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遗弓”究竟该不该找

2021-04-15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第一中学高三9吴亚安

青春期健康 2021年5期
关键词:数学考试遗失老子

文/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第一中学高三9 班 吴亚安

指导老师:单雨燕

《吕氏春秋》有荆人遗弓而不肯找回的故事,在这则故事里,荆人对于自己遗弓而不必找的观点解释说:荆人的弓箭遗失在荆地,被荆人捡到,肥水没流外人田,所以不必找回。孔子听说了这个故事,说:荆人遗弓,去掉“荆”字更好(即人遗失了弓,弓又被人捡到,不必去寻找)。老子听说了这个故事,有不同于孔子的见解:“人遗弓”索性应该连“人”一起去掉(老子认为,弓来自天地,遗失的弓只不过是返还给天地,无需索)。

在这则故事中,荆人遗弓而不找,是告诉我们人类属于群居性动物,对于自己的亲属,对于自己同一个国家的人,自己可以做贡献,他的“遗失”无伤大雅。孔子告诉我们,人类不分什么齐人、楚人,只要遗失的弓被人捡到即可。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但是,我想孔子这里的“人”应当是指君子,即遗失的弓要被捡到的人合理使用。而老子的思想则更超前,与荆人“国家”的概念相比,孔子的“人”显得很大,可是跟老子的“天地”相比,孔子的“人”又何其渺小?而且,按照老子的观点,天遗之,天得之,总量未增未减,此事不足为虑。

在我看来,“遗失的弓”只是一个代号,而我们遗失的岂止是弓呢!那么,在生活中,我们遗失了弓,该不该找回呢?

当我们遗失了很重要的东西时,我们伤心、懊恼、后悔,甚至为了找回它愿意付出一切。但是,回头想想,或许这种“遗失”就如“荆人遗弓”故事中的弓一样,遗失这件事本身就十分合理。与其为了找回弓而浪费诸多精力,倒不如自我调节,看淡、看开些,为下一件事努力。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的:“当你错过太阳时你在哭泣,那么你也会错过月亮、星星。”

比如,我的同学小明数学考试失败了,他不气馁,反而积极调整心态,通过试卷分析、题型总结的方法,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小明还将数学“反败为胜”的经验套用到物理学习上,原本物理成绩不错的他,现在成绩更上一层楼。我想,小明在这里何尝不是“荆人”,他遗失了数学考试的“弓”,但是,数学考试失败的经验也给他带来物理考试的好成绩,真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肥水流回了自己的田。

假如“遗失的弓”是聪明、智慧。那么,遗失的聪明、智慧被善良的人捡到,这种优势将被合理使用,善良的人将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匡扶正义、救死扶伤;遗失的聪明、智慧被恶毒的人捡到,这种优势将被不合理使用,从而转化为奸诈、狡猾等劣势,恶毒的人将利用自己的奸诈、狡猾助纣为虐、为非作歹……此时,孔子所说的遗失的弓不必找回的前提条件——只要遗失的弓被人合理使用,就十分重要了。

至于老子所说的“遗之,得之,又何索焉”也十分值得商榷。以人类破坏环境为例,人类遗失了环境保护的“弓”,大自然只会得到环境恶化的“弓”,对于大自然来说,它没增没减,或许可以继续存在,但是人类长此以往下去,将不复存在。如此,我们又站在了孔子的立场——以人为本。

当然,故事中三人解释、分析的角度不同,或许与三人所处的社会阶层、三人不同的思想、眼界有关系,而我们现代人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应分别站在三人的角度,全面考虑问题,以找到应对之策。

行文至此,“遗弓”究竟该不该找?诸位应已了然于心了。

点评:

文章以“荆人遗弓”故事为主线,沿着荆人(普通人)、老子、孔子的思路,从3 个角度分析“丢弓”的存在价值及可能造成的结果。小到个人,大到集体、国家,都有可能“丢弓”。然而,“丢弓”后的处理方式决定着所要面临的结果。全文立意独特、观点鲜明,富有较强的哲理思想,发人深省。

猜你喜欢

数学考试遗失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作弊
遗失的灵魂
遗失声明
紧张的数学考试
智者老子
还是那样
众症时代(二)
遗失的爱
汉译莎士比亚第十八首所遗失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