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穴位干预方法及取穴组方规律研究*
2021-04-15陈碧玮宁慧珠陈少宗
陈碧玮,宁慧珠,陈少宗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2.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14)
脊髓损伤是指各种原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平面以下肢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脊髓损伤会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给患者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尿潴留就是其中之一。尿潴留是针灸疗法适宜病中之一。近几十年来,临床对穴位干预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无论是干预方法,还是腧穴选用及配伍都相对繁杂,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近30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旨在寻找有关的规律,以期为今后的临床研究提供帮助与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方法
检索的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和维普数据库(VIP DATA),时间跨度为1989—2019年公开发表在杂志的关于穴位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临床文献。检索关键词:脊髓损伤后、尿潴留、针灸、穴位刺激、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按摩和穴位按压。检索时间截止于2019年9月30日。
1.2 纳入标准
①一般临床总结≥30例,设有随机对照研究者≥20例;②研究对象:1989—2019年的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文献;③预防措施或治疗方法:单纯运用针刺、电针、火针、温针、梅花针、针灸并用、针药并用、灸法、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穴位按摩、穴位按压或以上方法的联合应用。
1.3 排除标准
①动物实验类文献、综述类文献和个案报告;②一般临床总结<30例,设有随机对照研究者<20例;③推拿类以及头针类、耳针类和腹针类等微针类文献。
1.4 方法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从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中提取以下信息:样本量、患者资料情况、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实验设计方法、穴位干预方法(穴位刺激方法)和治疗组取穴等。采用Microsoft Excel、IBM SPSS Modeler及其中的Apriori算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情况及干预方法分布
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和维普数据库(VIP DATA)近30年来的文献检索,共有65篇文献符合纳入要求。最常用的穴位干预方法是单纯针刺,其次是灸法、电针。干预方法分布情况见图1。
2.2 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取穴规律
在所统计的65篇临床文献中,用于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腧穴有46个,涉及9条经脉。
2.2.1 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腧穴的频次分布 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使用频次排在前4位的腧穴由高到低依次为关元、中极、三阴交和气海。见图2、表1。
图1 纳入文献的治疗方法分布
图2 穴位干预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取穴频次分布
表1 穴位干预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腧穴使用频次分布与常用腧穴归经
2.2.2 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腧穴的经脉分布 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腧穴以任脉、膀胱经的占比最高。见图3。
图3 穴位干预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腧穴的经脉分布
2.3 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组方规律
结合穴位的关联规则可知,当运用双穴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时,关元与中极同时出现的概率较高,为81.63%;当运用3穴进行治疗时,三阴交、中极和关元同时出现的概率较高,为42.86%;当运用4个腧穴进行治疗时,阴陵泉、三阴交、中极、关元或阴陵泉、三阴交、关元、中极或气海、三阴交、中极、关元此3组同时出现的概率相对较高,为16.33%。见图4、表2。
图4 穴位干预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腧穴配伍关联规则图
表2 穴位干预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腧穴配伍关联数据分布(支持度>15%)
3 讨论
取穴规律和组方规律是针灸治疗方案的核心要素,对于临床疗效具有重要影响,但这两个规律均未得到有效把握,成为了现代针灸学需要迫切解决的两大基本问题[1]。按照通常的阅读习惯,常常是逐一对单篇文献进行学习,在针灸治疗某种疾病的文献数量较少的情况下,临床经验相对单一,对有关文献逐一阅读学习还是能够掌握各家的经验。但针灸治疗某种疾病的文献数量很大时,临床经验也就随之丰富、繁杂起来,此种情况下还期望通过对有关文献逐一阅读学习,以掌握所有的临床经验已经很不现实,当下的针灸学领域正面临着临床经验如何高效率地传承的问题。笔者认为,面对繁纷的临床经验,与其逐一学习,不如探寻浩瀚经验背后的共性规律。
大量研究表明,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具有较好疗效[2-6],其取穴组方同样十分丰富,根据本研究对纳入的65篇相关文献的统计,针灸治疗本病涉及到9条经脉的46个腧穴、54个处方。丰富经验的背后所反映的问题,是关于针灸治疗本病的取穴规律和组方规律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把握,而这正是本研究所要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取穴组方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通过对文献的计量分析可以看出,使用频率最高的前3个穴位是关元、中极和三阴交;在组方规律方面,两个穴位配伍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为关元、中极组合(支持度为81.63%),3个穴位配伍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三阴交、中极和关元组合(支持度为42.86%)。
在取穴组方规律方面,本研究结果显示最常用的腧穴是关元、中极、气海与三阴交等,最常用的配伍则为最常用腧穴间的相互组合。运用穴位干预治疗各种尿潴留的取穴规律基本一致,可能与中医对于多种原因所致的尿潴留的病机有着类似的认识有关,尿潴留属于中医的“癃闭”范畴,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者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出者为“闭”。中医学认为尿潴留主要是因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所致,与肝脾肾三脏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关元位于下腹部,穴下为膀胱,是小肠之募穴,同时也是肝、脾、肾三经与任脉的交会穴,因此刺激关元可以温补下元、鼓舞膀胱气化以启闭通便。中极为膀胱经之募穴,同样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有补助肾气、培固元气的作用,刺激中极可增强膀胱气化功能,通利水道。气海作为任脉穴具有补气行气之功效。三阴交是肝、脾和肾三经的交会穴,三经又均循行于少腹部,刺激三阴交可通调水道、通利小便[7-12]。在现代针灸学看来,之所以关元、中极、气海和三阴交等是治疗各种尿潴留的常用腧穴,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穴位与膀胱之间的神经节段性联系。现代研究表明,膀胱平滑肌接受来自第11、12胸髓和第1、2腰髓的交感神经以及来自2~4骶髓节段的副交感神经的共同支配,位于下腹部的气海、关元和中极的躯体神经支配来源于胸髓第11、12节段,三阴交虽位于下肢,但下肢的神经来自于腰、骶神经丛,三阴交位于L5~S3神经节段支配区域内,不难看出以上穴位的神经传入支与膀胱的神经支配具有一定的重合性,因此刺激以上穴位可调节神经的兴奋性,促进神经修复,改善神经功能,从而调节膀胱功能[13-17]。
干预方法也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笔者曾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别对穴位干预治疗产后尿潴留、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的穴位干预方法进行过系统的统计分析。在干预方法方面,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常用方法与产后尿潴留、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的常用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区别,产后尿潴留运用穴位注射疗法的最多,占全部纳入文献的53.45%,并且多为使用单穴;肛肠病术后尿潴留运用灸法的最多,占到了全部纳入文献的51.61%,而脊髓损伤后尿潴留运用针刺法(包括手针、电针)的最多,占到了全部纳入文献的40.67%,使用灸法的只占到全部纳入文献的20.67%,运用穴位注射疗法的则为零。就针法、灸法和穴位注射而言,灸法比较温和,穴位注射取穴较少,而针法的刺激量明显大于灸法,取用的穴位数量也明显多于穴位注射。之所以存在着这样的区别,很可能与尿潴留的发生原因及预后有关,产后尿潴留、肛肠病术后尿潴留发生多为一过性,一般没有排尿系统的器质性损伤或神经传导通路的障碍,预后良好;而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发生则因神经传导通路的障碍,预后情况取决于受损神经传导通路恢复的程度。这一情况提示,单纯的功能性尿潴留首选刺激量小的穴位干预方法,伴有膀胱神经支配受损的尿潴留首选刺激量较大的穴位干预方法。另外,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往往伴有损伤平面以下部位的感觉障碍,如果损伤平面以下部位的穴位使用灸法,容易发生烫伤,这可能也是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并不首选灸法的另一个原因。
总之,虽然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涉及到9条经脉的46个腧穴、54个处方,但运用恰当的方法,仍然能够从这种纷繁复杂的经验中梳理出一定的取穴规律和组方规律;也能够从丰富的干预方式中总结出适宜本病的穴位刺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