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1-04-15孙留萍刘芳南

晋中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宣传教育特色理论

孙留萍,冉 欣,刘芳南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北京 100875)

2021年7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1]高校肩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使命,这是新时代对高校教育的政治需求,因此,高校要完善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长效机制,用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学生头脑并指导实践。同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部署2021年的重点工作时第一条便提出:“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2]因此,高校要多措并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之真正在高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是高校“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完成育人时代使命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障。

一、价值意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的必要性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大众化是其理论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只有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众化,并使之成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信仰,才真正发挥其最新理论成果的号召力和凝聚力,真正引导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和承担使命担当。

(一)学生维度:时代新人养成的精神之钙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大时代命题,为高校指明了新历史方位下的人才培养定位,也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和目标。“时代新人应该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增强自己的理论素养,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与实质。”[4]是否具有时代使命担当的自觉性是检验时代新人的重要标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实际,有着鲜明的问题意识,反映了时代精神,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系统而全面地回答了我国发展的新目标、新使命和面临的新矛盾。只有尽快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助力学生深刻理解新矛盾和新使命,才能真正让大学生把个人发展同祖国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主动担当起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回应时代的呼唤,真正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高校维度: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的方向保证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5]。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高度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使命。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要的是政治立场坚定,政治素质过硬,坚决拥护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深度的科学真理性和强大的理论解释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理论支撑和抓手,有助于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是完成新时代高校教育使命的关键所在。

(三)国家维度:思想共识凝聚的具体依托

主流意识形态是一个民族理想信念的重要体现,是执政兴国的思想导向和政治保障。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6]550“一个社会只有向其成员成功地灌输适合于维持其制度的思想才能得到维持。”[7]365这些论断鲜明地指出只有通过思想理论的宣传将执政党的理念讲清楚,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群众的政治认同,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当下的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和社会的主体,然而,“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青年学生是意识形态争夺的重要群体”[8],尤其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自媒体终端应用的普及,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呈现出多渠道、碎片化的特点,学生价值观日趋多元化,这些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和挑战。因此,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水平,凝心聚力,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主体力量打牢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

二、现实关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的困境

为了更加客观、科学地呈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的实效性,为进一步推进宣传教育工作。笔者选取北京师范大学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和不等概率三阶段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避免了被调查对象因文理院系分布、年级分布、学生干部、本硕博学生类别等因素造成的调查结果偏差。问卷包含调查者基本情况、接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的意愿、接受宣传教育经历、接受宣传教育的效果四部分,共22个问题。调查共回收877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为877份。

(一)专题的宣传教育开展频次呈现逐渐减弱趋势

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建立完善的长效宣传教育机制是关键因素。早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前,各大高校就已精心研究部署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学习和宣传活动,2017年的秋季学期(即十九大结束后),作为高校首要政治任务,各类学习宣传教育活动迅速掀起高潮,思想政治理论课(后文简称“思政课”)、专题报告、学生社团、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在这一时期进行了高频次的集中宣传教育,74.9%的学生是在这一时期接受了专题教育。随着后续新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如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和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2020年抗击疫情、2021年建党100周年和四史教育,学校党委宣传部、组织部、学生工作部下发年度工作指南时均强调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但客观上由于新主题政治学习活动的增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专题学习宣传的频次有所减少,有鉴于此学校寓理论宣传教育于各类教育活动中,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

(二)理论内容阐释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程度有待提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命力在于回答实践问题,宣传者要将理论与国家、社会和个人生活实际相结合,从现实中寻找理论的合理性和力量,呈现强大的理论解释力。然而,由于大部分理论宣讲活动是面向全校学生的,同一场宣传教育活动很难满足多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时部分宣传者对理论的研究和学理把握程度参差不齐,在展现理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方面还有待提升。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学生接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积极性因素的重要性排序”选项中,“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阐释的通俗性”“理论与专业的贴合度”三个要素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以下三点:首先,与“新时代”结合,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理论和指向的时代感;其次,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能够从身边实例感受到党的指导思想的真实性;最后,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不同侧重点的讲解,发挥好思政课的育人作用。

(三)宣传教育方式供给侧与学生需求侧不对称

宣传教育方式不对称主要体现在“三多三少”,即理论讲解多、图片视频展示论证少,宣讲报告多、文化活动少,主渠道思政课宣传多、主阵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少。首先,相比于系统的理论讲解,学生普遍表示直观丰富的图片和视频更易于和乐于被学生接受,因此,在学习活动的深入推进阶段,应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视角、语言和体验创作短视频、微电影等方式展现理论学习效果,从而强化对于理论的认同感。其次,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同学通过思政课的途径接受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相比之下,学生自己组织的班级活动、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开展频次较少,但学生参与度高。以学校或者学院为单位组织的集体报告会的形式较多,这有利于初期阶段高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然而,宣讲报告大多数为单向传播,随着宣传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对于理论本身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理解和把握,这时,作为既是教育对象又是自我教育主体的学生需要形式多样且更高参与度的活动,通过各类活动来增强自身前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理解。

三、理性回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的路径优化

张耀灿教授把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思想政治教育环体。[9]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进行的,高校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过程中,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充分调动并实现“四要素”的相互有效协作,进一步提高宣传教育的实效性。

(一)强化教育环体统筹性,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长效宣传工作机制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持续推进、不断深化的过程,既要靠政治自觉,也要靠制度保障。“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场域主要集中于学校。学校作为发生教育行为以及对教育行为具有重大影响的一个重要场所,其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模式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以及预期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10]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秋季学期以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专题的宣传教育大多采取与各类教育活动结合的方式进行。因此,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通过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持续推进,“把制度建设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用制度凝聚多元主体全部参与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过程中”。[11]一方面,按照“党委书记是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责任人,校长和其他班子成员履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发挥校党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年度重点工作计划中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的任务列入其中,由宣传部和组织部牵头,通过短期专题学习、研讨交流、主题党课等集中学习形式不断推进,尤其是将院系宣传教育情况纳入年终学院领导班子述职和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考核反向推进和保证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党委学工部牵头,重点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持之以恒地抓好经常性的学习教育。十九大以来,各大高校在已有四门思政课必修课的基础上新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政课教师要上好思政课尤其是这门新开设的专题课,不断深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讲授内容和形式,确保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党委学工部要着力引导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鼓励学生团体通过党建、团建等学生活动形式持续开展主题学习活动,抓在经常,融入日常。

(二)激发教育主体创新创造活力,根植现实生活,增强理论表达的通俗化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力量和组织保证,切实增强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水平,才能完成“培养什么人”的重大使命,作为教育主体的宣传者能否以“接地气”的语言表达形式传播理论的重要内容、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是影响宣传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要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打造高水平高质量的优秀传播队伍。一方面,宣传者要坚持“内容为王”,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宣传者应加强对理论的文本挖掘和研究,读原著、看原文、悟原理,强调对理论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和学理依据的学习,通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深厚的理论基础把理论的要点和重点讲解出来。另一方面,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于宣传思想干部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四力”要求为指引,把理论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做到理论内容与国家、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机对接,增强理论的解释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增强理论内容的通俗化和可读性,用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和表达形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内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接受、认同、学习并落实于实践。

(三)细分教育客体类别,回归学生本位,提升学生获得感

“是否精准把握主体需要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10]不同专业背景、学历层次、政治面貌的学生,其认知水平、专业知识背景、理论期待和需求也不同,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给予的影响,而是根据自身需要与价值尺度选择性地吸收所认同的信息”[12]。因此,宣传者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细分学生层次和类别,在理论内容阐述上构建不同的话语体系,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人文关怀。第一,以课程思政为载体,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筛选不同的侧重点,注重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容与其专业知识背景相结合,找到与学生专业知识的交叉点,提高对理论的认同度。如统计学专业,可以利用数据统计和评价体系的专业优势,通过数据比较中国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的GDP增速等方面的经济变动,展示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增加学生对于新时代和我国历史新方位的理解,进而通过数据进行经济增速的预判,加深学生对于第二个一百年的理解和信心。第二,以思政课和各类讲座为载体,根据学历层次确定理论讲述深度,对于刚走出高中知识学习的本科生来说,重视讲述的通俗易懂性和理论的合理性,建立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对于硕博士来说,要重视剖析理论的深度,让学生在理论认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找到自己践行的方向。第三,以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针对不同政治面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尤其是党员学生不仅自己要在理论学习上做到学深悟透,而且要带动非党员同学积极主动地学习,并且将学习成果落实到实践行动中。

(四)优化教育介体灵活多样性,讲究宣传艺术,拓展多样化的传播渠道

宣传渠道及形式同样是影响宣传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应根据学生信息获取渠道的喜好方式畅通宣传渠道。第一,继续发挥思政课作为主渠道和第一课堂的教育作用,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理论适用、理论契合、案例匹配和背景关联”,[13]在教学形式上要改变前期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开展师生角色互换,通过引导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开展读书活动、理论研讨等方式讲起来,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的讲解,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第二,“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4]根据2021年2月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学生在网民群体中位列第一,达2.08亿。被称为“数媒土著”的大学生群体,其学习及生活方式深受互联网新媒体的影响,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最广泛的新媒体便是微信,而各学院和学生团体的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是每位学生都密切关注的。因此,我们应积极主动占领微信公众号和学生微信群,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随时学习理论知识。第三,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以学生团体为依托,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保证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因为“缺乏主体性的教育对象不可能生成积极的自我教育意识和动机,无法最大限度地领会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15]。学生团体作为学生的自组织具有先天的学生亲和力优势,活动策划内容、开展形式和语言表达也是源自学生群体,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团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其在学生中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常态化,是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关键举措,这就需要高校不仅做到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扎实推进和狠抓落实,而且要不断探索新方式、新方法,真正提升高校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质量和水平。

猜你喜欢

宣传教育特色理论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宣教载体
坚持理论创新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做好新形势下的人防宣传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