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功能视角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2021-04-15关敏泓
文/关敏泓
一、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概况
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开始针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相关内容进行探讨。美国教育部统计中心、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认为,大学生“取得学士学位到就业”的过程中,需要补充就业率的附加指标。这些研究机构在横向纬度上沿袭了“含金量”部分内容,并在纵向纬度上增加“专业对口”“工作满意程度”等条款[1]。而后,欧盟提出了“工作质量”概念,且西欧针对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内容,提出职业与就业安全、健康与福利、技术质量、工作与生活和谐四个维度[2]。这些内容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就业质量体系的相关内容。
针对就业质量定义,曾向昌(2009)基于指标体系内容,从人才培养与社会认可衔接层面,提出毕业生即将从事的工作与其接受的文化程度、专业和所就读院校的培养目标相适应;秦建国(2011)关注就业双方即大学生和工作岗位之间的关系,对就业质量评估作出定义,即大学生所能获得工作优劣及工作固有特征,能满足大学生要求的程度。针对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内容,刘素华(2005)从工作本身出发认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应包括工作特征、工作环境、工作满意程度三个基本要素;史淑桃(2013)从薪酬福利、个人发展和劳动关系三个层面拓展了就业质量评价的维度;李军峰(2019)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个人尊重、健康与福利、社会保障、职业发展、劳资关系和机会平等九个层次。可以看出,各学者思考维度不同,其构建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也有所差异。
综合来看,国外以“人文关怀”为主对大学生就业质量作出评价,具体指标倾向测量工作单位对职工的福利、安全与待遇情况,无法满足国内的现实需要。相对而言,国内在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方面,拓展和丰富了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内容,但并未围绕就业质量本身功能思考大学生就业评价指标体系,故针对性不强。有鉴于此,一方面,本文以就业结果为出发点,着眼于研究薪酬福利、毕业生满意度等就业质量直接相关指标;另一方面,以价值功能为导向,明确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主要为多方教育主体提供参考。
二、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功能作用
从功能价值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旨在为学生、学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应从学生、学校、社会(用人单位)三个方面来构建,即学生对毕业即将从事的工作的满意度,学校培养期望达到的一系列指标,如就业率、专业相关度等,工作本身的薪酬福利、工作稳定性等内容。第一,毕业生满意度。这指的是大学生自身价值能够很好体现,可满足其物质和精神需要。在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中,只有通过薪酬水平、工作稳定性、学习培训、福利保障、发展前景等指标的描述,才能有效体现毕业生满意度;第二,学校满意度。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任务,培养社会接受度和认可度高的毕业生,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人才,是高校办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大学生就业质量高低,在学校层面也有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现,如就业率、专业相关度等。高校应善用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增强对大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指导;第三,社会(用人单位)满意度。用人单位作为就业当事人的重要一方,他们极为关注大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岗位胜任力等核心素养。在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过程中,融入以上核心素养,才能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个人素质和工作状况的认可程度。在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只有融合以上内容,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才可能反映社会公众对大学生就业的接纳度和满意度。
三、功能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一)构建原则
功能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导向性原则。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要始终围绕为高校、教师、学生提供切实指导为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指标体系的细化和落实,必须具备指导性原则;第二,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选取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尽量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达到预期效果;第三,针对性原则。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要有针对性。评价角度不同,评价针对对象不同,会导致目标存在偏差。从高校视角看,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目的,就是要用好就业数据的回应机制,为高校制定学科计划、反馈教学信息提供决策指导;第四,客观性原则。从不同角度、立场和层级来看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才能全面反映就业质量,从而做出合理评价。在这一过程中,要始终围绕客观因素指标,并对其进行科学量化。
(二)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基于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的现实需要,将研究对象划分为确定的评价单元。一般而言,毕业生不同专业对其就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考虑数据集合特征,本次就业质量的评价体系构建以专业为单位进行。
1.评价指标构建
基于功能视角,从指标评价体系构建的四原则出发,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咨询专家意见,选取了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情况的具体评价指标。同时,结合相关调研数据及就业资料,并融入学校基本情况,形成由3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构成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评价指标隶属度及指标权重分布
第一,设立评价指标隶属度。鉴于每个评价指标度量方式并未统一,难以直接比较。为科学评价各因子权重,本文根据数据特征统一量化指标值,参考专业人士及专家意见,参考《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2016-2019》,制定此项目所有评价指标量化值;第二,统计指标权重分布情况。按照层次分析法对各项权重进行计算,构建评价指标的层次模型。而后通过1-9标度法构造为对比矩阵,接下来使用规范列平均法进行计算各指标数值,计算各行的合并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最后,对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利用MATLAB软件测算得到CR值均小于0.1,认定建立的对比判断矩阵较为合理。因此,各个指标对应权重较为合理。
3.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
(1)评价模型。完成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之后,且各项指标值均通过检验后,接下来就需要进行就业质量评价模型构建。基于以上基础,建立数学模型来计算评价单元的综合得分值,公式如下:
公式中,Wi表示第i个指标归一化之后的数值;Pi表示第i个评价指标权重;Sk表示不同评价单元就业质量综合值,该分值越高表示该专业学生就业质量越高,否则越低。
(2)就业质量评价结果统计。本文以某大学多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为研究对象,评价单元以学科专业为依据,进行如下评价结果的统计工作。一是通过分析原始数据,征询专业人士意见,构建了以就业数据、就业结构与满意度的准则层,并以11项为指标层的大学质量评价体系。接下来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所有指标确定权重,并进行归一化处理。接下来通过公式计算每个评价单元的综合得分。依据公式所得到的结果来看,某大学本科毕业生以专业为单位的就业质量综合得分范围在55.12~85.37之间,这一结果符合实际情况,也能反映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基本状况。
四、结语
为具体化各专业对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影响,进一步依据就业质量评价模型测算,以专业为评价单元得出综合得分值,并以“标准差”分类方法进行分级。研究结果显示,按专业得分值统计发现:第一,从学科分类情况来看,偏理工科类的毕业生就业质量一直较高,尤其是信息与计算机类、工学类、理学类分支专业较高;文科、农科类毕业生就业质量偏低,排名靠后;第二,从指标数据方面来看,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大幅提高,且平均薪资也在进一步提高,但相对而言,专业的一致性与满意度在趋于降低态势。可能原因在于,互联网时代下,毕业生对就业要求、期望过高导致;第三,从就业涨幅波动情况看,外语类、植物类、动科类就业质量在上升;计算机类、轻纺工程类、艺术类整体就业质量稳定;农学类就业质量处于下滑态势。以上是基于功能视角下,以某大学多届本科毕业生调研数据为基础开展的关于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分析,相关专业可根据以上研究成果作出对应调整,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