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1-04-15张英书
张英书
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外科,福建泉州 362200
肢体肿胀是骨伤患者伤病后期常见并发症类型,多受骨伤后局部组织内血管破裂及组织液渗出影响所引发,还有部分患者可由骨伤后周围组织反射性血管壁渗透能力增加而引发,出现此类症状后患肢局部可出现不同程度皮肤肿胀及皮纹消失情况,严重者可合并张力性水泡,如未及时治疗可引发肌肉坏死或缺血性肌肉痉挛并发症,影响患者伤情恢复,故临床治疗效果对于患者病情缓解具有积极意义。临床中对于骨伤后肢体肿胀主要采取消炎、消肿及抗渗出药物进行治疗,以缓解症状,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必要时可配合理疗,加速肢体肿胀缓解,但相关临床研究[1-3]表明,上述治疗方案虽具有一定缓解效果,但治疗中同样存在安全性及远期疗效局限,需借助其他类型治疗方案,降低疗效局限,提升治疗效果。因此,为分析血府逐瘀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在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特选取 2018 年8 月—2020 年4 月收治 88例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患者进行该次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该院就诊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患者共88例为研究对象,开展临床治疗研究。根据患者治疗方案选择分组,其中对照组、观察组内均为44 例。
对照组,男 25 例,女 19 例;年龄 18~72 岁,平均年龄(45.05±5.41)岁;其中上肢骨折 14 例、下肢骨折 17例、跟腱炎5 例、筋伤5 例、肱骨外上髁炎3 例;肢体肿胀分级后 1 度 10 例、2 度 25 例、3 度 9 例。观察组,男24 例,女 20 例;年龄 18~75 岁,平均年龄(45.51±5.52)岁;其中上肢骨折15 例、下肢骨折15 例、跟腱炎6 例、筋伤5 例、肱骨外上髁炎3 例;肢体肿胀分级后1 度8例、2 度 26 例、3 度 10 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 患者经临床诊断后均确诊为骨伤后肢体肿胀;患者均在自主确认治疗方案后,经家属批准,确认参与该次研究;研究获该院伦理委员批准。排除标准:其他病因所致肢体肿胀者;研究中途自愿脱离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即采取甘露醇注射液(20%,国药准字 H20053865;规格:250 mL:50 g)、注射用七叶皂苷钠(国药准字H20057826;规格:5 mg/安瓿)等药物静脉输注治疗,药物输注期间需做好肢体制动,避免药物外渗的出现[4]。
观察组接受常规治疗+血府逐瘀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联合治疗:取防己20 g,黄芪20 g,牛膝15 g,当归15 g,白术 15 g,生地黄 15 g,桃仁 12 g,红花 12 g,枳壳12 g,赤芍 10 g,川芎 10 g,桔梗 10 g,柴胡及甘草各 6 g,加水煎煮后取汁200 mL,早晚分次服用,1 剂/d。组方加减可依据患者证候辨证诊断结果进行调整,如饮食不畅、纳差者,可加党参15 g,山药10 g;如气血不畅者,可加肉桂15 g[5-6]。
患者治疗期间需每日询问患者肢体肿胀症状的体感变化,并于每日早晚测量患者肿胀肢体维度数据予以记录,便于不良情况的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还需适当垫高患肢,使患肢高于心脏平面,促进血液回流,辅助消除患者肢体肿胀,待患者肢体肿胀症状缓解后指导其进行主动康复训练,改善患肢血液循环水平[7-8]。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对比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肿胀症状积分、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治疗后肢体肿胀缩减维度、症状缓解时间、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效果差异。
症状积分采用科室自制量表,根据患者就诊当日及治疗第5 日时皮肤肿胀、皮纹消失、张力性水泡及疼痛症状表现进行评分,有症状为2 分,无症状为1 分,症状表现轻度为1 分,中度为2 分,严重为3 分,各症状总分为1~5 分,得分与症状严重程度成正比。
生活质量评分取SF-36 量表测评,分别于患者就诊当日及治疗第5 日测评,测评项目包括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及精力(VT)4 项,各项总分均为100 分,评分结果与生活质量成正比。
疼痛评分取VAS 评分表测评,测评时间同上,指导患者根据自身疼痛程度划直线,长度范围为0~10 cm,线段长度越长则表明疼痛症状越明显。
肢体肿胀缩减维度根据患者就诊当日及治疗第5日时肢体肿胀部位维度测量后数据相减所得。
临床效果判定指标:显效:经治疗3~4 d 后,患者肢体肿胀消失;有效:经治疗5~6 d 后,患者肢体肿胀明显缓解,但仍存在轻微肢体肿胀症状;无效:治疗7~9 d 后患者症状无改善,或出现严重并发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肢体肿胀症状积分
两组患者就诊时肢体肿胀症状积分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患者肢体肿胀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观察组治疗后肢体肿胀症状分项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肢体肿胀症状积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肢体肿胀症状积分对比[(±s),分]
组别对照组(n=44)观察组(n=44)t 值治疗后P 值治疗后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皮肤肿胀3.65±0.47 2.08±0.35 3.51±0.52 1.25±0.29 12.113<0.001皮纹消失3.49±0.45 2.11±0.38 3.55±0.48 1.36±0.25 10.937<0.001张力性水泡 疼痛2.78±0.35 1.87±0.29 2.82±0.29 0.94±0.22 16.947<0.001 3.71±0.46 2.04±0.41 3.75±0.45 1.18±0.26 11.750<0.001
2.2 生活质量评分
两组患者就诊时生活质量分项评分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分项平均较对照组均有不同幅度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 时间PF RP BP VT对照组(n=44)观察组(n=44)t 值治疗后P 值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65.47±4.45 72.19±5.38 65.73±4.55 81.47±5.35 8.113<0.001 63.68±4.61 72.89±5.40 63.58±4.52 81.58±5.47 7.499<0.001 62.95±4.54 71.84±5.31 62.74±4.38 80.98±5.45 7.968<0.001 63.85±4.29 72.26±5.45 63.81±4.65 81.25±5.58 7.645<0.001
2.3 疼痛评分、肢体肿胀缩减维度和缓解时间
两组患者就诊时肢体肿胀疼痛评分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肢体肿胀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肢体肿胀缩减维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肢体肿胀缓解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肢体肿胀缩减维度和缓解时间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肢体肿胀缩减维度和缓解时间对比(±s)
组别VAS(分)治疗前 治疗后缩减维度(cm)缓解时间(d)对照组(n=44)观察组(n=44)t 值P 值5.35±2.11 5.47±2.06 0.270 0.788 3.26±1.54 1.85±0.97 5.139<0.001 0.85±0.24 1.26±0.35 6.408<0.001 9.65±1.68 6.54±1.29 9.739<0.001
2.4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治疗期间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2.5 治疗有效率
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3 讨论
骨伤后期作为患者伤病恢复的初期阶段,受伤病影响骨伤部位周边组织仍处于损伤阶段,故受组织液渗出等生理应激反应影响,导致患者在该阶段内出现不同程度肢体肿胀症状,而此类症状发生后则在肢体静脉血液回流受限、水潴留及渗出加剧后加剧症状表现,限制患者伤情的恢复,部分患者可由严重症状引发组织坏死等不良预后情况,需及时介入治疗,缓解症状。西医治疗的开展主要采取利水、抗炎、消肿治疗方案,以缓解患者肢体肿胀症状,但治疗起效较慢,且仅可起到短期治疗效果,停药后易复发,故需采取联合治疗方案,进一步缓解患者病情[9-10]。
研究结果表明:两组就诊时肢体肿胀症状积分、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分项评分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患者肢体肿胀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观察组治疗后肢体肿胀症状分项积分及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分项平均较对照组均有不同幅度明显提升(P<0.05);观察组治疗后肢体肿胀缩减维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肢体肿胀缓解时间明显缩短,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明显(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在中医辨证诊疗理论中认为伤病后人体势必会由于气血受阻、经络不畅体质引发气血瘀滞之证,发生身体肿胀症状,此类病理与骨伤后肢体肿胀病因存在密切相关性,故需针对此类证后采取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案,以实现对患者病情的有效治疗[11]。
该次治疗研究中特选取血府逐瘀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方案,以实现对患者病情的有效治疗。其中血府逐瘀汤为气血瘀滞之症常用治疗组方,其方剂中桃仁、红花、川芎等药物组方后可起到活血化瘀、行气活血之功效,而方剂中赤芍、牛膝的应用,则可起到祛瘀止痛之功效,改善患者肢体肿胀所致疼痛不适。防己黄芪汤组方为祛湿、利水常用方剂,对于脉浮、小便不利、微肿疼痛症状具有显著缓解作用,方剂中黄芪、白术等药物的组方应用,则可起到利水消肿、益气固表之功效,故两类方剂在骨伤后期肢体肿胀临床治疗中的联合应用,则可在有效缓解患者气血瘀滞之症所致肢体肿胀症状,进而在临床常规治疗基础上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故在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肢体疼痛评分降低至 (1.85±0.97)cm,肢体肿胀缓解时间为 (6.54±1.29)d,治疗后肿胀缓解维度为(1.26±0.35)cm,治疗效果显著[12-13]。该次研究结果与杨冬[13]在《骨伤后期肢体肿胀行血府逐瘀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的疗效观察》研究中所得经治疗后肢体肿胀疼痛评分降至 (1.26±0.21)分治疗效果存在一致性。
综上所述,骨伤后期肢体肿胀临床常规治疗实施中联合血府逐瘀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方案,可使患者肢体肿胀症状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缓解,改善肿胀所致疼痛体征,治疗效果显著,并可在积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促进其骨伤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