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育存在的误区与对策

2021-04-14傅俊玉

考试周刊 2021年23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教学对策高中历史

傅俊玉

摘 要:由于素质教育在当前教育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高的比重,对于学科知识的教授也不再停留在过去的记忆知识点、应试得高分的阶段,而应更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提升。因此,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科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也格外重要,这将关系到学生搜集和整理史料、分析和辨析史料等方面能力,也对学生历史学习思维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实证;教学对策

一、 引言

在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中,史料实证是不可缺少,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版块。所谓史料实证,具体而言是指将获得的史料信息进行辩证分析,并通过可据的史料作为支撑尽可能真实还原历史、重现历史。这一能力既需要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也要求其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形成积累、整理历史资料,并辩证分析史料的良好习惯,从而树立正确科学的历史学习观念,建立系统的学习思维和批判性历史思维。

二、 史料实证素质培养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的作用与意义

(一)利于形成科学正确的历史学习意识

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史料实证是研究历史资料、辩证历史事實的重要策略方法。基于此,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首先是对学生学习历史思维产生作用,并影响其处理历史资料的习惯。当具备史料实证素养后,学生由被动接受历史知识变为主动搜集资料,更学会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加以反复论证推演,巩固历史学科基础。

从长远看,具备史料实证素养的学生对于历史学习也能跳出课本本身,将学习目标和兴趣放眼于更为广阔的天地。积累足够的史料基础后,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感知更为敏感,而实证习惯也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对史料信息进行分析思考,从而对历史认知达到一个相对理性客观的水平。

(二)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辩证看待历史

所谓批判思维即个人自主独立的思考能力,并通过例证分析事件逻辑的合理性,它要求个人对知识获取和理解不停留于信息表面,而应当深层次分析问题本质。毫无疑问,重视史料分析、实证辨析的素养培育对于学生这一能力提升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学中,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全面解析具体历史问题,并结合史料理性客观分析,既是树立榜样指导学生形成正确学习历史学科的思路,同时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面对史料信息不可急于下定论,或被其他观点影响个人判断,而应该多方面多角度剖析问题,透过现象看到事件真相与本质,这对于学生未来正视历史、辨别史料的真伪性等能力有长期积极影响。

(三)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也有促进作用

一方面,历史学科中,史料实证能力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但也是连接其他素质的枢纽,培育良好的史料实证素质也利于诸如历史解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的提升,从而整体推进历史学科的学习。

另一方面,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单个课程学习并非独立的而是各个学科相互作用,对学生综合能力产生促进作用。基于此,历史学科中的史料实证素养培育也同样会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换言之,学生由史料实证素养建立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资料知识积累习惯都能推动其他学科学习。

三、 当前教学活动有关史料实证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只关注史料,忽视论证与论据

引用史料讲授是老师常应用的方式,但实际教学中,老师对于史料投入更多注意力,反而忽视了证据或者混淆了史料与证据之间的关系。诚然史料是研究意识的途径和渠道,但需引起注意的是史料并非全部可依,史料本身也存在真伪性问题,如果使用不可靠的史料做论证,那么后续一切推演论证过程都是无效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只关注史料暴露出老师缺乏实证的意识,也就无法为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史料信息的榜样。长此以往,学生会误以为凡是史料皆为论据,可为己所用,却忽视了对史料进行有效论证辨析的过程,进而影响正确历史价值观的形成,更难以探究到历史真相。

(二)教学仅围绕史料开展,学生陷入被动应试困境

唯史料论,也是教学活动中常出现的误区,尽管史料教学一贯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受到重视,认为课堂授课应围绕史料研读为核心,使得历史老师在备课和教学设计中忙于填充大量史料。然而这一做法会同时让老师与学生疲于接收史料信息,无暇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或许对于短期提高考试分数有一定效果,但从整体教学要求来看,以应试为目标的教学使师生均陷入被动状态,不仅易失去学习兴趣,也增加学习负担和教学难度,更不利于正确历史观和历史思维的养成。

(三)混淆历史学科教学与专业史学研究的界限

历史教学中强调史料实证素养培育,其本质目的是加强学生批判思维的建立,面对史料时具有真伪、正偏的辩证处理能力,总的来说,能力训练更应该成为教学终极目的,而非如同专业史学研究一样,对史学知识进行不断推演和考证。侧重点和目标的区别决定了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应不同于史学家的工作模式,但实际教学工作中,部分老师过于强调史料本身探讨,却忽视学生在实证过程、实证能力、实证思维等方面的训练和引导;或者由于师生对史料的个人兴趣陷入关于史料真伪的争论,迫使课堂教学出现重心偏离。以上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追根溯源还是老师混淆了高中历史教学目标与史学研究目标,忽视了学生知识积累、思维能力提升的教学任务。

四、 史料实证素养培育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探究

(一)提升史料解读兴趣

任何阶段的教学工作,都应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尤其在课业任务繁重的高中阶段,对于历史学习更应强调学生兴趣的激发,才能使学生更快意识到史料实证的意义以及对历史学科学习的作用。因此,老师在掌握学生个性特征和知识基础的前提下,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课堂互动、提问讨论的方式调动学生兴趣,来打破传统的被动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所学知识有自主探讨的意识和动力。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教学对策高中历史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