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空间思维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法分析

2021-04-14沈志芳

考试周刊 2021年23期
关键词:空间思维高中地理培养

沈志芳

摘 要:空间思维能力是一种复合思维能力,能够以一种快速高效的优秀思维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经过一系列分析判断,通过对各种信息的重组整合做出决断。高中地理科目是一种对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更是要求重视培养高中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然而,在实际空间思维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在教材、教学方式等方面遇到多种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建议教师首先夯实地理基础概念,奠定空间思维能力基础。其次借助智能设备,优化地理教学模式,最后通过创造性提问,发散空间思维。

关键词:空间思维;培养;高中地理

一、 引言

空间思维能力也称为多元化思维能力、全方位思维能力、整体思维能力、多维度思维能力,要求能够跳出点、线、面的约束,从四面八方考虑问题。空间思维能力是一种复合思维能力,能够以一种快速高效的优秀思维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经过一系列分析判断,通过对各种信息的重组整合做出决断。高中地理课程是一门讲究综合性、地域性和空间性的学科,与其他如历史、政治等文科不同,光靠死记硬背是无法掌握地理这门课程的。该课程尤其强调学生需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否则便无从下手。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高中学校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教育目标。而高中地理课程,更是要求重视培养高中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然而,在实际空间思维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在教材、教学方式等方面遇到多种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文章从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入手,提出相关改善建议与措施,以期为今后优化基于空间思维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工作提高参考和借鉴经验。

二、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难点

(一)教材编撰质量因素

地理这门课程与其他文科不同,学得懂便是懂了,学不懂便是学不懂,若是不懂,即使凭借将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记忆,将书本上的内容背诵下来,做题时仍然無从下手。高中地理内容相对抽象,相关概念难以理解和记忆。而教材在表达形式上并未将这些概念能够很好地说清楚,以至于学生学习时亦较为懵懂。这一因素极其考验高中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高中生必须自行对过往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整理,自发地建立起空间结构的联系和差异,才能理解教材所表达的内容与概念。

(二)高中生学习能力因素

有研究表明,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记忆力与学习能力方面在整个求学生涯中处于最巅峰时期,然而,空间思维能力却较为一般。客观上来说,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而语文、数学、英语作为必考公共科目,学生、教师、家长都会将很多精力放在这三门课程上。而对于地理这门学科,只有当作为高考主考科目之一时,才会作为主课来学习,比如江苏省当年的“3+2”模式。而作为非专业课时,学校对于地理课程的学习也并不会太重视,只要学生在文综考试时能合格就行。因此,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时便也不会过于较真。比较尴尬的是,强调空间思维能力的科目多出现在理工类科目上,例如数学中的空间几何,物理中的力学,化学中的晶体结构、有机物结构,生物中的蛋白质结构等。而选择地理作为专业课的学生,一般属于文科学生,虽然可能在地理课程学习方面比较有优势,但是本身对于空间思维等逻辑性强的科目学习也较为吃力,尤其遇上地理这种也讲究空间思维能力的科目,学习能力与精力则更为有限。

(三)教师教学方式因素

地理教材在编撰时,相关概念与内容已经相对模糊抽象,这将非常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然而,很多地理教师在授课时缺乏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意识,往往只是单向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教学时一般仅是将课本的知识点以PPT的形式直白地展示出来,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概念仍然不会以更加形象、易于理解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台下的高中生只能盲目地记录笔记,根本来不及去思考和理解这些概念和内容。没有自己的思考,学生在学习时便难以发现问题,久而久之,也渐渐失去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 空间思维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建议

(一)夯实地理基础概念,奠定空间思维能力基础

欲学好地理,首先应夯实地理基础概念,而这也是空间思维能力培养的前提。教材中对一些概念和知识点的描述相对模糊和抽象,不便于学生去理解和掌握。这时,便需要教师在授课时对这些概念和知识点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去讲解,该展开的需要展开,该强调的需要强调。比如在讲解“峡谷”的概念时,教材中会解释为“一种狭长而深的河谷”。这种空洞且苍白的解释对于学生来说有些抽象,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具象化的感受,便很难去记忆。这时教师可以从形态上进行引伸,便可以描绘为“两坡陡峭,横剖面呈现为‘V字形”。这样,学生便有了比较明晰的概念。此时,教师可以再适当拓展,提到“峰”的形态,正好与谷相反,这样就可以形成对比,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又如讲到“梯田”的概念时,由于梯田呈现阶梯式形态,教师可以拿学校的阶梯教室作为对比,从形态上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学生便容易理解“梯田”的含义。再如,讲到“风化”与“侵蚀”的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混淆两者,光靠死记概念显然不合适,效果有限。这时,便需要教师另辟蹊径,不将眼光局限在概念本身,可以尝试从最终形态来帮助学生加以区分。风化作用一般使岩石破碎成小块,但是这些小块仍然可以与母体连接在一起;而侵蚀后,这些碎块便会脱离母体。这样学生便能很好地进行区分,并且知道风化作用一般在岩石原位形成,是一种相对静态的变化,而侵蚀是在长期运动中逐渐变化的。当学生对于一些基础概念有了明晰的认识和判别后,自然能在脑海中将这些概念具象化,逐步形成空间思维。

(二)借助智能设备,优化地理教学模式

地理课程教学主要是将抽象化的概念以具象化的形式展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在教材中,经常会在特定的章节与概念旁配有大量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客观上确实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空间结构的观察和把握。比如,教材中提到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时,便会配有图片帮助理解。在谈到雅丹地貌时会提到其支离破碎的地面特征,并配以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的一种类型)帮助学生理解。而谈到丹霞地貌时,便会强调其岩石呈现红色的特征。然而,这种图片的帮助效果也是有限的,因为学生对于地貌的动态变化并不掌握,光靠看图往往会有先入为主的概念,将思维僵化在图片上,当以后遇到同类地貌时,只要图片稍有变化,便可能识别不出。这时需要教师能够运用动态手段进行过程演示,以便于帮助学生理解地貌的形成。过去,地理教师上课或许手中拿着地球仪或者几种典型地貌模型,而关于地貌形成的动态演示或许是几张幻灯片的更换。然而,当下网络、智能设备的发展为地理教学提供的新的模式与更多的选择性。教师可以借助智能设备寻找地貌形成的相关动画进行播放,这样,地貌的形成过程则更为具体,易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教师只需在播放过程中适当对一些特征进行强调,便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以后遇到相似问题时便能举一反三。再如,当讲到“大气环流”时,这个知识点涉及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光是这些文字叙述便已经能让学生思绪混乱。这时可以借助网络相关视频,对其一一分解,再逐步将这些概念进行关联,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过去的知识点,又能引导他们掌握方法去融合出新的知识点。智能设备与网络的发展不仅为教学模式带来了革新,也为教师教授方式带来了多元化的选择。教师可以借助更多的App程序寻找关于地理教学的视频与方法,如看看国外对于同一知识点,教师是如何表达的,如何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学生的,如何帮助学生区分并加深记忆的。

猜你喜欢

空间思维高中地理培养
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基于空间思维拓展的风景园林专业设计基础教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