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
2021-04-15刘艳
刘艳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我国教育质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在此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除了引导学生掌握基础文化知识,也要对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进行有效培养,考虑初中学生的根本需求,提出以通过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下良好的基础、作出有效辅助作用,这一教育举措对学生来讲自然是十分有利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1-0163-02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价值
相比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说,初中语文教学与小学教学截然不同,多个细节都有所改变,最为明显的一个转变便是学生要在掌握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会独立思考,逐步形成较强的思维能力,对所学知识完成自主探究、自主分析。在知识点方面,初中阶段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也不再呈现出独立的状态,而是存在更多的关联,学生每次完成学习活动之后要能对当天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且对下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预习,以此才能确保整体学习效果。但是,假如学生不具备思维能力是无法独立完成以上学习活动的,在学习时,学习成绩也不会非常理想,甚至会限制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处于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也不能再仅仅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获得良好的考试成绩,而是要充分凸显出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这是教师的教学任务,也是现阶段我国教育体系的重点任务。而通过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培育学生思维能力,则能更好地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培育学生思维能力的价值与宝贵之处。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前提
(一)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经过调查发现,很多教师依旧受传统教学思路所影响,在教学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方案,主要以讲解基础文化知识为主,以锻炼学生综合技能为辅完成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虽然能够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保证教学有序进行,但是学生只能掌握基础知识,却无法形成多方面能力,这样的教学自然难以凸显核心素养教育下对新时期教学的基本引导。因此,要想真正实现高质量的培养效果,在教学当中,最为主要的前提便是要重视起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价值,积极落实培育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并且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的教育意义,确保运用语文学科的灵活性和综合性,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思维能力的空间,从而逐步实现培育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确保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科学性
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能死板、固化,而是要让整个教学活动以更加灵活个性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能够自主思考、发散思维,以更具个性化的方式去逐步形成思维能力,这样的培养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如果教师只是以填鸭式的培养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很难具备独立思考的空间,假如脱离教师的引导,学生甚至不会去发散思维、解决知识问题。因此,一定要保证科学培育、合理培养,以此才能真正落实此教学目标,真正辅助学生形成思维能力。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调整教学目标,重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为了真正实现教育改革,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一定要综合考量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征,同时确定新教育目标,对传统教育目标进行适当调整,并由此目标来设计语文教育方法,注重培育学生的思考技能并逐步取得优秀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时,对教学目标的调整并不意味着摒弃以往的教学目标,而是要与培育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进行有效整合,以此为基础实施教学活动。与此同时,教师在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也应当考虑教材的实际特点,以此为基础对教学课堂进行调整,从而满足培育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例如,在教学到《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时,文章作者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去描写景色。比方说,比喻手法、拟人手法等,通过这类修辞手法的辅助,让济南冬天的景色更加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者在写作时的巧妙之处,感知作者内心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强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在教学时,教师也应当引导学生学着迁移思维,假如再次学习关于写景的文章时也能够代入思维、分析文章作者描写景色时所表达出的情感,从而完成独立且高效的学习活动。比方说,学生在学习《天净沙·秋思》这一课时,就能够根据文章中对枯藤、老树、昏鸦的描写而感知作者的寂寞之情,并体会到文章中作者、巧妙构思渲染出的凄凉氛围。
(二)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主动思维
在展开语文教学时,假如教师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活动,非常容易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即使学生能够在此被动学习过程中掌握文章内容、了解基础知识的使用方式,但是却无法进行思考、完成个性化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来讲也将会起到消极影响作用。因此,考虑到这样的问题,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主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处于自主拓展思维的氛围完成学习活动,以便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引導学生主动思维、积极思考。例如,在讲解到《三顾茅庐》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以此文章设计表演活动,让学生能够展开个性且趣味的学习活动。接下来,各小组学生再展开分组,各小组可以结合喜好选择教师分出的各个小节完成表演,通过以表演情景剧的方式完整地呈现出文章中的内容,这样能够使教学氛围呈现出良好愉悦的状态,并且,学生也能更加清晰地理解文章脉络。后期,教师便可以提出问题,比方说“运用一句话来概括本篇文章的内容”,或者是“为什么诸葛亮最终出山?”通过设计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结合前期的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和概括,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会积极思考,快速调动自己的思维展开分析,在此过程中,既能对本次学习留下深刻的印象,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提供想象空间,强化学生思维意识
与小学生有所不同,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能够形成自己独有的思考方式,很多时候,即使教师未能要求学生思考,但学生也会结合文章内容展开想象,并且以此方式来强化自己对文章的印象。这也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而恰恰是应该以此作为切入点,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以此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维意识,从而促使学生逐步获得较强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到《背影》这篇课文时,文章作者对其父亲为其买橘子这一段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写,从父亲让作者原地等候,到买橘子时慢慢翻过铁道,作者以其巧妙的写作方式为读者呈现出质朴、真实却又蕴含浓厚情感的场景。因此,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本段课文,并且观看课文中的插图,想象当时父亲的姿态和表现,以及心理都有着哪些想法,以此为基础对文章中此段内容描绘的场景进行拓展描写。以这样的联想能够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知到文章中父亲对作者浓厚的爱,无形之中,学生也能积累到描写人物形态、外貌的多种方法。通过此部分学习,自然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思维意识。
(四)展开知识迁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初中阶段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对未知事物保持好奇的关键阶段,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到这一点,以此为切入点设计教学方案。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以知识迁移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维认知。例如,在讲解到《社戏》这篇课文时,《社戏》当中描述了作者和其儿时好友的多种趣事,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儿时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快乐时光。当学生学习过《社戏》这篇课文之后,自然能够了解以此主题展开写作的文章应当运用何种方式去学习和思考。在后面的教学活动当中,学生会接触到《故乡》这篇文章,在《故乡》这篇文章当中,作者也提到了自己儿时的一位好友闰土,相比于《社戏》,《故乡》这篇文章中对儿时玩伴的描述有了很大的不同,整体变得沉默、沧桑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故乡》这篇文章时便可以为学生提供知识迁移的机会,让学生去主动探究《社戏》和《故乡》这两篇文章有着哪些区别,两篇文章中对人物的描写存在着怎样的差异,并且分析为什么在两篇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出现了这么大的变化。通过引导学生以此方式进行思考和探究,既能在知识迁移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让学生逐步养成自主思考的良好习惯,即使在今后学生遇到其他类型的文章时也会尝试着自己去探究文章的內容,发散思维、理解文章的内涵。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水平自然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更是学生对现阶段学习的基本诉求。与此同时,从学生学习发展的角度来讲,形成思维能力都会对其起到积极影响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点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一系列教学环节进行有效调整,创造出培育学生思维能力的空间,以此助力学生获得思维能力,并且在思维能力的辅助下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真正凸显出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价值。
参考文献:
[1]邱六碧.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与路径[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7):43-43.
[2]黄洪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浅谈创新思维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2(3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