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杨臣彬与中国书画鉴赏
2021-04-15孙燕明
◇ 孙燕明
杨臣彬,生于1932年,安徽怀远人。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文物出境鉴定资格审核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著有《古书画鉴定》《个人风格的辨识在书画鉴定中的作用》《恽寿平精品集》《明清绘画大师研究·恽寿平》《清代扬州绘画》《谈明代书画作伪》《吴中三家书法》《苏轼书法管窥》《梅清生平及其绘画艺术》《清代内府书画收藏》等。
在中国书画鉴定界,提起杨臣彬可谓鼎鼎大名!他是中国书画鉴定家、书法家、画家。杨先生现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文物出境鉴定专家资格审核委员、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和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也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文博专家。他在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书画保管、展览、鉴定和研究工作近五十年,得天独厚的工作性质和环境使他有机会与大量古代艺术珍品亲密接触,师承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并得以聆听张珩、谢稚柳、启功、杨仁恺、刘九庵、韩慎先、王以坤等书画鉴定大家的教诲,参与鉴定和评级的古代书画作品数以万件,撰写大量学术专著和论文,以德艺双馨享誉文博界,成为首屈一指的中国书画鉴定大家。
从军队转业到故宫博物院工作
1932年1月,杨臣彬出生于安徽省怀远县杨郢村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家境原本殷实,由于其大伯应试秀才未中,从此一蹶不振,终日游走于赌馆与烟馆之间,将大部分家资败尽。再加上长达10年的水患,特别是民国二十六年(1937)花园口被炸决口,所剩家产已荡然无存。迫于生计,杨臣彬的父亲只好给地主家当长工,少年老成的大哥便跑起生意,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并供养弟弟杨臣彬上学。杨臣彬从8岁开始读私塾,在杨恺清先生的悉心指教下,学习《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古代文学经典著作,临摹颜真卿和柳公权的字帖,奠定了扎实的国学基础和书法基本功。1943年,他就读于怀远县完全小学,受美术教师的影响,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兴趣。1949年8月,杨臣彬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中学,担任班长,各科成绩名列前茅。在读初中时,他创作的漫画《割麦》被选送到蚌埠市展览馆展出。
杨臣彬 楷书心经 22cm×54cm 纸本 2003年
1951年初,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运动,党和政府号召青年人参军抗击美国侵略者。杨臣彬怀着满腔报国热忱,与许多同学一起投笔从戎,应征入伍,被选送到南京军事学院教导团学习。学习一年之后,他被分配到该院供给部军械科担任保管员。1952年4月底,他奉命从军事学院转业到故宫博物院群工部工作。当时,他在王天目先生的指导下,在太和殿担任“伟大祖国传统艺术展览”的讲解员。通过两年多的讲解工作,使他对我国从原始社会到清代晚期的优秀传统艺术有了全面了解。
杨臣彬说:“我从军队转业到故宫博物院工作后,置身于这座古代艺术殿堂,就下定决心终生从事文博事业。文物博物馆事业门类众多,藏品都是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其中书画是重要门类之一,仅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书画作品就达10多万件,上下千余年涉及的书画家众多。中国书画涉及文学、历史、哲学、宗教、诗词、服饰、建筑、金石等众多学科,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艺术规律和丰富内涵,传承下来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从事书画专业的人若无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了解书画专业的特点与规律,就无法对书画作品进行有效管理和深入研究。我非常热爱书画专业,但没有受过系统的高等学校教育,所以必须花大力气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
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杨臣彬利用业余时间补习文史和书画知识。他参加了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高中语文班和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文学史大专班的学习,从拮据的薪水中节省出学费,到北京东单高伯夷业余学校补习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到中央美术学院旁听王逊先生主讲的中国美术史,俞剑华先生主讲的中国古代画论,自修王力先生编写的《古代汉语》、范文澜先生编写的《中国通史》、俞剑华先生编写的《中国绘画史》,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此外,他还参加了北京市业余艺术学校书画班的学习。通过勤奋学习,杨臣彬的文化艺术素养得到快速提升。
师承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
1955年4月,杨臣彬被调到故宫博物院陈列部工作,在朱家溍等前辈的指导下,负责各种文物的陈列工作。朱家溍先生是著名明清史学家、文物鉴定家,谙熟宫藏各类文物、图书档案、宫廷掌故,而且热心提携后辈。杨臣彬通过亲手陈列明清时期的木器家具、漆器、珐琅、瓷器、玉器、织绣、文房四宝、书画等各种文物,对其时代特征、形制、功用等专业知识有了广泛了解。
1956年,杨臣彬专门从事书画陈列工作,包括一年一度的晋唐、宋、元、明、清历代名画陈列,以及断代、画派、名家专题陈列。通过从事书画陈列的具体工作,可以亲密接触到历代名家书画珍品,结合参阅书画历史文献,对历代书画名家的艺术风貌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当时,杨臣彬与书画鉴定艺术大师徐邦达在一个工作组共事,负责协助徐先生进行古代书画家及作品相关问题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历代书画家代笔问题的研究工作。徐先生的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使杨臣彬受益匪浅。例如,宋代皇帝赵佶、赵构的一部分书画曾由宫廷画院画家代笔,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曾由其子赵雍和其妻管道昇代笔,明代文徵明曾由其子文彭、文嘉等人代笔,唐寅曾由其老师周臣代笔,董其昌曾由赵左、沈士充、吴易等人代笔,陈洪绶曾由其子陈字代笔,清代书画家王时敏、王鉴曾由王翚代笔,金农曾由项均、罗聘代笔,吴昌硕曾由王个簃代笔等。在徐邦达先生的悉心指导下,杨臣彬通过对这些代笔者和被代笔者的书画作品实物进行对比研究,对各自的艺术特点有了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1959年,在徐邦达先生的建议下,杨臣彬主动要求到故宫博物院书画藏品库房从事日常管理工作,从此一干就是20多年。库房的管理工作非常复杂、具体和细致,当时几乎每个月都有数十件乃至数百件新收入的书画作品入库。他除了参加征集、收购、捐赠书画的审定,库藏书画的分类整理、写贴标签、贯号、制卡、入账、编目、排架、出入库造单、登记、报表、温度记录、湿度记录、通风、除尘等工作,还要完成日常的陈列展览。杨臣彬说:“博物馆文物管理人员每天都与文物打交道,必须像爱护眼睛一样精心爱护文物。为此,必须了解书画的各种装裱形制和质地的特点,从看似简单而又要特别认真对待的书画文物的具体操作入手;如书画的开卷,如果不按操作规程细心熟练操作,书画文物就可能在我们手上遭受难以弥补的损失。进而要熟悉历代书画家的姓名、字号、年代、传记,熟悉他们主要传世作品的艺术风貌,对书画藏品本身所具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涵也要逐步了解。在日常文物管理工作中,通过与书画文物的亲密接触,多次亲手摩挲,有目的地仔细观察,逐步了解和掌握书画的相关特征,继而为自己从事书画鉴定和研究工作创造了必要条件。”
1960年初,中苏关系开始紧张,中央领导指示故宫博物院要备战,主要采取两项措施:一是派人到三线勘察,修建文物仓库;二是责成文博部门组织专家将各类文物进行鉴定和评级。故宫博物院专家委员会成员张珩、徐邦达、谢稚柳、启功、韩慎先、王以坤等书画鉴定大家,对数万件藏品进行了鉴定和评级。杨臣彬作为书画库房的管理人员,从头至尾配合这项工作,包括每次数百件书画作品的集中、提出、挂画、记录专家的鉴定意见,以及专门委员会鉴定后,还要退回到库房入柜,并参与一级书画的拍照、编目、制档、装箱等工作。这项工作历时4年多,虽然非常辛劳,但却是学习书画鉴定的绝佳机会。此后,杨臣彬多次参与重大书画鉴定项目。时任故宫博物院业务部主任杨伯达先生曾对他说:“谁也没有你学习书画鉴定业务的条件优越,不仅亲自管理那么多历代书画藏品,还能亲耳聆听当代一流前辈专家的指教,真是得天独厚!”
1977年冬,鉴于一些老专家年事已高,故宫博物院领导决定,为老专家们正式配备助手,抢救老专家的文物鉴定经验和成果,协助老专家整理文字资料,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接班人。经徐邦达先生提名,故宫博物院领导批准,杨臣彬正式成为徐邦达先生的入室弟子。从1978年开始,杨臣彬从业务部调到研究室工作。他跟随徐邦达先生赴全国各地文物单位进行考察,历时8年,纵横数万里,参与鉴定和评级的书画作品数以万件。在此期间,他们发现并抢救了很多国宝级的书画作品。例如,在青岛博物馆从废纸堆中发现了唐摹本怀素的《食鱼帖》。怀素的《食鱼帖》是世间罕见的艺术珍宝,在经过历代收藏名家之手辗转流传了1200多年后,成为山东潍坊一家望族的收藏品。“文革”期间,因其被抄家,致使《食鱼帖》流落到青岛博物馆。该馆工作人员当时并不知道其艺术价值,将它当作废纸扔进了待处理的物品中,徐邦达和杨臣彬从废纸堆中将这件国宝级文物抢救出来。再如,北宋郭熙的《溪山访友图》、元代黄公望的《剡溪访戴图》,也是从废品堆中抢救出来的国宝级文物。在云南省博物馆鉴定书画时,他们看过馆藏品之后,又叫工作人员拿出一批待处理的物品,他们从中发现了这两件艺术珍品。目前,郭熙、黄公望二人的画作在全世界已不超过10件,足见其弥足珍贵。
杨臣彬在跟随徐邦达先生到全国各地进行书画鉴定的同时,还帮助徐先生整理出版了《古书画鉴定概论》《古书画伪讹考辨》《中国绘画史图录》《古书画过眼要录》等专著,这些著作是徐邦达先生多年书画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臣彬表示:“在全国各地考察的岁月,我与徐先生朝夕相处,遇到不明的问题,随时向老师请教。为了提高我的眼力,一件书画作品打开后,徐先生往往先让我发表意见,发表对这件书画作品真伪等问题的看法。我根据已经掌握的鉴定知识,从作品的笔墨、设色、结构、题跋、印章、质地等方面进行判断,阐述自己的观点。无论我的观点是否正确,徐先生都认真听完,然后耐心指导,特别指出我判断失误的原因。徐先生对弟子毫无保留、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待书画鉴定工作科学严肃、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使我永远难忘、受益终生。”
杨臣彬 松壑听泉图 105cm×54cm 纸本设色 2012年
1985年,国务院书画鉴定组组长谢稚柳向故宫博物院建议,选派杨臣彬参与书画鉴定组的鉴定工作,先后到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的文博单位逬行书画鉴定。在鉴定书画的过程中,杨臣彬与谢稚柳、启功、杨仁恺、刘九庵等书画鉴定大家亲密接触,聆听他们的鉴定意见,也经常向他们请教各种疑难问题,学习各位鉴定大家的长处,使他受益匪浅。经过长期的书画鉴定实践,杨臣彬逐步形成了注重实证、重视笔墨的鉴定风格和理论基础。
成为首屈一指的中国书画鉴定大家
在故宫博物院得天独厚的工作环境熏陶下,在众多书画鉴定大家的长期指导下,特别是在徐邦达先生的悉心教诲下,杨臣彬凭借自己的天赋与勤奋终成首屈一指的中国书画鉴定大家。同时,他凭借丰富的书画鉴定经验,进行了大量学术专题研究,著书立说,成为文博界备受推崇的著名学者。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培训各地文博单位的鉴定人员和普及书画鉴定知识,杨臣彬应邀为陕西省文物局、安徽省文化厅、江西省文化厅、文化部文物局扬州培训中心、中国文物学会文物鉴定培训中心国家图书馆等近百家单位讲授书画鉴定课,担任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社科院研究生院、南京艺术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客座教授,将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与此同时,他多次应邀在海内外举办的书画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
1983年,黄山画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合肥举行。杨臣彬对明末清初黄山画派绘画大家梅清进行了专题研究,以大量史料和书画作品为依据,发表了题为《梅清生平及书画艺术》的学术演讲,对梅清的创作思想、艺术风格艺术成就以及绘画风格的演变进行了开拓性的阐释。
1985年11月,杨臣彬被调回到陈列部书画组,从事绘画馆历代艺术馆的书画陈列工作。他相继主持了明清书画陈列展、历代名画陈列展、全国文物界第一届书画展等重要展览以及大量书画鉴定和专题研究工作。1990年8月,杨臣彬被文化部聘任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从1988年至1993年间,杨臣彬先后为故宫博物院、中国文物总店、公安部、江西庐山博物馆、北京市文物商店、陕西省文物局、江苏无锡文物商店、郑成功纪念馆等单位鉴定历代书画作品数以万件,发现大量具有珍贵文物价值的书画作品。1985年,他在民间收藏中发现了元代吴镇所作《松石图轴》,丰富了故宫博物院元代馆藏绘画。
1991年至1992年,他赴美国主持董其昌世纪展,并应邀在堪萨斯大学艺术史系发表题为《董其昌与松江派绘画之异同》的学术演讲,应洛杉矶中国书画研究会之邀发表题为 《董其昌的书画艺术》的学术演讲,受到文博界的高度评价。
1993年10月,杨臣彬受香港中文大学的聘请,担任该校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研究员,为文物馆馆藏和寄存的近两千件书画文物进行了鉴定和著录,作笔录30多万字,为艺术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举办中国书画鉴定讲座,主持明清书画扇面展,并主编《承训堂藏明清扇面集》。1998年,他从香港返京后,应国家文物局的邀请,每年一次鉴定审核各地文博单位报批待征购书画作品,并多次参与培训各省市区文物出入境鉴定人员的授课和考试。
2005年8月,故宫博物院与澳门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联袂举办“南宗北斗—董其昌诞生450周年书画展”,并举办董其昌书画学术研讨会。在此次研讨会上,杨臣彬发表了题为《董其昌与松江派绘画辨异》的学术演讲,对董其昌的绘画风格、董其昌与松江派画风的主要区别、董其昌代笔及赝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和剖析。
2005年10月,故宫博物院举办《清明上河图》国际学术研讨会。杨臣彬依据多年对传世诸本《清明上河图》原画进行的考证,以及对相关历史文献的深入研究,发表了题为《清明上河图诸本合考》的学术演讲,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此前,书画史论界多认为,现存有仇英的《清明上河图》摹本,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石渠本《清明上河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明上河图》之中的一卷为仇英亲笔所画。杨臣彬查阅了明代多家笔记记述,考证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本流传状况,对仇英多幅绘画真迹与诸多仇英款绘画作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迹进行反复对比,继而推断出仇英没有机会见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原作,临摹张择端原作的可能性不大。杨臣彬说:“我见过数十本仇英款、张择端款或无款的《清明上河图》,大体构图相仿,学仇英工笔青绿画法,艺术水平高低不一,但都与仇英真迹画法有相当的距离,大多是出自苏州工匠之手的所谓‘苏州片’,其始作俑者乃学仇英画法的苏州晚明画家王彪的可能性较大。”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文物局组织文博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编写文物教材,《中国书画》卷由杨仁恺先生领衔主编。杨臣彬撰写了其中的“元代的书画艺术”,对元代社会变迁给书画艺术发展带来的影响,元代以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的新趋势、新特点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元代传世书画的公私鉴藏与流传进行了深入阐释。
杨臣彬 红树青山图 154cm×41.5cm 纸本设色 2016年
为了培养书画鉴定人才,杨臣彬编写了《古书画鉴定》教材。在这套教材中,他参考了前辈专家的鉴定经验,结合自己在实际鉴定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大量真伪对比材料为依据,对书画鉴定应掌握的方法和要领、书画作伪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不同地区作伪的主要特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多年来,杨臣彬还撰写了《名画鉴赏—〈江山秋色图〉》《顾恺之传世绘画名迹—〈洛神赋图〉》《恽寿平精品集》《明清绘画大师研究—恽寿平》《故宫博物院珍品全集—扬州绘画》等专著,发表了《元鲜于枢书苏轼海棠诗卷及其它》《我国最早的两幅帛画》《吴中三家书法》《动笔形似、画外有情—谈展子虔〈游春图〉》《恽寿平早年事迹及年谱简编》《意态潇然物外间—谈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古代风俗画杰作—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国书法概说》《苏轼书法管窥》《苏轼墨迹四种》《八法散圣、字林侠客—徐渭书法小议》《谈明代书画作伪》《谈传统中国画鉴赏》《图画书之绪、毫素寄所适—谈吴镇草书心经》《恽寿平的生平与艺术》《托芳兰以寄幽思—谈传统中国画中的兰》《谈祝允明自书诗卷》《作者个人风格辨识在书画鉴定中的作用》《元代花鸟及梅兰竹菊画综述》等论文。此外,他参与了《国宝》《故宫博物院藏宝录》《国宝荟萃》《故宫文物大典》等文献的书画作品甄选和文字撰写工作,并参与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文物卷》。
数十年未曾间断书画创作
杨臣彬不仅是书画鉴定大家,也是能师古出新的书画家和篆刻家。2009年8月,西泠印社出版了《杨臣彬书画集》,收录了他创作的中国画78件、书法42件、印章39方,受到书画界的高度评价。
徐邦达先生曾多次与杨臣彬谈及:“从事古书画鉴定、研究工作,有必要亲自动手写写画画,有目的地临习古代大家的作品,方能深入体会其艺理要妙,有助于对古书画的研究与鉴定。”
杨臣彬说:“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在故宫博物院时任院长吴仲超的关照和鼓励下,在恩师徐邦达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始终把学习书画当作古书画研究与鉴定的必修课之一。书画逐渐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爱好。虽然故宫日常业务工作繁忙,我还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书画创作,数十年未曾间断,积攒了大量书画习作。多年来,我到全国各地考察过程中,亲历祖国各地名山秀水,或遇之于目,或会之于心,或形之于图。”
杨臣彬 溪山行旅图 151cm×42cm 纸本设色 2014年
杨臣彬到故宫博物院工作后,开始学习隶书和楷书,主要是为书画陈列工作而服务,用于书写书画作品的标签或画套名称。他从事书画鉴定工作后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古代书画鉴定而学习书画。为了掌握历代名家的艺术风貌,他在古代书画临摹上投入大量精力,反复临摹王羲之、王献之、孙过庭、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董源巨然、米友仁、柯九思、朱德润、方方壶、赵孟頫、吴镇、黄公望、王蒙、文徵明、董其昌、陈洪绶、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恽寿平、邓石如、金农、赵之谦以及近现代吴湖帆、陈少梅等历代名家的书画精品,潜心钻研各家的笔法墨法、设色、章法、构图、印章的特点,达到极高的艺术造诣。杨臣彬广泛涉猎篆、隶、真、行、草诸体,尤其擅长隶书和草书,形成法度森严、遒劲朴拙的艺术风格。他的山水画博取历代名家之长,继承了传统山水的人文精神,形成古朴雅逸、意淡深远的艺术风格。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郎绍君研究员评价说,与故宫博物院的书画鉴定和研究工作相对应,杨臣彬的书画创作主要是临写古代书画作品。在书法创作中,他所临《岳阳楼记》《临唐僧国诠善见律》《怀素上人草书歌》等楷书作品都入规入矩、一丝不苟,所临王羲之的《兰亭序》、怀素的《自叙帖》、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米芾的《蜀素帖》、赵孟頫的《洛神赋》、文徵明的《前后赤壁赋》、董其昌的《李白诗册》等行书作品,皆力追原本形貌神气。这些临写之作,显示着临写者的功夫与心力,也渗透着他的气质性情。杨臣彬平时书写的中堂镜心、楹联和条屏,以隶书为多,书写的内容大多摘自古代典籍诸家论书画名言和唐宋诗词,足以见敬重和追慕古人道德情操之心。
郎绍君表示,杨臣彬的山水画创作多用力于文徵明、唐寅、吴湖帆,并通过他们上溯到宋元诸家。花卉画则多用力于恽南田,师其温润秀丽的没骨花卉。在古今画家中,杨臣彬特别喜爱吴湖帆,这或许与徐邦达先生曾师从吴湖帆有关,但主要还是出于个人的艺术选择。他喜爱吴湖帆绘画的体物精妙,认同其主要由墨色体现的清腴丰润的风格,认同吴湖帆由董其昌、吴门诸家进而上溯到赵文敏与董巨的艺术线路。杨臣彬临仿吴湖帆的山水画作,大多叠嶂重叠、云水飞动,小青绿设色,精勾细染,可窥见他学习吴湖帆、文徵明、唐寅、赵孟頫以及宋代绘画大师贯通起来的努力。近年来,杨臣彬脱离开临仿,有意为之的自由书写之作更多了。这些作品涉及工笔、写意、没骨、水墨、青绿、泼墨等画法。在多样性画法中,又以小青绿画法居多,以秀润笔迹、淡墨色渲染的清丽作品最为典型,深受文徵明、恽南田、吴湖帆等名家的影响。
美术评论家陈裕亮表示,文人画强调诗书画印四位一体,互为映衬补充,从而赋予了绘画更多的表达空间。于是乎,自宋元以降,文人画逐步成为绘画主流,影响了中国美术史近千年。杨臣彬的绘画作品也是诗书画印俱佳,堪称当代文人画画家中的佼佼者。杨臣彬先生的绘画以山水为主,这恐怕与山水画在古代的繁荣有着密切关系,因为故宫博物院里存有古代大师大量的山水画,杨先生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同时,这与杨臣彬先生的审美意趣密切相关。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杨先生对山水有着天然的爱好,这与古代文人向往山林,乃至隐迹于山林修身、养性、治学息息相关。赵孟頫认为:“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从杨臣彬所画山水画看,有对宋元大家原作的意临,有以古代大师笔意写山水,有唐宋诗意图,亦有师造化后的创作。他对传统绘画有着很深的研究和理解,所作之画理所当然充满古意。从《停琴观瀑图》《幽谷云峰图》《泉声松色图》《匡庐飞瀑图》等作品看,他都用了很多笔墨勾勒出山峦之雄伟、树木之华滋、流水之湍急,人物则多为隐居山林优游闲适的文人高士。他们或观瀑听泉,或携琴谒友,或持筇寻幽。这种画面其实是在表达两层含义:其一,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弱小的;其二,高士是超脱淡然的,这种超脱是以他们的渺小比较于山水之雄浑而实现的。这两层含义正是杨臣彬所理解的山水精神。
杨臣彬先生从繁忙的工作岗位上退休后,仍忙于为全国各地文博单位鉴定书画,到海内外文博机构和高等院校讲学,参加各种书画学术活动,稍有闲暇便迷恋于书画创作。他女儿杨丹霞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和北京大学艺术学系研究生班,从事书画鉴定、研究工作已有三十余年,也是文博界著名书画鉴定家,现任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员。她陆续撰写了《中国书画真伪识别》《黄慎的绘画艺术》《张大千》《于非闇》《历代小品画·人物卷》等专著,发表了《近代名家书画真伪辨析》《民国时期京津画派山水画源流》《李世倬书画研究》《黄钺的生平与书画》《康熙帝书法的渊源、分期及影响》《雍正皇帝书法管窥》《乾隆帝绘画概述》等学术论文,并主编《故宫书画馆·第二编》《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馆藏书画精品集》等文献。杨臣彬对女儿继承了自己的书画鉴定和研究事业颇感欣慰与自豪。
杨臣彬 隶书荆浩古松赞 135cm×67cm 纸本 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