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学后教”策略下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2021-04-15王长林
王长林
【摘要】在当今以素养为核心的生态课堂下,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已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高度关注的事情。因此,以能力为导向的“预学后教”,尝试把提问作为预学的核心目标,引导学生从预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的问题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航标,使学生有问、敢问、善问、好问,进而推动课堂教学由“知识学习”向“能力培养”转化,使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得以巩固和发展,最终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关键词】预学后教 问题意识 能力培养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3-0090-02
问题是人类思维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也是学生认知发展的逻辑起点,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当今以素养为核心的生态课堂下,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强化。
一、解读概念,聚焦现象
何谓问题意识?它是指人们在进行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驱使着个体积极思维,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然而在当前的课堂中,学生大多习惯于被动学习:老师教什么我学什么,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学。课堂上,我们更多的是看到教师向学生提问,而极少看到学生的主动提问与质疑。学生普遍存在不想问、不敢问、不会问、不好问的现象,他们的问题意识逐渐弱化,慢慢地也就失去了深层次的思考。为此,曾经有人戏称,我们的课堂教学是“鸭式四部曲”:首先是“赶鸭”,把学生都赶进教室里去;然后是“填鸭”,就是满堂灌、注入式教学;填完以后,到期终就是“考鸭”,最后学生都变成了“板鸭”,即高分低能。
二、研读课标,仔细梳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总目标之一即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同时,课标又对不同学段进行了目标的细化:第一学段即明确提出“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第二学段则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第三学段更是进一步要求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因此,如何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认识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就成了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策略探索,培养能力
笔者认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得從最初的学习——预学开始。教师先要引导学生在预学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经历课堂教学,促使其敢于提出问题,进而善于提出问题,最终帮助学生养成乐于提出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
(一)引导积极思考唤醒问题意识,使学生“有问”
学贵有疑,疑乃觉悟之机,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困惑、不理解是学生思维的结果,也是学习的开端,疑问的深度,反映了预习和思考的深度。因此,在预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利用例题来学习知识,也要利用它来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练就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平凡的数学字眼,诱发新的思考,让自己“有问”。
1.围绕课题发现问题
课题往往提示了教学重点内容,围绕课题发现问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如在预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内容时(图1),可以思考“什么是面积?它和以前学的周长有什么关系?”等问题。
2.围绕关键字词句发现问题
教材中的大部分例题都用精练的数学语言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解题方法和思路,而在这些数学语言中蕴含着一个个关键的字词句。如在预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鸽巢问题》这一内容时(图2),大部分学生就提出对例题中“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铅笔”这一句话并不是很理解。
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预学时的疑问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或者在书本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亦可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过程、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突显出来,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提问。
(二)营造轻松氛围鼓励质疑问难,使学生“敢问”
1.充分肯定,合理评价
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地倾听,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尊重与关注,要充分肯定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用心呵护学生提问的信心,要善于运用得体、委婉的方式进行评价,如“你的想法很独特!”“你真是一个敢于探究的勇士!”“你提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下。”“你能想到问这个问题非常好,但如果换这样的说法……是不是就更完美了?”
2.小组学习,畅所欲言
课堂上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把一些不同水平的同学编排在同一小组,力求让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提问。初时,为促进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竞赛,通过比一比提问的数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使学生敢于提问。
3.大胆猜想,鼓励质疑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大胆猜想、大胆怀疑,敢于自我表现,敢于向权威挑战,提出异议,敢于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从而积极地投入到知识的探究中,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放飞他们的数学问题思维。
(三)注重技巧训练优化问题质量,使学生“善问”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学生仅有能提出问题的胆量是不够的,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它只能分散学生精力,偏离正常教学轨道,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注重学生提问技巧的引导和训练,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把预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准确有条理地表达出来,逐渐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之从“敢问”走向“善问”。
1.通过模仿提高问题质量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老师和同学课堂上的优秀提问来提升自己的提问技巧。例如教师可指名会提问的同学先进行示范提问,然后让全班同学对其问题进行复述,再引导学生模仿其提问方式提出同类型的问题。另一方面,教材中的语言精练,叙述严谨,科学性强,因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预学时向教材学习,练就提问技能。
2.通过点拨提高问题质量
要纠正学生不足的地方,在关键处予以点拨和引导,从而帮助他们提高问题的质量。而对于知识积累较为匮乏的学困生来说,他们提的问题往往是很浅显的,常常不能提在点子上,或者偏离主题,抓不住要害。此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想法中的亮点,循循善诱,使学生能问到点子上,问得恰到好处。
3.通过竞争提高问题质量
在班级小组内开展提问竞赛,先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提得好,有价值;哪些不着边际,没有道理。然后根据他们提出问题的质量评出各小组的“预学达人”和“最佳问题”。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提问的成就感,激励学生在预学时更加积极地思考,可谓一举多得。
(四)激发提问兴趣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好问”
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最高目标应当是激励学生保持旺盛的思维状态,养成時时处处“好问”的良好习惯,并能积极求证的科学态度。
1.转换师生角色,乐而好问
课堂上,教师可以转换角色,实行开放式教学,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变“老师讲,学生听”为“学生讲,老师听”。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当小老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也可以由他们自己提出问题指定其他同学回答,老师则坐在学生的位置上听小老师上课,只在关键处、重点处加以追问和点拨。同时,他们也体会到了预学带给他们的荣耀。长此以往,学生便越来越喜欢提问了。
2.调整课型结构,持之以恒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设计一整套完整、系统的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教学预案,为此,我结合新授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对“预学后教”策略下新授课的课型结构做了如下细化设计(图4),力求通过坚持不懈地强化,持之以恒地渗透,使“好问”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在以学科素养和能力为核心内涵上的教学才是真正有效、长效的。“预学后教”这一策略正是倡导学生在独立的学习环境中以主动的精神学出能力、学出素养,充分关注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把提问作为预学的核心目标,积极引导学生从预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推动课堂教学由“知识学习”向“能力培养”转化,使每堂课都成为“问题课堂”,使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母晓欢.初中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2(2):133.
[2]周玲霞.学会提问,为教学导航[J].中国校外教育,2017(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