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影培元:银幕“红色记忆”辉映高校思政育人

2021-04-15罗薇薇杨媛媛

电影评介 2021年21期
关键词:红色思政精神

罗薇薇 杨媛媛

近年来,高校思政教育在大学教育环节中愈发显得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七一”讲话)中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1]这体现出党和人民对青年的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给予青年的伟大力量,促使广大青年在体悟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同时提升自我思想觉悟,也赋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以磅礴动力。很显然,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政教育乃重要一环。高校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重心,把思政教育贯穿教学的每个环节,激发广大师生的民族认同感与团结友爱、发奋图强精神。当然,高校思政教育应遵循科学规律,既要契合大学生思想进步的要求,也要结合时政热点,创新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多采用课程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实际上,在高校节日庆典、纪念活动等重要时间节点上,利用已经普及的新媒体传播平台(或组织影院观影),播放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及励志奋进的红色电影,鼓舞、激励广大师生,应是颇为有效、可行的。红色电影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此,高校应加大对红色电影展映播放的投入(包括资金投入和时间投入),通过直观的视听传播方式,让大学生真切感受革命先烈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和无私奉献意志,让高校师生(尤其是青年教师、学生)以史为鉴,进而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赓续血脉,打造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实施路径。

一、红色电影: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传播路径

随着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在“互联网+”与融媒时代背景下,作为一种通过连续的运动画面传递信息的语言,电影已成为大众思想交流的主流媒介。其借对革命故事、英雄事迹等的生动视听表达,有效实现广泛的大众传播。当然,作为独特的视觉语言艺术,电影在视听表达上也因创作者的创新性建构而更加生动丰富,既能够打破时空界限,在再现历史、形塑人物、达成意识形态询唤等方面亦具有强大功能。其实,在传播媒介高速发展的当下时代,电影的造梦能力也助推高校思政教育灵活生动、走深走实。红色电影创新了“图像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传播途径。相较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当代电影在传播速度、传播体量、传播效果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高效实现针对大学生的思政传播——在特定播放环境放映结合现实语境的红色电影,于超载的声像效果促动下,使大学生在有限的空间中集中注意力沉浸式观看并能理性思考,继而深刻、全面地理解其中的思想题旨与精神内核。

数字媒介终端的多样化、便捷化发展推动红色电影的选材、形式朝着多样化、类型化方向拓展。这也为高校思政教育不再拘泥于课堂提供了可能性,且易于在大学生中营造红色文化的群体效应。当下,红色电影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一种选择,所起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已慢慢显现。不难想象,在声光效果的促动下,作为接受主体的大学生易于将由影片得来的主观意识投射到现实中。具言之,当青年受众借助影像世界回顾历史、缅怀先烈,为英雄事迹、牺牲精神、利他思想所震撼时,也极易对此(尤其是革命先烈、革命英雄们)产生共鸣、共情,继而强化爱党、爱国意识和民族团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实际上,红色电影所蕴含的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中华崛起、人民富裕的精神也是当下大学生所需要汲取的思想营养。也即是说,红色电影不仅增加了高校青年的历史知识,而且使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直观、全面、深入的理解。片中生动鲜活的革命英雄人物、从苦难中走出誓为百姓谋幸福的共产党形象,无疑都加深了青年受众的情感认同和心灵震撼,继而使其对爱国主义、革命历史、英雄先烈、民族振兴等有了正面的肯定和由衷的赞许。自然,这是传播内容、传播方法与传播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马歇尔·麦克盧汉(Marshall McLuhan)曾说过:“媒介构成了我们的环境,并维持着这种环境的存在。”[2]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多采取教师授课、学生班组讨论等方式,附带布置作业、内容考核等。这或多或少限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或者说,这往往很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相比起来,红色电影更有效地进行知识普及、兴趣培养和思想引导。红色电影纳入高校思政教育环节,其直观、生动表达的主流意识强化受众理论认知与思想感知。“电影的表意从不取决于(或很少取决于)一个孤立的影像,它取决于影像之间的关系,即最广义的蕴涵。”[3]之于借助视听形象叙事、抒情、表意的红色电影,其教育、认知功能的实现并非仅靠单一的知识输出,其潜隐于影像中的价值导向既能促使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认同,也能够深植于其灵魂深处。因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高校思政教育以红色电影传播为手段,充分发挥英雄人物的偶像激励、先锋引领作用,有助于大学生深入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国红色文化,纠正认知偏差,并在现实生活中端正思想、规范言行、以身作则,起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

数字技术推动的科技革命使电影的传播不再限于影院、电视等传统手段,借助互联网和便携式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可达成线上线下多维传播。而且,3D、全景深、高帧率等技术的革新,也进一步优化了受众的观影体验。另外,因电影修复技术的新发展,4K修复技术与人工智能AI技术也被用于一些经典老电影,如用4K技术修复《党的女儿》(林农,1958),用人工智能AI技术修复《上甘岭》(沙蒙、林杉,1956)等。电影艺术与技术血肉相连,电影从无声时代进入有声时代,从黑白过渡到彩色,从胶片摄影机演变成数字摄像机等,其中浸润着电影创作者的心血。电影《悬崖之上》(张艺谋,2021)的摄影指导赵小丁就曾巧妙利用数字技术攻克了影片视觉呈现上“雪一直下”的难题,他说:“现在主流使用的数字摄影机性能都非常好,基本都具备14档以上的光圈,有很好的宽容度和很高的灵敏度,所以通常只要在曝光掌握上没有特别大的闪失,加上强大的后期流程作保证,在技术上的还原和呈现就不会出现太大差错。”[4]由此可见,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为电影更高质量的影像呈现提供了保障。一部电影的成功,要在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题旨表达等方面超凡脱俗,赋予影像以视听层面更多的细节和内容,借具震撼力的运动画面给人一种富有质感的视觉体验,进而营造独特的艺术氛围,实现自觉的意识形态效果。恰如此,优秀的红色电影将多个视听元素巧妙组接进讲中国故事、扬中国精神的画面中,通过精心制作的画面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场景,让受众真切体会革命时代的环境氛围,细致观察革命英雄的先进事迹,体悟旧时代身处水深火热中的百姓疾苦,并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丰功伟绩。

红色电影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它既拓宽了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开创了个体被主流意识形态询唤为主体的新途径。高校师生在观影过程中深化了对革命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思想认知,纠正了偏差,净化了灵魂。

二、红色电影:高校思政教育的独特方式

红色电影多以革命战争为背景,反映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斗争精神。其“起点和源头,均为1932年出现的,以阶级性、暴力性与宣传性等特征见长的左翼电影”[5]。此后,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纷纷问世。其中不少经典影片将主流意识形态与视听呈现巧妙融合,不仅使自身具有感人的思想性,也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性。高校思政教育引入红色电影,既具科学性、说服力,也具有效性、可持续性。

实事求是地说,从最初的左翼电影《东北二女子》(李萍倩,1932)、《风云儿女》(许幸之,1935)到1949年后拍摄的《南征北战》(成荫、汤晓丹,1952)、《红色娘子军》(谢晋,1960)再到改革开放后拍摄的《建国大业》(韩三平、黄建新,2009)、《建党伟业》(韩三平、黄建新,2011)及值建党100周年之际拍摄的《悬崖之上》(张艺谋,2021)、《1921》(黄建新,2021)、《革命者》(徐展雄,2021)等,红色电影不断在内容、形式上开拓创新。高校思政教育以欣赏红色电影为手段,结合师生学习工作实际,与时俱进地传播了红色文化,增强了思政教育的感染力。由于红色电影所传递的思想意识与高校思政教育所提倡的内容高度一致,观看红色电影既能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保证其更有针对性、灵活性,亦能真正使其深入人心,促使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建构。以直观、生动、感人的红色电影欣赏形式来实施思政教育,即以动人的故事、真实的人物、逼真的环境氛围来展示革命先烈的斗争与生活图景,能加深青年学生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深入了解,拓宽其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革命牺牲精神和奉献内涵的认知视野,缩短其与革命领袖和无数英雄先辈的心理距离,提升其思政理论修养与知识水平。诚然,红色电影所再现的英雄事迹将思政理论与客观实践相结合,能够确证今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正确性、必要性,进而唤醒高校师生的历史记忆,弘扬爱国精神,建构民族集体认同感。不仅如此,优秀红色电影所蕴含的开拓进取的崇高理想和改革创新的革命意志乃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优良品质,能够让大学生由此掌握历史时代的深刻内涵和“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精神,激励当代青年秉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树立富有正能量的思想观念和为国族复兴贡献力量的责任意识。换句话说,红色电影富有冲击力、感染力的影像传播能有效提升高校青年的思想境界,引导其坚定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达至巩固民族凝聚力、国家自豪感的目的。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一些高校存在思政教育口号化、施行方式单一化、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然红色电影的引入,使思政教育别开生面。作为艺术与传媒的综合体,红色电影所宣扬的革命斗争精神、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是隐含于情节与细节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大学生在观影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其转化为思想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推动优良美好的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念的培育,切实融入青年学生的学习乃至于将来的社会生活。“红色电影在当下具有更加丰富的历史内涵,对美育的功能也更加明显。”[6]如《革命者》将故事开端设定为李大钊牺牲前的38小时,从不同视角展现了主人公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者的一生。影片不仅内容丰富,叙事节奏张弛有致,而且对革命先烈的塑造立体丰满,富有人情味和个性特点,这也是新时代红色电影叙事的新颖之处和表达重点。也就是说,当代红色电影在再现革命歷史人物的性格特征时,既肯定了其超乎常人的思想认识,也客观形塑了其人性的一面,达成了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有机统一,保证了红色电影在审美培育上的真实有效性与接受效果的可验证性。

三、红色电影:给高校思政教育以诸多启示

总体而言,不断推陈出新的红色电影所倡导的革命精神、天下为公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雷锋精神等乃是当代青年大学生需要汲取的文化养料。“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在中国百年电影史上留下的红色记忆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军民一家,民主集中制。”[7]当然,在红色电影的类型化探索与艺术化提升的进程中,电影创作者已经不再局囿于革命斗争史、抗战史、解放战争史、民族苦难史等传统题材,亦尝试描绘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中国旋律,如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因高校思政教育是长期性、日常性的工作,故而应更加关注青年受众的内在心理,尊重主体的差异性,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这也要求红色电影须契合受众文化心态,贴近时代氛围和思想需求,而不是单一的植入式传播(甚而可以是定制式传播),以让更多不同层次和知识修养的青年学生能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提升对红色革命精神的理解和认知。

实际上,将红色电影引入青年学生的思政教育,也符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所提的“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这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宏伟目标亦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因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8]。通过红色电影的观看学习,高校师生可以深刻领会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与创新理论,并与他们所记忆的历史事实与正在经历的建设实践相结合,进而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去,如从《1921》中便可深刻体悟早期共产党人坚韧不拔、顽强不屈、敢于牺牲的精神品质。借用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所提的“5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9])来分析红色电影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可见优秀的红色电影可对高校师生进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当然,也可邀请红色电影的主创人员来现场与大学师生交流、研讨,借电影创作者的观点来拓展大学生的多维认知,帮助大学生对红色电影的深邃意旨、人物形象等进行更深入的理解,继而促进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与自我实现意识的深度融合。

随着数字技术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红色电影的播放需要特殊设备和环境对传播效果广泛达成的制约已经降到极为有限的程度。当然,高校在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思政教育时应把握好传播媒介与现实价值导向的关系,即高校思政教育应以重要时间节点(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为坐标,积极拓展思政教育的思想空间,创新思政教育的有效传播路径,探索充分发挥红色电影宣教功能的手段与方式,当下,红色电影利用4K、3D技术拍摄优化了受众的观影体验。“这种观影体验,创造了观影者与角色面对面交流的可能性。它试图打破观众与影像之间看不见的‘第四堵墙——观眾不再是黑暗中隐匿的‘窥视者,影片中的角色也不再假装摄影机和观影者的不在场,似乎更积极地与观影者进行对话与交流。”[10]

概言之,红色电影借助传统影院与多样化的新媒体平台,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以厚重的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时代楷模等,促进高校青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构,并起到广泛的树先锋、立模范的宣教引导作用。显而易见,红色电影不仅为高校思政教育传承革命精神、中华美德和传播主流价值观等提供了新路径,而且为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重温红色记忆营建了新阵地,为广大青年的发展进步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有效实施营造了良好的意识形态氛围,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J ].求是,2021(14).

[2][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2.

[3]吴小丽,林少雄.影视理论文献导读(电影分册)[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190.

[4]程樯.谍战片的视觉呈现与影像表达——与赵小丁谈《悬崖之上》的摄影创作[ J ].电影艺术,2021(4):132-137.

[5]袁庆丰.红色经典电影的历史流变——从左翼电影、国防电影和抗战电影说起[ J ].学术界,2020(1):170-177.

[6]刘清华.红色电影中美育功能的构建[N].中国电影报,2021-08-04(011).

[7]峻冰.百年电影  百年党史——国产电影作品中的“红色记忆”及现实意义[ J ].艺术评论,2021(7):57-73.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9][美]哈罗德·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35.

[10]陈晓云,李之怡.作为媒介的电影——数字时代“电影是什么”的再思考[ J ].当代电影,2020(10):4-10.

猜你喜欢

红色思政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拿出精神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