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中国民族音乐课程研究

2021-04-15朱虹安娜金智欢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45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朱虹 安娜 金智欢

【摘要】中国民族音乐(教育)自古以来便具备了解政治、促进和谐、修身养德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马克思主义视觉下运用中国民族音乐教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具备充足的理论基础。我国当前民族音乐教育存在面临重技轻论、保障不全等自身困境,同时又面临市场经济冲击、外来音乐渗透等外部环境挑战。因而亟需探索中国民族音乐课程的改革目标,实现民族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的有机统一,为中国民族音乐课程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找寻实践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  中国民族音乐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5-0048-04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音乐课程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有效实践,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行动式回答。当今,党迫切需要专业知识人才和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迫切需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中国民族音乐天然具备滋润心灵、陶冶情操的思想教育作用,其以艺术感染力不断充实、丰富乃至改造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因此,高校中的中国民族音乐课程不但是专业技能知识的薪火相传,更应成为价值引领的实效载体。

1.民族音乐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演进的历史溯源

1.1古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早在原始社会后期便已萌芽。《尚书·舜典》中言及:“夔,命汝典乐,教胃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见远古先民对音乐教育在人格塑造和思想洗涤方面作用的认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思想学说的繁荣,音乐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进一步被明确和重视,形成了以下方面的功能:

以乐知政,以乐治国。周代制订了礼乐合一的礼乐制度,深入挖掘了音乐的政治教化功能,使音乐成为古代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的文化工具。《吕氏春秋·适音》曰“观其音而知其俗矣,观其俗而知其政矣”,意指音乐与政治相通,通过音乐即可了解政治。荀子强调音乐的政治教化作用,其在《乐论》中说,“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装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流僈则乱,鄙贱则争,乱争则兵弱城犯,敌国危之”“乐姚冶以险,则民流僈鄙贱矣”。荀子从正反两面分别指出中正平和、严肃庄重的音乐与萎靡放纵的音乐对人民的巨大影响作用,并最终影响到国家稳定,敌国相侵。

引导风气,促进和谐。古代认为一地之风气反映在一地之音乐上,而一地之音乐又反过来能影响一地之风气。孔子排斥郑声,认为“郑声淫”是为例证。另外,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可见孔子把音乐视为引导健康风气的首要利器。荀子认为,音乐具备促进和谐作用,“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 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即君臣、父子、兄弟、长少同听音乐,皆和敬、和亲、和顺。

陶冶性情,修身养德。乐为君子六艺之一,其之所以被如此推崇,不仅在于音乐知识本身,更在于音乐的思想道德教养作用。孔子认为人的教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汉书·礼乐志》指出音乐“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性情、节万事,治内修外”;《晋书·乐志》认为音乐教育使人“温良而宽大”“方廉而好义”“倾隐而仁爱”“乐养而好使”“恭俭而好礼”。

1.2近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近代中“学堂乐歌”是体现音乐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步标志。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功曾言:“乐歌之作用,最足以激扬思想、奋发精神”。可见“学堂乐歌”起到振奋精神的思想教育作用。随着开眼看世界、西学东渐等风潮的盛行,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对音乐教育、音乐功用等进行了相关论述;蔡元培提出“美育”思想,主张以美育代替宗教,以音乐教育陶冶国民情操、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礼教,认为音乐教育可以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和净化风气。“五四”运动后,现代意义的中国民族音乐开始登上舞台,国内音乐家们普遍认识到过于依赖外国音乐的弊端,时代亟需具备中华民族特色的民族音乐,此后涌现出如冼星海、萧友梅、刘天华、聂耳等的一批优秀音乐家。冼星海曾说:“音乐不但是一种斗争的武器,它还能给人们一种高尚的娱乐,它不单能鼓励冲锋杀敌,还能慰籍许多长年战斗在抗战中的英勇战士”,此时的民族音乐起到鼓舞士气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

1.3新中国成立后民族音乐的思想政治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音乐教育有了长足发展。高等学校的音乐教育课程开始引入中国民族音乐教学,各专业院校先后开始成立民族器乐系,部分民间音乐家受邀到专业院校教学。除技艺教学以外,民族音乐的史、论和作曲理论也得到了重视。不同时期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陆续出台,对音乐教育进行了有益探索,对音乐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予以了肯定。进入信息时代后,信息技术手段的迅猛发展使音乐教育有了新的突破,同时其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也更为突出。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 号)》,提出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进一步强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布重要讲话后,课程思政概念开始在包括民族音乐教育课程在内的各大教学课程中扎根,民族音乐教育课程进一步迈向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改革进程。

2.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分析

2.1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和理想追求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即促进人德、智、体的统一。这是包括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的强大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昭示了人类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奠定了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促进人德、智、体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利于挖掘和深化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潜能和成效。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我国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应然且必然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与精神对立统一,“行动的所有动力,都必须由他的头脑实现向他的愿望的动机转变才能够使得其付诸于行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引导人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最终引导人付诸于正确的行动。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正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想引导,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实现对人行为的正确规范。

2.2中国民族音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现

自身价值。中国民族音乐教育自身具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价值。传统观念中,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更多地注重其艺术价值,事实上,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内容自身承载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黄河大合唱》为例,其以最具中华民族人文地理特征的黄河为背景,倾情讴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古国文化,描绘了祖国大动脉的汹涌澎湃,痛斥了外来侵略者的残暴罪行,振奋了万千爱国者的革命热情,如音乐史诗般记载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教育、人文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以艺术魅力引导民族精神的前进方向。

个体价值。对于个体而言,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具有心理优化价值和审美提升价值。心理优化价值是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贡献,“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系统是一个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一定的方式联结起来、具有稳定倾向性的三维立体结构。”音乐作为一种声音和心灵的艺术,其对心理因素的强大干预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可,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中华各民族的艺术抽象化和民族精神的音符具象化,气质优雅、曲调真情,能积极地调适心理。同时,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对个体还具备审美提升价值,中国民族音乐的审美追求“天人合一”“中正平和”,其通过展现美的意境、韵味和内涵熏陶个体,提高其审美创造力和鉴别力,引导其追求真善美。

社会价值。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对个体具备巨大价值,而社会作为所有个体的总和,自然而然地能从更多方面体现出中国民族音乐的价值功能。总的来说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具备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四方面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主要集中在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即中国民族音乐教育能增强受教育者的对祖国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如讴歌民族团结的《爱我中华》,其制曲广泛采取了云、桂等地的少数民族音调,歌词亦蕴含着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的处理原则,有效增强了民族政策的认同感和民族文化的亲切感,有效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3.高校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现实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青年获得了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高校成为了青年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的最后一段集中教育历程。并且,高校青年学生一般具备较高的知识技能水平,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现实中,高校以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以下困境:

重技术、轻文化的教学思想。民族音乐教育应与民族音乐文化相互依存。这点在国外早有共识,如内特尔早于1992年就提出“把音乐当作文化来教授”的观点,德国、美国等欧美国家也把音乐教育从“艺术作品”教育定位为“文化教育”。但在应试教育观念、功利主义教育观念的影响下,目前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一般注重技艺的训练与学习,而对民族音乐教育的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作用不甚重视。因此,没有针对性地、主观能动地发掘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没有把中国民族音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途径,高校的民族音乐教育课也就停留于技术训练的层次上。

外来、流行音乐的侵袭和冲击。建国初期,在“全面学习苏联”“一边倒”的政策背景下,中国音乐教育也全面向苏联学习,使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收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欧洲音乐中心论”的盛行导致音乐教育过度依赖欧洲音乐理论体系,使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建设和普及遭到忽视。另外,“重金属”“摇滚”“爵士”等流行音乐类型因其激烈的情感宣泄和刺激的感官感受而迅速在年青一代中流行起来,中国民族音乐反被束之高阁,成为小众。

市场经济中音乐价值的商品化。市场经济浪潮之下,音乐以商品形式被市场重新定义,在市场利润追求中,音乐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被淡化,音乐带来的流量、利益成为评判音乐价值的标准。因此,音乐的演唱者、演奏者、创造者不可避免地在市场和大众需求中或主动或被动地委身迎合,各类音乐选秀、演唱会、唱片等音乐产品不再把目光放在小众的民族音乐上,使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式微。

高校缺乏民族音乐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全面保障。很多高校对民族音乐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思想重视不足,资金投入不足,民族音乐教育所需的乐器、多媒体设备、专用教室配备不全,物质保障不到位;课程设置不完善,仅将民族音乐教育作为艺术院系的专业教育,没有以公共选修课、文艺展演等形式广泛、全面地利用好民族音樂教育对在校学生进行普适性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缺乏民族音乐教育技能,而音乐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又欠缺,并且音乐教师的专攻方向也以西方音乐为主。

4.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改革目标

综上所述,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具备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成熟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宝贵的客观价值,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和应用为对应前文的现实挑战、进一步提升中国民族音乐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良好的契机。故此,应当结合课程思政背景,以目的为导向,明确改革目标,充分发挥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功能。

以中国民族音乐教育课程思政解决传统思政教育的单一重心问题。政治教育有声有色,思想教育成效不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常见的不足。强化政治引领是党的各条战线开展工作的正确路线,但高校以此为根据在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容易走向重视政治教育忽视思想教育的岔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引导形成正确的政治信念信仰,基础是完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道德建设,最终目标是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应充分运用中国民族音乐内容和内涵的丰富性的特点,在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课程思政中既重视政治教育又重视思想教育。

以中国民族音乐教育课程思政解决传统音乐教育刻板化问题。当下高校的民族音乐教育课程仍被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主导,把成功的民族音乐教学课程定义为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授,学生作为灌输对象陷入机械化程序化的技巧学习中,忽略了民族音乐背后的文化传承、历史兴衰和人文情怀。课程思政观念主导的中国民族音乐教育课程除知识学习外,注重民族音乐中蕴藏的民族故事、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教育,让学生在此中产生情感共鸣和求知热情,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技能教育双重目标。

以中国民族音乐教育课程思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美与形式美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以典型事迹、先锋模范、科学理论等为教育内容,本身具备内容美的特点,但过往教学或是单纯灌输,形式单一枯燥;或是空喊口号,徒显“假大空”。做思想教育工作本质是人的工作,要在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严肃性的前提下,结合人的思维特性,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性格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美的教育,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熏陶、感染,这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特点丰富和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能实现内容美与形式美的有机统一。

5.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改革路径

5.1教学内容:精准选择中国民族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交融点

中国民族音乐内容和思想十分丰富,以民族音乐学角度究其原因,可发现中国民族音乐内容和思想的形成与某地理区域于某一时间段内的民族精神、方言语种、经济生产、人文历史、风俗习惯有关。上述因素相互交错,产生了当地独特的音乐审美、音乐文化和音乐创作。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应对教学内容予以甄别筛选,通盘考虑其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现象,对其产生和发展进行溯源归纳,由此向学生折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伟大精神,增进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例如《唱支山歌给党听》爱国爱党音乐激发爱国热情;《多彩贵州风》《云南印象》等充满祖国大地色彩和生态文化的民族音乐促进生态文明意识,从音乐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每一民族选择一首代表歌曲,如蒙古族马头琴《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维吾尔族歌舞曲《维族姑娘》等等,使音乐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的窗口,促进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

5.2 教学过程:系统构建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教学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一重要讲话精神为课程思政化的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教学方法提供了基本遵循。

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高校民族音乐教师以课程思想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先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认同、思想认同,自觉把思想政治育人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教学思路向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传统民族音乐教学思路以音乐技能音乐知识的传授为重点,课程思政视域下民族音乐教育思路重心要适当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民族音乐蕴含的文化传递,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任务。

形成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从包括但不限于中国民族音乐基础理论、中国民族音乐赏析、中国民族音乐模唱技巧、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前景探析等四个方面展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观点,增进民族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把个人音乐发展梦想融入民族梦、国家梦。

革新教学手段,实行预发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教学前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基础了解,在此前提下介绍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文化内涵、思想内容,让学生带着讲解知识去欣赏、模唱、模奏,通过预发式教学,提高学生情感理解。组织学生合作演唱演奏,或以小组形式共同讨论,活跃课题氛围,既提升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革新考核手段,实行技艺知识与思想政治双重考核。将课程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及舞台展示,卷面理论类考试在问题导向,分值设置等问题上要既考核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知识,也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思考和巩固课程的意义。

5.3 互动实践:有效开展民族音乐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通实践活动

教学向第二课堂延展,开展服务社会,升华自我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民族音乐课程学生到群众中去,到舞台上去,利用学校周边社工站、敬老院、中小学等资源,开展中国民族音乐公益演出、讲解,在互助奉献中检验学习成果,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经典民族音乐作品新编诠释,在自我解读中加深知识理解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力。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一定联系,这一前提为开展跨专业合作新编、自我解读活动提供了可能。如表演专业与文学专业的学生共同设计音乐剧,如语言学专业的学生从自身专业出发解读诠释经典民族音乐作品。所有新编、诠释都必须以围绕经典民族音乐作品的文化、历史进行,以此引导学生读懂弄通悟透其深刻的思想政治价值。

将民族音乐教育与高雅艺术进校园、田野采风等活动有机结合。高雅艺术进校园、田野采风等活动是高校民族音乐“请进来、走出去”的重要机会,通过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的专业民族音乐表演家、乡村一线田野深处的民间艺术家沟通交流,引导学生与具备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昂扬的民族音乐精神的传承人进行零距離交流对话,使民族音乐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引入“源头活水”,使学生从中提升技艺,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

6.结语

中国民族音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载体,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修养、巩固政治信仰和增进文化认同,因此自古以来国家和教育家对中国民族音乐推崇至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客观上受到了西方音乐、流行音乐、市场经济趋势等因素的冲击,且自身也存在须改善之处。因此,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课程思政理念开展教学改革,形成民族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教育局面很有必要,其实现路径值得一再探索。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第 2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2.

[3]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4]廖家骅.音乐的民族情感与民族音乐教育[J].音乐研究,1996(1):13-18.

[5]李爱丽.论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7):39-40.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