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期少量饮水护理对胃肠道手术患者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分析
2021-04-15梁秀美刘彦君
梁秀美,刘彦君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肛肠外科,广西南宁 530022
胃肠道术后患者在复苏期会逐渐清醒,除了疼痛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外,口渴的感觉也会逐渐增强,同时由于胃肠道手术需要进行全身麻醉,并进行气管内插管,以便于保证在手术期间患者的呼吸功能,避免呼吸道阻塞,而经口腔气管插管的全麻患者拔管后常见的症状就是咽喉痛、咽喉水肿等,这也进一步加重了患者渴望喝水的需求[1]。在传统胃肠道术后的常规护理中,一般会要求在停止胃肠减压和恢复肛门排气后,患者方可饮水,在患者口渴时一般采用棉签蘸水,湿润口唇的做法来缓解患者的口渴感,但是效果却不甚明显。该次研究以 2018 年 1 月—2019 年 12 月该院收治的 60例进行胃肠道手术的患者为对象,主要探讨复苏期少量饮水在胃肠道患者术后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该院收治的60 例进行胃肠道手术的患者。纳入标准:择期行胃肠道手术者;术前肝肾功能检查无异常; 患者及其家属对研究目的及其内容知情,患者同意参与;研究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高龄(≥70 岁)患者;存在严重感染、严重营养不良者;合并肠梗阻者;行急诊手术者;存在脑血管疾病所致吞咽困难者、饮水呛咳者;术后意识模糊者。观察组中男18 例,女12 例,手术类型:胃大部切除术13 例,直肠癌切除术10 例,结肠癌切除术7 例。对照组中男17 例,女13 例;手术类型:胃大部切除术14例,直肠癌切除术11 例,结肠癌切除术5 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中性别分布、手术类型构成情况及平均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s)
组别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 值P 值年龄(岁)43.64±14.72 43.68±14.79 0.01>0.05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186.2±56.4 186.6±56.1 0.028>0.05 307.5±243.3 307.2±243.7 0.005>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术后按照常规护理措施禁食禁饮,在患者口渴时,用棉签蘸水,湿润患者口唇。
对观察组患者进行Steward 苏醒评分,若患者评分达6 分,在口渴时给予少量饮水,每次饮水量20 mL,如果患者无呛咳等现象,可以根据患者需求增加饮水次数,一般两次饮水时间间隔要在2 h 以上。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镇痛治疗。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护理后统计两组中出现口渴、口唇干裂、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症状的病例数。记录两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以此评价两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根据倪益益等[2]人研究,使用自制问卷从吞咽疼痛、耳痛、张口困难、咽部异物感、入睡困难5 个领域评价患者术后清醒时的舒适度状况,实行0~5 分的6 级评分法,分值越高说明舒适度越差,其中评分分值≥16 分为极不舒适;所得分值为10~15 分为一般不适;<10 分为轻微不适。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口渴、口唇干裂、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发生率
对术后两组的对应数据进行分析,在口渴、口唇干裂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发生率方面,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口渴、口唇干裂、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发生率的对比[n(%)]
2.2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状况相关指标水平
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方面较对照组患者要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状况相关指标比较[(±s),d]
表3 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状况相关指标比较[(±s),d]
组别 首次排气时间 肠鸣音恢复时间 首次排便时间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 值P 值2.79±0.63 3.85±0.74 5.974<0.05 2.15±0.74 3.23±0.86 5.214<0.05 3.96±2.24 5.94±2.61 3.153<0.05
2.3 术后清醒时两组患者舒适度
观察组中极不舒适者所占比率较对照组明显要低,轻微不适者所占比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清醒时两组患者舒适度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4。
表4 术后清醒时两组患者舒适度的对比[n(%)]
3 讨论
对于胃肠道手术后处于麻醉复苏期中的患者,随着麻醉药物作用的减弱和患者意识的逐渐恢复,患者的疼痛感越来越强烈,口渴的感觉也会越来越强烈。疼痛感一般是由于伤口引发,而口渴感则主要是由于以下因素导致:由于在术前要求患者绝对禁食禁水,在手术中抗胆碱药物的使用以及气管插管的使用,不仅对患者腺体分泌产生抑制作用,还造成患者口腔长时间被迫处于张开状态,干燥气体的进出以及术中失血等种种原因,使得患者在术后极易出现口渴现象,同时气管插管的使用也以及造成患者术后出现咽喉疼痛和水肿等情况。随着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可以比较容易的解决患者术后疼痛的问题,但是对于术后口渴的解法方式则比较复杂,主要是由于在传统的护理常规中,一般将肠鸣音恢复作为肠麻痹的恢复和让患者进食饮水的指标,但是在现在的很多研究认为,腹部手术后出现的肠道麻痹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且持续时间较为短暂,一般在术后几个小时之内,小肠的蠕动就能恢复,胃部蠕动的恢复一般需要24~48 h,而结肠蠕动的恢复需要时间最长,一般为3~5 d,因此主张不把肠鸣音恢复作可以经口禁食水的标志,认为在术后应该尽早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或者正常饮食,对于胃及结直肠切除术的患者也要尽早给予清淡流质饮食和温开水等[3]。
胃肠道术后患者需要通过饮水刺激胃肠蠕动,同时促进胃排空和十二指肠蠕动,但也能由于饮水的吞咽动作而刺激小肠蠕动[4]。在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复苏期给予少量饮水,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措施采用棉签蘸水湿润口唇,经过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术后口渴发生率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33%,这说明早期少量饮水能够缓解患者的口渴情况,减少口唇干裂等因素的发生,满足患者基本生理需要,而对照组患者仅以棉签蘸水来湿润患者口唇,达不到保持口腔湿润的作用,因此患者的口渴症状得不到满足,口唇干裂的情况也无法得到缓解,张爱桂等[5]在同类研究中得出采用复苏期少量饮水护理的观察组中口渴发生率为29.5%,较对照组的86.2%明显要低,与该研究结果相近,进一步验证了以上观点。同时,两组患者的恶心呕吐和腹胀腹痛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复苏期少量饮水护理并不会明显增加恶心呕吐和腹胀腹痛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的发生可能与患者自身因素、手术情况和麻醉情况等因素有关,而与复苏期是否饮水无明显关系[6]。
同时,胃对水的半排空时间一般在30 min 作用,在饮水后1 h,胃部就可以排空95%以上的饮水,在该次研究中,观察组首次饮水量为20 mL,并且两次饮水间隔2 h,因此不会增加胃部的负担,也不会增加恶心呕吐和腹胀腹痛的发生率[7]。
同时在该次研究中还发现,观察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分别为(2.79±0.63)d、(2.15±0.74)d、(3.96±2.24)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张爱桂等在同类研究中得出采用复苏期少量饮水护理的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分别为(2.2±0.6)d、(2.1±0.5)d、(5.3±2.3)d,也明显短于对照组,与该研究结果相近,这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饮水促进了大脑皮层和皮下中枢兴奋,通过迷走神经的传递,促进消化液分泌,其中有一小部分消化液进入肠道,刺激了肠蠕动恢复,此外,迷走神经释放的乙酰胆碱也能进过程胃肠道平滑肌的兴奋,进一步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8]。
在术后舒适度方面,该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极不舒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轻微不舒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可能是因为早期少量饮水一方面缓解了患者口渴症状,促进唾液分泌,有助于帮助保持口腔湿润,减轻咽喉疼痛等不适感;另一方面,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是最基础,也是想要满足的力量最强的需要,生理需要的满足对维持患者生存和舒适有重要意义,早期少量饮水和术后镇痛泵的使用,满足了患者基本生理需要,有助于减轻患者的负性情绪,因此大大提升了患者的舒适度[9]。但是在给处于复苏期患者饮水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因素,比如所患者状态,饮水的姿势、饮水量和温度等,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在该次研究中,在观察组患者清醒状态下,即拔出气管插管后以及Steward 苏醒评分在6 分以上才给予患者少量饮水,并且在给予患者饮水时,需提高床头30°,每次少量给予温开水,并且每次间隔时间在2 h 以上,每次饮水量不超管20 mL,避免了误吸、呛咳等事件发生[10]。
综上所述,胃肠道手术病人复苏期给予少量饮水护理能够减轻患者口渴感,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舒适度,同时不会增加恶心呕吐、腹痛腹胀不良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