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沙旋木技艺传承人调查实录

2021-04-15杨小乐

卷宗 2021年22期
关键词:木碗五角枫木制品

杨小乐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广安 638000)

1 前言

稻城古名“稻坝”,光绪三十三年因在此地试行种稻故改名稻成县,预祝其成功之意。在茶马古道开通至今的历史长河中,稻城县德沙村的旋木制品因纹路美观、光润丝滑、轻巧、便于携带等优点曾经一直深受当地民众的青睐,很多精品被运往拉萨成为他们的日常使用之物。在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腾飞德沙旋木逐渐成为民间工艺门类中颇具民族与地方特色的一颗闪亮明星。

2 深入德沙旋木的文化背景

2.1 走近德沙旋木技艺传承人

7月中旬的稻城已然进入雨季,一路沥沥细雨伴随我们到达位于稻城县洛戎的家中,一栋典型的藏式民居映入我们的眼帘,进门是一个不算大的小院,精致的摆放着一套桌椅,而制作旋木的作坊就在院子的一侧,瓦盖的屋顶,有十多平米,两个来洛戎家购买木碗的僧人笑盈盈的打量着我们,其中一个手里还拿着洛戎刚给他车好的木碗。踏上延伸到院子中的钢结构楼梯一路就来到了位于二楼的客厅,客厅很大,四周墙上隔窗中放置的都是洛戎制作的旋木器皿,有木碗、酒杯、果盘、酒壶、转经筒等等。从洛戎的口中我们得知76年出生的他,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温柔贤惠的妻子名叫泽仁央金。望着墙上繁多的精美旋木制品不禁让人感叹历史文明那些斑斓的印记,就是隐匿在这些旋木中的故事,也是旋木艺人镌刻在心中的坚守与传承。

2.2 德沙旋木技艺传承人的旋木生涯

从小就跟着父亲和爷爷制作旋木的洛戎,现在是德沙旋木的第五代传承人,在十五、六岁的时候跟着爷爷学艺,再到二十来岁就跟着父亲学,父亲和爷爷的言传身教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洛戎回忆说:“记得那时候条件艰苦,没有电,晚上从学校回到家就和弟弟一起来回的帮着父亲踩车床,很想睡觉,但是没办法,做这行就是这样”。洛戎回忆,他的父亲对他学艺要求很严格,起早摸黑对于他和弟弟来说都是常事,制作过程中如果把旋木制品车坏了被骂一顿也是家常便饭,在这种严格的要求下,洛戎制作的旋木制品慢慢得到了邻里乡亲的认可,偶尔也能卖掉几个,当时这些对他来说算是最大的鼓励和安慰。

现今,洛戎生产的旋木制品质地上乘,做工优良,成为藏区远近闻名的旋木制作名家。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洛戎参加了一系列的展示和交流活动,得到了普遍认可,也被相关单位评为了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这也成为他继续潜心努力将旋木技艺发扬传承的动力。

2.3 德沙旋木技艺传承人的旋木技艺

洛戎是一个善于学习领悟的人,旋木制作技艺要经过采集木材、长时蒸煮、毛坯初修、阴干、二次修坯、制作、打磨、上油等多道工序,他都能一样样记下来,铭记其中的窍门,在后来的实践过程中消化吸收它。关于技艺方面,他谈到,旋木技艺要求制作者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些材质的表面看上去是没问题的,但是中间是什么样子的大家都不知道,说不定中间就有裂缝,只有在车床上利用好自己手中的车刀,什么时候下得重一点,什么时候又轻一点?遇上了质地软硬不断的变化应该怎么样处理?这些对于旋木技艺来说都是一门学问。

德沙旋木制品在木材的选择上去劣存良,上等的材质为五角枫的树瘤,这种材质拥有花纹浑然天成、质地轻盈、不开裂、耐干、耐湿等优点,制作完成后不加修饰追求自然,同时还具有保温功能,在寒冷的地区是不可替代的优质材料,但是,从洛戎那里我们得知,五角枫现在在藏区越来越少,在以前分布较多的德沙地区及周边已经很少能采集到优质合适的材质用于旋木制作,五角枫树瘤形成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一般的要七、八年,有的甚至十几年才形成,这造成了如今旋木制作上的困境,原材料的短缺也使得洛戎将眼光投向了海外的木材市场,比如缅甸,在前段时间他亲自去过一趟中缅边界,想购买一批优质的木材,但是那里的木材适合做一些诸如果盘这样的大物件,而当地民众常用的木碗所需的带树瘤的五角枫原木很少。现在洛戎库存的优质材料已经不多了,每说到此他眼神中就流露出一种不甘但却又无可奈何,一个木碗如果用五角枫树瘤来制作,它的重量大概在二至三两,这种轻质的木碗在他的心目中才是达标的。

根据洛戎的介绍,制作一个优质的木碗首先需要将五角枫树瘤用斧头砍下来,然后用开水沸煮6至8个小时,从水里取出来后不能直接用阳光照晒,也不能被风吹,必须阴干,期间每个星期还要将其取出来打磨一下。有的材料阴干的时间长达十多年,家里库存的一些这样的材料都是父辈们留下来的了。

上车床制作的过程是极其小心谨慎的,上车床前先将松香用火融化,把木材和车床的旋盘粘贴在一起,要尽量粘在中心位置,然后用自制的车刀开始制作,有两款车刀交替使用,其中一种的刀口是卷曲过来的,专门制作碗口的时候使用。洛戎特别强调了碗口的制作,他深知碗口制作的重要性和难度,当初被父亲言责最多的就是在做碗口的时候出错,碗和碗盖能不能严丝合缝的扣在一起就看制作者的技艺水平怎么样了,这是旋木技艺的难点与最精彩的地方,车碗口的时候要拼住呼吸,手一定要稳,任何一个小的抖动都可能前功尽弃,在海拔3600米的制作房里要拼住呼吸用尽全力,这是对意志和身体的双重考验。洛戎也曾调侃,不要以为当地人就不高反,在每年几个氧含量少的月份,他们一样容易缺氧产生高反,但是坚持和长期的练习才让他比其他人做的更好罢了。

木碗在车床上完成制作后要经过一定的打磨,其实车出来的效果已经是非常光滑润泽了,但是用掉下来的刨花再擦拭一下又能精进不少,最后就是上油,用在山上采集下来的野菜籽,把它果实舂烂后将油提炼出来并存放起来,使用的时候,用布反复且均匀的擦拭在木碗的表面,这样做可以更好的将木碗的花纹呈现出来,五角枫树瘤层层叠叠的花纹像水波像云彩美不胜收,当然这样一个木碗的价格也是不菲,根据花纹的美观程度价格平均在八千至一万五这个区间。

3 新时代下德沙旋木的艺术创作与传承

德沙旋木的美学,追求的是一种宏伟的,但却又自然、人为不可控的美,留下的是古朴与纯粹[1]。

在洛戎的作品中,我们目光所及之处无不感受到民族的特色,作品上的木纹像极了宇宙的星云绚烂、山河的壮丽秀美,它们是随机变化丰富多样的,但是一些作品的样式是固定不能变的,最终成为了一种固定的制式[2]。拿碗来说,男人、女人、他们使用的碗是各自不同的,如若在这方面搞创新那是行不通的,习俗的规定在当地民众的心里是把控得比较严实的,就如画唐卡,主要人物是多大的,身旁的侍从相对主要人物又是多大比例,都是有严格的要求的。

在洛戎的作品中除开一些带制式的器皿,其它都有他发挥的空间,他很引以为傲的作品是一件四件套的组合器皿,有揉糌粑的碗、蘸调料的碗、喝奶茶的大杯子、喝酒的小杯子,这四样东西有点像“俄罗斯套娃”一件装着一件,外围的两个碗能严丝合缝的扣在一起,这样做的好处是方便携带,而且可以存放一些食物在里面,还能保证它不会变质。这件作品虽然不是创新的样式,但是在制作的工具方面有一些突破,改变了车刀的刀口尺寸和蜷曲角度,使得制作变得更加方便,作品也更加精美一些。还有一些糖果盘、茶盘之类可以不受制式的限制,在制作过程中结合使用方便和一些初级的人体工程学原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

谈到传承,洛戎似乎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就是他的侄子多登,多登是一名大学毕业生,在稻城县某个机关单位上班,洛戎比较担心多登不能吃苦,毕竟在他的印象中多登是读书娃,干旋木这种体力活他是不能胜任的,多登每逢周末或者平时工作之余才能来学艺,时间有限,但是洛戎感觉他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并不担心时间短他学不好。在问到为什么不把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孩子时洛戎表示,自己有两个女儿,按照传统,这门技艺是传男不传女的,他也解释到,是因为旋木技艺是体力活,女孩子力量小干不了。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洛戎其实还带了6个徒弟,都已经出师,自立门户去了,相信德沙旋木技艺的传承是后继有人,能够一代代延续下去。

在映衬着香格里拉神山熠熠生辉的旋木作坊里,车削声和着洛戎与顾客的交谈声交织作响,德沙旋木历经岁月洗礼,却仍能焕发新活力,谱写新篇章。。

4 成果的学术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用声音、影像的方式真实的记录了德沙旋木的传承人洛戎的学艺经历及洛戎的旋木作品、旋木作品制作过程、主要使用的旋木制作工具、德沙旋木的创作及传承等内容。让人们更直观、更全面的了解德沙旋木的现状。

我们对德沙旋木技艺做了较全面了解,现目前,对德沙旋木的研究文献很少,用音频、视频形式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所以本课题的研究,能为完善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德沙旋木的相关资料提供参考依据,更能为人们更全面的了解学习中国的传统技艺提供参考依据。

5 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

通过实地采访、资料搜集、录音、录像等方式能更好的完善德沙旋木的资料库。通过对德沙旋木技艺及传承人洛戎的资料逐一进行数字化采录、存储,以便资料长期保存。

旋木技艺要求艺人具有多方面的素养,加上学习周期长,劳动强度大,年轻人怕吃苦[3]。这是德沙旋木传承的困境,再加上原材料的短缺,为德沙旋木后续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的负面因素,亟待抢救保护。通过本次研究能倡导人们重视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

猜你喜欢

木碗五角枫木制品
木碗
优良绿化树种五角枫苗木繁育技术的分析
逃跑的小木碗
华北五角枫优良类型选择
阿妈的木碗
中国木材与木制品流通协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成功召开
2015年前3季度木材及木制品进出口简况
木制品制造商针对EPA清洁能源计划提交诉讼
2015年越南木材及木制品出口额有望达70亿美元
五角枫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