个艺术作品的审美评价差异甚大,我们不能说某些人是对的,某些人是错的。把美视为实践美学说的社会性的客观存在,这其实是现实特质,不是审美特质,前者如四边形、红色、弯曲的线条、交叉的轮廓等,这是每个人都可以看到的,后者如雅致、精妙、静逸等审美特质,这是审美的眼睛才能看到的。是否能够看到审美特质,依赖于个人的趣味能力。审美特质依赖于但不决定于非审美特质,即是说,非审美特质是审美特质出现的前提条件,但有了非审美特质,并非就一定会出现审美特质,这需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分析美学的审美特质论有效地反驳了客观论美学。

在实践美学的倡导者那里,几乎看不到他们用实践美学观点分析艺术现象,更不用说现代艺术了。实践美学说美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自然人化的结果,这就无法解释个体艺术家的创造,无法解释艺术品的接受,因为具体艺术品的美在各个接受者、各个接受群体那里是不同的。实践美学也无法解释艺术的其他价值如医疗价值、伦理价值、经济价值、宗教价值、政治价值等。在黑格尔看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谓的理念不过是人的各种观念的对象化,在一般的哲学意义上,说艺术是人的观念的产物,包含着各种社会的、个人的观念,这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实践美学并没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而只是给美找到了一个极其抽象的基础,但各种文化现象包括美需要具体的解释。如果我们承认审美活动具有时代性、宗教性、种族性、文化性,就必须在人创造了美这一基本的抽象的规定之后,进一步找出美的具体规定,这就需要关注艺术审美现象。实践美学比康德和黑格尔前进了一步,更进一步就要关注现代个体的人和审美的独特性,以及现代艺术现象和自然审美观念。

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在实践美学创立的时候,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资源还没有被整理,西方现代美学和现代艺术因为意识形态原因被拒绝,美学思想只有德国古典美学和马克思的早期文本的发掘以及当时苏联美学的输入,思想的创造在如此局限的环境中,在意识形态钳制学术的语境中,不可能获得对于美和人的深入理解,意识形态不仅不适当地突出某些思想,而且屏蔽压制另外的思想,这就导致实践美学思想资源的先天不足。有感于此,李泽厚在20世纪80年代大力倡导翻译西学。只有开放的广阔的思想资源,只有面对当下人的生存和艺术现象,才能成就思想创新。现实生活是异化的,现代艺术的吸引力和价值就是对异化现实的否定。实践美学认为物质实践活动对自然的改造创造了美,这与现代精神背道而驰。正是对现实的否定和批判中,现代艺术才给人自由和美。审美的自由性在于对现实的超越和否定,这不仅仅是现代艺术,所有艺术都是如此,艺术的价值就是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超越。人在现实中总是受到有限事物的纠缠,美就在挣脱这种纠缠,走向理想的路途之中。

美学争论之所以纷纭,关键是美与人的本质相关,现实的人是怎么活着的,理想的生活该是怎么样的,不同的理解导致不同的哲学立场,导致不同的美的本质的答案,价值观的分歧影响了美的本质论的分歧。其次是对现代哲学的不同理解,最后是个体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体验的差异,特别是对现代艺术和现代人生存困境的理解导致了不同的美学观念。其中,对自由存在的理解(实践美学论者斥之为乌托邦)和体认对于美的本质的理解至关重要,就是这些思想的、艺术的、人的存在的认知的差异产生美学争论。站在实践美学的立场反对后实践美学的学者,对现代西方哲学和美学缺乏感同身受。后实践美学对于生命的自由的理解是其最值得肯定之处,后实践美学所界定的审美的超越性,来自审美活动的自由性和理想性,而实践美学对自由的理解是现实的、古典式的,没有看到审美自由的否定性、理想性、超越性,这种理想体现在艺术(批判性的艺术、浪漫主义艺术、否定性的艺术、丑的艺术、抽象艺术等),宗教(彼岸世界、神圣维度)和哲学意识(超越现实、世界本体)之中。

今天的各种后实践美学,借用当代西方的哲学思想推动美学研究,鉴于当代西方思想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这种研究当然是有合法性、有意义的。实践美学来自康德的主体性哲学和黑格尔的理念论的马克思主义改造,无法解释现代社会个体存在的困境和焦虑,而存在论和解释学正是着眼于个体的生存困境,以这种哲学为资源的后实践美学,就正好克服了实践美学的弊端。实践美学的自由指的是现实的集体活动的结果,但这种自由是有限的,因为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后实践美学的自由指的是个体性的、精神性的、本体性的个体生存,它来自物自体,这种自由更为契合审美活动。人生而自由,这是自由的根和本,是本源性的自由,而实践美学说的自由,是对自然的有限改造,这是自由的末,它来自人的存在的自由这一本和源。我主张超越实践美学,赞同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各种批评,这些局限实践美学确然存在,不可回避。实践美学来自德国古典哲学,必须借助西方现代哲学扬弃之。后实践美学值得肯定的地方是对美的自由本性的界定,对现代人的生存的关注。实践美学的美的定义,没有深入美的本体,即物自体和自由、超越等人的本体性存在,后实践美学在揭示美的奥秘这一艰辛路途中,比实践美学更进了一步。但我认为发展中国当代美学并非一定是哲学美学的道路:(1)后实践美学对艺术和自然现象、审美经验等一系列美学概念缺乏研究,这些研究如何契合美的本质的新规,如何因应现代艺术的发展和人的存在状态,这是一个挑战。重新规定了美的本质,只是理论工作的开始。(2)本体论思维并非研究美学的唯一思维,必须面对现代哲学对这种思维的批评。分析美学的发展表明,抛弃美的本质,美学走向艺术哲学,面对当代艺术和审美文化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是美学的创造之路。

杨春时教授以对现代西方哲学的重释反对古典哲学浓厚的实践美学,他提出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超越的体验方式”等命题[3],一反实践论,而是从生存论角度界定美的本质。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当代美学界从存在论和生命体验论角度论证美的本质和意义是许多学者的思路,比如王一川教授借助马斯洛的高峰体验论,说在审美体验的瞬间“人仿佛跃上自我实现的高峰,享受突如其来的永恒、绝对、同一,为之心醉神迷”[4]。就如当年蔡仪的机械唯物主义美学反对李泽厚的实践美学那样,实践美学的维护者反对超越美学,也是以凝固化的实践美学反对来自现代西方的哲学。超越美学的最大贡献是指出了美的自由性和超越性,这既需要对现代哲学的敏锐思考,也需要对人的存在和自由的深刻体认。目前,后实践美学只是论证了最基本的问题,对美的本质做了新的解释,但是,这对于美学研究来说只是开端,许多问题比如艺术定义、艺术价值、艺术赝品以及自然美和环境美的解释等,都有待展开。作为理论性的美学研究,一方面需要对哲学有深入的思辨能力,一方面要对美和人的生命存在有至深的体悟,特别是对生命的渺小、无意义、死亡悲剧以及艺术作品的敏锐感受。超越美学对于现代哲学和人的存在具有深刻的体认,在各种论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代中国最具有理论深度和价值的美学理论之一。实践美学的辩护者大谈实践哲学如何扬弃欧洲古典哲学的主客二分,但是,实践哲学如何面对现代和后现代哲学呢?如果承认历史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扬弃论,后实践美学借助当代西方哲学扬弃实践美学就是合理的。

四、美学的未来

审美活动是对人的创造和自由的肯定,在审美中人获得彻底的自由,领悟到人的德性的伟大,看到人的创造世界的文化能力,直觉到个体生命的有限和人类创造的无限,这种自由是对人的有限性的超越,是对现实的有限性的否定和批判,各种否定美学、超越美学、批判理论都是如此。同时,审美活动也是对理想的趋近和展望,这就是浪漫主义美学、肯定美学、唯美主义、理想主义美学的要旨。如何解释自然美呢?自然美在无形式,它超越有限的形式,打破人的想象,比如海底的动物外形像植物,超越了人的认知和想象,溶洞里的钟乳石的各种形状,如康德说的,自然只有像艺术才能是美的。它们是鬼斧神工,好像一个有意志的主体创造了它们,是有意为之,是对人所见的有限形式的超越,契合了人对无限的自由形式的追求。康德说的在我上者灿烂的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说的是,灿烂浩渺的星空令人神往神思,引人去认知和探索,人心中的创造性的伦理德性和善良意志是最令人自豪感动的,是最值得崇敬之处,是能够与浩渺星空比美的伟大能力。在审美活动中,既有对认知神秘自然的渴望,也是对人的自由意志的肯定,就是因为审美活动与其他相关的人的能力的关系,因而审美活动并非独立的,而是与其他活动联系在一起。康德只注意到客体的形式和主体的自由,但审美既然是一种观念和情感,那么它就可能有历史性、阶级性、社会性、民族性等特征,这是康德的非历史观念所缺乏的。对于今天的美学研究来说,我们应该研究审美活动在具体的民族中,或者某个时代、某个群体中的社会学的根源。这就是说,审美一方面是自由的,但另一方面可能变成奴役性的、附属性的。

人们对美的追求和痴迷,不是基于要确证和肯定人的本质力量,而是因为自由是人的本性,人对自由的体验是激越的,审美活动就是这种自由体验。实践美学没有讲出美的存在的动力机制,而后实践美学的自由概念抓住了这一点。实践美学把美解释为实践活动的产物,这就把美视为末,实践视为本,抹杀了人的自由本性,颠倒了自由的物自体与实践的关系。刚好相反,是人的自由的本体(这才是美的根基)产生了改造自然的活动,产生了人类文明。实践美学肯定的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实践活动,超越美学肯定的是现代个体人的生存自由。所谓古典和现代的差异在于前者是物质性的、现实性的、集体性的、社会性的、理性的,后者则是个体性的、超越性的、精神性的、理想性的,在美的奥秘的揭示上,后者显然更进一步。超越美学进一步要探究的,是以新的美学观点解释现代艺术和自然审美以及现代中国人的处境。

为什么中国美学界执着于美的本质的思考呢?原因是受到西方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深刻影响,试图以哲学思维解开美的奥秘;哲学社会科学的说法,哲学在中国占据高位,似乎是万学之学,导致哲学美学成为美学的主体;美学学者普遍缺乏艺术训练,特别是对现代艺术的理解不甚了了;美学学者缺乏现代西方哲学的训练,特别是分析哲学和后现代的解构论对中国学界影响不大,因而缺乏对本体论思维的反思和批评;找到世界本质的冲动,认为找到了美的本质就解决了美学的核心问题。中国当代美学界推崇本体论思维,寻找美的本质的做学模式的消极后果,是缺乏对艺术的研究,美学研究从思想到思想,而不是从审美文化现象到思想,美学的知识生产就缺乏重要一环。中国当代的艺术研究是以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解读中国当代大众文化,而非从美学角度研究当代艺术,这就无法像分析美学那样从艺术审美现象提出和分析有价值的命题。

在当代西方美学,对美的本质的追问在对形而上学的摒弃中落幕,但中国学界受到黑格尔影响,美的本质问题仍然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应该看到美的本质的追问的难度以及当代哲学反本质主义和反形而上学的挑战。许多学者按照黑格尔的本体论的方式即从本体出发,以逻辑和历史统一的体系追寻美的本质,这种思维方式和构造体系的方式的合法性何在、美学研究是否需要这种方式、是否存在着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否就是美学的核心问题、在分析美学之后如何面对美的本质、在去除美的本质之后如何深化和发展美学,这些是当前的美学研究应该思考的问题。后实践美学借鉴德国当代哲学思想,对英美的分析美学研究不多。分析美学对美的本质的怀疑,对美学概念的分析,对艺术哲学的开拓都值得中国学界借鉴。在实践美学之后,中国当代美学的研究应做如下工作:(1)厘定和分析美学术语,分析美学术语的使用中,诸如美的和好的、雅致的和俗艳的、宏大的和悲壮的、静止的和静逸的等在哪些时候只是表达个体的情感状态,哪些表达的是文化群体的观念,哪些描述的是客体的审美特质,即哪些是评价性的,哪些是描述性的,哪些既是评价性的也包含描述性的,描述的是对象的什么样的特质和特质的范围。(2)分析审美经验、审美对象、审美愉悦、审美兴趣、审美时尚等概念,其构成是来自客体还是主体,是客体的什么特质,是主体的何种能力,比如什么是审美对象,哪些元素构成审美对象,如何成为审美对象等。(3)走向艺术哲学,面对艺术现象和审美文化提出和分析问题,而不是忙于构造各种宏大的体系。研究具体细部问题,比如审美情感问题、审美价值问题、艺术赝品问题、艺术再现和表现问题、艺术本体论问题等。具体门类艺术如电影与再现、文学与虚构、音乐与情感、舞蹈与表现、建筑与空间等,都是美学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4)坚持和突出美学的人文性,即审美的自由性和超越性,审美活动独立于外部各种权力的自律性,维护人的自由存在。(5)把美学原理的研究放在第一位。美学原理研究并非写一部美学教材,而是把美学研究的精力投放在美学问题的发现、提出和解决上,这些问题是从当下的审美艺术现象提出,而非从过去的经典思想抽象而出。有价值的思想来自对现实的思考,而不是对过往理论文本的重新阅读。

各种后实践美学,是对古典形态的实践美学的超越,但因为没有关注中国当代的艺术现象和审美活动,也并非基于中国当代哲学的新创,其本土意义有待开拓和合法化。我们衡量各种美学的标准仍然是看这种美学是否提供了新的知识、观点和美学智慧,从这种角度看,后实践美学的价值是反叛了古典性的实践美学,引进了新的知识和观点,具体到各家,后实践美学还具有更多的可取之处,但其问题在于它不是基于中国当代的艺术现象和新创哲学而来的美学,缺乏对中国人当下存在状态的美学关注。学术创新是以质疑批评精神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起源和发展中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当代美学可资为后人眷顾的精神遗产。近年来,人们抱怨美学领域无生气,就是因为美学界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命题,没有引起美学同仁的共同参与讨论,没有引起学术争鸣。美学学者应该提出新的命题和问题,在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的基础上,把美学研究推向纵深。

猜你喜欢

本体论黑格尔本质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CP论题能为本体论论证提供辩护吗?
张栻的本体论建构及其体用逻辑探析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微电影本体论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