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工作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

2021-04-15

当代青年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工作

陈 怡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青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五四爱国运动以学生与民众的联合运动的胜利结束,中国青年就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前赴后继地朝着同一个目标,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拼搏。习近平总书记赞扬中国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2]青年的先锋作用离不开党领导的青年工作,百年以来,党始终将青年工作当作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始终围绕着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培养时代所需要的青年。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工作的初步探索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面对各种救国方案的失败,中国共产党登上了历史舞台,将反帝反封建作为革命目标与中心工作。党的中心工作决定了青年工作以培育革命青年为核心,如何动员和组织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成为青年工作的主要目标。

第一,在宣传工作方面,党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吸引青年加入共产党。中国的革命运动不只是一场武装斗争,还是一场思想斗争,思想宣传是文化战线的重要要求。青年最少保守思想,最容易接受新事物。对于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青年,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革命性与科学性对青年具有吸引力和引领性。为了向青年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党在文化生产与宣传载体方面都付出了努力。在文化生产方面,党要求文化生产凸显阶级属性。无论哪个阶级,无论是否有文化、识不识字,都会接触文化作品,因此,文化生产需要凸显阶级属性,即“现阶段的中国新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3],使文化生产服务于政治斗争的目的。在宣传载体方面,党创办了《中国青年》等机关刊物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俄国十月革命。刊物也经常结合青年的实际生活,讨论青年的学习、生活、婚姻恋爱和失业失学等切身问题,深受青年的喜爱。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宣传工作对广大青年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提高了青年的思想政治觉悟,吸引了大量青年加入青年团。

第二,在具体策略方面,党要求革命知识青年与工农兵相结合,为形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奠定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将“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4]作为衡量知识青年革命性的标准。如果知识青年反对工农,就是反对革命。从客观上来说,工农大众是革命的主体力量。毛泽东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干了几十年却仍然没有成功的原因,除了敌人太强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劳动群众还没有动员起来。[5]但是,工农革命意识的觉醒不是自发的,需要有意识地进行灌输,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6]马克思主义最早在知识青年和学生当中传播,当知识青年与工农兵相结合的时候,才能充分发挥思想先锋的作用,促进工农革命意识的觉醒。从主观上来看,知识青年只有与工农大众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感情,坚定革命立场。知识青年帮助工农思想觉醒的过程,也是他们的革命思想成长成熟的过程。因此,毛泽东号召与鼓励知识青年深入农村,“脱下学生装,穿起粗布衣,不惜从任何小事情做起,在那里了解农民的要求,帮助农民觉悟起来,组织起来,为着……农村民主革命而奋斗”[7]。只有当知识青年深入工农大众的生活中,才能真正理解和认同工农,真正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性质,并以工农熟悉的方式改造工农的思想,动员和组织全国青年和人民加入革命战争。

第三,从根本上来说,党的人民立场使爱国青年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人民立场一方面决定了党对待革命的态度,相较于国民党的妥协和让步,共产党由于没有私心,对待革命的态度坚决且彻底。这一革命态度与爱国青年的革命志向是同一的,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在根本上赢得了青年的拥护。人民立场在另一方面使党将“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起点、主体和归宿。中国青年包括知识青年、学生青年、农民青年、工人青年等,他们的利益诉求不同,在青年加入共产党以后,党要求青年工作解决青年的切身利益问题和生活问题。党对青年的现实关怀使广大青年切身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他们的利益,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凝聚了最广泛的青年力量。在党的领导下,青年抛头颅、洒热血、不畏牺牲,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青年工作的曲折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到新民主主义社会,面对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党踏上了独立探索社会主义的兴国之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为了党的中心工作。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青年工作呈现曲折发展的特点。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青年工作围绕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任务展开,但是,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晚期,由于党的中心工作偏离了中共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青年工作也受到了影响,具有泛政治化的特点。

(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青年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党要求青年工作必须注意照顾青年的特点。“青年就是青年,不然,何必要搞青年团呢?青年人和成年人不同,女青年和男青年也不同,不照顾这些特点,就会脱离群众。”[8]充分认识青年成长的特点与规律,有利于调动青年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合青年的特点,青年工作以培育“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青年为目标。在身体方面,党关心青年的成长与健康。青年正处于长身体阶段,需要充分满足青年在睡眠、休息、文化、娱乐、体育等方面的要求,以免因学习和工作负担过重而损害青年的健康。在学习方面,引导青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科学技术文化与各种业务知识。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与经济、政治发展状况相联系,无产阶级思想、民族资产阶级思想、小资产阶级思想、帝国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残余同时存在,青年的思想呈现多元并存的情况。为了统一青年的思想,需要扩大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著作的学习,逐步引导青年树立无产阶级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新中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大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因此,党要求青年学习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知识,培养青年成为有利于国家建设的人才。在工作方面,党号召广大青年参加到各项工作中。于是,中国青年怀抱着共产主义理想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站在工业、农业、国防和文化战线的最前列,对建设新中国充满了自信、热情与干劲。“把青春献给祖国”“一切为社会主义”“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当时的流行话语。

在组织工作方面,党要求青年团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团的独立活动”和加强“团的系统领导”。所谓团的独立活动,即青年团在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的前提下,需要围绕着青年进行独立工作。青年团愈能采取多种多样适合于青年特点的工作方法,就愈能团结和教育广大青年群众参与党的各项工作。所谓加强团的系统工作,则是要求各级党委不要打乱团的系统领导,破坏团的组织独立性。通过发挥团的组织作用,才能够更广泛地联系青年群众,充分发挥团作为党的助手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晚期,“左”倾思想使青年工作逐渐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成,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9]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党的中心工作,即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相应地,青年工作则要求动员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到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活动。但是,由于党对社会形势的分析和对国情的认识存在主观主义的偏差,在“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政治运动,特别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运动等,都使党的中心工作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指导下,党和国家将阶级斗争取代了经济建设,把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政治运动成了党的中心工作,完全背离了中共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总结,给整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左”倾思想的指导下,社会高度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处于政治挂帅的大背景下,青年工作也以阶级斗争为纲,青年工作社会性的内容被严重挤压,具有泛政治化的特点。青年作为国家最活跃、最有热情的群体,在这种不正常的政治运动中依然充当“先锋”作用。“红卫兵”“知青”成了青年群体的典型代表,红卫兵伤害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扭曲了青年的人格,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秩序。上山下乡运动虽然让青年接触了工农,获得了社会实践的机会,但也使青年错失了接受学校正规教育的机会,从而造成了人才断层,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巨大困难。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青年工作的调整发展

“文化大革命”后,全国上下,无论农村还是城市,都希望长年累月的政治运动可以冷息下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经济活动来改变现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通过拨乱反正,将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失序的政治经济生活逐渐恢复。青年工作也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为经济建设服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青年工作的主要任务。

第一,清算“文化大革命”遗留的历史问题,重建青年的社会主义信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左”倾错误,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但是由于十年动乱的后遗症,以及外来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党内既有坚持“左”倾的思潮,也存在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来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极“右”的思潮。青年思想比较混乱,迫切要求党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以及“文化大革命”等作出评价。为了引导党内外青年团结一致向前看,凝聚力量搞“四化”,1981年党内一致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本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党从总体上评价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肯定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取得的成就是主要的,并且对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了客观的评价。通过一系列的努力,解决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凝聚了社会主义共识,在调整的基础上,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青年工作的新篇章。

第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人才。相较于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的高度同一化,中国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都对青年工作产生了挑战。一方面,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但是,在“经济主义”或者称“GDP主义”的影响下,一段时间以来,地方政府多少存在仅从经济原则上简单化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解放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同时,局限性日益凸显。在一些青年身上表现为拜金主义、利益至上、享乐主义、诚信缺失等,社会的共识、意义和秩序受到了一定破坏。另一方面,从国际来看,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风起云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挑战着青年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西方国家宣称意识形态的斗争已经终结,但是实际上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从未停止,尤其是伴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大门越开越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输出更为隐蔽化与多样化。因此,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精神建设,“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10]。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要教育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有理想”指的是青年要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四有”新人为新时期的青年工作奠定了基调和指明了方向。[11]

第三,尊重青年主体地位,青年研究出现学科化发展。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将西方社会几百年的现代化历程压缩在短短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转型速度大大加快,使整个社会出现了骤变,也在青年一代的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青年职业结构日趋多元,新兴青年群体不断涌现,无法简单地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来概括,青年的特点难以简单把握。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事业的推进,个体竞争与自负盈亏,公民的权利意识的觉醒、政治参与能力逐渐提高,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都促进青年主体意识的觉醒。如果继续沿用过去行政命令式、自上向下、强制性的青年工作方式则无法得到青年的回应和认同,邓小平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如何更好地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成为新时期青年工作的重要课题。尊重青年的前提是了解青年,现实的需要呼唤专门研究青年的学科。20世纪80年代中期,党和国家尝试建立青年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标志着对青年的研究从自发走向自觉,对青年的认识从感性走向了理性化,青年工作实现了专业化的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工作的创新发展

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12]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指出新时代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3],为新时代青年工作提供了目标指引,青年工作也因此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第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工作的重要任务。新时代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国内外局势的变化使凝聚社会共识的任务变得十分紧迫。从国际局势来看,随着中国实力在世界舞台上的提升,无法避免地招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忌惮。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青年正处在养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如果忽视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青年的价值观将面临空白,为西方意识形态集团抢夺青年、实施和平演变与破坏中国崛起留下可乘之机。从国内形势来看,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如果缺乏共识,改革将会遭受最大的阻力,使经济发展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因此,如何把青年的思想和意志统一到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与共同目标上,推动“两个百年”目标的完成,成为青年工作的一大任务。因此,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后,青年工作就拉开了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序幕。

第二,网络成为青年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场域。移动互联网作为科技革命的最新产物,从工作到消费、休闲、娱乐、交往,全方位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青年作为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互联网使青年的生活更加便利的同时,也为青年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网络时代信息生产的门槛低,信息生产主体的平民化与互联网的包容性使网络成为境内外敌对势力与各类意识形态集团抢夺青年的工具,青年工作面临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互联网文化具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精神气质。后现代主义是对以理性至上的现代性的反抗。比起超感性的、超验的东西,后现代主义更崇尚人的情感、意欲、本能;比起对普遍性、同一性的追求,后现代主义更推崇个体性和差异性。互联网文化的后现代主义精神气质在青年身上突出表现为,当代青年由于高度宣扬个性和自发性而具有去超越性、去公共性、去权威性的特点。这对于主流意识形态凝聚青年共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带来了挑战。因此,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14],网络成为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场域。

第三,青年工作话语体系的创新与变革成为青年工作的新特征。过去以“阶级”概念为核心的社会政治性话语体系在新时代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一方面,由于这套话语体系过于宏大,以至于距离青年日常生活过远,让青年无法将党的中心工作跟自我实现相联系,从而产生与自己无关的淡漠情绪。另一方面,这类以“阶级”概念为核心的话语表达方式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者划出两个集团,无形中将党和青年的关系相对立,并且无意识地流露了一种自上而下的下命令式语气,容易让青年反感。因此,为了调动青年建设国家的热情和积极性,进入新时代以来,党的话语体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价值观”“中国梦”“美好生活”等话语在国家重大文件的出现,充分打破了青年对党和国家的刻板印象。这些话语均采用了日常生活化的叙事方式,以个体性的话语表达公共性追求,对青年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有效地整合了青年的力量。

第四,满足青年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成为新时代青年工作的重要导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使社会代替家庭承担着青年社会化的使命,教育、培养、管理与服务青年成为青年工作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满足青年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对青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15]。《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青年发展规划,它全面规定了青年发展的领域,包括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健康、婚恋、就业创业、文化、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青年社会保障等十个方面。这十个方面从总体上反映了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过程中将会遇到的现实问题和迫切需求,规定了青年工作的具体内容,把青年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落于实处,从社会制度的层面为青年的健康成长搭建了舞台,使青年工作走向制度化与系统化。

五、总结与继承中国共产党百年青年工作的基本经验

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16]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需要总结和继承青年工作的基本经验,为开启下一个百年的青年工作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所谓的“基本经验”是指贯穿于党百年青年工作整个历史进程而非仅仅适用于某一个时期或某一个阶段的具体经验,它是经过历史与实践反复证明的具有科学性的客观规律,一旦背离,青年工作将会遭到破坏,甚至面临破产的境地。因此,须站在党百年青年工作的整体视野高度,总结那些具有普遍性、基础性、科学性的青年工作经验。

第一,青年工作要把握党的时代发展主题,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等时期中心工作的实现汇成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的主线,即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青年工作始终围绕着不同时代的发展主题,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民族危机情境下,革命与救国的时代主题决定了青年工作将培养爱国青年与动员各阶级的青年群体参加革命战争作为主要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党走上了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决定了青年工作将培养适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青年作为奋斗目标;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转向了经济建设,青年工作为改革开放培养了大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时代的主题,青年工作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7]。在党的领导下,青年工作有了具体的工作目标与方向,最大程度上凝聚与发挥了青年的革命性、创新性的力量。因此,在下一个百年,青年工作仍然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汇聚青年的智慧与力量。

第二,青年工作要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满足青年的发展需求。党的人民立场从根本上决定了青年工作将青年视为目的而非工具,尊重青年,满足青年的发展需求既是青年工作的应有之义,也是青年工作的基本方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要求青年工作要了解和解决知识青年、农民青年、工人青年、士兵青年切身利益问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青年工作要尊重青年的特点;改革开放新时期,尊重青年、为青年服务的观念逐步得以彰显,为了更好地解决青年的问题,青年研究走向学科化;进入新时代,《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的实施从制度上保障了青年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青年工作的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和完善。正是因为党的青年工作始终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青年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党在各个时期的事业。因此,青年工作要继续坚持为青年服务的思想,不断地满足青年日趋多样性和具体化的需求,解决青年的实际问题。

第三,青年工作要坚持对青年开展思想建设,增强青年的政治认同。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一段长征路,需要一代代青年的努力。青年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事关民族、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景和未来,为了保证红色基因的时代传承,红色江山永不变色,青年工作需要对青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加强青年的政治认同。党的百年是中国社会发生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变化的百年,在这急剧变化的百年中,青年的思想观念总体上从铁板一块走向了个体化、多样化、复杂化,如何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凝聚青年共识成为重大的课题和挑战。从根本上来说,青年与国家的发展始终是同频共振的。青年的素质、能力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反之,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也与青年的命运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告诫青年,“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18]。因此,青年工作需要引导青年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结合,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引导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融入个人的理想信念与人生追求当中。

第四,青年工作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纵观党的百年青年工作史,党的中心工作与青年的特征是影响青年工作的两个重要变量。在这两个变量的影响下,青年工作不断涌现新的课题,为了保证青年工作的实效性,青年工作的主题、观念、内容、方法、途径等都在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本质上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既反对教条主义,也反对经验主义。教条主义脱离具体的实践,经验主义把局部经验误认为普遍真理。[19]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看似完全不同的两极,实际上在思想方法上是一致的,两者都脱离了具体实践,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因此,青年工作的与时俱进首先要求青年工作尊重实践,将实践作为衡量一切真理的标准。尊重实践,解决实践中不断涌现的新课题,要求青年工作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意识。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我们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正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青年工作面临着新的课题。比如,如何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大数据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开展青年工作、新时代如何创新青年工作话语,等等。总之,青年工作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青年工作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径,为完成党的时代课题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工作
我的工作
养工作比换工作更重要
工作能让人幸福吗
不工作,爽飞了?
工作至死何所用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
工作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