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视域下开展“教、学、做、创”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2021-04-15吴贝贝赵奕芳赵莺鸽张凤玲
吴贝贝 赵奕芳 赵莺鸽 张凤玲
【摘要】随着医学高等院校新医科理念的提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本文在现有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教学考核方式出发,开展“教、学、做、创”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开展“教、学、做、创”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以新医科教育为基础,按照课程模块进行跨学科课程融合;在实践教学体系中,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实地实训为辅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环境建设中,将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授课教室合为一体,建设“教、学、做、创”一体化教室,避免了理论课和实验课程内容的重复讲解;在教学考核方式中,增加“创新学分”评价环节,鼓励学生对自我潜能的挖掘,发挥创造性。
【关键词】新医科 “教、学、做、创” 一体化 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1.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2-ZZJH-230);2.2021年新乡市社科重点调研課题:新医科视域下开展“教、学、做、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21-350);3.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开放教育资源视域下基于区块链的高校校际学分银行评价系统构建(22A880018);4.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放教育数据环境下构建医工类专业课程群“一体四结合”教学模式研究(2021YB0423);5.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2021年度立项课题:产业集群视角下高校特色专业集群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HNMXL20210761);6.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SQ2021GGJS08)。
【中图分类号】G642;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2-0187-0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加工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企业及医院对医疗器械相关专业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需求,2018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首次正式提出“新医科”概念,要求学生不仅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既要能解决实际操作的问题又要有技术创新的能力。2006年,教育部对“教、学、做、创”一体化、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1]。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管理下的医工类专业的教学模式还处于传统的普通教学模式、“双师型”教师偏少、教学设备和实验设施缺乏等问题。本文从新医科角度出发“教、学、做、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教、学、做、创”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措施:
一、构建基于“教、学、做、创”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教、学、做、创”一体化教学的需要,根据国家医疗器械行业标准及医工专业的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企业医院实际及技术发展现状,完善高等院校医工类专业课程体系。本文以新医科教育思想为基础,以医工类专业中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改革对象将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进行融合,优化课程设置,按照“通识课程—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实践教学与竞赛指导课程—顶岗实习课程”进行课程体系优化建设[2-3],将所学课程模块划分为医学影像工程应用、医用电子分析与维护以及医学仪器应用与开发三个方向,具体划分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搭建“通识课程”平台:包括医工学生所必备的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全校性的通识教育课程。
(2)搭建“基础课程”平台:包括医工专业必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可以为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打下坚实基础的课程,如电路、模拟电子基础、电工电子等基础课程。
(3)构建“核心课程”平台:依据医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面向岗位,打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界限,围绕典型工作任务(过程)设置体现专业理论与职业技能综合的专业核心“理实一体化”课程,重点开设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影像设备、单片机等专业核心课程平台的建设,推进“教、学、做、创”合为一体。
(4)构建“专业拓展和实践教学课程”平台:开设可供医工专业学生交叉互选的专业拓展和实践教学课程群,如数字化医疗仪器开发实训、医学影像仪器实训、单片机实训、医学仪器原理实训等,使学生在巩固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与跨岗位的就业能力,拓宽就业口径,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5)构建“顶岗实习课程群”平台:通过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结合不同企业的需求,共同编制适合学校和企业发展的教材、讲义等,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实习课程群。
二、建设“教、学、做、创”一体化教室
要实现“教、学、做、创”一体化教学,必须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验室、实训基地为中心转变,为了更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脱节,应将实训教室与授课教室合为一体,从教学场所上保证“教、学、做、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根据医工专业不同学习领域,有目的地建设“教、学、做、创”一体化教室。具体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教”的过程:采用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进行教学,校内教师侧重于知识体系的“教”,企业导师则侧重于实践技能的“教”,使知识与实践高度融合,通过“校企互聘共用”、制定教师入职标准和实施考核激励机制等途径,建成由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
(2)“学”的过程:理论知识的创新型学习,线上线下“双线”学习,理论教学与单项实践“双面”兼顾,真实体验实践环境与岗位,将知识应用于实际,使学生从“我学”转变到“我要学”的积极态度,学思结合,反馈学习,达到高效率优质学习的目的。
(3)“做”的过程:以企业真实项目的“做”为出发点,分岗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社会实践相结合,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园与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及企业真实岗位实践基地“零距离”匹配,使学生在真实环境岗位上“做”,使认知与实践相辅相成。
(4)“创”的过程:在开放教育数据下,人才培养模式之“创”的教育必须紧密融入课程体系,参与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建立课外“创新学分”制度,学生可以采取自主选择课内课外的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双创技能竞赛,或参与双导师的科研项目,最终实现自主创新,“创”的教育理念融入课程体系。
三、培养“教、学、做、创”双师型教师
“教、学、做、创”一体化教学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处于辅导地位,教师在辅导过程中不仅要把控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还要动手操作,和学生一起进行课堂活动,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一教学任务,这就需要培养具有专业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扎实的“双师型”教师[4]。对医工专业教师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双师型建设的质量:
(1)参与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拓宽自己的视野,不断了解现代医工类课程教育新理论、新方法、新教育手段和机制等,主动参加校内外的各种知识技能培训,增强自己的教育业务素质,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做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
(2)参加实训基地建设。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或挂职锻炼,依托企业采用岗位培训、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导师带徒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本领与工程技能,积极参与医疗企业及机构的专业团队建设,搞好实训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工作,积极参与教师脱产、半脱产到用人单位中挂职顶岗,在合作单位参加专业实践及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做好实习指导。
(3)建立师资培训基地,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理念。高等教育在制定专业课教师培训规划时,不仅要注重校园培训基地的建设,而且要重视从企业生产一线和科技推广单位中选聘专业课教师。每个专业至少要选择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作为教师实践、学习与锻炼的基地。同时应加强本校生产实习基地建设,使生产实习基地成为锻炼与培养专业课教师的摇篮。
四、制定“教、学、做、創”一体化教学考核方式
随着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也多种多样,教学考核作为各高校考核学生的重中之重,由于现代化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教学模式的多种多样,传统的学生考核标准已不能突出当前教学形式下考核的优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医学和工程交叉的学科,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为了能够体现考核的公平性、完整性,对医工专业学生的评价形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与中期性评价相结合,操作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注重每一个过程评价方式,增加、鼓励学生发挥自身擅长的技能和创造性。
五、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能够促进我国医学高等院校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进而为我国医学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参考,为政府改进管理、促进高校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斌.“一体三结合”教学模式在“软件测试技术”中的探索[J].无线互联网科技,2021(2):137-138.
[2]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课程中心[DB/OL].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www.jingpinke.com/
[3]王志刚.面向课程群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4]沈亚彬.“教学做创”视角下高职院校艺术专业的创新发展[J].教育现代化,2018,5(50):381-382.
作者简介:
吴贝贝(1988年-),女,河南郑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教学、模式识别方向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