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对老年脑动脉瘤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分析
2021-04-15陈明波
陈明波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介入科,云南曲靖 655000
对于脑动脉瘤患者而言,其致病诱因主要集中于脑动脉管壁先天性缺陷以及脑动脉管壁压力增高两方面。患者在表现出脑动脉瘤情况后,存在较高概率表现出蛛网膜下腔出血现象,会使患者呈现出腰背疼痛、颈部疼痛以及神经症状等系列现象,更为严重会呈现昏迷情况[1-2]。对于老年人群而言,因为自身机体功能呈现出一定程度衰退,从而存在较高概率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等系列心血管疾病[3]。对此需要采用有效方法展开老年脑动脉瘤治疗,以使得老年患者预后水平显著提升。该次研究将将该院2016 年8 月—2019 年 4 月收治的84 例老年脑动脉瘤患者数字奇偶法分组; 探析疾病治疗期间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运用可行性,以实现老年脑动脉瘤患者有效预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该院收治的84 例老年脑动脉瘤患者,按数字奇偶法分组;治疗组(42 例)女 12 例,男 30 例;年龄 52~89 岁,平均为(62.29±2.59)岁;病程 1~5 年,平均为(3.89±1.11)年。对照组(42 例)女 13 例,男 29 例;年龄53~90 岁,平均为(62.33±2.62)岁;病程 1~7 年,平均为(3.95±1.13)年。纳入标准:①老年脑动脉瘤经 DSA 检查以及CTA 检查获得确诊; ②患者手术治疗时间<72 h;③患者与家属完成知情同意书签署,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患有急慢性感染疾病;②表现出机体重大器官功能障碍;③以往存在开颅手术史;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于两组老年脑动脉瘤患者在入院后,于早期急救、颅内压降低、脑脊液引流以及脑出血痉挛预防等方面展开对应治疗。完成后,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术展开脑动脉瘤治疗:对患者完成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后,通过对影像学诊断情况进行分析,针对脑动脉瘤进行有效定位。手术入路选择在患者侧裂翼点展开,通过显微镜引导于头部合理完成弧形切口制作。针对脑脊液合理展开释放以及引流操作。将头皮切开后,对皮下组织与骨膜进行剥离。确保瘤颈以及病变动脉获得充分暴露,针对血管进行有效明确后,于脑裂分离位置对患者展开继续入路操作,于患者病灶位置停止。针对载瘤动脉利用合适动脉夹阻断,并且将病灶与粘连组织解除,针对动脉瘤利用动脉夹展开夹闭操作,之后对瘤颈夹闭情况进行明确,完成止血后准备无菌引流管进行留置。对头皮以及脑膜进行缝合,完成手术后依据常规选择对应药物展开预防性治疗,完成手术后2 d,合理拔除患者引流管。
治疗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展开脑动脉瘤治疗:对患者完成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后,在手术前对患者实施2 h 全身肝素化操作,对收缩压进行有效控制,确保<100 mmHg。于围术期准备尼莫地平对患者静脉持续泵注,以对脑血管痉挛充分预防。通过股动脉对患者合理展开穿刺造影操作,就脑动脉瘤形态、位置以及大小等加以明确后,合理利用Seldinger 技术完成穿刺操作。于椎动脉或者颈内动脉将6F 动脉鞘合理送入,之后通过微导丝引导,将微导管合理插入,通过DSA 检查于动脉瘤腔中部将微导管移至,并且对应进行弹簧圈选择。如患者呈现出巨大动脉瘤等现象,则对患者展开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对患者造影未表现出动脉瘤显影情况后,合理拔出导管。完成手术后,依据常规对患者穿刺点展开加压包扎操作,堆血管进行缝合。手术后控制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入频率为1 次/12 h,控制剂量为5 000 U。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老年脑动脉瘤患者的围手术期系列指标(住院时长、手术时长)、术后随访预后结果以及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脑积水、破裂再出血、脑梗死、血管痉挛以及神经症状)数据。
1.4 评价标准
针对两组老年脑动脉瘤患者预后情况,对应实施Glasgow 预后评分[4],其中 1 分为表现出死亡结局;2 分为表现出植物生存现象;3 分为表现出重度残疾现象;4分为表现出轻度残疾现象;5 分为表现为恢复良好。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手术期系列指标
治疗组老年脑动脉瘤患者住院时长(11.07±2.05)d、手术时长(2.16±0.53)d,明显短于对照组(15.31±2.36)d、(2.93±0.5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790、6.784,P<0.05)。
表2 两组老年脑动脉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对比[n(%)]
2.2 随访预后情况
治疗组老年脑动脉瘤患者恢复良好率(88.10%)明显高于对照组(28.57%),轻度残疾率(4.76%)、重度残疾率(4.76%)以及植物生存率或病死率(2.3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8.57%、23.81%、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612、8.571、6.222、4.480,P<0.05),见表1。
表1 两组老年脑动脉瘤患者随访预后情况临床对比[n(%)]
2.3 术后并发症数据
治疗组老年脑动脉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率14.29%(6/42)明显低于对照组40.48%(1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44,P<0.05),见表2。
3 讨论
以往针对脑动脉瘤患者在治疗期间,以开颅夹闭术的实施较为常见,但是因为开放式手术的影响,呈现出较多术后并发症以及较大手术创伤特点,尤其针对表现出较差机体功能患者,存在较高概率呈现出心肺功能损伤的现象[5-6]。在此种情形下,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有效应用,其对于影像学检查方法以及介入栓塞治疗方法可以充分融合,从而对于脑动脉瘤微创治疗确保充分实现。对于此类手术主要在患者血管内展开,对于开颅手术针对患者心理以及机体造成的系列创伤可以充分避免,并且能够对患者神经进行有效保护,对于牵拉损伤现象进行充分避免,使得患者表现出破裂出血风险获得有效降低[7-8]。
该次研究发现,治疗组老年脑动脉瘤患者恢复良好率(88.10%)明显高于对照组(28.57%),同陈旭等[9]在《不同方式治疗老年脑动脉瘤破裂临床对比研究》一文中表现出一致研究结论,文中结果显示观察组恢复良好率92.3%高于对照组46.2%,进一步说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运用于老年脑动脉瘤疾病治疗中可行性。
综上所述,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有效运用可使得老年脑动脉瘤患者住院时长、手术时长获得缩短,使得患者恢复良好率显著提升,将轻度残疾率、重度残疾率以及植物生存率或病死率显著降低,将术后并发症充分减少,最终实现老年脑动脉瘤患者有效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