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生活世界 优化美术教学

2021-04-15李彬彬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41期
关键词:教学观生活世界美术教学

【摘要】“回归生活世界”已成为教育领域乃至整个学术界炙手可热的话题,美术教学更是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从“生活世界”与“美术课程”的本质“链接”出发,澄明“生活世界”教学观下美术教学的实践样态,倡导美术教育工作者关注当下美术教学,切实从“生活世界”角度出发,改善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状态,促成学生完善与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生活世界  美术教学  教学观

【基金项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回归生活世界:小学美术教学改革实践研究+GYJ2021064。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1-0156-03

从美术产生的根源来看,它源于生活,经过创作主体个人生活经验的融合,从而高于生活。美术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美术学习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美术学习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力图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关爱生命,并逐渐培养其生活意识与审美意识。

一、“生活世界”教学观的缘起

(一)“生活世界”为何。“生活世界”是胡塞尔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一文中最早进行研究,其“生活世界”包含“日常生活世界”“周围世界”“自然态度中的世界”“前科学的直观的自然”以及“经验直观的世界”,即分为“日常生活世界”和“原始生活世界”两部分。“日常生活世界”即我们接触的活生生的“生活”;“原始生活世界”是先验的、直观给予我们的先验世界。[1]这种“生活”是概念化的,针对的是人的纯粹意识,是被人们直观感觉到和经验到的一切,而不是人的现实存在。

杜威也提出“生活世界”的概念,他的“生活世界”指向“生活”,关注社会生活的变化属性,是真实的、活在当下的,包含了文化、藝术、科学等方方面面,具有丰富性和多面性。同时,认为“生活”与“经验”具有相同意义,代表人的一种生存状态,经验源于生活,并通过人的行为及反思在“生活”中进行检验,并得以充实。

(二)“生活世界”教学观为何。长期以来,“教学回归生活世界”成为教学论研究的热门话题。胡塞尔的“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观,是针对教育陷入了科学主义的困境,造成视域的狭隘,倡导重新通过“经验”去超越这种局限,达到现象学“面向事情本身”的基本原则。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倡导教学活动应该在生活中进行,以“教育即生活”为出发点,认为当前的教育远离了原本的“生活世界”,提倡“做中学”的“教育回归生活”理念,倡导教育回归日常社会生活,遵循教育的实践性。

在中国,陶行知则是提出“生活教育”的第一人,倡导知行合一、学做结合、手脑并用的教育观,以及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对解决当今学生强调书面学习,缺乏动手实践的教育现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又有一批现代教育学者站出来,认同“教学回归生活”说,认为这是实践课程改革的必经道路。教师应该在更新教育理念,从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转变为教学情境创设者,主动参与学生学习、生活之中。[2] 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上体现出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自身生活世界相连,使学生自觉地关注并参与到生活之中。强调教育、教学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能推进教育的发展和生活的进步,学生所学习的课堂知识只有同现实生活相联系,才能使知识得到深化和提高。也有学者提出,需理性对待“教育回归生活”,厘清教学、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在教学的科学世界中,融入感性生活,进而构建教学生活世界。[3]

二、“生活世界”教学观下美术教学的价值意蕴

走向“生活世界”的美术教学,不仅注重美术学科与生活本身的联系,同时关注学生个人“生活经验”,以此达到美术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真正意义。

(一)实现美术教学“双主体”。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研究方法,将“美”的本质和现象看作是一元的,付诸一切现象之中。利用现象学“回到艺术作品本身”去理解作品的思路,“消除了横亘在主客体之间的障碍,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融合,消弭了二元对立的传统美学思维模式。[4]这种理解作品的思路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有利于学生从个人“生活经验”来理解和解读作品,消融了主客体的对立与距离,则从根本上表明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实现美术教学的双主体。

事实上,不论是胡塞尔的“生活世界”说,维特根斯坦“生活形式”论,杜威的“艺术即经验”,还是海德格尔的“实际生活经验”都对“主客二分思维”采取了一种拒绝的态度。“回归生活世界”的美术教学在价值上强调了以真实的“人”的需求来审视教学的方方面面,是合乎逻辑的现实的选择,也是我们在教学中主张人本化的价值追求。

(二)增强美术教学“生活性”。从“美术”本身来看,它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一切艺术创作是从“生活”中汲取“养料”,经过创造者的主观创造,赋予“个人经验”,进而高于“生活”并展现“生活”。因此,美术教学活动,需要以“生活”作为“桥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例如,学习“对称”相关知识,老师引导学生从身边入手,发现蝴蝶、桥梁等事物的对称关系,进而观察发现对称图形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此种“对称”还可以应用到生活哪些方面。

从“生活”入手,将课堂所学与周遭生活世界进行链接,通过引导、观察、分析,进而发挥想象,不仅可以更好地讲解学科知识,同时容易与学生的“经验”进行链接,产生共鸣,学生获得审美能力与感知能力的培养,进而将所学应用于生活之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美术学习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三)创建美术教学“氛围性”。美术课堂教学倡导情境性与氛围性,依据美术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学习需求,以“生活世界”为抓手,能够较快地引入学生熟悉的场景与事物,创设具有情感性的美术情境与美术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多重感官,从而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所有学习内容。

同时,接近“生活”的教学氛围,在与学生产生共鸣的同时,也增加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例如,进行名画鉴赏时,从创作者的生活着手,解读作者的生活状态、创作背景,以此与“现在”进行对比,不仅能够降低鉴赏环节学习的难度,增加鉴赏趣味性,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与深意。

三、“生活世界”教学观下美术教学的优化路径

美术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提高学生审美及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回归生活世界是保障美术教学实际效果的重要路径。美术教学回归生活不是将该课程简单地放置于“生活”的学科氛围,而是让学生依据自身“生活经验”理解所学内容,并能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之中,从而切实提高美术学科素养。

(一)尊重学生“生活世界”,塑造新型师生关系。“生活世界”观消解了主客二分思维,这种“回归到事物”本身的研究方法,保障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性。学生依据个人经验对“对象”进行解读,教师依据学生的理解重新审视教学,使教学内容与方式契合该年龄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另外,同班级、同地域的学生在“生活经验”上会出现交集,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共性”入手,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引起更多学生的共鸣。

在尊重学生个人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还需关注不同学生主体“生活经验”的差异。纵使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每天生活在同一个校园或社区,但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体验却千差万别。教师在学生“共性”的基础上,注重个体“差异”,通过“差异性”的反馈,再次调整教学方案,或以此“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将更具有教育意义。

以学生为主体的美术教学,将每个学生都看作是独立的个体,保障了学生学习与思考的自主性。教师不再是“一言堂”,而是更多的以學生的“生活经验”去看待教学,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进一步融洽,使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师生之间也能够共同进步与发展,既提升了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也为创造新型师生关系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二)关注“此在”,拓展学生“生活世界”。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不仅需要落实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也需要连通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性,也是美术学科重要的特征之一。作为教师,首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生活的周围世界,了解美术与生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需要帮助学生敏锐地观察当前艺术前沿的热点问题,从艺术前沿中找到教学契合点,挖掘当前生活世界带给我们的艺术价值、教学价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艺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当前所学知识,预判艺术带给未来生活的改变,例如,新型智能的家装设计等。其次,可带领学生多观察生活的周遭世界,在生活的环境周围寻找与美术或艺术切实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拓展眼界,提升切身体验,真正明白艺术如何改变生活,或是生活如何影响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再次,可依据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资源的拓展,以学生生活中真实发生的问题为例,通过掌握的学科技能共同探索和解决该问题。在处理和解决该问题的过程中,是学生之间彼此“生活经验”的交流,同时也是对生活未知事物的探索,在互相交换“经验”的过程中,彼此“生活世界”的边界得到拓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未知的探索也拓展了自身的“生活世界”。

(三)重视“生活”运用,体现育人价值。在美术教育趋向生活化的今天,美术学科肩负平衡学生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重要职责,课程教学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需要注重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如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文化理解能力、表现能力,以及立德树人、审美育人的根本价值。 以“生活”为契机的美术教学,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同时加强了美术实践性的运用。在当今“美育”大环境下,美术课程育人价值不单单是对名家画作的欣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对美的事物的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

加强“生活化”的运用,是提升美术教学育人价值的重要途径。这种“生活化”除了体现在学科与生活的链接外,还可以运用“生活化”的手段进行教学贯穿。例如,当今互联网信息技术已成为一种“生活标配”,其特殊形式

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众多便捷,同时也大大丰富了美术教学的内容。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与便捷性为美术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资源,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欣赏到他国艺术珍品,了解课本之外的艺术动态,也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另外,纷繁的网络资源,也逐步让学生明确何为真正的“艺术”与“美”,不仅拓展了视野,也提升了审美判断力。在回归生活世界的美术教学中,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对自我“生活经验”的肯定,对生活周围的美化和改变,体验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廷国.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及其意义[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5-19.

[2]柴新,朱成科.“学会共同生活”教学观下的课堂教学[J].教育导刊,2013(7):11-14.

[3]张广君,张建鲲,徐文彬.教学生活:建构有灵魂的科学世界[J].高等教育研究,2006(5):68-72.

[4]李彬彬.美术课程教学评价的生活美学转向[J].教育研究,2018,39(5):116-122+147.

作者简介:

李彬彬,女,安徽蚌埠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美术课程与教学。

猜你喜欢

教学观生活世界美术教学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简评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关注学生发展,从作业批改开始
马克思实践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合理路径
诗心语文的“田园嬉乐”教学观
探析高中语文“实用说”教学观对学生的濡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