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小麦茎基腐病防控技术研究

2021-04-15魏会新郭海鹏贺亚红冯小军史静妮

陕西农业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衣剂药剂常规

魏会新,郭海鹏,贺亚红,冯小军,史静妮

(1.陕西省植物保护工作总站,陕西 西安 710003;2.渭南市临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陕西 渭南 714000)

小麦茎基腐病(wheat crown rot)又称作旱地脚腐病,是世界性的重要土传病害。近年来在我省乃至我国部分麦区时有发生,部分区域发生程度较重,而且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和气候变化,该病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1~3],已成为小麦生产上主要常发病害。

2020年5月11-12日,陕西省植保工作总站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组织植保专家10余人对蒲城县、富平县、临渭区、三原县、武功县和岐山县等6县(区)18镇36村小麦茎基腐病调查结果显示,平均病株率15.18%,最高达到55.2%(蒲城县一户砖瓦窑改耕地7 a后的旱地)。通过调查发现小麦茎基腐病在每县(市、区)均有发生,旱地重于灌区,品种之间也有差异。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菌种类比较复杂,据河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陕西省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河北农业大学等单位(2011-2016)从黄淮麦区采集病株分离出多种病原菌,结合分离频率和致病性测定结果确认,假禾谷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是黄淮麦区小麦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经专家鉴定,陕西关中小麦茎基腐病主要菌源为假禾谷镰刀菌[4~6]。

2015年小麦茎基腐病在陕西渭南部分县区出现重发田块,面积2.7万 hm2。2016年发生范围有所扩大,面积达6.6万hm2。2017-2019年,全省发生面积年均达10万 hm2以上,主要集中在渭南市的蒲城县、富平县、临渭区和咸阳市的泾阳县、三原县、秦都区等,其它市县也有加重的趋势,已成为当地小麦主要病害,一般田块可减产20%,严重田块可减产50%以上,严重影响小麦安全生产。为筛选出较好的防治药剂,探索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有效方法,在连续几年试验基础上,2020年继续优选药剂,调查其对小麦茎基腐病的田间防效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最终总结出一套小麦茎基腐病综合防控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官道镇满寨村,前茬为玉米,小麦品种为西农3517。试验地排灌方便,渠井双灌,地力均匀。整个生育期除试验设计外不使用其他杀菌剂。其他栽培管理同大田一致。

1.2 调查方法

1.2.1 出苗情况调查 在2020年3月4日调查苗期生长情况,每个小区随机取5个点,每点调查50株。测量株高(地面以上至每株最高叶尖的平均高度为株高)、根长、根重以及地上部分鲜重,与对照比较,计算不同处理对小麦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1.2.2 药效调查 小麦生长后期共调查3次,第一次在2020年3月4日,第二次在4月10日,第三次在5月21日,调查时每个小区采用5点取样,将植株连根拔起,保持根系完整。将取回的样品在室内进行分级调查,根据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

1.2.3 田间苗期及返青拔节期分级标准 如下:

0级:整株无变褐症状;

1级:植株胚芽鞘或地中茎变褐;

2级:植株胚芽鞘及地中茎均变褐;

3级:第一叶鞘变褐;

4级:第二叶鞘变褐;

5级:植株第三叶鞘变褐或整株茎秆变褐发软。

1.2.4 灌浆期分级标准 如下:

0级:整株无变褐症状;

1级:根部有变褐现象;

3级:地上部分第一茎节有变褐腐烂现象;

5级:地上部分第二茎节有变褐腐烂现象;

7级:病斑超过第二茎节,但无白穗;

9级:病斑超过第二茎节,有白穗。

1.2.5 药效计算方法 主要有:

病株率按公式(1)计算:

D=Nd/N×100

(1)

式中:D-病株率,单位为百分数(%)

Nd-病株数;

N-调查的总株数。

病情指数按公式(2)计算:

X=[∑(Ni×i)/(N×发病最高级数值)]×100

(2)

式中:X-病情指数;

Ni-各级病株数;

i-相对级数值;

N-调查总株数。

防治效果按公式(3)计算:

P=(X1-X2)/X1×100

(3)

式中:P-防治效果,单位为百分数(%);

X1-空白对照病情指数;

X2-药剂处理区病情指数。

1.3 不同拌种药剂筛选试验

1.3.1 药剂选择 12%苯醚·咯·噻虫嗪悬浮种衣剂、50%甲基托布津悬浮剂、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2.5%灭菌唑悬浮种衣剂、20%氰烯菌酯·己唑醇悬浮剂。

1.3.2 药剂浓度 5种药剂根据农药常规剂量,每种设置2个不同的施用浓度(常规浓度和常规的1.5倍浓度),以清水拌种为对照,试验共有11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33个小区,每个小区60m2。播种日期为2019年10月15日,播种量按每667 m215 kg计算,每小区1.35kg,其他管理方式和大田一致。

处理一:20%氰烯菌酯·己唑醇常规剂量;

处理二:常规剂量的1.5倍氰烯菌酯·己唑醇;

处理三:常规剂量苯醚甲环唑;

处理四:常规剂量的1.5倍苯醚甲环唑;

处理五:常规剂量甲基托布津;

处理六:常规剂量的1.5倍甲基托布津;

处理七:常规剂量灭菌唑;

处理八:常规剂量的1.5倍灭菌唑;

处理九:常规剂量苯醚·咯·噻虫嗪;

处理十:常规剂量的1.5倍苯醚·咯·噻虫嗪;

处理十一:空白对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拌种对小麦返青期生长的影响

由表1可见,药剂拌种的小麦,除个别处理外,大部分处理株高、根长、根重和植株鲜重的测量结果大于对照,可见拌种可以促进植株根系发育,增加生长量,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拌种药剂之间,除2.5%灭菌唑悬浮种衣剂常规剂量株高显著低于其它处理,27%苯醚·咯·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常规剂量株高均高于其它处理,其它药剂拌种处理项之间差异不显著。

表1 返青期调查(3月5日)药剂拌种对小麦株高、根长、根重、鲜重的影响

2.2 不同药剂拌种在返青期、拔节期、灌浆期对茎基腐病的防效

不同药剂拌种后,从返青期防效调查可见,27%苯醚·咯·噻虫嗪、常规剂量1.5倍3%苯醚甲环唑、常规剂量1.5倍2.5%灭菌唑、常规剂量1.5倍27%苯醚·咯·噻虫嗪处理防效差异显著,防效在73.83%~79.35%;拔节期调查,常规剂量1.5倍2.5%灭菌唑、常规剂量1.5倍50%甲基托布津处理差异显著;灌浆期防效差异不显著。

表2 不同拌种药剂在苗期、拔节期、灌浆期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效

2.3 拌种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表3 拌种对小麦产量影响

拌种后可以不同程度增加小麦产量,增幅在1.72%~7.60%。增产大于6%的处理分别是常规剂量1.5倍3%苯醚甲环唑、27%苯醚·咯·噻虫嗪、常规剂量1.5倍27%苯醚·咯·噻虫嗪、常规剂量1.5倍2.5%灭菌唑、常规剂量1.5倍50%甲基托布津。

3 结论与讨论

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土壤传播的病害,拌种是较为有效防治技术,建议播前选用27%苯醚·咯·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常规剂量1.5倍灭菌唑悬浮种衣剂、常规剂量1.5倍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或常规剂量1.5倍50%甲基托布津悬浮剂。根据试验结果和同行试验研究,集成小麦茎基腐病综合防控技术为适期晚播种,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水肥管理,药剂拌种或包衣,叶面喷雾等综合防控技术措施[3],形成全生育期防治技术模式。

猜你喜欢

衣剂药剂常规
种衣剂对水稻发芽的影响及病虫害防控试验
防治美国白蛾的药剂试验分析
小麦拌种防效好 药剂选择要当心
常规之外
西药药剂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临床应用疗效观察
无题
四种不同水稻种衣剂育秧效果对比研究
种衣剂选用和使用注意方法
3%咪·恶悬浮种衣剂试验总结
破常规 获巧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