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开展院内康复护理的临床价值分析
2021-04-15员静
员静
泰安市中医二院中风科,山东泰安 271000
脑卒中属于脑血管病变的一种表现,影响因素较为繁杂,患者脑功能会有程度不一的损伤,临床也将其称之为脑中风、脑血管意外,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以局灶神经功能障碍为主,例如智力障碍、昏迷、半身不遂或是口眼歪斜等,加之各种病因的影响,患者脑内动脉可见破裂、狭窄或是闭塞等表现,导致患者脑供血系统异常,进而出现一过性或是永久性脑功能障碍[1-2]。参考脑卒中患者的病因类型,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种,即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无论哪种,均会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造成损伤。目前临床针对脑卒中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方案有两种:药物保守疗法、外科手术疗法,由于患者病情具有一定的危重性,无论采取哪种疗法,相应的护理干预都必不可少,优质护理效果是患者实现早期康复的重要保证[3]。该次为了探讨更为可靠的护理方案,纳入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时段内该院收治的86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象,通过对比常规护理、康复护理展开如下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86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象展开研究分析,纳入标准:①与《中国脑卒中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提出的确诊标准相符;②发病前不存在肢体功能障碍表现、发病后可见运动功能障碍;③了解并授权该次研究。排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脏器官疾病; ②合并是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③合并传染性疾病等; 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根据随机动态化分组+患者个人意愿划分成两个组别,即康复组、对照组,每组 43例;康复组有男 30 例,女 13 例,年龄 41~82岁,平均(62.27±1.25)岁。对照组有男 28 例,女 15 例,年龄42~85 岁,平均(62.51±1.33)岁。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院内实施常规护理方案,例如健康宣教、病情监测、饮食指导等。康复组院内实施常规护理方案+康复护理方案,常规护理方案与对照组等同,待患者体征趋于平稳,且神志清之后,开展康复护理,具体如下:①心理康复。因病情及症状表现(反应迟缓、失语、偏瘫等)影响,患者普遍会存在焦虑、自卑、恐慌、暴躁等不良心绪,护理人员应以亲切的态度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提高患者对其的信任感,日常生活中耐心倾听患者主诉,结合其内在需求提供针对性心理安抚措施,帮助患者排解心理压力,树立良好的治疗信心。②语言训练。护理人员应教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口腔训练方法,包括咽腭闭合训练、发声训练等,值得注意的是,训练期间护理人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患者加以引导,避免操之过急降低患者的训练耐心、信心[4]。③运动训练。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体位,例如良肢位、卧位以及站立位等,除此之外,还要协助患者开展被动运动训练、主动运动 训练,常见的包括平衡训练、翻身训练、床上移动训练等,训练期间,护理人员应确保自身动作轻柔,避免给患者肢体造成过度拖拉等情况,导致患者关节、软组织受伤[5]。④生活训练。护理人员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指导患者通过套圈、穿衣服、脱衣服、投球以及搭积木等方式训练其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期间,需要以患者的移动能力训练为主,以患侧肢体功能训练为主。
1.3 观察指标
参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生活质量量表(SS-QOL)、Barthel 指数比对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生活能力;其中NIHSS 评分越低表示患者神经功能受损轻,Fugl-Meyer 评分、SS-QOL评分以及Barthel 指数评分与患者的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生活能力均呈现为正比关联性[6]。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表达方式为(±s),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的表达方式为[n(%)],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NIHSS、Fugl-meyer 评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NIHSS 与Fugl-meyer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康复组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Fugl-meyer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 NIHSS、Fugl-meyer 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 NIHSS、Fugl-meyer 评分对比[(±s),分]
组别NIHSS 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Fugl-meyer 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康复组(n=43)对照组(n=43)t 值P 值20.21±1.37 20.16±1.34 0.171 0.865 5.29±1.26 10.30±1.39 17.511<0.001 32.61±1.53 32.62±1.54 0.030 0.976 67.25±1.32 51.35±1.51 51.986<0.001
2.2 SS-QOL、Barthel 评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S-QOL、Barthel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康复组的 SS-QOL、Barthe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 SS-QOL、Barthel 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 SS-QOL、Barthel 评分对比[(±s),分]
组别SS-QOL 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Barthel 指数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康复组(n=43)对照组(n=43)t 值P 值123.12±26.17 125.77±27.11 0.461 0.646 194.77±29.21 170.14±32.14 3.719<0.001 44.22±4.47 45.19±3.59 1.109 0.270 65.72±12.47 54.29±11.31 4.452<0.001
3 讨论
人体脑部组织若存在供氧不足的情况,其神经元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不可逆性损伤,加之其他因素的影响,患者往往无法在发病后的最佳时机接受有效治疗,极易合并神经功能障碍,例如肌力下降等,此时对患者开展常规治疗,所取得的临床效果往往无法达到预期。查阅既有研究资料发现,有学者经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治疗的最后阶段开展康复护理,会在极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有利于患者获取更好的生命质量、生活质量[7]。除此之外,还有研究指出,患者罹患缺血性脑卒中会后,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结构均会发生改变,对患者开展常规治疗的同时,积极开展康复性训练,有利于重组其缺血组织、边缘组织细胞,对侧支循环的构建有积极作用,同时还能加快局部受损神经元细胞的再生与修复,进而重塑神经功能[8]。不过在传统治疗方案中,康复性训练属于院外环节,即患者出院后于家庭之中开展康复训练,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患者心理的健康状态,纠正其不良生活习惯,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最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受限于患者及其家属并不具备较好的专业护理知识、技能,所以开展效果普遍无法达到预期。除此之外,由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老年群体居多,具有治疗依从性差、记忆力差等特点,而康复性训练开展的环境必须具有较好的调控性以及约束性[9]。
该次结果显示,护理后康复组的 NIHSS 评分(5.29±1.26)分低于对照组(10.30±1.39)分,Fugl-meyer评分(67.25±1.32)高于对照组(51.35±1.51)分(P<0.05);护理后康复组的 SS-QOL 与 Barthel 评分为 (194.77±29.21)分、(65.72±12.47)分,均高于对照组(170.14±32.14)分、(54.29±11.31)分(P<0.05)。这与庞伟等人[10]的研究结果:护理后 ENB 组的 NIHSS 评分(5.29±1.26)分低于 UC 组(10.30±1.39)分(P<0.05),基本一致。可见对患者行康复护理有利于其神经功能、生活能力的重塑。原因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康复护理,从心理干预、语言训练、运动训练以及生活训练等方面开展,对患者脑细胞再生有促进作用,可以改善患者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能力,所以医护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康复护理所具备的重要影响,积极鼓励患者遵医嘱接受康复护理,以保证其预后质量。
综上所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接受康复护理,对于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的改善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患者获取更好的生活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