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管理模式创新探究
2021-04-15尚永吉李艳秋
文/尚永吉 李艳秋
研究生是高校为社会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研究生管理主要是对研究生的日常学习活动进行管理,因研究生是高校的科研主力军,其能力与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发展和国家科技水平。目前,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年龄跨度大,专业方向分散、结构组成复杂,这些都影响研究生有效管理的主要因素。需要创新研究生管理模式,依托一体化管理、多元融合管理、联合培养管理、精细化管理等提高研究生的管理水平,实现研究生的能力提升。
一、研究生群体的特点
笔者对本校研究生日常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得出了研究生的校园时间分配表如下。
表1 研究生校园时间分配表
对表格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研究生在学校校园内的主要活动区域为实验室和宿舍,那么,研究生的实验室地缘和社区地缘会成为其主要交流平台,这与本科生以社区地缘为主要活动平台的人际关系主导有所不同[1]。
二、研究生管理现状
(一)管理模式与本科不连接
由于研究生与所属班级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且研究生是以科学研究为主要学习内容,所以导致研究生管理渠道的不通畅。部分高校在进行研究生管理时与本科的科研、文化、党建活动不关联,甚至脱节,从而导致管理工作缺乏联系,影响管理效果[2]。
(二)管理手段单一
部分高校的研究生管理员除了管理研究生外还做一些其他工作,使得管理职责不清。还有部分学校对在职研究生或自费研究生管理得比较松懈,导致其遇到问题时无法第一时间得到解决。高校的研究生管理没有制度指导和体系依托,难以推动管理工作的完善[3]。
(三)管理针对性不强
虽然高等教育在扩招,人数在不断增加,但是相应的管理却没跟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一直存在一定缺口,而高校培养的研究生却一直存在就业难的问题。部分高校对研究生管理的重心一直放在成绩和学科上,导致管理内容不精细、不全面[4]。有些研究生选择读研究生并不是对科目或学术的热爱,而是就业压力下的选择,在入学后因研究能力有限,难以研究出好的成果。
三、研究生管理模式创新对策
(一)依托一体化模式进行管理
一体化管理模式主要是将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管理相结合,进行共同管理。首先,高校建立一体化管理队伍,将本科辅导员、研究生秘书等纳入一个综合管理体系中,目的是依托研究生思想工作的加强,为一体化管理提供保障。另外,高校要将研究生党建与本科生党建工作进行整合,对研究生本科阶段的党建档案进行调用,目的是实现研究生与本科生管理的对接,目的是依托党建为一体管理架构桥梁。其次,一体管理模式的构建要以研究生的科研工作一体建设为核心,鼓励研究生通过输出进行知识体系的架构,进而为本科生的科研工作做引导。如研究生导师可以组织自己带的研究生与本科生一起进行实地调研,并通过调研数据的采集、分析等提升本科生的研究能力[5]。在实践活动中,研究生根据调研重新梳理自己的研究方法,从而加强对本学科知识的了解;而本科生在实践调研参与过程中,通过与研究生的交流找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再次,加大本科生文化活动对研究生管理的引领。在高校艺术节等活动中,本科生要带动研究生参加,使研究生摆脱实验室、宿舍的束缚,从电脑前走向舞台,在体验丰富的校园文化的基础上,依托多样的节目释放压力,在陶冶情况的基础上了解社会的新变化,进而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依托多元融合模式进行管理
多元融合管理模式是将学科管理、成绩管理、综合技能管理进行整合,注重研究生在学习期间的思想、情感、思维、意志等方面的培养。尽管科技在发展,大家交流沟通也多以手机为主,但传统的管理模式也有科技手段无法替代的人性化特点,对学生的熏陶需要依托管理者的日常言行的表率进行渗透。对多元融合管理模式的构建,要发挥校长的引领作用,重视研究生管理队伍的建设[6]。高校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对研究生辅导员进行培训,在提高辅导员管理技能的基础上提高研究生管理的实效性。各院系要对研究生的需求进行调研,了解研究生参加的项目、学习任务、实验室环境、宿舍氛围等情况,进而从研究生的实际需要切入,对研究生管理工作进行优化调整。学校将研究生管理工作与学校长远发展相连接,依托多元化管理模式使管理工作更具适用性和发展性。高校要依托原有的校园氛围,构建多元融合的校园文化,目的是调动研究生管理干部、研究生导师参与其中,通过研究生个人价值的发挥,依托师师互助,培养研究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进而建立荣誉感,最终依托团结协作的方式提高研究生管理的效果。
(三)依托联合模式进行管理
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是指依托学校、用人单位、政府三方的协作,进行人才培养和管理,目的是提高研究生培养的专业性。联合模式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强高校、用人单位、政府之间的联系,依托三者强强联合进行资源开发,依托项目、外包服务、实验室共建、技术人员分享等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差异性资源进行整合[7]。高校要利用政府的高端人才培养计划搭建与企业的人才共享平台,目的是通过对企业的了解,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二是明确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的研究生培养要求,目的是满足不同培养主体的利益需求。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对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利益进行驱动,加强用人单位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引导高校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培养模式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优化,进而使用人单位和高校都能实现各自的利益,从而激发三方联合的原动力;三是健全政府、用人单位、高校联合的保障机制,通过联合研究生培养合同的签订,保证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和企业的用人安全,实现三者联合的合法性;四是构建学研产一体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目的是通过三方的理解和能力协作,创新研究生培养新机制。
(四)依托精细化模式进行管理
研究生管理的精细化是依托综合掌控、多元竞争、细分执行等方法对研究生在校所有活动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而提高学校的科研竞争能力,保证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精细化研究生管理要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调课预警机制对学生和导师的调课进行管理,目的是维持研究生教学秩序;二是对研究生的论文日志撰写过程进行管理,通过论文开题时间、中期检查、答辩时间的科学安排,使研究生能有效利用时间完成论文创作;三是依托论文进度预警机制的构建,以分数等级和难度等级等为依据,对分值较低的研究生进行预警,避免其因论文未完成影响毕业;四是对精细化管理过程进行监督。综合以上四项精细化管理,可以具体操作为教务处将研究生的教学资料合格率、调课率、教学事故等纳入到研究生日常管理的进程中,不定期进行检查,按照检查结果对教学管理者进行培训,目的是提高管理者能力,最终提升研究生管理效果。
(五)依托信息化模式进行管理
依托信息化进行研究生管理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在信息化时代,科技手段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高校的研究生管理以信息化手段为核心,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研究生日常管理中,使研究生管理流程、管理模式、管理方式等进行重新组织,从而在资源融合的前提下,提高研究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在构建信息化管理模式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完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依托基础设施的完善为研究生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研究生院依托信息化系统对研究生管理过程中课表进行编排,对学校实验场所、教学场所等进行管理,进而在减轻学校管理系统负担的基础上提高管理效率;其次,高校要建立研究生管理数据库,将研究生的日常资料、科研成果进行整合,使研究生第一时间了解与自己需要相关的信息;最后,要提高研究生管理者的信息化水平,并通过最新管理数据库和先进管理理念提升信息化管理成效。
四、结语
传统的高校研究生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依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研究生管理模式的创新,依托一体化管理、多元化管理、联合式管理、精细化管理、信息化管理等手段,将高校、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在调动研究生导师、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积极性的基础上,提高研究生管理水平,为研究生顺利融入社会、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