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右佐匹克隆对腔隙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2021-04-15王倩
王倩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分院神经内科 (天津 300250)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属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常见类型,好发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1]。LI患者可出现肢体麻木、抽搐、睡眠障碍等症状,且大多数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不仅会加重神经功能受损,还严重影响其生命质量。右佐匹克隆是目前治疗失眠、入睡困难、易惊醒等睡眠障碍患者的常用药物,可通过激活γ-氨基丁酸受体发挥改善睡眠质量的作用,但该药可产生中枢抑制,引起行为异常,故需积极探究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一种无创磁刺激技术,可通过感应低频率的电流有效调节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在诸多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中已取得良好的疗效[2]。基于此,本研究将右佐匹克隆与低频rTMS联合应用于LI后睡眠障碍患者中,探究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睡眠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空港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LI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2例)与试验组(38例)。对照组男29例,女13例;年龄59~73岁,平均(62.91±2.48)岁;病程8~27 d,平均(18.08±1.79)d;病变区域,左侧病变27例,右侧病变15例。试验组男27例,女11例;年龄58~71岁,平均(62.87±2.51)岁;病程7~30 d,平均(18.19±1.81)d;病变区域,左侧病变25例,右侧病变1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纳入标准:(1)符合《神经病学》[3]内关于LI的相关诊断标准;(2)临床资料保存完善;(3)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7分,判定为伴有睡眠障碍。排除标准:(1)其他原因导致的睡眠障碍;(2)严重认知功能障碍;(3)治疗区域置入金属部件或心脏起搏器;(4)凝血功能障碍。
1.2 方法
对照组口服右佐匹克隆片(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069,规格:3 mg×6片),3 mg/次,1次/d,于睡前服用,连续治疗6周。
试验组采用低频rTMS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选用YRDCCY型磁场刺激仪(武汉依瑞德公司),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左侧或右侧额叶背外侧区作为刺激部位;为避免烫伤,应将线圈置于距头皮0.5 cm以上位置处,刺激强度设置为80%~120% MT,治疗频率设置为1 Hz,每序列为50个脉冲,序列间隔时间为5 s,30 min/次,1次/d,5 d/周;用药方法与对照组相同;连续治疗6周。
1.3 临床评价
(1)血流动力学: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时使用4 MHz脉冲波监测探头探测眶窗、枕窗等部位,检测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的流速。(2)睡眠质量: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elf-rating scale of sleep,SRSS)[4]评估两组治疗前、治疗6周时的睡眠情况,该量表包含10个问题,采用5级评分法,满分为5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睡眠质量越差。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血流动力学比较
治疗前,两组ACA、MCA、PCA、VA流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2、0.142、0.262、0.193,P>0.05);治疗6周时,试验组ACA、MCA、PCA、VA流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73、7.010、8.185、6.307,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流动力学比较
2.2 两组睡眠质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SR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R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SRSS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LI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大多由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小穿支动脉在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基础上形成的小型梗死而导致发病,病灶多分布于丘脑、基底节区和放射冠[5-6]。高血压可导致小动脉及微小动脉壁的脂质透明变性,进而引起管腔闭塞,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的小血栓可加重LI的病情。LI患者通常伴有后局灶性脑损伤,可涉及睡眠系统,导致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合成迅速减少,进而影响睡眠质量;同时,LI患者的血液黏稠度过高,可明显减缓睡眠时脑血流速度,降低脑血流量,从而加重睡眠障碍。目前,安眠药为治疗LI后睡眠障碍患者的常用药物,但长期服用安眠药可能产生依赖性,故需积极探究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6周时,试验组SR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低频rTMS联合右佐匹克隆可有效改善LI后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分析其原因为,右佐匹克隆属非苯二氮卓类安眠药,可通过激活γ-氨基丁酸受体,有效缩短睡眠潜伏期,减少惊醒次数,延长睡眠时间,进而提高患者睡眠质量[7];同时,该药半衰期为6 h左右,后遗效应小,长期服用不易产生生理依赖。rTMS是在经颅磁刺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神经电生理技术,能够直接影响大脑局部皮质,促进脑组织中皮质功能区域的重建与神经递质的传导。而低频rTMS能够产生抑制效应,提高脑内诸多单胺类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的含量,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进而改善LI后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8-9]。低频rTMS联合右佐匹克隆可产生协同作用,进一步调节身体睡眠-觉醒周期。脑血流量是大脑活动的标志,脑血流的供给与多种神经障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6周时,试验组ACA、MCA、PCA、VA流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低频rTMS联合右佐匹克隆可有效改善LI后睡眠障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这可能是因为低频rTMS刺激的局部神经通过神经网络间的相互作用可对多部位的功能产生影响,降低血细胞的聚集性,进而加快脑内局部及远隔区域的血液流速。
综上所述,低频rTMS联合右佐匹克隆在LI后睡眠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睡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