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的创办及其意义
2021-04-15李建国
李建国,袁 野
(1.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88;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 100015)
工人补习学校亦称劳动补习学校,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动员工人的重要形式。1920年3月“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之后,李大钊派张国焘、邓中夏等人到长辛店与工人群体加强联系,并商讨筹备开办学校事宜。1921年1月,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正式开学,随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1921年,毛泽东、李立三等人受中国劳工组合书记部的委托到安源路矿考察,于1922年创办工人补习学校暨国民学校,为之后工人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关于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的研究,学界虽已成果颇丰,但是对于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的办学形式、内容及办学意义的研究论文比较少见。本文将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作为个案,从学校的办学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梳理,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的重要意义。
一、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的发展历程
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亦称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补习学校,于1922年1月由李立三同志主持创办,后发展成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的成立是以毛泽东、李立三为代表的革命领导人开展工人运动而采取的重要“迂回策略”。1921年12月,李立三在安源主持创办平民学校,招收工人子弟入学;1922年1月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后经过不断壮大,从1所学校发展到3所、7所。形式上也从开始的子弟学校、工人补习学校,发展成为包括师范教育、工人子弟教育、工人夜校、妇女教育四个重要部分,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不断丰富。
1922年至1924年间是工人补习学校的发展黄金期。1922年相继成立工人子弟学校和工人补习学校后,工人学校的教育活动正式开展,两所学校办学地点实际是在一起的,白天作为子弟班的教学场所,晚上作为工人补习班的教学场所。到1922年下学期,子弟班已经发展成为两个班,人数从30人发展到60人;补习班仍旧维持一个班,人数小幅度增长,发展为80人。1923年,整个工人补习学校的规模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班级数量和学生人数都大幅度增加。1923年上学期发展为3所学校,补习部扩充为6个班,子弟部扩充为14个班。到1923年下学期,已经发展成7所学校,补习部扩充为14个班,子弟部扩充为20个班。这一时期的发展,部分是由于1922年9月工人罢工的胜利,使工人们看到了组织的力量,并且能够给他们带来切实的好处,初期关于安源工人俱乐部和补习学校的怀疑和观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到1924年,学校的班级数量基本稳定,学生人数仍然不断上涨。同时妇女部和读书处相继成立,以解决妇女技能培训和工人夜校距离较远的问题。至此,安源工人补习学校的发展达到高潮。
从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看,补习部、子弟部和妇女职业部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各自的特点。相同之处在于,所有学生都要学习国语、算数、常识,同时辅之以音乐、美术、体育等,我们可以称其为通识教育。同时,学校还十分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思想启蒙,在日常教学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唤醒阶级意识,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集会,如游行大会、纪念大会、游艺会、露天演讲等。不同之处在于,各个部面向的对象不同,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教学特点。补习部面向的是安源路矿的工人,其主要目的是组织和动员工人群体,因此在教学中除识字、算数等教育外,十分注重对现实情况的介绍和革命思想的宣传。在补习部中还分设初级、中级、高级、师范班不断递进,在识字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阅读、写作、演讲的知识。师范班是为了解决因学生增加而师资不足的问题而设立的,从结果来看既培养了一大批补习学校的老师,又从安源工人群体中培养出了许多具有进步思想的带头人,他们后来积极参与到安源甚至全国的工运中。子弟部在通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基础上,还成立了童子军,培养他们“活泼勇敢的精神和有规律的行动”。妇女职业部则开设了缝纫和编织课程,教之以职业技能,使其能够投入到社会工作当中。
随着安源工人补习学校的不断发展,各项规则制度不断完善,学校的办学形式也越来越规范,在课程设置、时间规划、活动组织、人员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体系,为工人补习学校的有效运转提供了保障。
二、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的办学形式
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面向的学生主要是工人及其家庭成员,这些工人大多出身寒微,幼年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多属于文盲或半文盲。但是,其中部分作为安源路矿的工人,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很多工人在自身学习和子女教育方面都有需求。据《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一书所载回忆录,当时面向工人的学校几乎没有,面向工人子女的学校也很少,并且在这些学校中,工人的子女面临歧视和不公平对待。[1]由此可见,安源路矿工人对于自身和子女教育有着强烈的诉求。因而在安源路矿的补习学校里即使许多工人幼年失去读书的机会,但他们的求知欲很强,“许多在晚上还请人教图画和英文、算术”,[1]415这也是当时大多数工人选择接受教育的普遍心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工人补习学校的教职人员亦采取了与教育对象相适应的办学形式。
(一)利用夜晚时间对工人进行文化知识教育
安源路矿的工人白天需要正常工作,只有晚上有较多空闲时间,因此,针对工人所开的课程主要在夜晚。据《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周年纪念册》所载的《教育股报告》说:“补习学校教学时间为晚间。学生全部是路矿工友,约六十余人,按程度之高下,区分为两组。”[1]171工人补习学校的基本任务是对工人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而且工人读书“概不收学费”。[1]3561922年9月工人罢工胜利后,加入的人数剧增,到1922年年底,补习学校“每夜上课的计百余人甚至二百余人”。[1]173后由于工人补习学校离工人工作和居住的地方较远,以及招生规模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他们参与补习学校的学习和活动,有鉴于此,工人俱乐部依托其下设的工作处设置了6个读书处,作为工人补习教育的补充,1924年读书处的学生人数达到442人。[1]340由此可知,安源工人补习学校在教育的形式和途径上,几乎采用了当时条件下所能利用的便于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形成了一种以夜校为主阵地的教育形式。
(二)采用集会讲演及日常渲染的形式开展思想教育
集会讲演及日常渲染的教育活动,就是通过学校以外的各种传播渠道和媒介,针对工人的时间来安排的教学活动。集会讲演是主要方式,此外还有会议讲演、普通定期讲演、到工人住处讲演以及各种日常的演讲和表演等“临时讲演会”。补习部的教学设计,初级班和中级班注重认字和阅读,高级班则要求学生“能以语体文发表自己简单的意见”。另据《教育股报告》显示,各种集会中都有游行和露天讲演的环节。比如在1923年6月4日的安源市民游行示威运动大会中,“举行露天演讲,反对帝国主义在长沙惨杀检查日货的学生之横蛮行为”;在双十节游艺会中,“举行庆祝会,继之演说游艺”;1924年的五一节游行大会中,“当夜举行公开演讲”;国耻纪念市民游行大会中,也有“游行示威,并举行露天讲演”的内容。[1]352由此可见,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采用集会讲演及日常渲染的形式开展思想教育,是十分灵活且有效的教育方式之一。
(三)通过游艺娱乐的方式开展课余活动
安源路矿工人经常举行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这些活动对于陶冶工人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多样性教育功能的体现。通过游艺娱乐等形式开展的教育活动也是应着当时工人们的需求的。如李立三在《李立三回忆安源工人学校、消费合作社和大罢工》中所言:“编过一首歌词(旧谱新词),在工人中间相当流行,歌词的意思是社会上的衣、食、住都是工人创造的。”[1]903以唱歌的形式去教育工人,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如《五一纪念歌》《罢工胜利歌》《妇女军兴起》等歌曲都是当时流行的歌曲。在工人补习学校的集会中常伴有游艺活动,或举行专门的游艺会。例如1924年1月1日的游艺会,“上午比赛,下午排演新剧”;六一纪念活动中,“发布传单,并于是晚在各校演‘六一惨剧’”;苏俄革命纪念会中,也有“化妆讲演”。这些活动中有大量工人补习学校学生的身影,他们还是许多活动开展的重要依靠力量,他们通过发放传单、演讲和表演活动,吸引了大批观众。另外,体育活动不仅是一项课外活动,而且它也是工人教育的重要部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工人补习学校补习教科书》明确提出:“我们想要做一个完全的人,就要把身心好好地锻炼。”[1]811除此之外,安源工人补习学校自编的教材如《小学国语教科书》中编有《上山》《远足》等涉及体育的内容,可见工人学校除了关注思想教育外,体育教育亦相当重视,尤其是从小学开始抓体育的教育理念很有远见。
三、安源路矿补工人习学校的教育内容
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结合当时的实际生活开设课程,既有文化教育,也有政治教育;既有理论教育,也有形势教育;既有知识传授,也有能力训练。1925年由青年团安源地委制定的《安源地方半年内教育宣传计划》系统提出了“内部组织训练的教育、主义的教育、政治的教育、劳动运动和青年运动的教育、纠正同志对旧社会一般观念的教育”,以及“工会的宣传、文化运动的宣传、政治的宣传、农民的宣传”等工人教育中对内教育、对外教育的基本方针。[1]430-432针对不同时期的形势及环境,安源工人补习学校对教育的教材也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补习入门》《补习教科书》等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对教材内容进行相应调整
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刚开始是从外面引入教科书,“教材采用长沙粤汉路工人学校讲义”,[1]171后来发现引入的教科书脱离工人的实际生活,这些教材“不能有合于工人心理的教授”,[1]93于是补习学校自己编写教科书,其内容也不断改进和完善。关于教材内容,1924年11月的《安源工人教育计划大纲草案》指出:“取材必要用工人日常生活的材料,我们的一切教育训育,都要以工人日常生活为出发点”[1]292。1963年李立三于《李立三回忆安源工人学校、消费合作社和大罢工》中写道:“补习学校的课本有两种,公开用的是平民教育课本,实际用的是我们自己编写的。”[1]903当时编印的自用教材主要有《小学国语教科书》《补习入门》《工人读本》《工人补习教科书》等。这些教科书如《工人读本》所言:“虽专为安源编辑的,但所取材料,亦不与各地情形相背。”[1]828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工人补习学校对课本的内容进行调整,其所用的材料“都是极有意义,为劳动者所不可缺少的知识”。[1]810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应当时社会环境之变化而做出了相应调整,使之适应社会形势发展和工人教育的需求。
(二)重视文化教育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启蒙教育
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在职的矿业工人及其家属,他们的文化知识薄弱,因此工人补习学校十分注重结合工人的实际水平开展教育。1924年11月的《安源工人教育计划大纲草案》指出:“我们给他们的知识,是要与他们以生活所需要的;我们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是要用他们实际生活状况的材料来说明。”[1]292当时学校开设的文化教育课程基本分为主修和辅修两种,主要课程是语文、常识、谈话、笔算、体育等,辅修课程有珠算、英文、音乐、图画、缝纫等。安源工人的文化启蒙教育主要是两类,一类是识字扫盲教育,教会工人基本的日常生活知识,就是教会工人“认识并能写作工人日常生活所应用的文字,俾能记账、写信及读浅显的书报”。[1]835另一类是各种技能教育,如“应用日常生活切近的材料,使其略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日常生活和主义之必要的普通常识。如工人多得肺病死,而推论到必讲卫生;拜神信上帝不能医病,而推论到必破除迷信;由工人所受之压迫痛苦而推论到资本主义社会国家之组织;由煤炭之生产而推论到自然界之构造及进化等”。[1]290可见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从日常生活中出发,由浅入深,由通俗到深奥,有序地进行思想启发教育,使工人既学到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深受工人的喜爱,又能受到阶级思想觉悟启发,颇有实效。
(三)将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结合
安源路矿工人补习教育中开展的文化启蒙并非是纯粹的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文化启蒙教育有机结合起来。1921年中共一大《关于中国共产党任务的第一个决议》中就指出:“劳工补习学校作为组织产业工会的一个准备步骤,应在各种工业单位中成立劳工补习学校。……所授学说最重要的是应能唤醒劳工觉悟。”[2]21924年11月《安源工人教育计划大纲草案》明确指出:“我们灌输工人的知识,一面是要注意他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但同时要用这些日常生活知识的材料,说明其原因结果,引论到他们生活困苦之根源及现社会之罪恶,以唤醒其阶级觉悟。”[1]290当时甚为流行的一套课本是《工人补习教科书》,这套课本编辑的宗旨是在原基础上加了“促进劳动者阶级觉悟,造成健全的有革命精神的劳动者”。[1]2951924年至1925年9月之间的工人补习学校《补习教科书》的内容大量地增加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历史知识的介绍。李立三后来回忆说:“每次上课都宣传一点马列主义基本知识,主要讲世界上的财富都是我们工人阶级创造的。”[1]903工人补习学校所开设的文化课程与马克思基本理论紧密融合,在唤醒工人觉悟的同时亦宣传马列主义。这种双重结合的教育模式是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开展工人教育活动的重要特点,甚至这一原则渗透到讲演报告、报刊宣传以及游艺活动之中,发挥了启发工人思想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的办学意义
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自1921年开始筹办,1922年正式挂牌成立。一年的时间里学校数量从原来的1校发展到后来的7校,学生人数从开始时的百余名发展到后来的上千人,呈现出发展壮大的趋势,后因历史动乱之故被迫于1927年停办。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存在的时间虽然较短,但却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
(一)拉近了中共与工人队伍的距离,为安源工会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基础
工人补习教育本身属于工会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工人学校是走向组织工会途中的一个阶段,所以必须在一切工业部门中成立这种学校”。[2]221921年12月毛泽东派李立三到安源开展工运时,明确要求采取合法的办法接近工人,而开展工人补习教育便是一条合法之路。李立三在安源成立工人补习学校进行补习教育时就说:“工人在世界上之地位及有联合起来组织团体与资本家奋斗以减少痛苦解除压迫之必要与可能。”[1]171学校开办不久,“工人因此觉悟者甚多,且辗转传播,来与李接谈者日众”。1923年“二七惨案”之前,安源的工人教育已初具规模,影响渐增,并有向周边及其他行业扩展的趋势。许多受到补习教育的工人认识到自己劳动的价值,开始反抗工作中的压迫和剥削,其中许多人后来投身于工人运动中。工人补习教育从思想和干部准备两方面为工会的诞生和动员工人创造了条件。
(二)提升了工人自身素质,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改善起到推动作用
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结合社会的实际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当地工人的自身素质,扭转了当地一些不好的社会风气。当时安源工人尤其是青年工人中,不少人存在打架斗殴、吸毒、嫖赌等不良恶习。工人补习学校针对社会环境存在的诸多陋习有步骤地、灵活多样地进行教育,一边对陋习进行批评,一边正确引导工人,如“文化运动的宣传:反对宗法社会之旧文化(如一切礼教、风俗、习惯、迷信……)”[1]432,“不要记仇恨,不要打架,更不要无故打伤别人!大家和和气气,亲亲爱爱,才是正理”[1]99,这对于社会风气的改善有极大的作用。当时国民党也不得不承认“所以共党这种成功,确是他在过去工人中的教育宣传工作做得成效的结果”[1]1369。可见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改善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及工人运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为安源工人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工人补习学校创办之前,工人们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受压迫,而且精神、文化方面也深受压迫和奴役。安源煤炭工人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仅生活设备(如卫生、教育)等不完善,甚至工作人员亦“性情暴躁如狼虎之市侩”,“矿局职员,自矿长以至各下级职员及工头管班等无不可以殴打工人,工人对于彼等之无理命令亦莫敢稍有违抗,工人有稍不如意者,即滥用私刑,如跪火炉、背铁球带篾枷、抽马鞭、跪壁块等,或送警拘留蛮加拷打”[1]116,但是因长期受到剥削和压迫,受到统治阶级愚民政策的驯化和思想的束缚,矿局工人普遍形成了对自身命运和价值的自卑和麻木的性格[3]205。然而,经过工人补习学校启蒙教育熏陶渲染后,许多工人的思想开始有所觉醒,他们开始反思自身的命运。他们“慢慢懂得了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源,认识到要想同资本家、帝国主义作斗争,非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不可”[1]994。工人补习学校的教育,唤醒了工人的阶级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自身所受的压迫和剥削,并敢于采取措施争取自己的权益,这在安源路矿工人中营造了良好的革命氛围。从《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一书所载的回忆录也能看到,补习学校在唤醒阶级觉悟的同时,还在工人和工人子弟心中种下了革命的火种,许多人积极参与后来的工运,并由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工人补习学校的创办和教育内容,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为安源工人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五、结语
综上所述,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的创办及其成就,是中共早期革命实践的重要成果,从组织机构、工人动员等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和实践,也让中共领导人认识到了工人群体蕴含的巨大能量,验证了工农联盟革命路径的先进性和正确性。工人补习学校还有效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壮大了中共在工人群体中的力量,为后来的革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将文化教育、日常生活教育、思想启蒙与宣传教育并举,既达到了初期设置的与工人群体加强联系的目的,又在工人教育、思想启蒙和工人动员方面带来很多拓展性效果,展现了工人教育、思想政治宣传的重要作用。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的教育实践,为研究中共早期的工人运动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史料,也为当前的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启发和借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
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的创办及其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文化教育上,提高了工人的整体文化水平,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革命精神的先进个人,这些人或参与到全国的工运或革命活动中,或外出学习后来合流到革命大潮中,由此可见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为中共的革命运动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在思想教育上,唤醒了工人的阶级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巨大能量,并联合起来反对压迫和剥削,通过安源工人群体斗争的成功,鼓舞了安源地区其他社会阶层的觉醒,鼓舞了其他地区工运的发展。
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特别是对当前党的思想教育具有启发意义。首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所有的教育和活动都是围绕着工人群体展开的,具体关照工人群体的特点,包括其思想特点、工作特点和生活特点。其次,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教育内容上,既有通识教育,又有针对工人群体特点的特殊教育,例如挑选和编写适合工人的教材,开展适合工人的讲演、文体活动等。最后,体现了宣传教育的全过程。在教育和活动的各个环节,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都将思想宣传贯彻其中,例如在教材中编入资本主义相关词语的解释、介绍马克思主义,在讲演和文艺活动中启发工人反思工作和生活中的不平等,从而达到思想启蒙的作用。这些特点和经验对当前的宣传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