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授之以“理”,晓之以“情”

2021-04-15张浩懿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41期
关键词:教学情境数学思维农村小学

张浩懿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生学校生活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当前和未来的发展和成长。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情”是指师生在教学环节中的情感交流,“境”是指教学环境。创设好的情境能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一个新颖、有趣、富有思考与挑战性、能将学生完美带入学习状态中的教学情境的设计,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思维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關键词】农村小学  课堂教学  数学思维  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1-0076-02

叶兰教授在《让课堂焕发生机》中说:“课堂教学应该被看作是他们生命中重要的人生体验,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是他们学校生活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当前和未来的发展和成长。”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学校可以提供的硬件设施相对不够多样与完善,教师只有从教学理念与方法上狠下苦功,激发课堂生命力,促进学生思维提升。

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情”是指师生在教学环节中的情感交流,“境”是指教学环境。“情”与“境”相辅相成,互相成就也互相依赖。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学生心目中形成深刻的印象,达到“亲师信道”的教学效果。一切快乐、有效、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一个新颖、有趣、富有思考与挑战性、能将学生完美带入学习状态中的教学情境的设计,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思维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以“疑”入情,建立思维起点

“学习从思考开始,思考从怀疑开始”,问题是思考的起点,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考就有了方向;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大脑就会有动力,脑子里就会有创新。因此,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数学课堂,离不开创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材料、学习条件和学习实践能够使学生产生问题、参与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并通过一定的努力成功地解决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认真设计悬念,有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非理解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渴望解决悬念的兴奋状态中发展数学思维。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会使学生产生困惑和好奇心,能迅速引起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注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自觉兴奋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新的知识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我结合当时提倡的全民健身活动,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张老师这个周六约了好朋友小李一起去中心公园跑步健身,我播放了一条电话录音,张老师:“喂。这个周六有空吗?我们为什么不去中央公园跑步呢?”小李:“好呀,我也好想运动运动,那我们就7点准时在中心公园的雕塑下见面,一起跑步吧。”张老师:“我们8点整见。”播放完毕,我问学生:“孩子们,在没有特殊情况的前提下,我们的一起跑步会实现吗?”孩子们纷纷表示: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肯定能实现啊。接下来我继续播放了一段电话录音,张老师:“小王,我7点准时就到了,等了你一个小时都没见到你,你为什么没来呢?”小王: “我7点也准时到了,我也没看见你!”这时我问:“同学们看,明明是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为什么我们两人没有见面呢?”学生们也谈到了这件事,说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这时我适时出示本课课题:“等我们学了今天的24小时计时法之后,老师相信你们就会明白怎么回事了。”接下来的一节课学生学习时注意力格外集中,思维活跃、敏捷,这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趣”入情,激发思维活力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理论性,其困难程度对于小学生来讲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难以理解,影响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数学课堂容易造成枯燥和乏味,将课堂变成强制性知识灌输的“格式化工厂”。俄罗斯教育学家乌中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也说过: “对学习感兴趣并能积极学习的学生,比那些不感兴趣也不想学习的学生学得更快更好。”因此,让它有吸引力,充满乐趣的小学数学课堂成为必然。新课导入是整个课堂的关键一环,如果能设置别致、新颖的趣味性导入,必然能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状态,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使孩子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从而激活了整个数学课堂气氛,使小学数学教学展现出精彩魅力,提高整个课堂效率。

三、以“常”入情,拓宽思维空间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之外的教育就是关在笼子里的教育。”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背景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如果在生活中树立数学知识,即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将学生熟悉的生活适当地融入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无疑会激发学生更强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掌握生活情境中的数学知识。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新课程,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素质的培养。可以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知识,掌握知识,在生活中去实践理论知识,并学习应用。 有助于思维的创造和开发,让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知识是来自于生活,充满生活,而且也将应用于生活,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的加减混合运算时,考虑到学生们都坐过公交车,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我当公交司机的生活场景,将讲台看作一辆大巴车,摆上凳子,选一个小朋友来当司机,模拟公交车上下乘客的过程。一开始我先选8个小朋友当乘客坐在车里,接下来公交车再经过几站,变换一下上下车的人数,学生很快理解了加减法混合运算内在本质,而不是一味的机械记忆、生搬硬套模式化公式,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起到良好作用。

四、以“冲”入情,强化思维深度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 “思想始于好奇和怀疑。”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有一个词汇非常吸引人,那就是“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是指原始经验与新认知事件之间的矛盾。一旦这种认知冲突被触发,就会引起学生认知心理的失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有动力解决这种认知冲突,达到心理平衡。认知冲突的出现会给学生带来惊喜和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数学学习的旅程。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混淆点、易错点、盲点缺失点、 新旧知识“结合点”,再运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手段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开的“愤”“悱”状态,激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内部动机,从而主动投入到知识生成、开发和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发展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

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的教学中,我就抛出问题:张老师买了一个大西瓜重量是3.7千克,每千克0.4元,张先生要付多少钱?学生哈哈大笑,不屑一顾的表示这题太简单,提笔就做:3.7×0.4,由于刚刚学完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法则是小数点对齐,所以学生们计算时还是沿用小数点对齐的计算方法得出答案是14.8元,這时我在问:“孩子们,仔细思考思考这个答案,对吗? ”这时就有学生提出:“总价好像太多了,哪怕每千克1元也只需要3.7元,现在每千克都不足一元,总价肯定小于3.7元,怎么会比14元还多呢?”学生们意识到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不适用于小数乘法,这时我让学生自己想想办法,能不能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们在各自学习小组里展开激烈讨论,课堂上满是思维的火花在碰撞,通过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与小数乘法计算之间的认知冲突,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去,在不经意中数学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智慧的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教会学生思考是学生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在教学中,注重展示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的成长,是我们数学教师的永恒追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机会,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将成为我们数学教师长期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于水婧.浅谈问题情境教学法[J].中国西部科技,2010(29)

[2]王占云.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J].天津教育,2020(17)

[3]穆允宜.追述数学知识原点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5(33)

猜你喜欢

教学情境数学思维农村小学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