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画色彩构成表现形式探析

2021-04-15谭晶

中国书画 2021年2期
关键词:色相明度墨色

◇ 谭晶

在中国画的色彩关系中,墨是一种比较独特的现象,因为长期以来笔墨的应用,从而形成“墨”的观念,形成中国画特有的对墨色的色彩倾向和审美习惯。墨色在色彩学中是属于中间色,属于调和色,任何相邻的两种颜色中加入了墨色,色彩均可协调,所以墨色在画面中很自然地起到了统一和协调画面的作用。另外,用墨色来渲染画面底色,从而营造气氛,可以起到降低色彩明度、纯度以达到画面和谐的作用。中国画的画面中,不同的色彩明度、色相都相应和墨色有着不同程度的协调关系,例如色彩艳丽,那么墨色就浓黑,双方有一种相互制约、互相协调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形成了中国画中色墨的和谐,“色不碍墨,墨不碍色”,但色与墨又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图1 [明]谢时臣 华山仙掌图轴332cm×97.5cm 纸本设色 私人藏

图2 黄宾虹 宿雨初收图轴150.3cm×81.9cm 纸本设色 1952年 浙江省博物馆藏

图3 [元]倪瓒 渔庄秋霁图轴96.1cm×46.9cm 纸本墨笔 上海博物馆藏

色彩构成是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认识色彩的理论,它能够将复杂的视觉表面现象还原成基本的要素,通过探讨色彩的物理、生理和心理等特征,同时又运用对比、调和、统一等手段,达成色彩完美组合的目的,创造出美的色彩表现效果。“构成”一词,既是名词,也是动词。作为名词,它的含义是组合的形式;作为动词,它的含义是指组合、形成、建构等行为。

图4 [北宋]李公麟 五马图卷(局部) 29.3cm×225cm 纸本墨笔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图6 徐悲鸿 枫叶狸奴图页 29.7cm×42.8cm 纸本设色 1942年

色彩构成是根据色彩自身的要素以及逻辑所构成的色彩次序。同时色彩具有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分别是明度、色相以及纯度。在生活中,人们认识到色彩是能够唤起情感的力量,同时色彩又是形式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感就是由于感官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情感响应。色彩心理是指客观色彩现象引发的主观反应,包括了直接性心理感受和间接性心理感受。画自古对墨有“干、焦、浓、湿、白”之分,实则是一种建立在笔墨观基础上的意向色彩观。这些观点能够说明,墨色有深浅、浓淡、干湿等不同的色阶。清《绘事发微》里有“使黑不分,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辨,是无凹凸远近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画里,色阶的变化即明度对比的重要性。并且在中国画中,明度的对比并不像西画中的明度色阶是调好了以后才画的,而是在“写”的过程中随意的自然而成的各个明度色阶。中国画中的明度色阶可分为低明度、中明度以及高明度。低明度的墨色具有焦、浓、深的特点,这些明度进行对比能够使得画面呈现

一、明度对比

图7 李可染 万山红遍图轴 135cm×85cm 纸本设色 1964年

图8 林风眠 白蛇传图页 68cm×66.5cm 纸本设色

图9 崔子范 秋色图轴 77.5cm×48.5cm 纸本设色 1979年

图10 林风眠 秋林图页 46cm×46cm 纸本设色

明度对比就是因为在画面中色彩的对比形式是以明度来判别而形成的。每一种颜色都会有它自己独特的明度特征,所以把这些颜色放在一起的时候,除了能够明显地分辨出它们之间的色相不同外,还能够感觉到他们之间所存在着的差异。在中国画中,色彩构成的明度对比最主要体现在了水墨画中,它是通过用墨色的明度差异来营造整个画面的效果。古人有云“墨分五色”“墨色之中,分为六色”。中国出厚重、苍郁以及深沉的感觉。谢时臣的《华山仙掌图》(图1),画中山石斧劈皴和披麻皴并用再湿墨渲染,树木苔点则浓墨点簇而成低明度对比。黄宾虹的《宿雨初收图》(图2),画面形成的低明度主要是由他的点、染、皴、擦而形成。中明度的墨色具有湿、重、干的特点,这些明度进行对比能够使得画面呈现出含蓄、柔和以及薄暮的感觉(图3、图4)。最后是高明度,高明度的墨色具有浅、清、淡的特点。明度对比能够使得画面呈现出明快、响亮、优雅以及活泼的感觉(图5、图6)。

二、色相对比

色相对比是画面中色彩的色相差别而形成的一类对比。在中国画中,属于色相对比的有红花绿叶以及浅绛山水等等。在色相对比中,又分为四类对比,分别是同类色相对比、邻近色相对比、对比色相对比以及互补色相对比。

同类色相对比指的是在同一色相里的不同明度与不同纯度的色彩之间的对比,例如在中国画颜料中的朱磦、朱砂、大红,花青以及头青等等。如果在这些颜色的组合中的色相属于模糊的并且比较难以区分的,那不是各种颜色的色相对比因素,而是因为色彩的调和作用。在中国画中,还有墨和色彩的调和作用。由此我们可知,这类色相的对比,比较单纯柔和而又协调。它们的色相非常明确而统一,虽然有色相微妙的变化,还是会显得单调(图7、图8)。

邻近色(色相环上60度范围之内的颜色)相对比指的是一类色相距离比较近的一类色彩之间的对比,例如石黄与朱砂等等。它们之间的色相感觉比同类色之间的色相要更加丰富、活泼、调和,同时又能够弥补同类色相之间的不足与缺陷。邻近色相的对比运用比较普遍的是在中国花鸟画中,例如在画面中浅红色的花与嫩绿色的叶子,再用墨色进行调和,显得活泼而又丰富(图9、图10)。

对比色相对比指的是在画面中运用到了对比色(色相环上距离120度左右的颜色)进行对比,例如朱砂、石青、石绿、赭石、朱砂、胭脂等等。对比色相的对比与邻近色相对比要更加鲜明、强烈与饱满,画面的感觉也更加丰富,但是对比色相又比其他几个色相对比更加容易造成视觉的疲劳,不太好组织,容易显得杂乱(图11、图12)。

图11 [唐]李思训 江帆阁楼图轴101.4cm×54.7cm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12 张大千 蜀山春晓图轴90.5cm×44.8cm 纸本设色 1953年

互补色相对比指的是在中国画色彩中过圆心相对应的颜色(色相环上距离180度的颜色)的对比。互补色相对比比之前的颜色对比显得更加的强烈,例如颜色朱磦、石青、曙红以及月黄等等。互补色相对比如若用得好,画面有原始、乡土的感觉,同时互补色的组织搭配难度比较高。互补色相对比能够使画面更加强烈、丰富与刺激(图13、图14)。

图13 吴冠中 鹦鹉图页 44cm×46cm 纸本设色

图14 [唐]张萱 捣练图卷(宋摹本)37cm×145.3cm 绢本设色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三、纯度对比

纯度对比是因为在画面中色彩的纯度所存在的差别而形成的对比。根据不同的色相纯度,色彩分为三种:色彩纯色所存在的范围称为高纯度色,色彩纯度加入灰色以后所呈现的中间状态称为中纯度色,剩下的比其他两种色彩纯度更灰的部分便称为低纯度色。决定色彩纯度对比的强或者弱,要看对比色间纯度的高或者低。

高纯度色对比指的是在画面中,面积最大的色彩与其他的色彩色相同属于高纯度色,从而形成的对比。高纯度色对比的最大特点就是色彩饱和、鲜艳炫目,但是看久了以后同样会造成视觉的疲劳。商喜的《关羽擒将图》(图15)画面中每块小面积的高纯度色彩形成了整体面积的高纯度色对比。蓝瑛的《白云红树图》(图16)在绢底上填充高纯度的色块以墨色树干的线,造成了点线面的高纯度对比。

图15 [明]商喜 关羽擒将图轴 200cm×237cm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中纯度色对比指的是在画面中,面积最大的色彩与其他的色彩色相同属于中纯度色,从而形成的对比。中纯度色对比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使得画面拥有稳定、调和以及深厚的感觉。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图17)整体以黄赭为主色调,与纯度中等的红、绿相间,构成了中纯度对比。林椿的《琵琶山鸟图》(图18)作品中通过用中纯度的绿色和黄色以点、线、面的色彩构成形式形成了中纯度色对比。

图17 [唐]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宋摹本)55.9cm×81cm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低纯度色对比指的是在画面中,面积最大的色彩与其他的色彩色相同属于低纯度色,从而形成的对比。低纯度色对比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使得画面拥有含蓄以及淡雅的感觉。但是,低纯度色对比亦会产生郁闷的感觉。任伯年的《荷花鸳鸯》(图19)以漂亮的低纯度色构成了画面的低纯度色对比。周思聪的《芭蕉孩童图》(图20)以低纯度的色块来表现每一片芭蕉及人物身上服饰及手上物品,整个画面的低纯度色对比显得非常文雅与恬静。

图19 [清]任伯年 荷花鸳鸯图轴138cm×42cm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除此之外,如果在画面中,面积最大的色彩是属于最艳丽的高纯度色,而其他的色彩又是纯度非常低的色彩,也可以形成对比,使得画面的艳色与灰色相互映衬着,从而形成活泼的感觉,这类对比可称为艳灰度色对比。在中国画中,色彩纯度之间的对比往往都是用墨色的变化来相互调和的,纯色中加入了一定量的墨以后,便会使得色彩的纯度发生变化。田世光《古松长寿》(图21)作品中以黄色做了大面积的灰度安排,而中间的亮眼的红色与周围的灰色形成了艳灰度色的对比。边景昭《竹鹤图》(图22)作品绢色底及黄色的土、竹形成大面积的灰色处理,而高纯度白色的两只鹤居于其中,从而形成了艳灰度色的对比。

图18 [南宋]林椿 琵琶山鸟图页 26.9cm×27.2cm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图20 周思聪 芭蕉孩童图轴 65cm×55cm 纸本设色

图21 田世光 古松长寿图轴 52.5cm×33cm 绢本设色 1941年

图22 [明]边景昭 竹鹤图轴 181.2cm×117.9cm 绢本设色 故宫博物院藏

猜你喜欢

色相明度墨色
无色中的有色——李立扬诗歌中的中国画墨色之美
书签
观音送子图
新中式风格室内空间纺织品的色彩分析
颜色三属性及其在图像调节中的应用
如何让学生在设计中有效认识和使用色相环
植物景观的设计和营造
浅谈中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与表现
高支纱羊绒衫缩水率问题的试验分析
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