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乡土民俗资源, 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2021-04-15张露
【摘要】在课程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作为奠定学生学习基础的小学教育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在小学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美术作为一门较为基础的课程,提升小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生美术学习教育的开展过程中,除了课堂中的学习与实践之外,乡土民俗资源的利用也是提升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在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于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要求老师要在研读教材为学生讲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资源的开发利用,丰富学生学习的渠道方式,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本文中涉及到的美术课外资源就为当地乡土民俗资源的利用,在文章中主要分析了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乡土民俗资源的重要意义,提出一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乡土民俗资源的应用的可行性措施,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关键词】乡土民俗资源 小学美术教育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2-0158-02
小学美术教育是一门培养艺术修养的课程,在教育学习的过程中,刻板的课堂教育不利于学生艺术修养以及美术核心素养的提升,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课外资源的利用与学习,在丰富学生学习方式、打开学生艺术思维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在小学美术教育学习的过程中对当地乡土民俗资源的挖掘是拓宽学生美术视野的重要方式,能够使学生亲身体会当地的乡土风情,了解其特色建筑和民俗文化,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与美术素养,是学生提升自身美术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小学生主动承担起传承与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任务。
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乡土资源的意义
在小學美术教学中融入乡土民俗资源是小学美术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所谓乡土民俗资源,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地区拥有的各种具备地区特色的各种文化资源以及客观物体,除了自然形成的各种资源之外,还包括在发展过程中沉淀形成的人文资源[1]。在小学美术教学改革中,乡土民俗资源的融入是美术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在课程改革下小学美术教育进行的有益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能够体现出乡土民俗资源融合对美术教育的积极作用。首先,在美术教育中,乡土民俗资源的融入能够丰富美术教学内容,而且在乡土民俗文化资源中,存在较多的文化遗产,有利于学生对文化遗产以及乡土资源的了解学习,例如,当地的特色建筑、自然景观以及风俗文化等,这些都是美术教育可堪利用的教学资源[2]。其次,可以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经过长时间积累沉淀形成的优秀文化对我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精神财富。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融入乡土民俗资源,有利于小学生传承与弘扬优秀文化的思想意识的形成与提升。在生活中,每个人都被当地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优秀的文化精神已经根植于人们的灵魂中。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领学生对这些优秀的乡土民俗文化进行充分的了解与学习,让学生能够从心底产生由衷的自豪感,能够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义务。最后,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融入乡土民俗资源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率。人们常说,知识来源于生活,对于美术学习来说更是如此,在美术的学习中,很多灵感与美术思维皆来源于此。在日常的小学美术课堂中,老师要尽可能地在教学过程中以生活为出发点,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元素,打造具有一定特色的美术课堂。在当地乡土民俗文化熏陶下长大的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都会有着或多或少的了解,课堂中融入乡土民俗文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很快地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提升。此外,在美术教育中融入乡土民俗文化也同样能够帮助老师提升自己,在应用乡土民俗文化的过程中,老师必须要先对当地的各种文化资源进行详细的了解学习,并将其很好地融入教学方案中,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地的乡土民俗文化资源,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老师的成长。
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乡土资源的可行性策略
(一)引领学生走进自然,留心观察生活之美
在小学教学中,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正处于活泼好动的时期,所以在小学教育中,学生在课堂中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听讲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相对于其他学科,美术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若长时间地采用刻板的课堂教学以及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学生难免就会对其失去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可能产生厌烦的心理。对于这种情况,就需要老师能够充分利用起身边的课外资源,在文中主要为当地的乡土民俗资源,积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观察发现生活中优秀的美术资源,重新调动起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组织学生积极进行实践,可以让学生完成一些相应的课外实践作业。此外,老师也可以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观生活中具有特色的建筑,实地了解生活中民风民俗,仔细观察蕴含浓厚乡土民俗文化的各种事物,激发学生的美术思维,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3]。若因为一些因素不能走出校园进行实地参观,老师可以拍摄一些图片或者视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观看学习,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能够促进美术学习的事物,甚至老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完成相应的课外作业,发现生活中具有乡土民俗文化元素的事物,通过绘画将其记录出来,加深自己的理解,不断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二)利用当地具备乡土民俗文化的特色建筑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及美术素养
在我们国家,国土面积广阔,由于气候条件以及地势地貌的影响,对于不同的地区都拥有着自己独特的建筑,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一个地区的建筑是最能直接反映出地区的文化内涵的,在我国很多地区至今都还保留着一些历史悠久的古老建筑,这些建筑是先辈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是在时间长河中经过文化沉淀的产物,拥有着较强的地方特色。在小学美术学习融入乡土民俗文化的过程中,对当地特色建筑的欣赏学习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学生在观察欣赏的过程中会对这些建筑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老师可以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或者在课后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学生自己对于这些建筑的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当地乡土民俗文化的认知,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比如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讲解关于老房子的美术课程,学生以及老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学习关于老房子的知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老师带领学生去乡下,去农村欣赏真正的老房子,可以拍照、录像记录在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回到课堂用画笔描绘出自己认为最具特色的老房子,从而提升学生自己的美术核心素养。
(三)开设地方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美术兴趣
地方校本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小学美术课程的地方特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促进小学生在美术方面更好的发展。具备地方特色、蕴含丰富乡土民俗资源的事物都可以成为开展地方校本课程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學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适合学生学习的乡土民俗文化资源,结合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兴趣爱好和老师既定的课程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有利于美术学习的活动,如让学生利用各种方式学习乡土民俗文化资源,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美术活动如写生、手工、美术创意等等,通过各种活动的进行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4]。
(四)融入乡土民俗文化,增强学生文化底蕴
在小学教育中,要充分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未知事物具有强烈探求欲望的特点,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单纯的知识或者技能教学很难长时间的保持兴趣。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老师就能在课堂教育中做出相应的改变,找到更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现代教学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在课堂中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是应用较为广泛的课程改革方式之一,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也应该将创设教学情境的教学方法融入到美术课堂的教学中,在创设教学情景的过程中,要积极融入乡土民俗文化资源,作为学生熟悉的乡土资源,在课堂中的融入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传统风俗、民间工艺以及地方传统节日等这些富含浓厚乡土民俗文化的元素都可以成为学生笔下的绘画素材,成为美术课堂上重要的教学资源。在乡土民俗文化中,有很多文化元素都已经逐渐淡化出人们的视野,比如传统的剪纸、皮影戏以及捏面人等手工艺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积极探索发现这些已经不常见的民间艺术,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的理解,与同学互相交流、分享促进相互之间对乡土文化的认知理解,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三、小结
在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中,乡土民俗资源是促进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是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形式以及内容多样化的乡土民俗资源与小学美术课程教育的融合是对小学美术教育有益的课程改革尝试,让美术教育能够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加开放,促进小学美术教育的深化改革。乡土民俗资源对于学生而言是较为熟悉的学习资源,将其与课程教育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体验,真正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冯雪莲.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拓展农村小学美术课堂教学[J].黑河教育,2019(11):76-77
[2]杨丽娜.让乡土资源艺术遍地生花[J].基础教育论坛,2019(22):42-43
[3]郑雅芬,冷崇师.农村小学美术课程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探析[J].学周刊,2019(15):151-152
[4]杨中琴.乡土资源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9(9):98
作者简介:
张露(1984年-),女,汉族,江苏徐州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美术民俗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