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尽万物,自在不言
——读《我爱天下一切狗》

2021-04-15刘学正

青春期健康 2021年5期
关键词:老狗慈祥季羡林

文/刘学正

季羡林的一生,无论是对人、对动物,还是对花木,哪怕对待无端的孤独寂寞都注入了无限的深情,他用每一根敏感的神经来爱着这个世界。《我爱天下一切狗》一书精选季羡林散文中最深情的42 篇文章,翻阅一篇篇温厚的文章,好似聆听一位慈祥睿智的老人娓娓道来,坦荡纯粹的性情,平实无华的语言,如涓涓细流浸润人心。

基本信息

书名:《我爱天下一切狗》

作者:季羡林

ISBN:978-7-5194-5754-9

装订:平装

语种:简体中文

定价:49 元

开本:32 开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年7 月

无论对身边人,还是对动物、植物乃至寻常小事,都倾注无限深情,贯穿了季羡林的一生。季羡林6 岁时就不得不离开故乡和母亲,早年饱尝寄人篱下、颠沛流离的生活滋味,母亲的离世更是成为他永久的悔。然而,面对尘世间的种种不完美,季羡林虽痛彻心扉却又报之以歌,穷尽一生用爱追寻生命真谛。《我爱天下一切狗》一书,收入季羡林的42 篇散文,翻阅一篇篇温厚的文章,好似聆听一位慈祥睿智的老人娓娓道来,坦荡纯粹的性情,平实无华的语言,如涓涓细流浸润人心。

季羡林爱猫成痴,久为世人知,他流传最广的一张照片,便是与爱猫的合影。其实,除了猫,季羡林也爱狗,且爱得深沉。“它只不过是一条最普普通通的狗……既不凶猛,又不魁梧。然而,就是这样一条不起眼儿的狗却揪住了我的心,一揪就是七十年。”季羡林在散文《一条老狗》中记述了母亲去世后,自己返乡操办丧事,想着孤苦无依的母亲多年来的境遇,心如刀绞。这时,他看到了母亲养的那条老狗,它执着地守在院门边,原来伴随母亲的寂寥的只有这么一个动物:“临离开那一座破房子时,我一眼就看到那一条老狗仍然忠诚地趴在篱笆门口,见了我,它似乎预感到我要离开了,它站了起来,走到我跟前,在我腿上蹭来蹭去,对着我尾巴直摇。我一下子泪流满面。我知道这是我们的永别,我俯下身,抱住了它的头,亲了一口。”

在《加德满都的狗》一文中,季羡林对故乡那条老狗的情绪愈加浓厚:“茫茫宇宙,好像只剩下这只狗和我……我本来应该同这只狗相依为命,互相安慰。但是,我必须离开故乡,又无法把它带走……我遗弃了它,真正受到良心的谴责。”他对狠心遗弃狗的愧疚,更大程度上源于未能为母尽孝的悔恨:“母亲有灵,会从这一只狗身上得到我这个儿子无法给她的慰藉吧。从此,我爱天下一切狗。”

人有亲疏远近,但无高低贵贱,每一个人都值得平等对待。季羡林对生命历程中遇到的那些人始终念念不忘,无论房东、朋友还是女佣、乞丐。在《夜来香花开的时候》中,季羡林睹物思人,回忆起了佣工王妈,她年轻时守节受苦,老来盼子归家的愿望实现后,却又被苦难一寸寸的无情碾压,临终连一个栖身之所都没有。“人到欲哭无泪的地步,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听不到她的消息,只有单纯地有点近乎痴妄地希望着,她能好起来,再回到我们家里去。”听闻王妈去世后,他写道:“现在我的眼前更亮,我认识了怎样叫人生,怎样叫命运。”

在《两个乞丐》中,季羡林描写了少年时遇见的两位双目失明,靠乞讨为生的老人,一位沿街哀号叫他心生怜悯,似乎在其身上看到了祖父的影子;一位为了报答施舍的恩情,竟在栖身的坟洞边种植了扁豆,挽着破竹筐把收成送上门来。后来,两位老人都无声无息地消逝了,“两位老丐在绝对孤寂凄凉中离开人世的情景,我想都没有想过。”70 多年后,季羡林仍耿耿于怀,“不管我表面上多么冷,我内心里是充满了炽热的感情的。”

爱生灵,爱万物,爱众生。翻阅季羡林的散文,会发现他的笔下很少有坏人,即便是将被杀头的土匪,在他看来也是一个老实巴交的憨厚农民的样子。他笔下的人物是淳朴天真的,季羡林似乎对一切人和事物都怀有同情与悲悯。他曾说,生而为人,孰能无情,一个“情”字不就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的那一点“几希”吗?

行走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每个人都有不好的情绪。我们能做的,唯有用满满的爱来对待生命里所有的遇见。

猜你喜欢

老狗慈祥季羡林
我的书斋
听雨
献辞
大潮的日子 (外二首)
慈祥和慈爱
Help Learners Use Their Sensory Channels Effectively to Learn English
西藏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矛盾
季羡林的养生启迪
咪咪(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