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初探索
2021-04-15郑岩宿伟玲
郑岩 宿伟玲
【摘要】协同育人是以学校为主体,统筹和整合政府部门、产业机构、行业组织、企业单位、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和资源,共同开展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改革研究、教学质量评价、师资队伍培训、创新创业实践等人才培养工作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研究能够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能够适应旅游产业、行业、企业的市场需求,推动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培养会做人会学习、能做事能创新、复合型应用型的“两会、两能、两型”旅游管理人才。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校企合作 协同育人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1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1年度大连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1-0171-02
协同育人是以学校为主体,统筹和整合政府部门、产业机构、行业组织、企业单位、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和资源,共同开展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改革研究、教学质量评价、师资队伍培训、创新创业实践等人才培养工作的教育模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产教融合为研究背景,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以立德树人为研究宗旨,以校企合作为出发点,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着力点,发挥地方综合性大学优势,在对旅游管理专业协同育人优势与困境的实证分析基础上,厘清旅游管理专业协同育人的理念和思路,探究旅游管理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运行机制,并就旅游管理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策略和实践路径进行探讨,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具备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
一、研究目的意义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研究,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以创新为引领、以融合为路径的研究思路和理念,探索构建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的长效机制,建立“方案共定、课程共开、师资共培、项目共研、质量共评、资源共享”的“六共同”协同育人教学体系,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优质高效、多元稳固的产教联盟、研创中心、实践基地等协同育人平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能够对国内旅游高等院校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对推动校企协同育人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产生借鉴意义和启示效应。
大连大学作为地方高校秉承“地方大学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纳入学校整体规划,校企协同育人成为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以产教融合为路径,发挥学校专业教学的主导引领作用,调动产业、行业、企业的支持配合作用,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发挥行业企业优势,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共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研究能够推动旅游管理专业“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为培养会做人、会学习、能做事能创新、复合型应用型的“两会、两能、两型”旅游管理人才提供理念支撑和对策参考。
“十四五”时期,辽宁省将建设文化强省、旅游经济强省作为战略目标,坚持把文化和旅游产业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带动作用。大连市着力打造中国北方旅游胜地、东北亚国际最佳旅游目的地和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强市、旅游经济强市、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研究,能够对接辽宁省、大连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适应旅游产业、行业、企业的市场需求,推动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为辽宁全面振兴、大连市“两先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研究現状述评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既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顶层设计,也是多元主体协同联动的系统工程,已成为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政策法规方面,教育部(2018)《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推动教育链、人才链、知识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国家发改委、教育部(2019)颁发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探索建立体现产教融合发展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支持应用型高校积极服务、深度融入区域和产业发展,推进产教融合创新。
在理论研究方面,吴国玺等(2019)指出,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形成以高校、政府及企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构建“金字塔”式创新体系,搭建科技平台,提升创新能力;完善孵化平台,打造创业团队;优化服务平台,培养应用型人才。[1]朱颖(2021)指出,通过整合产学研各主体及社会资源,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政府、学校、企业、科研机构之间各要素协同发展,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平衡产学研协同育人主体利益,创建多主体联动的育人模式。[2]蒋作明(2019)提出,搭建起“政府领导+院校参与+企业融入”的互联互通平台,广泛利用政界、学界和业界的资源优势,打造集课程学习、实训实习、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就业创业等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3]
在实践应用方面,当前国内高校正在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机制、方法和策略。大连大学旅游学院与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大连等国内大中城市的旅游景区、高星级酒店、旅游集团、OTA、旅行社和大型会展公司等30多家旅游企业建立了多元、稳固、长效的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关系,取得了良好人才培养效果。实习结束后,部分学生直接留在基地就业,为旅游企业输送了高素质专业人才。作为辽宁省旅游服务业校企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旅游学院践行“地方大学服务地方,城市大学服务城市”的理念,牵头成立大连市旅游服务业校企联盟,为大连市政府提供旅游业发展咨询报告、为旅游企业制定旅游规划与策划方案,编制大连酒店相关行业标准,多名教师担任全国导游资格考试面试评委、被聘为辽宁省旅游景区景评员、大连市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大连市旅游专家智库专家、大连市旅游培训中心讲师等社会职务,打造一支高水平、专兼职、“双师型”师资队伍。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展,但是,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还存在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合作停留于表面、校企协同度不高、整体性不强等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协同培养、协同研究、协同管理等方面,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资源共享体系不健全、质量评价体系不科学,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和约束手段。展望未来,地方应用型高校应该继续加强协同育人模式研究和实践,深入探究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运行机制、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为旅游行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研究基本架构
(一)具体研究内容
在开展协同育人模式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基础上,对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运行机制、实践路径和保障策略进行探讨。
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开展文献综述,分析研究现状,对协同育人进行概念界定,明确协同育人模式的基本内涵和重要价值。
第二,分析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协同育人的优势与困境,剖析原因,发挥优势,摆脱困境。
第三,厘清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理念与思路,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以创新为引领,以融合为路径。
第四,归纳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内在机制,建立和健全培养目标协同机制、教师队伍协同机制、监督管理协同机制、质量评价协同机制、资源保障协同机制。
第五,提出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路径,强化学校主体作用,深化企业参与程度,优化校企合作形式,细化管理规章制度。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是如何建立科学有序的协同育人管理机制,以解决协同育人管理不到位、合作模式单一化等问题。
二是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协同育人评价机制,以解决协同育人质量评价指标不科学的問题。
三是如何建立全面有力的协同育人保障机制,以解决协同育人稳定性不高、协调性不强的问题。
通过上述三个关键问题的解决,优化学校与产业之间的关系,深化学校与行业之间的关系,强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长期、稳定、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吴国玺,王宏伟,姚琳. 地方高校“UGE”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构建[J].决策探索,2019(3):51-52.
[2]朱颖,赵红,陈继林. 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困境与出路——以长三角33所高职院校为例[J].旅游纵览,2021(4):18-20.
[3]蒋作明. 政校企“三位一体”应用型旅游人才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J].旅游纵览,2019(18):178-179.
作者简介:
郑岩(1967年8月-),男,汉族,辽宁大连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开发。
宿伟玲(1970年10月-),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目的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