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抗CCP抗体、血小板计数联合检测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意义
2021-04-15杨二丽
杨二丽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内蒙古赤峰 024005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此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以20~40 岁较多见,女性多于男性,国内类风湿关节炎患病率为0.32%~0.38%[1],该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营养、职业、环境、免疫因素、内分泌因素、细菌和病毒感染及遗传因素等方面有关,该病为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早期有关节肿胀、疼痛和功能障碍,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畸形,对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及药物不良反应,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因此,早期的诊断及治疗尤为重要。该文简单随机选取2018 年6 月—2019 年6 月在该院就诊的RA 患者及其他非RA 性风湿病患者各46 例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抗环瓜氨酸肽(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A-CCP)抗体、血小板计数联合检测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简单随机选取的46 例RA 患者及46 例其他非RA性风湿病患者中,RA 组男性 16 例,女性 30 例; 年龄21~70 岁,平均年龄(41.5±12.8)岁;非 RA 组男性 20例,女性 26 例;年龄 16~68 岁,平均年龄(40.7±12.5)岁;强直性脊柱炎6 例,骨关节炎5 例,反应性关节炎1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5 例,干燥综合征10 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选取的患者均符合2009 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CR)/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制定的 RA 分类标准[2],其他非RA 性风湿病患者符合相应的国际诊断标准,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②严重心血管疾病者;③严重感染者;④严重骨质疏松或病理性骨折者;⑤甲状腺、糖尿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者;⑥有胃溃疡、胃出血等严重胃肠道疾病者;⑦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
1.2 方法
应用散射比浊法测定类风湿因子,使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血常规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的正常范围为(100~300)×109/L。涉及到的检验项目的相关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检验。
1.3 观察指标
比较 RA 及其他非 RA 性风湿病患者的 RF、抗CCP 抗体、血小板计数检测结果,阳性判断标准为:RF≥15.9 IU/mL,表明为阳性;抗 CCP 抗体≥5 RU/mL,表明为阳性;血小板计数>300×109/L,表明为阳性。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RF、抗CCP 抗体、血小板计数水平
RA 组患者的RF、抗CCP 抗体、血小板计数水平显著高于非R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RF、抗CCP 抗体、血小板计数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RF、抗CCP 抗体、血小板计数水平比较(±s)
组别RF(IU/mL) 抗CCP 抗体(RU/mL) 血小板计数(×109/L)RA 组(n=46)非 RA 组(n=46)t 值P 值86.4±45.7 15.6±8.5 9.700<0.001 86.2±67.6 4.1±2.2 8.200<0.001 368.1±102.8 239.3±98.3 6.100<0.001
2.2 两组RF、抗CCP 抗体、血小板计数阳性率
RA 组患者RF、抗CCP 抗体、血小板计数阳性率显著高于非R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RF、抗CCP 抗体、血小板计数阳性率比较[n(%)]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主要累及关节滑膜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表现为滑膜炎、血管翳形成,骨、软骨逐渐出现破坏性改变,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关节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病情进展时,还会引起血管炎、类风湿结节、肺间质纤维化、肾炎、心包炎等多系统并发症。因而,及时、有效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显得极为重要,其不仅能缓解患者的关节症状,减少痛苦,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更有利于减缓患者的疾病进展,从而改善疾病预后。有些患者发病时间短、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依据其临床症状、相应的影像学检查不能充分进行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研究显示[3],大部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疾病的早期体内就已经存在多种自身抗体,患者体内产生自身抗体的时间明显早于其临床症状、相应的影像学检查表现,因此,自身抗体的检测对于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RF 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常用的血清学指标,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特别是在基层医院,因为检测条件有限,其他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抗体检测较少,但RF 阳性还可见于骨关节炎、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等,且随年龄的增长RF 水平也逐渐增加[4-5],所以该指标诊断准确性并不理想,而且特异性不高。单独检测RF 也容易造成临床诊断的漏诊或误诊,往往需要联合其他检测方法以早期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抗CCP 抗体是以合成的环化瓜氨酸多肽(CCP)为抗原的自身抗体,主要为IgG 型抗体,对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的一个高度特异性指标[6-8],因此,2009 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CR)/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制定的RA 分类标准将抗CCP 抗体纳入到分类标准中,而RF与抗CCP 抗体联合检测提高了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检出率,使患者能够及时诊断,达到及早治疗的目标。已有研究表明[9],抗CCP 抗体阳性的患者比抗CCP 抗体阴性的患者骨质破坏更为严重,提示了抗CCP 抗体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严重程度及疾病进展有关,因此,对于抗CCP 抗体阳性的患者更应该早期诊断、及早治疗,避免关节出现不可逆转的破坏,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类风湿关节炎对血液系统也有影响,可以引起贫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变化等。血小板计数升高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特征之一,血小板升高是由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液中的炎症因子持续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使其分化成熟而引起[10]。研究显示[1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监测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提高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该文将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A-CCP)抗体、血小板计数联合检测,评估其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意义。该文将RA 患者(RA 组)与同期其他非RA 性风湿病患者(非RA组)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提示RA 组患者的RF、抗CCP抗体、血小板计数水平分别为(86.4±45.7)IU/mL、(86.2±67.6) RU/mL、(368.1±102.8)×109/L,显著高于非 RA 组(15.6±8.5)IU/mL、(4.1±2.2) RU/mL、(239.3±98.3)×109/L(P<0.001),RA 组患者 RF、抗 CCP 抗体、血小板计数阳性率分别为89.1%、82.6%、78.3%,显著高于非RA 组13.0%、6.5%、32.6%(P<0.01),这与谭彩虹[12]报道的 RA组RF 阳性率86.15%,抗CCP 抗体阳性率84.61%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RF、抗CCP 抗体、血小板计数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该研究由于检测条件限制,没有将抗角蛋白抗体(antikeratin antibody,AKA)、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mutant citrullinated peptide vimentin,MCV)抗体、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lucose-6-phosphate isomerase,GPI)等自身抗体纳入到研究中,这是该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将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