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并发足部感染的伤口湿性换药护理
2021-04-15庄萍
庄萍
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急诊外科,山东济南 250022
在2 型糖尿病并发症中,足部感染较为常见,有文献报道约有4%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足部感染情况,且在这些患者中约有一半患者面临截肢的风险[1]。为了进一步控制感染,护理人员需要充分重视糖尿病并发足部感染患者的伤口护理,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换药护理。由于糖尿病并发足部感染的伤口换药频繁,换药过程中疼痛感明显,为了使患者可以更主动配合换药,实施科学的换药护理方式十分有必要。该研究对该院门诊于2018 年11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糖尿病并发足部感染患者进行筛选,从中方便选择106例患者作为该次研究的对象,奇偶数法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3 例,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讨患者实施伤口湿性换药护理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该院收治的糖尿病并发足部感染患者进行筛选,从中方便选择106 例患者作为该次研究的对象,奇偶数法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3 例。研究组中女23 例,男30 例;患者最小年龄为42 岁,最大年龄为 79 岁,中位年龄(49.72±2.07)岁;糖尿病病程 3~10年,平均病程(6.30±0.52)年;轻度感染 19 例,中度感染24 例,重度感染 10 例。对照组中女 26 例,男 27 例;患者最小年龄为44 岁,最大年龄为78 岁,中位年龄为(48.84±2.09)岁;糖尿病病程 3~10 年,平均病程(6.11±0.49)年;轻度感染17 例,中度感染25 例,重度感染11例。两组患者性别、病程、感染程度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该研究已经该院伦理会批准,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版)》中相关诊断标准;②均出现不同程度足部感染情况; ③年龄在18~80 周岁;④患者与家属均知情;⑤依从性良好;⑥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Ⅰ型糖尿病;②认知功能障碍;③既往精神病史者;④药物过敏者;⑤治疗、护理期间因感染截肢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了常规专科治疗,对照组实施干性换药护理。换药前观察伤口是否渗液以及伤口周围皮肤颜色,据此对伤口采用机械清创法进行清创,清创前使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清创后使用无菌纱布包扎伤口,观察伤口渗液情况,每天或隔天换药1 次。
研究组实施湿性换药护理。换药前观察伤口是否渗液以及伤口周围皮肤颜色,据此对伤口采用机械清创法进行清创,清创前使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之后,分别使用泡沫敷料以及银离子敷料进行外敷与内敷,并进行包扎处理,根据伤口渗液情况每天或隔天换药1 次。
1.3 观察标准与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换药次数、换药间隔时间,评估与比较换药依从性以及创面愈合效果。
换药依从性判定标准:换药时,患者主动配合护理人员换药,且无不良情绪视为依从性良好;换药时,患者可以配合护理人员换药,但会出现负面情绪视为部分依从;换药时,患者不愿意配合换药,或多次未按照时间要求换药视为不依从。依从性为良好率与部分依从率之和。
创面愈合效果判定标准[2-3]:换药护理后,患者伤口愈合,未出现水肿、渗液等情况视为愈合;换药护理后,患者足部多数坏死组织脱落,可见新生肉芽组织,伤口愈合面积超过60%视为好转; 换药护理后尚未达到以上标准的视为无效。创面愈合总有效率为治愈率与好转率之和。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表达方式为(±s),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为[n(%)],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换药与住院情况
研究组患者换药次数更少、间隔时间长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换药间隔时间、换药次数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换药间隔时间、换药次数对比(±s)
组别 换药间隔时间(d) 换药次数(次/周)研究组(n=53)对照组(n=53)t 值P 值1.74±0.32 1.09±0.38 9.525<0.05 4.01±0.52 6.33±0.49 23.639<0.05
2.2 患者换药依从性
研究组患者换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换药依从性对比
2.3 患者创面愈合效果
研究组创面愈合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程度对比
3 讨论
足部感染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有数据显示,我国约有25%糖尿病患者伴有足部感染,足部感染以软组织感染最为常见[4]。在软组织感染中,溃疡常发生于足部承重部位,例如足部跟骨、第5 跖骨头,主要是因为承重改变导致足部软组织退化、破溃引发[6]。另有部分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足部蜂窝织炎,患者可有明显的皮肤红肿、热痛症状,核磁共振检查可见皮下脂肪层弥漫网状增厚。足部脓肿也是糖尿病患者足部感染常见类型,既往研究报道大部分糖尿病患者足部脓肿发生于足前部皮肤溃疡周围[7]。当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引发微血管病变,患者足部缺血应该局部软组织坏死,从而出现坏疽,严重地可能有截肢的风险。另外,部分糖尿病患者足部皮肤破溃而感染多种细菌会出现坏死性筋膜炎,严重地可能导致死亡。一些糖尿病伴发足部感染患者还会出现夜间疼痛性痉挛、神经性水肿等症状。为了进一步控制感染,在对糖尿病合并足部感染患者专科治疗的同时,也需要充分重视患者的伤口护理,尤其是局部换药护理。
糖尿病足部感染恢复需要时间,其恢复效果与恢复期间的局部组织营养、微循环、环境等密切相关。在以往的认知中,对糖尿病伴发足部感染患者实施干性换药护理可以使得敷料尽快吸收渗液,且湿性环境比较利于细菌的繁殖。然而,20 世纪60 年代国外一项研究表明,伤口在湿性环境下,其愈合速度远远快于干性环境,并由此提出了“湿性创面愈合”理论,促进了其在护理技术方面的应用[8]。在此之后,医学界专家陆续发现PDGF 等多种生长因子对于创面修复有积极的作用,临床实验也证实了相关假设[9-10]。此外,干性敷料难以保证伤口的湿度与温度,使局部组织出现缺水情况,不利于伤口愈合。在对糖尿病足部感染患者换药护理过程中,使用湿性敷料有利于促进上皮细胞生长,加快PDGF 等多种生长因子释放,促进伤口处细胞增殖。与此同时,使用湿性敷料还可以增强白细胞功能,有利于白细胞介导吞噬细胞,达到杀菌的目的;湿性敷料还可以调节伤口氧张力,能够抑制细菌繁殖,也可以保护新生肉芽,有利于伤口修复;湿性敷料还能够为创面细胞提供合适的水分,防止因干燥引发瘢痕生长,加速伤口愈合。此外,纱布等干性敷料在更换时可能会撕扯到伤口,增强患者的疼痛感,从而降低患者换药的配合度。近年来,银离子敷料、水胶体敷料等新型湿性敷料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为糖尿病合并足部感染患者伤口愈合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该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换药次数(4.01±0.52)次/周低于对照组换药次数(6.33±0.49)次/周,研究组换药间隔时间(1.74±0.32)d 长于(1.09±0.38)d(P<0.05);研究组患者换药依从性98.11%明显高于对照组77.36%(P<0.05);研究组创面愈合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的81.13%(P<0.05)。这与李怡等人[11]的相关研究结果: 研究组护理总有效率100.0%高于对照组的81.8%(P<0.05),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并发足部感染患者实施伤口湿性换药护理可以减少换药次数,能够提升患者换药依从性,更有利于创面愈合,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