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语言模因建构

2021-04-15樊林洲陈生梅

甘肃社会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模因话语权观念

樊林洲 陈生梅

(兰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兰州 730030)

提要: 第四代战争的内在动力是技术、观念、信息的传播和建构话语权的竞争。在网络2.0时代,技术已臻成熟,话语和观念能够大量复制和传播,建构话语权以语言模因为重要形式之一,利用网络和媒体新技术模仿、复制和传播话语,感染受众,语言模因成为不同思想、观念和话语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这给中国建构国际话语权带来新机遇,因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构理论与现实之间具有巨大的张力,路径相对匮乏。应用语言模因研究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传播中国治国理政的战略、政策和话语,鼓舞本国民众的文化自信,打击并反击对手的语言模因传播,观念输出和话语渗透,把中国的实践成果转化为对世界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让西方民众了解中国,并接受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最终推动中国国家话语传播,保障中国国家话语安全。

在网络媒体发达,信息渠道去边界性的技术背景下,争夺话语主导权已经深入到思想、政治和文化等诸多领域。世界正在进入以技术、话语和观念为内在动力的第四代战争[1],表现为对手国利用各种媒体操纵国内外舆论,话语是比装甲师更强大的武器,用以打击对手国的政治基础设施和社会舆论,摧毁对手国国民对其政府和相关行动的支持,以心理战直接攻击对手国的政治、文化和国民心理,使用政治、经济、法律和军事等一切可能的压力向对手施压,接受媒体话语的所有受众都可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成为第四代战争的参与者。“信息主导作用日趋加强,战争将不只是国家和各种武装集团之间的军事冲突,而是各种主体之间话语和观念冲突的聚合。”[2]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特朗普执政期间中美爆发激烈的话语冲突,国家层面的冲突引发民众的情绪对抗,这些都反映出第四代战争的特征。国际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建构话语权的政治,如果一个国家尚未建立强大的国际话语权,不仅无法实现崛起,而且可能使自己的物质发展成果无法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3]。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2月30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讲话时指出:“对国际话语权的掌握和运用,我们总的是生手,在很多场合还是人云亦云,甚至存在舍己芸人现象。要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目前,在建构国际话语权方面,中国创新能力不足,对社会主义实践取得的卓越成就解释不够有力和全面,面对国际社会的安全误会和误解缺少有效的理论和解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中国建构国际话语权的语言模因路径,“语言是模因传播最得力的工具。语言中的模因指模因宿主或受众(传递模因者)的意图,借助语言结构,以重复或类推的方式反复不断传播某个信息”[4]。根据目的和主题设计的话语成为语言模因,在传统和社交媒体上复制、模仿和传播,这是建构国际话语权的新型工具,话语是语言的具体表达,语言模因和话语模因意义相同,两者可交替使用。本文指出语言模因建构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原理,提出基本设想、实现路径和时代意义。

一、语言模因建构国际话语权的原理

模因是文化领域类似于生物学中基因的信息结构。理查德·道金斯1976年提出文化领域具有和生物学的基因功能相似的功能,他把这一功能单位命名为模因[5]。道金斯认为模因是基因的文化类似物,因为模因能够自我复制、变异,而且能够适应选择性压力,是传播话语、思想、观念、符号和实践等文化行为的复制因子,人类社会的进化既有基因复制的生物原理,也有模因复制的文化根据。模因是文化复制因子,文化经由模仿、复制、变异、选择和传播的过程进化,世代传播的话语、知识和观念是模因,经由模仿或社会学习,经过代际垂直传递和同代平行传递,成为模因(文化基因)。文化的复制与基因的复制、疾病的传染具有相似的原理,因此,文化传播具有恒久性、多产性和保真性等生物传播特性[6]。模因建构话语权的实现手段是语言,语言模因为建构话语权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语言模因论的原理是,语言信息满足某些选择和适应标准,成为话语和观念传播的特定语言模式,引导人们复制,传播该语言模式的形式和内容,进而影响群体的观念和行为,形成能够观察到的文化语言现象,包括但不限于指令、规范、规则、机制和社会实践,成为模仿或学习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在特定的语言文化系统内不断复制传播。因此,语言模因像基因一样传递,像病毒一样传染,这种传递或传染在本质上是话语、思想和观念的传播和蔓延[7]10。语言模因就是在整个社会中传播和复制的话语信息,文化传播就成为与基因传递相似的进化现象。语言模因和话语流行都以信念和价值观为基础。语言模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特定群体共有的话语、信念和价值观,话语传播具有和疾病传染相似的理论特征,语言模因可以感染、预防并且抑制对手的话语传播,遏制对手的话语权,使自我获得不同层次的民意支持和话语认同,在建构话语权上形成影响或对抗行为。

语言模因影响话语和观念,话语和观念影响并有助于形成信念,信念逐步形成信仰,影响政治立场、情感和情绪,最终产生行动,行动引起行为并影响行为,也就是说,语言模因影响、形成并改变话语和观念。语言信息传播和话语宣传、影响或攻击是宣传、影响或攻击一个或一组核心或先验观念,不同程度地改变个体和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

二、国际政治环境要求建构国际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指国家以实力为基础,以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外交谈判、媒体话语等方式,把文化理念、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等传播到国际社会,并且能够在国际事务中设置议题、制定标准和规则,并得到其他国家、国际组织和民众的认同和接受。建构话语权的本质是以高效和相对低廉的成本传播话语和观念,并使其渗透到目标受众,最终说服人心。近年来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和双方之间的话语攻击行为,明显地表现出针对信仰、思想、心理和精神的对抗和反对抗,从中看出建构话语权的必要性。

(一)语言模因建构话语权是国际政治议题

语言本身具有政治和建构性特征,能够改变认知,形成共识,而且使用语言比军事经济等手段成本低,语言博弈形成话语对峙,最终可能改变认知和行为。新冠疫情暴发后,特朗普使用“中国病毒”一词,引起中国强烈反对,点燃两国民众的情绪和对抗行为,进而引起法律问题,表现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政治话语议题。话语权对抗和反对抗由特定时期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因素所决定,是国家主体之间根据自身利益和需求,进行系统和有目的的话语对抗活动。在话语对抗中,政治、法律和经济诉求是核心内容,话语权的各种表达形式往往以政治、法律为载体,与经济诉求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核心话语及其认同构成重要的政治资源,对话语权的争夺、控制、引导和利用是当下现实社会中极其重要的政治议题[8]。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作为话语的动态载体,不间断传递话语,即时更新话语,持续影响人们的思想,而且能够跟踪检测话语的影响力程度。话语在媒体的传播和竞争的重要性,无论如何认识都不为过。媒体自身的结构具有语言扩散的属性,媒体信息、文化和语言在不同程度上具有语言扩散和传播的特征,因为人总是生活在话语交流之中,总会受到话语交际的影响或支配。

(二)语言模因建构国际话语权的武器化

在社会环境和语言情境的影响下,或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可能无意识或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行为,或者放弃原有的观点,产生和他人一致的思想或行为,这是个体在其意识里复制话语、思想和观念。所复制的话语、思想和观念扩散到整个群体,模因就是在整个社会中传播和复制的语言和文化信息,语言文化传播就是与基因传递相似的进化现象。语言复制一般以信念和价值观为基础,模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特定群体共有的话语、信念和价值观。语言传播具有和疾病传染相似的理论特征,模因可以感染、预防并且抑制对手话语的传播,获得不同层次的民意支持和话语认同,话语传播形成影响或对抗行为。随着互联网信息传递量越来越大,覆盖面越来越宽,建构国际话语权从地域空间进化到虚拟空间,呈现出全方位的立体多维形式。建构话语权的特征功能、时空秩序和表现方式也在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语言模因在网络媒体建构话语权中的工具化和武器化,正是适应了这种变化。在话语传播越来越成为思想和观念传播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言模因的模仿、复制、传播和感染特性,积极应对话语权建构的困境和挑战,把语言模因作为建构话语权的工具,充分挖掘语言模因应用的潜力,使语言模因成为中国建构国际话语权的实现手段之一。

(三)语言模因传播中国真实和有效话语

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语言模因以指数式规模传播。社会事件和个人行为,一旦和公众利益相关,或者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便迅速在社交媒体传播,成为公众注意的事件或者所谓的“网红”,其本质其实就是语言和视觉模因的传播和复制。时空距离已经不是语言传播的障碍,技术使语言模因大规模传播话语成为现实。因此,针对西方主要国家在国际舆论中攻击中国的负面语言,以及一些西方政客围绕病毒源头等问题攻击中国,鼓吹“中美脱钩”“中美新冷战”等对抗性模因话语,我们需要把语言模因应用在话语权建构中,精心制作,用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的语言模因,反映中国实际,说明中国人自己的想法,反制不利于中国的话语,以简洁流畅的语言模因解释中国理念,说明中国现实,把中国的实践成果转化为对世界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让西方民众了解中国,并接受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

在国际传播领域,我们需要增强有效传播的能力,包括鼓励和动员多元化的传播手段和渠道,改善和增强中国国际形象[9]。利用语言模因的复制和感染特性,在网络载体上向国际社会提供关于中国的大量一手信息和资料,让受众更多地从中国人手里获取直接信息,而不是从间接渠道得到关于中国的间接信息。虽然“中国威胁”“中国挑战”等语言模因信息的持续传播对中国话语权来说是挑战,但是,从话语模因传播的视角看,外部的高度关注也为中国针对相关主题传播中国话语提供了机会,给建构国家话语权提出了基本目标和方向,通过语言模因的快速复制、感染和传播,建构有针对性的话语反对抗行为。

(四)语言模因是话语传播新趋势

利用语言模因预防、说服或对抗分裂、恐怖和极端势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及境外国际敌对势力,对中国民族地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危害。”[10]而反对恐怖主义和不对称对手的对抗行为在本质上是话语和观念的对抗。针对反恐和反暴力事件的研究发现,把语言模因武器化是恐怖和暴力宣传的常见做法。恐怖和暴力组织主要在网络媒体上传播和扩散话语信息[11],网络媒体成为恐怖和暴力组织话语传播的新型方式。鉴于此,我们需要利用模因传播的流行病学原理,把叛乱话语传播视为病毒,把语言模因视为病毒扩散的途径,以社会学、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博弈论的相关理论,使用临床分析方法,研究叛乱语言模因传播的文化心理因素,探讨导致叛乱行为的内在根源,洞察叛乱和分裂等文化信念,分析大众媒体、社会、政府和个体相互作用的态势,有针对性地预防或说服有可能感染的受众,因为“思想传染能够把旧话语和观念重新组合为新话语和观念,有时重组的信念具有新意义,能够产生全新的想法,有时重组的信念本身就成为新思想的传播源”[7]39。以语言模因的传播、影响和持久性为核心,研究人脑、认知和社交网络的内在关系,探讨发挥语言模因影响心理的潜在作用,制定话语和观念传染的目标,预测文化价值观的变化过程和结果,判断保证话语和观念传播所需的技术,识别什么人容易受到所传播的话语和观念的感染,决定有利于传播话语和观念的网络的特点,预测话语和观念传播的结果,语言模因的传播有利于国家话语权的建构。

(五)语言模因是话语防御和对抗手段

理解语言模因的武器化在于接受非线性思维,并将其外推为一种对抗和防御思想。话语中的对抗行为(包括反恐怖主义、反暴乱和骚乱等形式)是不太容易解决的对抗行为之一,因为语言中固有的观念和思想,从动力学角度难以根除,而且高度动态化,一般还不容易发现得到支持的原因;而且思想或信念在根本上抵触的话,则本能地产生敌意,这种敌意甚至会使普通民众拿起武器,形成对抗行为。因此,话语对抗行为在形式上看似简单,但是,在本质上是复杂的政治和心理问题,是复杂适应系统之一。复杂和适应指这些对抗行为在不断变化,有时难以理解或难以预测,而且在不断地适应所在的环境或条件;系统指的是这些对抗行为从单一行为或现象中难以解决,必须用系统和全面的方式理解、预测和干预。语言模因能够发挥强大的影响和威慑作用,因为把语言模因置于复杂适应系统中来处理,预先设计的语言模因传达特定的信息和有针对性的话语,话语经过精心设计和评估,具有影响力,能够持续影响观念。作为一种对抗和防御理念,语言模因能够打击甚至摧毁对手的网络话语传播和话语体系,赢得面对大量话语信息而难以决定立场的不同层次的受众,从而动摇对手的信心和信念,瓦解其士气。

以语言模因建构国际话语权对于中国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战术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虚拟现实、体制外体制内等界限愈益模糊,构成了越来越复杂的大舆论场,更具有自发性、突发性、公开性、多元性、冲突性、匿名性、无界性、难控性等特点”[12],给国家安全提出了新挑战。如果在动力学上摧毁网络话语传播者(在肉体上消灭被感染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能只有暂时的效果,但也很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而利用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原理,以科学方式影响恐怖和叛乱分子的信仰,在判乱和恐怖话语复制和传播前后,打击恐怖和叛乱分子的信念,预防或缓解非理性冲突,有助于合理解决国家安全问题。未来战争的核心组件之一是应对网络话语传播的复杂适应系统,向不同受众传播有说服力的话语信息,有效传达中国政府的意志、能力和意图,以语言模因复制、传播和感染形式,直接影响不同层次受众的决策能力,这是保卫中国国家安全的新型手段。

三、语言模因建构国际话语权的主要作用

在第四代战争中,话语作为语言模因,在传统和网络媒体大规模传播,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影响心理和观念:或凝聚人心,强化信念,使民众万众一心,维护国家及其权力,保持社会稳定;或动摇人心,瓦解国民对其国家及其政策的支持,进而破坏国家的政权基础,造成动乱。在适当的框架内,把语言模因武器化,利用语言模因的双重作用,防止或解决非理性冲突,形成话语权,保障国家安全,摧毁对手国家的话语体系和政治生态。语言模因行动是赢得话语权的行动形式,主要包括语言模因信息行动、语言模因网络行动和语言模因心理行动。

(一)语言模因行动赢得话语权

科学设计的语言模因在捍卫国家和平和利益,在解决包括反恐在内的武装冲突和非对称冲突等方面具有预期价值。按照语言模因传播的流行病学原理,模因是由模仿和复制而传播的过程。语言模因是心智中的信息单元,信息单元影响事件,在其他心智中复制这一事件的相关信息,“复制通过数量、效率、说服、保存、对抗、认知和动机等模式实现,每一种复制模式都有思想感染的宿主或载体,宿主或载体增加话语和观念感染的数量或宿主的数量”[7]64-65。因此,语言模因武器化就是采取恰当的话语行动,向受众传播预定的话语模因,或者在受众的大脑中植入新话语模因,或者编辑话语模因的编码信息,影响受众的情感、动机和意图,利用模因自我复制、传播和感染的特性,把语言模因传播到越来越多的目标群体,使受众不再认同已接受的信息,或者接受新信息[13]。语言模因行动以计算机和网络信息为技术基底,用有助于建构中国发展的良好国内外环境的话语和观念来感染媒体受众,使受众了解和接受反映中国实际的话语,完整准确传播体现中国发展实际的话语、思想和观念。

语言模因行动在媒体环境生成和传播话语。语言模因行动在促进和限制语言模因变异之间寻求平衡,寻求平衡的基本方法是,模因设计者预期受众采纳某一个(组)具有核心观念的话语模因,引导话语模因扩散和传播,使话语和观念最终成为受众自己的话语和理念,同时控制话语模因突变的程度。模因研究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模因在某一领域形成突变,突变延伸具有核心观念的话语模因,语言模因行动便成为破坏对手网络宣传的一种非动态手段[14]。通过语言模因行动实施积极的宣传策略和广泛的话语传播,这不但是摧毁对手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一种成本相对低廉的方法,而且能够在传统和社交媒体上控制叙事、观念和话语。语言模因行动还能够对网络在线环境给予直接反应,表现为从生成新语言模因到影响对手的行动,再到实施更大范围的媒体舆论行动。在直接反击对手的话语时,要预测不断变化的价值观,识别容易受到具有核心观念话语影响的群体,确保某一核心话语和观念传播,分析促进话语和观念传播的媒体和网络特征,预测话语和观念传播的后果。语言模因行动是具有内在破坏性的行动。

(二)语言模因信息行动传播核心话语信息

与传统信息行动相比,语言模因信息行动的受众覆盖面更广泛,传播对象不仅包括需要受到影响的受众,在必要时,还需要针对对手国家的大部分民众。采取非线性方法,综合分析相关因素,形成有利于具有核心观念的话语信息传播的氛围和环境,把具有核心观念的话语信息传播到尽可能多的受众,形成话语的威慑力,影响对手的民众及其潜在决策者,使对手停止威胁中国国家主体安全利益的行为。信息服务体系将发挥核心作用,有效利用信息和智慧影响对手的计划和行动,控制对方的认知将成为语言模因信息行动的核心,网络从信息载体转化为知识系统[15]。在战略和战术层面,语言模因信息行动通过设计、方法和过程,寻求丰富而深入的分析能力,提供全方位的话语模因生成、传播、分析、质量保证和传输设备,以感染对手不同层次的组织和机构。在设计具体的话语模因时,需要考虑文化差异和语言规范及表达习惯,适应语境,突破传统的国家、民族及地域等界限,做出恰当的语言选择,均衡包容,强化彼此间共有的社会规范,从共同的利益需求出发,完善国际话语的逻辑性,缩小社会距离,寻求深层次的情感认同[16]。语言模因信息行动的最终目标是以相对低廉的成本和灵活的话语动员力量,使自我社会和民众具有心理上的信心,在思维竞争中占据优势,争夺话语、文化和观念空间。

与传统信息行动相比,语言模因信息行动更加依赖于情报界和相关学科知识体系。新型专业模因设计者和行动者包括认知科学家、文化人类学家、行为科学家和博弈论专家,以系统知识收集、传递、处理、分析和设计信息,争夺心智,在话语、思想和观念领域获得支配性优势。语言模因信息行动在知识和信息上具有更复杂的处理能力,具有有效对抗并处理对手扩散话语信息的各种复杂手段,“对特定地区人群各类数据的获得成为了解当地语言文化的重要信息,特别是群体与个体对任何事物的看法与态度、偏好与判断、心理与理智、情感与认知、决策与行动等,都可以通过相应的数据计算出来。特定社会的语言文化模型和心理认知与行为模型,能够合成智能型行动触发及其控制模型”[17]。媒体、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使得语言模因信息更容易传递到每一个受众,从而赢得非物质领域的行动。捍卫思想领域的本质、生产和流通,以对抗由于话语信息的支配和影响而产生的愤怒、仇恨和不宽容,尽可能地减少对手的话语造成的有害影响,是语言模因信息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语言模因网络行动破坏对手的心理空间

互联网逐渐发展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五空间”,“随着网络破坏力的提升,网络威慑成为传统威慑的有效补充”[18]。影响话语威慑的因素不仅包括利益和正义,也包括心理因素,语言模因网络行动是政治过程和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双向过程,这一过程不但针对实体和组织,也针对群体和个体,“即使网络战最后的目标是攻击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也往往会从攻击个体开始,经过一连串的攻击链,最后才能达到目标”[19]。心理分析中的“内向投射”(introjection)原理,即把环境中的某些话语信息内化为自身的某种无意识的性格特征,最终成为个体的心理防御机制[20],也在逐步应用于网络语言模因行动中。如果个体把某些具有核心观念的话语和价值观溶入自身性格中,形成某种认同,最终,这些观念性话语有可能难以侵犯。此类固化在性格中的观念性话语作为一种模因,能够为政治性话语行动提供心理基础,导致群体或个体在参与政治和相关重大事件的过程中,可能不因为利益或出于理性来选择自己的行为,而以长期积累的观念和性格决定行为。因此,在解释、评价一些政治和重大利益行为时,既需要关涉利益的评判机制、正义的原则,更需要注重特定群体的心理需求。语言模因网络行动侧重研究群体的心理需求,按照不同群体的心理有针对性地传播具有核心观念的语言模因。

(四)语言模因心理行动使用媒体达到预期目标

语言复制、编辑和传播技术增加了话语的互动性和回应性。话语的网络传播改变了灌输与强制的传统话语形式,多元话语信息传播使受众在话语信息混乱杂多和选择困惑与迷惘中,根据已有的心理倾向选择性接受话语,形成以自我心理和自我认知为基础的话语接受倾向。语言模因心理行动就是根据受众的认知心理和认知习惯,操纵媒体话语,达到预先设计的话语目标。首先,精心设计的语言模因能够改变某一符号概念体系的内涵,诱导并改变特定群体和个体的意识和观念,最终改变公众的社会认同[21]。其次,语言模因心理行动专注于认知领域,以攻击者的思维和认知倾向为目标,瞄准对手的观念和意识,以有利于国家和友好目标的方式,寻求机会影响外国领导人、群体和组织,诱导其情感、动机和推理,强化其认知、态度和行为,同时挖掘对手的心理脆弱性,制造恐惧、混乱和瘫痪局面,最终削弱对手的士气,影响对手的心理和信念。语言模因心理行动是“实现政治目标,消除安全威胁,谋求不战而胜的手段和工具”[22]。第三,语言模因心理行动既要针对传统受众,即有影响力的上层精英人士,但是,“国外青年人已经成为本国主要的话语接收者、塑造者和传播者,青少年借助社交平台组织和采取行动的能力已经显现”[23],因此,语言模因心理行动需要按照受众对象分类,根据媒体特点和话语热点表达观点,引起不同受众的关注和反思。利用新媒体实现话语行动的社交化和平民化,为中国话语的影响力提供多层次受众,利用传统和社交媒体给不同层次的受众传播话语,达到预期目标。

语言模因心理行动包括战略心理行动、行为心理行动和战术心理行动。战略心理行动是在国家层面实施的全球范围的具有核心观念的话语传播活动,影响域外人士的态度、认知和行为向有利于中国的目标转化。行为心理行动是在确定的行动区域,在系列话语传播行动中,提高具有核心观念的话语信息传播的有效性。战术心理行动是在特定的区域,在一系列话语传播行动中,以具体的、目的明确的话语模因打击对手的方法。

四、国际话语权的语言模因建构设想

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的组织架构之一拟为语言模因中心,分析不同层次话语受众的思想和态度,提供最佳话语模因传播方案,并有效处理和还击对手的话语模因。

(一)语言模因中心

语言模因中心传播精心设计的话语模因,并且反击和处理对手的对抗性话语模因。这两项任务所需的工具和技术需要由专业研究机构来提供。高度技术化是语言模因武器化的目标,是语言模因行动的核心要素,语言模因传播和反语言模因处理在信息采集和语义处理上高度自动化。反话语模因处理需要由多学科模因工程人员来完成,包括文化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社交网络分析师、情报和心理分析师、认知科学家、行为科学家和博弈论专家等,这些专业人士将成为未来话语传播的语言模因行动战士,以满足越来越复杂的语言模因行动的需求。在传播语言模因的同时,还需要开发监测语言模因的恶意攻击和自动识别防御系统,形成预警防范机制,防范西方利用新技术对中国实施话语渗透。

(二)语言模因中心的基本架构

语言模因中心在职能上可以初步设计为内部语言模因中枢和外部语言模因中枢,分别处理国内和国际两个范围的语言模因传播和反传播。

1.内部语言模因中枢的功能

内部语言模因中枢向决策者提供决策所需的话语信息,包括中国和友好国家地区之间的合作和协调,设计、生成和传播语言模因的规则和效果评估等范畴。根据不同受众的心理和文化背景,设计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话语模因,需要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参与设计,熟悉和了解受众语言文化和心理,针对目标受众的话语要完整有效。话语模因是否有效,则需要深入理解对手的文化和语言表达形式,研究理解话语所需的社会、认知、文化和习俗等外部因素,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影响受众的行为,预计传播范围,在尽可能多的传播媒介上传播、分析和管理。内部语言模因中枢从内部视角,在身心和道德视域,形成对中国和友好国家地区的公正看法和态度。

2.外部语言模因中枢的功能

外部语言模因中枢由模因工程、分析和通信等单元组成,针对对手的决策群体、普通民众和战略受众对语言模因的传播和接受情况,向决策者提供相关决策的有效依据。

模因工程单元负责语言模因生成、拟达目标和语言模因预防,需要配备文化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目标专家和评估专家等不同主题的专家组,生成针对目标受众的话语模因,保证具有核心观念的话语模因的传播优势,使决策者洞察对手的决策群体、普通民众和战略受众的文化和心理,理解对手的目标、思维方式、战略和战术,并制定相应的反语言模因预防措施。

模因分析单元监测并记录内部传感器的语言模因反馈回路,收集、分析评估结果,解释反馈的信息和批判性思维的结论,这些工作由语言模因分析师完成。模因分析师要熟悉对手,熟练掌握社会科学、行为科学、博弈论和认知科学,在战略和战术层面灵活运用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传播语言模因,保证分析和结论严谨。话语权建构是复杂适应系统,模因分析师与行为研究系统分析师一起,分析对手和不同人口群体的复杂适应性,保证全面和深入理解对手的决策者和不同层次受众的认知和态度,通过人员配备和技能组合,生成最有说服力的分析结论。

模因通信单元需要模因通信和战略通信两部分。模因通信部分需要装备技术、设备和相关知识能力,应用最有效的介质传播话语模因,把模因工程和分析单元的语言模因转换成媒介信息,在维护中国国家立场和观点的同时,尊重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差异,选择设计切实有效的语言模因,采用受众能够接受的表达形式,适应受众的语境,保证目标受众能够接受语言模因,而且在技术上能够复制和转移,利用所有能够利用的媒体和渠道传播语言模因,获得最大程度的受众饱和度。战略通信单元需要充分利用本地、区域和全球媒体,以传播所需要的模因,并具有能与对手媒体输出语言模因竞争所需的技术能力和敏锐度。

五、语言模因建构国际话语权的时代意义

在网络2.0时代,信息以模仿形式复制,模仿是网络用户和受众的有意识行为。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遍及整个虚拟空间,网络媒体载体成为一个自动中间媒介,使信息能够容易地在受众之间复制和传播。从技术上看,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隐性参与体系,这种体系能够有效地利用用户和受众自身的力量,话语传播服务只起到一种智能代理的作用,超级链接使用户和受众在添加新内容时,在技术上进入一种特定的网络结构,这种结构由其他用户和受众发现内容并建立链接,通过编辑和复制越来越强大,充分利用了用户或受众的大众智慧,用户或受众作为共同开发者拥有丰富的体验和强大的使用动力[24]。互联网的这些技术优势,能够使用户和受众以复制、转发和链接来传播语言模因。数字技术易于编辑和传播的特性,使模仿、编辑和重新组合成为语言模因生成越来越重要的手段,也成为互联网用户和受众在虚拟公共空间表达思想和情感,参与社会和文化的工具。和传统载体相比,网络为建构话语权提供了一种几乎没有任何限度的空间,我们应该利用技术发展的上述时代特征,在四个方面建构中国话语权。

(一)提高中国相对于西方的话语对抗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语言模因对中国建构话语权能力,以及与对手的话语竞争提供了新途径,“中国话语权建构的重点在于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话语权,信息化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话语权建构提供了重要载体和新技术手段”[25]。研究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规律,分析影响行为和心智的各种变量,以技术手段设计话语传播的主动权和先发制人的能力,利用模因复制、感染和传播的自身特性,加上网络空间信息的巨大流动性和容纳能力,不仅在技术上为中国建构话语权奠定了基础,还同时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话语体系开拓了新空间,增加了新途径。建构中国话语权具备了新技术方法和前沿创新能力,通过分析、研究和设计影响行为和在心智存留的各种语言模因变量,有针对性地使语言模因适应于传播有目的的话语,发挥模因的武器化潜力,提高中国相对于西方的话语对抗的潜在价值。

(二)强化中国特色道路的话语传播途径

以语言模因阐释中国的历史发展、基本国情、发展需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使国际社会和各国民众全面理解中国道路和中国理论。语言模因的传播原理表现出强化中国特色道路的话语传播途径:语言模因是由一个或多个主要话语源传播给受众的话语,这些受众作为次阶话语源,把话语模因再次复制,二次传播给比主要话语源至少多一个数量级的受众,科学概念上的一个数量级一般是十倍的数量。话语模因持续一段合理的时间,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力,相同的话语可能给不同的受众带来不同的影响和效果,模因发挥武器化的效果也因受众的实际情形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收集反馈的模因信息,评估效果,不断提高语言模因的影响能力。语言模因的主要话语源可能是新设计或制作的初始模因,可能是现有模因的变体,也可能是复制先前设计的模因,分析不同语言模因的反馈效果,优化语言模因的内容和形式,调整传播渠道。一个主要话语源包含的话语模因有可能传播到成百上千的受众,精心设计的话语模因最终有可能传播到任意数量的受众,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性话语权和舆论性话语权。语言模因的优势不仅表现在话语信息的流量和流向上,还表现在具有长期设定的主题和生动形象的修辞上,以简洁有力、直击人心的主题和生动形象的感染力表达语言模因。国家修辞就是一类语言模因,是在一定历史时期表达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诉求的话语,在国家发展和处理国际关系过程中经常使用,如“统一战线”“发展才是硬道理”“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这一类语言模因随着国家的发展目标,产生新的表达形式,如“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等。国家修辞语言模因是国家话语权的基本内容,以丰富的内涵和严谨的逻辑,表达对国家发展历史阶段和世界发展态势的认知,突出了治国理政的战略和政策,故而能够吸引和鼓舞本国民众,同时也成为外国公众理解本国的一把钥匙[26]。根据中国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甄选国家修辞语言模因,不断选择语言模因的动态适应语境,分析语言模因的适应过程,在国际社会或者特定区域实现国家话语诉求和话语交际意图。

(三)还击对中国话语体系的恶意渗透

以主题明确的语言模因,反击冲击中国主流话语内容,否定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动摇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话语攻击行为。语言模因的模仿、复制和传播,使越来越多的受众作为次阶信息源,不断传播话语,感染越来越多的受众。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表现为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的循环周期,所以,适应性强的话语模因有可能复制无限的数量。语言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影响受众的心理,表现为大脑中可以识别的神经元模式,或者表现为个体的其他生理效应,或者表现为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话语模因影响的程度大小通过技术手段以客观或主观方式衡量,也可以把主观和客观方式结合起来衡量,评估话语模因的传播效果,进而判断哪一类话语模因在特定情形的应用中具有更好的传播效果,分析不同类型和不同数量的话语模因传播效果好坏的原因,不断优化话语模因的质量和数量,使话语模因在建构国际话语权时明确反击西方话语的恶意渗透,揭穿西方主要国家编织的谎言和谣言,化解“中国威胁论”等西方国家话语模因的不利影响,遏制其攻击性,揭穿其诱惑性和欺骗性,塑造中国话语权的国际语境,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四)开展话语权的语言模因预见性研究

以语言模因争取战略主动权。新技术带来的话语生产与传播,给国际话语权带来新风险,例如,表情包视觉模因能够用任何人的照片或图片,尤其是明星或公众人物的照片或图片,复制编辑出一系列特色鲜明的表情包,配以简约的语言模因,吸引特定群体,传播特定话语。话语和图像信息的复制编辑技术给话语权的分层和分散传播带来深远影响,形成话语权建构的战略博弈。西方主要国家利用技术制造话语,形成舆论,散布谣言,最终很可能危害中国话语权和中国形象。据报道,社交媒体已经发展成为西方国家的话语工具,“美国媒体是对外传播美国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推手。与此同时,美国媒体对国内问题的监督和反思也使得美国在国内国际重大问题的议题设置上引领话语优先权”[27]。因此,媒体话语既是政策工具,也是各种话语的表达工具和传播平台,从而成为一种国家话语体系的表达介质,国际话语权建设和安全面临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挑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根据语言模因的收集和积累,设计和传播经验,分析媒体对话语模因传播的作用和影响,逐步从防范外部话语入侵,向具备监测未知新话语的网络攻击能力过渡,形成具有自动识别话语模因防御措施的能力。在话语权建设和防范预警机制上采取战略主动权,抵御西方主要国家的话语渗透和侵蚀,开展国际话语权及其安全体系的新威胁来源、新风险特征、新危险构成的预见性研究,主动参与到国际话语权的竞争和建设中,积极建构国际话语权,这是时代和技术发展对我们建构国际话语权的要求。

结 语

迄今为止,语言模因行动尚属新概念。无论是语言模因信息行动还是语言模因心理行动,一般都需要设计一个简单清晰,能直击人心的模因主题词,然后通过多角度、多方位推导和多叙事渲染,形成压倒性的话语和舆论优势。语言模因的武器化能够发挥这一优势。在建构话语权领域,我们需要强化有效传播的能力,培育多元化的传播手段,语言模因武器化就是这样一种手段。要认识语言模因行动,把语言模因作为中国建构话语权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之一,我们需要具有开放的思维模式,宽阔的视域,灵活的态度,接受新理论、新技术、在国家建构话语权中采纳前沿理论、接受国际最新理论成果和最新思考的结论,研究语言模因强化国际话语权的方式和效果,把语言模因作为中国建构话语权的基本能力之一。

猜你喜欢

模因话语权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健康观念治疗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